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萍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科普類文本閱讀是重要的閱讀對象。從命題者的角度看,科普類文本閱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其投入更多時間,保證對文本的深度加工,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甚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情況來看,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往往是先給學生直接提供相關文本,然后組織他們閱讀。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時,不可避免地帶有應試取向,以至于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將主要精力放在文本后的問題回答上。這樣的閱讀教學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將科普類文本引入英語閱讀教學的初衷,也不利于完全發(fā)揮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的效力。想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很重要的一點是回到科普類文本本身,先保證學生對科普類文本閱讀的興趣,后續(xù)的問題回答及學生應試能力的養(yǎng)成就水到渠成了。如果學生的閱讀沒有一定的深度,就相當于“水沒有到”,在這種情況下追求“渠成”,難免變成緣木求魚。如何才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科普類文本本身呢?有效的做法之一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科普類文本閱讀前,必須建立學科融合的視域。
所謂學科融合視域,指在實施教學時,教師心里所想的不只是英語學科。因為是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所以這里所說的學科融合視域,更多指英語學科與科學學科的融合。相關研究表明,相較單一的學科教學,學科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這也是學科融合成為教學改革方向的重要原因(車紫輝、李愛華2021)。初中英語教師在學科融合視域下組織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必須明確相應的教學思路及具體的實施策略,基于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與反思,從而保證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前有引導,后有總結,進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任何教學策略都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在研究初中英語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策略時,既然已明確要在學科融合視域下進行,就要思考學科融合能夠對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策略形成怎樣的教學思路。這里要分析兩個關鍵詞:一是學科融合,二是科普類文本。
首先,學科融合意味著跨學科情形的出現(xiàn),即學生所讀內容具有顯著的其他學科的特點。其次,學科融合不只是簡單的跨學科,更強調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深度聯(lián)系,要保證學生在閱讀其他學科的內容時沒有明顯的臺階感,這才是真正的融合狀態(tài)。因此,學科融合視域下的初中英語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以判斷所提供的科普類文本能否讓其在閱讀時思維過渡比較自然,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比較自然……
毫無疑問,科普類文本指與科學普及相關的文本,以其較強的實用性和廣泛性、前沿性和新穎性、趣味性和真實性,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視野的擴展、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促進作用(孫潔琳2020)。將科普類文本引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原因之一是學生在此前的學習與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較豐富的科學知識及相關經(jīng)驗,如果能夠將這些知識與經(jīng)驗充分激活,并服務于英語閱讀,那么不僅可以激發(fā)其閱讀興趣,還可以使其閱讀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在學科融合視域下進行初中英語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的思路應明確為對相關要素的把握與整合。這些要素包括對學科融合的理解,對科普類文本的選擇,對閱讀過程的組織,以及對閱讀教學過程的分析與反思。教師在整合這些要素時應強調:(1)面向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尤其是在英語閱讀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認知能力特點,掌握他們在科學及其普及方面的相關知識,然后將這些知識有機融入英語閱讀,確保其在閱讀時思維加工的是科普類文本,所運用的工具是英語語言;(2)當學生在閱讀科普類文本時,要關注他們對科普內容的理解情況,以及對英語語言工具的掌握與運用情況,然后借助文本大意復述等方式評價其閱讀過程與結果,后續(xù)則采用傳統(tǒng)的閱讀理解模式考查他們對科普類文本的理解情況;(3)在回顧與反思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理解與英語語言運用的角度,判斷是否真正做到學科融合,是否切實培養(yǎng)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強調了學生、文本等教學要素后,具體的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策略可以概括為讓學生在科普類文本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調用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另一方面借助深度思維完成對科普類文本的加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相關細節(jié),如優(yōu)化設問藝術,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培養(yǎng)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章霞2010)??破疹愇谋镜膩碓纯梢允乾F(xiàn)成的,也可以是翻譯的,符合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即可。此過程中要注意的是,相較其他文本,科普類文本最大的特點是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因此學生很難通過一兩遍閱讀就真正掌握其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讓閱讀與積累成為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學習過程,如科技類詞匯、相關句子結構及語法的積累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進行科學知識表達時常常既要描述客觀事物及其道理,又要保證一定的科學嚴謹性,科普類文本中往往會出現(xiàn)陌生詞匯較多、多種語法并存的長句,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好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科融合不留痕跡。
