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世說新語·傷逝》透視魏晉士人的生命觀

      2022-06-24 14:55:21尚樹青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2期
      關(guān)鍵詞:傷逝生命意識世說新語

      尚樹青

      【摘要】 《世說新語·傷逝》記載了魏晉時期士人對喪者的哀悼和悲慟。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單列出“傷逝”門類,體現(xiàn)生命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魏晉士人由抒發(fā)對短暫生命的慨嘆,轉(zhuǎn)為對自身價值永恒性的追求,體現(xiàn)了“生命意識的覺醒”。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對魏晉時期士人所持的生命觀和情感表達進行挖掘、釋因,以達到進一步理解魏晉時代背景下士人心態(tài)風(fēng)貌的目的。

      【關(guān)鍵詞】 《世說新語·傷逝》;魏晉士人;生命意識;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07

      反映魏晉士人生活狀態(tài)和言行軼事的《世說新語》,展現(xiàn)了魏晉時期士人階層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名士的生活面貌,對如今文學(xué)研究仍有巨大的影響。除了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世說新語》中處處體現(xiàn)人性本真和生命本真,將個體生命提高到“中心”的位置上,具有追尋自我的意識,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和“人的覺醒”。

      傷逝是指悼念去世的人,懷念死者,以表哀思?!妒勒f新語·傷逝》篇記述有喪子之痛,對兄弟、朋友、屬員之喪的悼念及情感的多種表達方式。既有做驢鳴、臨尸慟哭之舉、彈琴調(diào)弦之狀,睹物思人、今昔之嘆,又有“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的感慨和生命歸于終結(jié)的無奈。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雖大多不同,但都是有“情”的生命意識凸現(xiàn)。

      一、“哀哭”與情感表達

      《傷逝》共有19篇,涉及不同的“哭”狀。魏晉時期喪禮風(fēng)光隆重,其第一、三篇有逝者“好驢鳴”之語,吊唁者悲傷之際,懷念死者,想起逝者生前喜好,競相做驢聲,來送別死者。其驢鳴惟妙惟肖,情感真摯感人。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哀,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备翱徒砸蛔黧H鳴。①

      很難想象,一位儲君帶領(lǐng)百官做驢鳴,借富有滑稽色彩的送葬行為來表達哀思。但在古代,尤其是魏晉時代的名流們,多喜模仿驢鳴。他們審美獨特,趣味超凡脫俗,認為驢鳴具有音樂感,并以此為雅。所以魏晉士人往往喜聞驢聲,研習(xí)驢聲。曹丕曾為亡友做驢鳴以寄哀思,被視為深情厚誼。據(jù)史書記載,戴叔鸞是最早做驢鳴的人,被認為開此風(fēng)氣者。②他以孝道稱頌于世且奉孝方式獨特,具有典范性,劉孝標(biāo)注云:“戴叔鸞母好驢鳴,叔鸞每以驢鳴說其母。人之所好,儻亦同之?!背1缓笕送瞥绾头滦В谩绑H鳴一聲”,來表示傷悼故人,寄托哀思。

      《傷逝》還記載了“做驢鳴”的另一件事,也能感受到士人真實的情感表達。“孫子荊以有才少多推服,唯敬王武子。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后來,臨尸慟哭,賓客莫不垂涕??蕻?,向靈床曰:‘卿常好我做驢鳴,今我為卿作?!w似真聲,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③如果說,第一篇是大臣在儲君提議下齊做驢鳴,不排除標(biāo)榜、做作之感,那么這一篇則是“情之至也”的真摯表現(xiàn)。只有悲傷達到極致而自發(fā)行動,才能感人肺腑。面對賓客的嘲笑和不理解,甚至被他人視為怪異,他們堅持自己的真情流露,以至于“賓客皆怒”,依舊不動搖。

      不僅如此,父子之情也在哭聲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看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喎溲?,更為之慟?!薄稌x書·王隱傳》曰:“戎子綏,欲取裴遁女。綏即蚤亡,戎過傷痛,不許人求之,遂至老無敢取者。”將這兩處記載結(jié)合來看,王戎對兒子去世的哀痛方式確實極端,不許他人求取裴遁之女,不過正因如此,體現(xiàn)了父子之情的深厚。

