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山
摘要:教師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勞動因素,將其與語文學科進行融合,能夠在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但部分教師仍未理解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意義,使得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發(fā)生沖突。文章立足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問題,分析各種融合問題的原因,并結(jié)合實際教學情況,總結(jié)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意義,同時提出相應的融合性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1-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 GHB1459)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加上多數(shù)學生都為獨生子女,一些學生從小便不具備良好的勞動意識,甚至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的責任感,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適當融入勞動教育因素,能使學生受到勞動教育的熏陶,逐步形成一定的勞動意識和技能。本文以語文學科的教學為例,探討教師如何運用創(chuàng)設趣味性教學情境、提煉勞動教學因素、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勞動情感等方式,實現(xiàn)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
1.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習慣
小學階段所有的課程基礎(chǔ)都在于勞動,也就是說,學生必須要接受勞動教育,并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性格。學生通過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動手能力,收獲勞動的喜悅,樹立學習自信心。在小學的各個學科教學之中,語文學科最能夠體現(xiàn)勞動情懷,能夠?qū)W生帶入到勞動教學的情境和氛圍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逐步形成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素養(yǎng)。家長的溺愛、親戚的夸獎會使部分學生迷失自我,而一些學生自己主動要求做家務,家長也會以“你還小”的理由拒絕。久而久之,家長再想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便難于登天了,因為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思想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孩子的思想之中。而實現(xiàn)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習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改變學生排斥勞動的錯誤思想。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所接受的勞動教育,并不是干“體力活”,而是通過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生活,使學生感悟到勞動的不易,激發(fā)學生主動勞動的意愿,從而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勞動過程中,教師會要求學生通過大腦思考與動手運作,克服在勞動過程中的困難。此過程,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大腦,培養(yǎng)靈活性思維,進而為學生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尤其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之下,語文教學已經(jīng)基本擺脫了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迎來了高質(zhì)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但美中不足的是,針對語文教材中的勞動題材,教師無論運用何種教學方式,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通過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真諦,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3.有助于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
勞動教育能夠最大程度上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改變學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勞動的現(xiàn)狀。教師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對勞動教育內(nèi)容的講解,能夠使學生明確勞動的含義,而在此基礎(chǔ)上再開展相應的勞動教育活動,則可使學生明確勞動的真諦,使學生的意志得到鍛煉,思想得到升華,進而在學生的潛意識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1.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問題
部分學校打著勞動教育的旗號,組織學生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并未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再加上學生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勞動意識,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難以做到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勞動意識。如此一來,即便學生自身具備一定的勞動欲望,也無法認清勞動的本質(zhì)。一些學校并未設立專屬的勞動教育課程,也未針對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方面采取任何措施。此外,部分已經(jīng)設立了勞動課程的學校,為學生布置的勞動作業(yè)與勞動教育的核心概念大相徑庭,無法使學生感悟到勞動的樂趣。尤其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并不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意識,使得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出現(xiàn)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相分離或相沖突的情況。
2.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問題的成因
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問題的成因較多,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應用了“分離式”教學,也就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口述的形式向?qū)W生說明勞動的重要性,缺乏帶領(lǐng)學生開展實踐的意識,因此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很難取得顯著成效。另外,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并未將勞動教育的內(nèi)容切實落實在語文教材之中,使得語文教材與勞動教育相脫離,導致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難以精準提煉勞動因素。且語文教材中對勞動教育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甚至難以理解,也并未為教師指明實踐方向,使得教師即便有意識地開展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也難以充分體現(xiàn)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此外,個別家長對學校的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對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再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家務,使得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普遍較為懶散。即便教師針對其開展勞動教育,有時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錯誤的勞動意識。
