【摘要】秦穆公是秦國歷史上開疆拓土的奠基人,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禮崩樂壞的春秋初期,以其獨特的政治思想,在歷史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秦穆公在其統(tǒng)治秦國期間,重視周禮,以“詩書禮樂”為政,主要用和平的方式處理與晉和西戎的關(guān)系,為秦國爭取政治利益;善當伯樂,慧眼識人,任人唯賢,凝聚了一大批治國人才在身邊,為秦國的強大出謀劃策;重視民本,順應民意,贏得了秦國內(nèi)外的民心。正是在秦穆公獨特的治國思想影響下,秦國得以置立晉君、平晉亂、戰(zhàn)強晉、霸西戎,擴大了秦國的疆域,得到周天子的認可以及其他諸侯的賓從,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穆公使秦國第一次崛起,為秦國以后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關(guān)鍵詞】秦穆公;詩書禮樂;任人唯賢;民本思想
【中圖分類號】K2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1-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19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為秦國的第九代國君。秦穆公在秦國前幾代國君建立的基業(yè)上,繼續(xù)為秦國的事業(yè)添磚添瓦,對秦國發(fā)展的做了重要貢獻。首先,秦國的疆域得到擴大,向東至河西(黃河以東),向西到達戎狄(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qū)),奠定了秦國乃至秦朝疆域的基礎。其次,使秦國的地位大大提高“天子致伯,諸侯畢賀”[1],獲得了霸主地位。最后,促進了秦國的經(jīng)濟、文化繁榮,奴隸制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秦國之所以能夠在諸侯爭霸的春秋初期,取得諸多成就,實現(xiàn)了秦國的第一次崛起,與秦穆公獨特的政治思想密切相關(guān)。
一、秦穆公以“詩書禮樂”為政
秦穆公統(tǒng)治秦國時期,在處理與晉國和西戎的關(guān)系時,基本上“以詩書禮樂”的和平政策為主,為秦國爭取政治利益。
(一)原因
從歷史上來看。秦襄公在公元前771年,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秦國自此開始用周代的禮樂制度改造自己,以周之諸侯王的標準要求自己“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駱駒、黃牛、紙羊各三,祠上帝西峙?!盵1]經(jīng)過100多年的發(fā)展,到了秦穆公時期,周代的禮樂制度對秦國的影響已經(jīng)非常深刻,當西戎使臣由余出使秦國時“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姽种?,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1]很顯然,秦穆公認為“詩書禮樂”是中原各國普遍實行的制度,這一時期的秦國與中原各國一樣都是實行周禮的國家,他已經(jīng)將秦國視為中原各國中的一分子。
從秦國本身的發(fā)展來看。秦國作為新興的諸侯國,發(fā)展的時間不長,國家實力不強,面臨的形勢依然很嚴峻“秦國的勢力達到黃河西岸以后,不僅碰到東面強大的晉國的反對,而且境內(nèi)戎、狄勢力也沒有歸順,尤其是西方的戎族”[2]由于,秦國沒有足夠的實力直接對抗強勁的晉國和戰(zhàn)斗力極強的西戎。因此,秦穆公拓展秦國疆域的過程中,與勁敵晉國、西戎發(fā)生政治利益沖突時,秦穆公首先采取的便是“詩書禮樂”柔和的政策,來處理彼此間的國家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政治利益沖突。
(二)表現(xiàn)
秦穆公以“禮”待晉惠公。公元前656年,晉國發(fā)生驪姬之亂,王子夷吾、重耳出逃在外。夷吾請求秦穆公將他送至晉國,并向秦穆公保證“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予秦”。秦穆公派百里奚護送夷吾回到晉國,但夷吾被擁立為晉君(惠公)后,違背約定,不予秦河西之地。公元前645年,秦、晉戰(zhàn)于韓原,秦獲勝,晉惠公被俘。秦穆公“將以晉君祠上帝”的時候,周天子和穆公夫人出來阻攔“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1],最終秦穆公答應釋放晉惠公回晉國,并且優(yōu)待晉惠公,給予最好的宿舍,以諸侯之禮饋贈他牛、羊、豬各七條“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而饋之七牢”[1]。晉惠公回國之后,不僅向秦國進獻了河西之地,還將太子圉送到秦國當人質(zhì),秦穆公將宗族公主嫁給圉,雙方維持和平關(guān)系。