      《傷逝》中“哀哭”情感自然真誠,士人的悲痛之情和失落之殤躍然紙上,讀之令人感傷垂淚,是“有情”的境界。魏晉時,曾有過圣人是否有情的辯論。王戎的“圣人忘情”是當(dāng)時一派的看法,認為圣人是離情去欲的。王弼卻認為“圣人有情”,指出有情無情的區(qū)別在于應(yīng)物不應(yīng)物。圣人不困于物,則圣人無情;將圣人普通化,而非奉若神明,不滅情絕欲,與平常人情感無二,則圣人有情。王弼最終得出“圣人有情而無累”的觀點,由此催生了生命的思考和人生意義的探求。《傷逝》充分肯定“人情”,賦予人性情和人格的整體性,不是以“理”滅“情”,也不是以“情”滅“理”,而是二者矛盾調(diào)和。正因如此,魏晉士人的傷逝才具有非凡意義,解脫禮制牢籠,突破禮法對情的限制,對“人情”包容式理解和廣泛化認可,探討人生的死亡哲學(xué),此中的突破性恰恰標(biāo)志著魏晉士人獨立人格的覺醒和生命精神的重視。

      可以看到,魏晉士人講求“真性情”,在喪禮上尤其明顯。如《論語》言:“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④真性情是自然之性,憑稟性使然,不受外在拘束,在面臨親喪之際,不加掩飾的顯露出來。關(guān)于盡孝,古代有兩種方式,《世說新語·德行》篇中談及“生孝”和“死孝”:“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shù)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傩墼唬骸蛵m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yīng)憂嶠,而應(yīng)憂戎?!雹莺蛵M孝卻不毀生,王戎以死盡孝,過悲而身體受損,劉毅認為應(yīng)當(dāng)憂戎不憂嶠。兩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有異,一個“雖備禮,神氣不損”,一個“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真情勝于外在舉止、儀禮,人情不該被外界的規(guī)定所束縛,繼而將繁復(fù)的禮節(jié)置于內(nèi)心真實情感之下,可見當(dāng)時言論更傾向于重情之孝,即“死孝”。

      《莊子·至樂》篇收有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事,“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雹奁拮尤ナ?,莊子失去伴侶,悵然凄切、長歌當(dāng)哭、鼓盆而歌,選擇世人看來不合常理、不拘禮法的哀悼方式,來表達喪妻的悲痛,是超脫生死、至情至性的展現(xiàn)?!妒勒f新語·任誕》篇:“阮籍當(dāng)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后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⑦母親離世安葬,阮籍飲酒訣別,號哭吐血昏厥,舉止無視禮數(shù)、行為狂放不羈,被收錄在《任誕》門類,然則他不壓抑內(nèi)心感受,追求情感真實表達方式卻與《傷逝》相同。

      其實,不論是魏晉時期還是上溯到中國先秦,喪禮都是為了寄托對已逝親人的哀思,并按照死者的級別給予一定規(guī)格的安葬形式。這種形式最初簡略、樸素,隨著社會對“孝”“禮”文化的倡導(dǎo)和宣揚,喪禮不再單純的寄托情感。在舉行喪禮的時候,人們更多關(guān)注于外表的悲傷與否,對孝子的行為和感傷程度做出諸多評判標(biāo)準(zhǔn),在哀傷表達方式上也增加了許多要求。這些禮儀,禁錮人們的情感,反而使喪葬變質(zhì)。附著在喪事表面的禮儀成為禁錮士人行為的枷鎖,喪葬制度衍變?yōu)樘搨位?、模式化、程式化的外在形式,漸漸偏離了哀悼慟哭的本質(zhì)?!抖Y記·檀弓》就委婉地記載了樂正子春在服喪期間,為了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悲傷,刻意五日不食,經(jīng)受身體上的折磨,乃至最后自己都難以忍受,十分后悔。表現(xiàn)過于夸張怪僻,往往適得其反,形式一旦超過情感表達,超出感情所承載的范圍,就會失去內(nèi)容的本質(zhì)?!吧ⅰ薄八佬ⅰ眴栴}的關(guān)鍵在于是形大于質(zhì),還是質(zhì)大于形。魏晉時期人們已認識到這種現(xiàn)象,在表達方式上重視真情流露,首要重情,質(zhì)性自然。

      《傷逝》篇還有許多篇節(jié)短小的“哭”的表現(xiàn),歸集于一處,便能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坝腥丝藓烷L輿曰:‘峨峨若千丈松崩’”“衛(wèi)洗馬以永嘉六年喪,謝鯤哭之,感動路人。”“郗嘉賓喪,左右白郗公‘郎喪’,既聞,不悲,因語左右:‘殯時可道’公往臨殯,一慟幾絕?!雹噙@些感人傷物的哭,生活中雖然隨處可見,但讀來仍能令人有霜露之思,不禁悲愁垂涕。