1.精準提煉教材中的勞動元素
各版本的語文教材,都有一定的勞動元素。因此,教師若要實現(xiàn)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就必須對各勞動元素予以充分注重,并將其精準提煉出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
例如,在講解《元日》的過程中,教師可將王安石所描寫的春節(jié)情境作為突破點,全面分析《元日》的熱鬧場景與表述內(nèi)容,將其中所涉及的勞動關(guān)鍵點提煉出來。《元日》中涉及了中國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文章描述了:隨著爆竹的聲響劃過夜空,舊的一年已然逝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面對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當太陽緩緩升起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將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新的。在這個場景之中,作者提到了學生所熟知的貼春聯(lián)。教師可以此為導向,向?qū)W生拋出問題:“同學們,大家知道春節(jié)除了貼春聯(lián),還有哪些習俗呢?”學生回答:“大掃除、蒸年糕、包餃子等。”事實上,春節(jié)的習俗無一不與勞動教育密切相關(guān),教師可將其作為切入點,實現(xiàn)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師可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如尋找詩中的重點詞匯,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核心詞匯的解釋,分析古詩中所提到的勞動內(nèi)容與春節(jié)的關(guān)系。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使學生在頭腦中對春節(jié)各種習俗與勞動的關(guān)系展開思考,感受濃濃的春節(jié)氛圍。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版本的《元日》視頻,以便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之中,使其初步了解勞動的含義。當學生讀到“總把新桃換舊符”之時,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每年過年之時,父母總會撕下貼在門窗上的舊對聯(lián),換上新對聯(lián)。學生會意識到:原來換對聯(lián)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下次過年時自己也要幫助父母一起貼對聯(lián)。這樣,便可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chǔ)上融入勞動教育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使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語文知識,而且能夠?qū)趧拥幕緝?nèi)涵有一定了解。當教師嘗試將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相融合,便意味著語文課堂不會被局限于教室之中,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勞動教育,都可無處不在,從而打破語文課堂的局限性。
2.引導學生感悟教材中的勞動情感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表達了作者對不同事物的復雜情感,其中涉及勞動教育方面的優(yōu)秀作品雖然較少,但文章質(zhì)量較高,教師可充分將這些文章同勞動教育融合。勞動能夠促進社會進步,使人們過上幸福且富裕的生活,從古至今,勞動始終不曾間斷。同理,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也離不開勞動。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切實感悟古人的勞動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趙州橋》之時,可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趙州橋歷史的相關(guān)視頻與背景介紹,并向?qū)W生展示趙州橋的現(xiàn)狀。師:“同學們,大家觀看完趙州橋的介紹視頻,有什么感悟呢?”生:“老師,我感覺非常震撼,可以用宏偉來形容?!苯處熆上纫龑W生說出自己對趙州橋的第一印象,再進一步介紹趙州橋的歷史背景:“同學們回答得非常棒,在古時候,沒有起重機,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趙州橋的一切,都是通過古人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趙州橋從公元五百九十五年開始建造,直到公元六百零五年才建設完成。也就是說,古時候,人們?yōu)榱送瓿哨w州橋的建造,耗費了整整十年的時間。那么,請大家發(fā)揮想象力,想象一下這么大的石頭是怎樣運送到趙州橋建設地的呢?”學生通常情況下會回答“用馬車”。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再進行糾正:“同學們回答得非常棒,但是建筑趙州橋所用到的每一塊石頭都是古人用肩膀一點一點運送的,而趙州橋上那些精美的花紋,也是古人用篆刻刀一刀一刀刻上去的。正是因為有古人的這種勞動精神,我們才能夠看到如今的趙州橋?!痹趯w州橋的建造進行講解后,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使學生充分感悟古人的勞動精神,進而對勞動人民產(chǎn)生敬佩之情。對古建筑物的講述,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而且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勞動欲望。
3.適當拋出問題,探索學生勞動興趣點
若要達到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師就必須立足學生身心特點,將自身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分析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并以學生興趣為主開展相關(guān)教學。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興趣,才能夠為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否則,無論教師應用何種講課方式,都難以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樂趣,自然也就很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講內(nèi)容上。因此,在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勞動興趣予以足夠重視,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受到勞動教育的價值熏陶,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素養(yǎng)。