秦穆公以“詩”與晉文公做政治交易。公元前637年,晉惠公去世,太子圉逃離秦國回到晉國,被擁立為晉君(晉懷帝)。公元前636年,秦穆公為了達到重新控制晉國的目的,將逃亡在楚國的重耳迎到秦國,宴請重耳。宴席間,“秦穆公先以《詩經(jīng) 采菽》‘君子來朝,何賜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接著‘重耳用《詩經(jīng) 黍苗》以“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秦穆公又吟‘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昔先人。明發(fā)不寐,有懷二人’”,后“重耳又賦《詩經(jīng)》中的《河水》‘沔彼河水,朝宗于?!盵3]雙方以吟“詩”的形式,來表達各自的政治目的:秦穆公得到重耳的保證,重耳也得到了秦穆公對他的軍事支持,最終完成了秦晉之間的政治交易。在晉文公歸國以及統(tǒng)治晉國時期,秦國和晉國之間都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是歷史上著名的“秦晉之好”的時期。
秦穆公以“樂”投戎王所好。秦穆公為了達到征服西戎目的,采用了各種計謀。一方面,秦穆公在西戎王的使臣由余出使秦國飲宴時,趁機向由余詢問西戎詳細的地形和兵勢,并且看重由余的才能,借機挽留由余。另一方面,秦穆公采納內(nèi)史廖“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盵1]的建議,派廖向西戎王送了一些擅長歌舞的“女樂”來侵奪西戎王為政的意志,同時又離間了西戎王與由余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沉迷于“女樂”的戎王,再也聽不進由余勸諫,荒廢政務與軍事,公元前623年,秦君抵達西戎,西戎投降,秦穆公得以稱霸西戎。
二、秦穆公任人唯賢,以德待人
秦穆公在位期間網(wǎng)羅了一大批來自中國東、南、西、北各國各地的優(yōu)秀人才,追隨在他左右,為他的東征西討和治理國政積極地出謀劃策“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塞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4]
(一)原因
時代背景。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地位開始下降,中原地區(qū)進入了諸侯爭霸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局勢劇烈變動,周王室的權(quán)力下移,由西周時期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中原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了增強本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的實力,實現(xiàn)國家的富國強兵,積極尋求各類賢能之士,為國家的發(fā)展出謀劃策,一時間,諸侯國對于人才的需求增加。
先進的中原文化。隨著西周的滅亡,以禮樂制度維系的國家秩序瓦解,周王室對于諸侯各國的控制大大削弱。這就為各諸侯國的多元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中原各諸侯國的文化出現(xiàn)了異彩紛呈的局面,在春秋時期開始形成“齊文化”“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荊楚文化”等區(qū)域文化。先進的中原文化,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各諸侯國,在國內(nèi)外政治、軍事、經(jīng)濟類人才的幫助下,逐漸富強,為他們競先在爭霸中原提供了人力資源。先進的中原文化和中原各國的優(yōu)秀人才,吸引著秦國向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學習,對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秀人才充滿渴望,以中原文化改造秦國。
秦國本身發(fā)展的需要。首先,秦國的發(fā)展對于人才的需求。自秦國被封為諸侯國開始,便進行艱苦卓絕的創(chuàng)業(yè)斗爭。由于秦國的發(fā)展歷史起步晚,還未形成比較先進的文化,人才方面十分匱乏。秦國為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以及在中原地區(qū)的爭霸歷史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積極地尋求賢能之士。其次,秦穆公的個人素養(yǎng)。秦穆公的個人素養(yǎng)高,他為了秦國的強大,能夠以開放、包容、謙虛的態(tài)度,用各種方式進行尋賢訪能,善于接納并且重用來自各國各地的優(yōu)秀人才。