      二、情真意切,自然率真

      魏晉士人往往不守常道,情貴自然,重在真實。《傷逝》第七則:“顧彥先平生好琴,及喪,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張季鷹往哭之,不勝其慟,遂徑上床,鼓琴作數(shù)曲,竟,撫琴曰:‘顧彥先頗復(fù)賞此不?’因又大慟,遂不執(zhí)孝子手出?!雹峁湃嗽诘跣r,臨走時在禮節(jié)上要拉著孝子的手,安慰后才能離開。余嘉錫解釋道:“江南凡吊者……皆須執(zhí)主人之手。此條言不執(zhí)孝子手,后王東亭條言不執(zhí)末婢手,皆著其獨于死者悼慟至深,本不為生者吊,故不執(zhí)手,非常禮也?!毙稳菔仲N切。

      赴喪者哀悼死者,回憶死者極深,從而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將個人的悲哀融于逝者的生命歷程,無暇顧及禮義,故“不執(zhí)孝子手出”“不執(zhí)末婢手而退”。痛快淋漓、違禮背俗的表情達意的方式背后,是悼念者異乎尋常、淋漓盡致的真情,率性而為、不飾雕琢、情真意切,而非刻意為之。

      魏晉士人不拘禮法、超然絕俗、張揚自我、坦誠熱情,保持樸素自然的生命觀。他們吟嘆生活的悲憫,懷揣著對世人的同情,又保持對未來的期盼,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將人情和生命上升到哲學(xué)高度,構(gòu)建生命的哲學(xué)系統(tǒng),從形而上的角度看待生命,以自然為效法對象,視為生命之性。

      三、無處不在的感傷情緒

      當(dāng)魏晉士人以個體身份直面死亡時,生命的脆弱同自然相比之下的弱小和微不足道,促使他們不斷對生命反省,發(fā)出人生感嘆。魏晉士人認識到人生長度有限,更加注重現(xiàn)世的個人作為和價值體現(xiàn),不斷挖掘個體存在的意義,延伸人生的寬度。同時,他們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存在,關(guān)心情感的表達,心理也更加敏感,無時無刻不對周圍事物和環(huán)境表達出感傷情緒。他們不再幻想長生不老、求仙問道,而是以更為成熟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認識到生命形態(tài)最終將走向終結(jié),他們既會表達出對生命將逝的惋惜,也會感到彷徨不安,發(fā)出“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傷逝》第十則)的慨嘆。但是這種慨嘆,不是來自對死亡的畏懼,而是對社會憂患的意識,擔(dān)心自己韶華易逝、抱負得不到施展、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的遺憾,生命短暫迫使他們?nèi)で髠€體價值的永恒。

      相比于其他時期的人,魏晉時期士人異常癡于情,他們感情無處不在,對自身經(jīng)歷感觸良多,心理活動豐富。庾亮的兒子遇害后,寡婦改嫁,將休書遞給庾亮,庾亮認為合宜,只是自己“感念亡兒”,“若在初沒”。庾亮之子死于蘇峻之難,事后多年,庾亮仍然感念,仿佛兒子剛剛?cè)ナ酪粯印?nèi)心的思念超越了時空的距離,所以才會往事如新,諸多感慨。

      除此之外,還有幾則借今昔對比來回憶往事,抒發(fā)物是人非、時間流逝的感慨?!敖袢找暣穗m近,邈若山河”(《傷逝》第二則)、“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傷逝》第十三則)、“雖榱桷惟新,便自有黍離之哀”(《傷逝》第十七則),它們和《言語》篇“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感情相類似,共同組成了魏晉士人生命意識的內(nèi)核,表現(xiàn)生命歸于死亡的悲劇感和無力感。

      四、情感歸因

      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文學(xué)形態(tài)與時代密切相關(guān)。文學(xué)作品具有不同的主題,但真正打動人心的則是生命和情感。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積累和沉淀,這些作品跨越時空的局限,引起不同時代人們的感傷。魏晉時期的士人文學(xué)就受時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打上了“生命感傷”“生命意識覺醒”的烙印。