例如,在《臘八粥》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先將注意力放在臘八粥的制作之中。作者在文中提到:“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苯處熆舍槍Υ藘?nèi)容進行提問:“同學們,如果在煮臘八粥的過程中,作者的母親并未一邊煮一邊攪拌,臘八粥還會香噴噴的嗎?如果不是,那么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通常情況下,學生由于不具備烹飪知識,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學生會說:“如果不攪拌的話,臘八粥就會糊了,苦苦的不好吃?!庇械膶W生會說:“如果不攪拌,臘八粥的水分熬干了,可能會變硬?!苯處煈槍W生的回答予以補充:“同學們,如果作者的母親不去攪拌臘八粥,那么臘八粥一定就不會那樣美味了,就像我們的母親為我們做飯一樣,如果不及時攪拌食物,那么我們每天也就吃不到香噴噴的飯菜了,所以母親為了照顧好我們,非常辛苦,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她們做些什么呢?”“老師,我今天回去要幫我媽媽做家務?!薄袄蠋?,我以后每天都幫我媽媽刷碗。”教師通過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與勞動興趣。
4.結(jié)合實際教學情況,創(chuàng)設趣味性教學情境
勞動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教育上,更應該與實踐相結(jié)合,否則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的內(nèi)涵,而且要通過語文教材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使學生切實參與到實踐中,也就是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真實的教學情境,并確保教學情境的生動性。
例如,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教師可適當應用多媒體開展輔助教學,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明確勞動的價值。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相關(guān)視頻,使學生感受到荒蕪的戈壁之上,風沙將天空變成了黃色,走遍戈壁卻尋不見水源的無奈。教師可向?qū)W生拋出問題:“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想象一下,當你處于這種環(huán)境的時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學生答“:水?!苯處熢僖龑В骸皼]錯,同學們,在這戈壁之上,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水,但是在這戈壁之上最緊缺的資源也是水。”而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播放相關(guān)動畫,將家家戶戶為了能夠?qū)崿F(xiàn)水資源利用最大化而保留臟水的場景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這時,教師可再向?qū)W生拋出問題:“同學們,渾濁不堪的水被當?shù)鼐用褚暈檎鋵?,但缺水的地方不只有戈壁,即使是今天,仍舊有許多國家、許多地區(qū)的人連喝水都成問題,那么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呢?”教師的提問,可以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迫不及待幫助他人的心理。這時,教師便可將視頻內(nèi)容調(diào)整到政府工作人員幫助戈壁居民打井的部分:隨著工作人員在戈壁之上揮汗如雨,地面上逐漸呈現(xiàn)出一口又一口的深井,切實幫助當?shù)鼐用窠鉀Q了用水困難的問題。對這篇課文的講解,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在最艱難的時候,自己的雙手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吃水不忘挖井人》便是對勞動者最好的詮釋與尊重。
5.理論聯(lián)系生活,實現(xiàn)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
勞動本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與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密切相關(guān)。在語文課堂中實現(xiàn)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融合,還需要引導學生立足生活,體會勞動的不易與勞動后的成就感。教師可先通過文章講解,使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形成大致認識,再引入與勞動相關(guān)的問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前輩們的勞動精神,并幫助學生樹立開展勞動的信心。
例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可先帶領(lǐng)學生閱讀全文,再向?qū)W生講述雷鋒的相關(guān)事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細節(jié)描寫,將雷鋒幫助他人的細節(jié)精準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明確雷鋒同志舍己為人的偉大情懷,并重點突出雷鋒精神中的勞動意義。最后,教師可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向?qū)W生拋出問題:“同學們,雷鋒叔叔是偉大的,他的勞動情懷值得我們?nèi)W習,那么我們要不要成為像雷鋒叔叔一樣的人呢?”學生回答:“要?!薄袄蠋?,我要成為像雷鋒叔叔一樣的人?!苯處熞龑W生做出此類回答后,便可告知學生:“同學們,勞動精神是可貴的,我們?nèi)绻氤蔀橄窭卒h叔叔那樣的人,就要在生活中的小事上下功夫,尊重每一個熱愛勞動的人。”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學生將課堂所學切實應用到生活之中。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同勞動教育的相互融合,不僅可以豐富語文課堂內(nèi)容,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解決學生不愛勞動的問題。但需要教師按照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海燕.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初步嘗試[J].安徽教育科研, 2022(05).
[2]余燕.關(guān)于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技能培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1(31).
[3]李少霞.小學語文中勞動教育的滲透意義及策略[J].天津教育, 2021(02).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Zhang Yanshan
(Gul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u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Gulang 733199,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can deeply excavate the labor factors in the textbooks and integrate them with the Chinese subject,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good sense of labor while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some teachers still do not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labor education, which makes Chinese teaching conflict with 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various integration problem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ntegr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Chineseteaching; labor education; integration;teaching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