(二)表現(xiàn)
秦穆公求賢,予以高位。秦穆公為了得到賢能之士,東尋西訪,不惜任何代價也要爭取人才。公元前656年,晉獻公滅掉虞、虢國之后,俘虜了虞國國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將百里奚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到秦國。由于百里奚半路逃跑至楚國,成為楚國的放馬人,秦穆公聽聞百里奚是賢臣,想用重金贖買百里奚,但又害怕楚王察覺百里奚的才能,不肯放走百里奚。于是,秦穆公便以百里奚奴隸的身份,用五張羊皮換百里奚,“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1]。在百里奚的推薦之下,秦穆公又從宋國重金尋來蹇叔。公元前626年,西戎派使臣由余來秦,秦穆公在聽完由余對于中國以禮樂詩書為政卻亂,西戎以國君一人之政而國治之后,感受到威脅“孤聞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盵1]在內(nèi)史廖建議下,秦穆公為了得到西戎由余,一方面故意留由余在秦國,讓他不能按時回到西戎,另一方面使用美人計和離間計讓戎王對由余產(chǎn)生懷疑,又向西戎王請由余,最后以客卿之禮待由余。此外,秦穆公還任用了從晉國逃亡而來的晉國大臣丕豹。秦穆公對于四處網(wǎng)羅而來的人才,不僅予以官職,而且委以重任,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人才的能動性,為秦穆公的霸業(yè)出謀劃策。
以德待人,君臣齊心。秦穆公不僅以君子之德待人,還敢于承認錯誤,獲得了秦國臣民的擁戴。公元前627年,由于秦穆公對敵我形勢的錯誤估計,在晉君新喪、鄭君新立之時,派兵對鄭、晉發(fā)起戰(zhàn)爭。鄭人弦高贈12頭牛退秦軍,秦軍轉(zhuǎn)身進攻晉國的邊邑滑,遭到了晉襄公的反擊。秦晉戰(zhàn)于崤,晉打敗了秦軍,并且俘獲了秦的三位將軍(百里奚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shù)及白乙丙)。在晉文公夫人勸說下,晉襄公,釋放了三位秦國的將軍。秦穆公面對秦軍的戰(zhàn)敗,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沒有責罰三位將軍,而且恢復了三人的官職,更加優(yōu)待他們?!扒啬鹿倪@一舉措,為其贏得了軍心與民心,更是激發(fā)了軍士的斗志?!盵5]公元前625年,經(jīng)過了幾年的養(yǎng)精蓄銳,秦穆公帶領秦軍打敗了晉國,奪取了晉地王官及鄗,并且為崤之戰(zhàn)犧牲的戰(zhàn)士立碑發(fā)表誓詞,讓后世子孫記住他曾經(jīng)的錯誤。秦穆公的作為得到人們“秦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1]的稱贊。
(三)影響
對秦國的影響。秦穆公用人不以宗親、等級劃分、地域、國家為標準,唯以賢能為依據(jù),四處搜羅異國的賢能之士,委以重任,用人不疑,充分發(fā)揮賢能之士的能動性。在諸多人才的幫助下,秦穆公曾三次置立晉君,多次平定晉亂,取得了河西之地,為秦穆公贏得了美譽和威望。與此同時,秦穆公戰(zhàn)敗了晉國多次,滅掉了一些小國家,又稱霸西戎,擴大了秦國東、西方疆域,提高了秦國的地位,其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認可。
對后世的影響。秦穆公在用人政策上,以任人唯賢為標準,沖淡了宗法因素在秦國選官制度上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春秋時期異國人為卿相的先河”[6],為秦國以及秦朝任用異國能人為高官提供了范例。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惠王用張儀,秦始皇用李斯。秦國以開放的態(tài)度,包容了各國的各類人才,為秦國的強大以及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人才基礎。
三、秦穆公的民本思想
(一)原因
從歷史上來看,民本思想是中國遠古以來的就存在的,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傳統(tǒng)思想。自“湯武革命”后,周初的統(tǒng)治者更加重視人民的力量,“出現(xiàn)了‘敬天保民’ ‘以德配天’”等的新思想,民本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政局動蕩的春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由于人民的多少和民心向背決定了國與國間戰(zhàn)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強弱,人民便成了諸侯之間爭奪的重要目標之一。為了取得中原地區(qū)的霸主地位,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階層和游離于各個政權(quán)之間的士人階層也越來越重視人民的力量,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原地區(qū)的民本思想非常盛行,甚至影響到了遠在西邊的秦國。
