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銀
摘 要:幼兒園的大班是從幼兒到小學生的過渡階段。在為幼兒提供一些基本的教育之外,在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能夠為小學生的良好行為打下牢固基礎。本文針對幼小銜接中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分析,以期為幼兒園教師的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幼小銜接;幼兒;行為習慣;實踐研究
引言
陳鶴琴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身受其累?!苯沂玖损B(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一個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我國著名家的思想陶行知也曾表達過六歲以前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來說是重要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幼兒園要與小學“緊密聯系”的目標,根據《國務院關于當前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的“預防和矯正幼兒小學化”的大環(huán)境,堅持《綱要》“以幼兒發(fā)展為本、幼兒終身教育觀”為主線,中以幼兒發(fā)展為本、幼兒終身教育觀的理念,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培育幼兒的學習能力、生活習慣和技能,對于其以后更好地融入學校,甚至是終生的學業(yè)、工作、人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園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一部分。《綱要》中規(guī)定:“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了解并遵循最起碼的社交規(guī)范”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刻剖析和反思,本文對我國幼小銜接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力求在幼小銜接中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的要求、途徑和方法,對于促進我國幼小銜接工作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實際和深遠的影響。
二、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內容要求
學習習慣:是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的無意識的、無人監(jiān)管的、自發(fā)的行為取向。其基本條件有:傾聽習慣,大方大聲說話,上學不遲到,愛好讀書等。
交際習性:是在倫理自覺的作用下較為穩(wěn)定、持久的禮貌和交際活動。其基本條件為:與師長相處有禮、與同學交往的習慣、主動與同學交往等。
生活習慣:是在日常活動中逐漸養(yǎng)成的健康、衛(wèi)生的行為習慣。主要的需求有:自己做自己的事的習慣,保管自己的物品的習慣,做事有計劃性、不拖拉、講衛(wèi)生、愛干凈等。
三、幼小銜接階段有效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方式
在幼兒階段,父母和老師都重視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在幼小銜接的教育階段,教師的培養(yǎng)更加注重目標,要明確幼兒與小學之間差異,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大班的老師們可以從下列方面來進行連接:
(一)將小學要素納入環(huán)境布局
在幼兒園大班的教室中,老師可以有意地將課堂中的文化裝點填入一些小學的元素,例如:將漢語的漢字當作教室的墻面,用簡易的加減法作為兒童的生活行為的展示比拼等。另外,老師還可以將學生的座椅逐步調整好,以便讓兒童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學校的課堂中。
(二)在教育中應更加合理地引導幼師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直觀性、趣味性、多元化,是一種“在游戲中學習”的教學模式。而小學則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性的文化知識與技巧,要求學生努力工作以達到學業(yè)目標。為此,幼兒園老師應轉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加強對兒童的合理解釋,降低兒童的玩耍行為。當然,幼兒園老師也在不斷地加強學前教育,讓兒童逐漸認識到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并根據這個時期的孩子的需要,應加強對兒童生活行為、學習、社交行為等方面的教育。
(三)養(yǎng)成兒童的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小學,孩子要有規(guī)律的作息和準時上學的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幼兒老師可以與幼兒父母共同努力,對幼兒每天的作息時間進行詳細的觀察,從而對幼兒每天的起床、吃飯、活動進行跟蹤;注意午休、睡覺等一系列的活動,要了解孩子的作息,要做到有條不紊,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精神狀態(tài)。幼師要從小事做起,循序漸進。以飲用水為例,兒童剛上小學時,若無老師提示,往往無法自行飲用,應對此情形,教師可以在大班下學期期末養(yǎng)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再比如,小學一節(jié)課的時長為35-40分鐘,上課期間不允許喝水、上廁所,而大班的幼兒則可以逐步地向小學生學習,逐步降低幼兒每次上課喝水和上廁所的次數,最后讓其更好地習慣小學的教學。
(四)利用游戲教學方式培養(yǎng)幼兒行為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可以積極地、積極地思考和專注地進行學習。在幼兒園,老師們更多的是利用游戲活動來激發(fā)兒童對于學習的興趣。而在進入小學之后,教師的游戲數量則有所下降,而標準化的班級的數量則有所增加。所以,在幼小銜接的階段,老師要教會幼兒一定的學習方式,使其逐漸從直覺、感覺到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此期間,學會用腦進行思考,而不是簡單的手工操作,可以靈活地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學習知識。充分利用兒童的想像力,激發(fā)其自己解決問題和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兒童對于幼小銜接做好心理準備。例如,在幼兒園大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添加閱讀時間的方式來提高幼兒的注意力;采用物質和心理雙重獎勵的方式來提升幼兒的行為習慣,逐步減少幼兒隨意說話和隨意走動的問題。
(五)在兒童社交活動中養(yǎng)成優(yōu)良的行為習慣
兒童進入了小學,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不能依靠父母和老師。如何培養(yǎng)兒童的社交行為,是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班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要采取主動的教學方式,逐步地使其逐步成熟。例如,在室外活動方面,老師要通過講游戲的方式來訓練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自我的自我保護和關愛;“每日一班長”、“互助小組”等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技能和自律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對孩子的責任心的教育。以“幼兒園是我的家”“今天我值日”等一系列的教育實踐,來提高兒童的自覺性,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
結語
幼小銜接期的良好行為習慣有助于兒童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在幼小銜接階段,作為教育實施主體的教師和家長應共同努力,共同構建和諧的家園,共同轉變學習教育的理念,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及早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避免“小學化”的現象,防止拔苗助長,使兒童的階段平穩(wěn)過渡,更能使兒童全面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偉芳.基于幼小銜接的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研究[J].人生與伴侶,2021(43):80-81.
[2]趙春霞.有效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做好幼小銜接[J].情感讀本,2018(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