      不僅如此,魏晉士人生命意識的形成還與玄學(xué)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秱拧分饕涊d魏晉士人的生活面貌,但同時深受漢末學(xué)術(shù)思潮的影響。東漢末年,封建統(tǒng)治內(nèi)外交困,“名教”陷入危機,儒家倫理道德和政治制度遭到破壞。道家興盛,“魏晉玄學(xué)”兼融儒、道兩家。圍繞道家“自然”和儒家“名教”關(guān)系,魏晉士人的爭論焦點轉(zhuǎn)向本體論“有無”之辯和認識上的“言意”之辯,將生命的抽象思維引入到了哲學(xué)深層,探討生命的本體論,追求質(zhì)性自然。這時,魏晉士人個體價值的覺醒和漢末一脈相承。曹魏正始時期,玄學(xué)主張“名教出于自然”,為門閥士族服務(wù);兩晉初至元康時期,“竹林名士”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在這個過程中,玄學(xué)思想不斷下移,貼近生活和廣大群體;晉元康時期,不斷發(fā)展提出“崇有論”,最終在晉永嘉時期,玄學(xué)體系發(fā)展完成,也使魏晉生命的命題探討不斷成熟,不僅構(gòu)建自身,也構(gòu)建這個社會群體的生命價值觀。

      在政治上,劇烈變動的社會階層也令士人群體感到擔(dān)憂。正始時期,司馬氏專權(quán),為鞏固統(tǒng)治,殘忍殺害異己,不少文人慘遭屠戮。兩晉時期,社會長期處于動亂之中,國家面臨分裂局面。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導(dǎo)致西晉最終走向滅亡。鮮卑、匈奴南下,復(fù)雜的民族關(guān)系讓整個社會雪上加霜。為躲避頻繁戰(zhàn)事,人們選擇南渡、遠離故土,大有蒼茫無力、亂世無情之感。處于感傷亂離、戰(zhàn)火紛飛的環(huán)境下,魏晉士人不僅感傷個人生命朝不保夕,而且對整個社會群體極度悲悼。他們受時代影響,對生命具有獨到見解,珍惜、善待、尊重個體和他人生命,以更加理性的視角看待生命,把握現(xiàn)實存在的意義,其中既有超越現(xiàn)實的理論見解,也有激憤濃烈的情感感傷,在理性和情感的交融下,都以自然的真情表現(xiàn)著人生狀態(tài)。

      總而言之,魏晉時期士人的生命意識是飽滿的、充盈的,未加粉飾雕琢的,他們的生命觀立足于自然,以“理性”和“情感”兼顧的形式存在。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獨立人格的覺醒促使他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知,在感傷生命短暫的同時,又進行自我價值的思考和反思。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最終得出“圣人有情”的論斷,這實際上意味著魏晉時期生命意識的自覺和個體價值的回歸。

      注釋:

      ①(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下《傷逝》第十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47頁。

      ②(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第七十三,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773頁。

      ③(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下《傷逝》第十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48頁,第349頁。

      ④(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卷第十《子張》第十九,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506頁。

      ⑤(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上《德行》第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1頁。

      ⑥(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肪淼诹吨翗贰返谑?,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39頁。

      ⑦(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下《任誕》第二十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93頁。

      ⑧(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下《傷逝》第十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

      ⑨(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卷下《傷逝》第十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50頁。

      參考文獻:

      [1](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9.

      猜你喜歡
      傷逝生命意識世說新語
      論李白詩中《世說新語》典故
      從《世說新語》看士族女性的魏晉風(fēng)度
      簡析歌劇《傷逝》秋之詠嘆——《風(fēng)蕭瑟》
      在初中語文教學(xué)中如何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生命意識
      《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比較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品格
      淺談趙師俠詞的思想內(nèi)容
      淺議小學(xué)語文課堂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08:31
      小說《傷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劇《傷逝》闡述中國歌劇的發(fā)展研究
      保定市| 翁牛特旗| 内丘县| 苗栗市| 武义县| 鄱阳县| 长武县| 河间市| 铅山县| 大方县| 兴安盟| 长乐市| 应城市| 上高县| 聊城市| 黎平县| 哈尔滨市| 文成县| 林州市| 永登县| 元阳县| 商洛市| 崇信县| 谢通门县| 霍城县| 云龙县| 肥西县| 普定县| 涞源县| 民县| 塔城市| 探索| 西和县| 汕尾市| 安图县| 万源市| 湖南省| 观塘区| 张家港市| 扶绥县|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