從秦穆公本人及身邊的大臣來看,首先,秦穆公具有遠見卓識,能夠敏銳地觀察到民心向背對于國家政治發(fā)展的重要性。其次,匯集在秦穆公身邊的大臣,諸如百里奚、蹇叔、公孫支等人皆是從中原地區(qū)而來,受到中原地區(qū)的民本思想的影響很大。因此,他們在秦穆公進行國家決策之時,會從順應民意的立場出發(fā),能夠給予秦穆公相關(guān)的民本思想方面的建議。
(二)表現(xiàn)
泛舟之役救晉民。公元前648年,晉國內(nèi)政混亂,發(fā)生饑荒,民不聊生。秦穆公沒有聽從丕豹趁晉國發(fā)生饑荒而借機攻打晉國的建議。而是聽從和采納了公孫支和百里奚“饑穰更事而,不可不與”“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 [1]的意見,重視民生,順從晉國的民意,決定伸出援手,救助晉國的百姓。秦穆公派人將秦國的糧食分水路和陸路,浩浩蕩蕩地從秦國的雍地運送到晉國的絳地,成就了歷史上“泛舟之役”的佳話,贏得了民心,提高了秦穆公在中原各國中的聲望。
秦穆公亡馬賜酒。秦穆公曾經(jīng)遺失了一匹好馬,官吏帶人四處尋找,等找到的時候,馬已經(jīng)被300多名野人吃了,按照秦國的法律,這些人都要被處以死刑。但是,秦穆公以“君子不以畜產(chǎn)害人”[1],并沒有處罰他們,而是赦免了他們的罪責,同時賜酒給他們喝。秦穆公的寬恕與恩賜,得到了野人的回報。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zhàn)爆發(fā),在戰(zhàn)爭中,秦穆公身受傷,秦軍被圍困,此時沖出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的300名野人。他們的忠心追隨,幫助秦穆公脫困,成為扭轉(zhuǎn)戰(zhàn)局的關(guān)鍵,最終使秦軍獲勝,晉惠帝被俘虜。
(三)局限
秦穆公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由于受其所處的奴隸社會的時代影響,使得他的民本思想打上了深深的奴隸制的烙印。在秦穆公死后,為他陪葬的人員有170多人,其中不乏許多賢能之臣“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1]這些人才的失去,造成了秦國從秦穆公到秦孝公間隔的這幾代的消沉,“秦不能復東征也?!盵1]
綜上所述,在禮崩樂壞的春秋初期,秦穆公以其獨特的治國思想,為秦國的發(fā)展做出重要的貢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統(tǒng)治秦國期間,“以詩書禮樂為政”協(xié)調(diào)與晉國和西戎的關(guān)系,為秦國爭取政治利益,取河西之地;任人唯賢,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為國家的政治改革、軍事行動積極地出謀劃策,戰(zhàn)強晉、霸西戎;注重秦國內(nèi)外的民心,增強國民凝聚力,提高國家威望。秦國在秦穆公及其賢臣的治理下,開啟了強國的征程,為秦國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礎。雖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穆公也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應當以客觀的態(tài)度分析秦穆公的政治思想,將秦穆公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相聯(lián)系,分清秦穆公的功績是主要的,過錯是次要的。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林劍鳴.秦國發(fā)展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1.
[3] (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喻言.春秋霸主的德治思想及對當代治國的啟示[D].遼寧科技大學,2012.
[5]向德富.秦國客卿制度漫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122-123.
[6]馮天瑜,楊華,任放.中國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劉歡,女,四川西昌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