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顧迎春 王東偉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心臟康復科 450007
根據(jù)《中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tǒng)計年鑒(2017)》報道〔1〕,我國城市與農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開通血流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盡管經橈動脈路徑行介入手術占絕對優(yōu)勢〔2〕,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橈動脈血管畸形、復雜支架技術應用、病情危重或既往PCI術后導致橈動脈閉塞等因素選擇股動脈穿刺路徑。近年來隨著介入器械的發(fā)展,血管封堵器及血管縫合器逐漸應用臨床,但由于價格昂貴,而且止血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研究表明與徒手壓迫止血比較,這幾種止血方式并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3〕。目前不少醫(yī)院經股動脈穿刺后仍采取加壓包扎止血方式,術后需臥床制動24 h,因不適當活動易出現(xiàn)穿刺點出血、假性動脈瘤及腹膜后血腫等并發(fā)癥危及生命。但是臥床制動給患者造成身體及心理上的極度不適與恐慌,如何讓經股動脈穿刺冠心病患者減少制動帶來不適及并發(fā)癥,成為臨床中需解決的問題。
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經股動脈穿刺造影或支架置入患者6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納入標準:①所有納入患者均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符合行心臟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標準,不適合經橈動脈穿刺路徑,均經股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造影或支架置入術,②術前均為非臥床患者,③術前行下肢靜脈彩超提示均無靜脈血栓,④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不配合、拒絕參與者,②脊椎嚴重背屈者,③存在意識障礙無法行相關指標評估者。兩組基線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數(shù)據(jù)比較
對照組患者介入手術返回病房后,常規(guī)給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替羅非班等)、抗動脈硬化(他汀類藥物),改善心肌缺血等藥物治療,且制動6 h拔除鞘管后常規(guī)鹽袋壓迫6 h,隨后制動24 h,醫(yī)護人員密切監(jiān)護,護士每2 h巡視患者一次,并且僅給患者翻身動作(假翻身),詢問患者情況。在對照組處理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自導管室返病房后每隔2 h應用自制30°翻身法給予患者翻身(經股動脈穿刺下肢固定,并以此為軸,應用翻身用功能枕在給患者翻身時交替間斷放置于患者左右側上半身軀體下及左右臀部,臀不離床,幅度為30°左右),并詢問患者不適情況。
比較兩組①患者自感舒適度評分;②出血(血腫、動脈瘤等);③翻身法前后血壓、心率;④自感睡眠質量;⑤下肢靜脈血栓事件;⑥心血管事件;⑦術后1 w 6 min步行距離。
觀察組在應用30°翻身法后自感舒適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自感睡眠質量及自感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1例血腫,對照組2例血腫,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制動不適感(腰部疼痛、麻木)11例,對照組制動不適感(腰部疼痛、麻木)27例。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惡性心律失常出現(xiàn)、再發(fā)心肌梗死、猝死等)。
觀察組患者翻身后心率較翻身前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患者翻身前后血壓、心率變化
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443.60±57.56)m,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375.46±60.47)m,兩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關于自制或改良的翻身方法對于長期臥床、重癥醫(yī)學、腦卒中癱瘓及外科術后患者研究較多〔4〕,為患者帶來獲益,同時也為護理人員減輕負擔。同樣,如何減少冠狀動脈血管病變需經股動脈穿刺路徑介入治療后制動患者痛苦有待臨床醫(yī)生關注。
本研究提示30°翻身法可顯著提升心肌梗死經股動脈穿刺患者的舒適度,而且安全、實用。與林慕貞等〔5〕研究的微翻身法在肝膽術后患者應用存在相似之處。近年來,隨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時代的到來,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逐漸呈年輕化趨勢,患者對疾病存在恐懼及焦慮,為了避免出血、血腫、動脈瘤等風險,經股動脈穿刺路徑介入治療后長時間制動加劇患者不適、煩躁,甚至可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人體組織肌肉并不能一直保持靜止不動,正常人6~10 min左右即會不自主的調整自身位置。本研究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30°翻身法以穿刺下肢為軸心,借助翻身用功能枕以30°間斷交替地墊高一側上身軀體改變體位或者改變臀部的傾斜位使身體的受力點發(fā)生變換, 可使身體部分皮膚的血管壓力減少,增加局部血流量,從而改善循環(huán),減輕制動帶來痛苦及并發(fā)癥出現(xià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應用翻身法后心率較翻身前顯著改善,收縮壓較翻身前稍改善,但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應用翻身法后患者舒適度改善、焦慮情緒減輕相關,與嚴格臥床休息時心臟交感活動相對增加,外周血管交感神經活動和心臟副交感活動減少亦密不可分〔6〕。有研究表明,臥床休息24 h則可減少對下肢負壓的交感神經反應,從而影響血壓、心率〔7〕。術后1 w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較對照組有所增加,提示盡早應用翻身法可能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增加活動耐量,同時對下肢血流亦有所助益。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經股動脈穿刺路徑介入治療制動患者盡早嘗試借助翻身用功能枕應用30°翻身法改善患者自感舒適度及睡眠質量,減輕患者焦慮情緒,同時可顯著增加活動耐量,實用、安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