例如,江蘇省常州市中考英語模擬題中有這樣一則材料(見附錄),屬于科普類文本。在組織學生閱讀該科普類文本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初中生要讀懂描寫動物生活習性的科普類短文,要有一定的經(jīng)驗,且勢必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難。大部分初中生有過利用電視或網(wǎng)絡等媒體觀看動物節(jié)目的經(jīng)歷,也積累了一些關于動物生活習性的知識。因為有了這些知識作為基礎,所以學生在閱讀上面這段文本時,能夠迅速感受到它是一篇科普類文章。由于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經(jīng)驗存在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保持一定的興趣,而這種興趣正是他們進行閱讀的動力。
同時,教師注意到學生在閱讀時存在的一些困難,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陌生詞匯、語法及由此形成的長句等。有鑒于此,在組織學生閱讀時,教師先不著急將文章后面的問題提供給他們,而是讓他們純粹閱讀。事實證明,這種不帶問題的純粹閱讀有助于緩解學生的閱讀壓力。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閱讀不是為了回答問題時,對文本的關注會更加純粹,會想著一詞一句地理解文本,會試圖通過概括文本內容,即通過自己的努力閱讀獲得科學知識。從某種程度上講,放下問題讓學生進行純粹閱讀,是科普類文本閱讀的有效策略。
之所以將這段文本的參考翻譯列出來,是因為考慮到在科普類文本閱讀中,一定要盡可能保留讓學生復述的環(huán)節(jié)。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讓學生復述一段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濃縮與概括,既可以保證他們對所閱讀文本進行深度加工,又能夠培養(yǎng)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學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科普類文本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復述,能幫助他們在英語語言工具與科學知識之間形成良好的融合認知關系,這對于其英語閱讀能力乃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當然,考慮到初中生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他們在復述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往往是詞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需要在詞匯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可以直接告知學生詞匯的意思,先讓他們完整地表達,至于陌生詞匯,可以在表達交流后花時間處理。
實際上,學生在復述時確實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見。比如,有的學生這樣概括上面的科普類文本:“Animals don’t stay in the same place.Animals migrate.They migrate for different reasons:some are for food,such as birds and fish;some are to avoid humans,such as a mouse in northern Europe.There are still some unknown reasons.For example,a lobster may just like traveling.”
學生能夠這樣概括,說明他們經(jīng)歷了很好的科普類文本閱讀進程。這一進程的順利實現(xiàn)意味著學生能夠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也能夠運用英語語言表達。無論是學生的閱讀過程還是復述時的總結,在英語與科學知識之間都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隔閡,即融合狀態(tài)非常理想。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在學科融合視域下組織學生進行科普類文本閱讀,能夠很好地滿足其知識積累需求,也符合其認知特點。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科學知識基礎成為科普類文本閱讀的興趣導火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基于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對英語文本進行深入閱讀,保證了閱讀過程既以英語語言為思維加工的工具,又以科學知識作為思維加工的對象,這是學科融合的充分體現(xiàn);在復述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科普類文本內容的提煉與概括,形成了關于科普類文本中所介紹科學知識的全面理解。當學生試圖用英語表示自己的全面理解時,運用能力自然就得到充分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將原文后所附的問題(限于篇幅,這里不再列出)呈現(xiàn)給學生,那么他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就會有強烈的動機,正確回答后也會形成強烈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屬于情感方面的積極元素,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強大的動力。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科融合的指引下積極推進科普類文本閱讀。英語教師應主動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以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為目標進行教學,充分挖掘各種類型語篇教學的意義,發(fā)揮學科育人的價值(王蕓潔2021)??破疹愇谋鹃喿x教學思路的確立與策略的運用,需要教師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究中慢慢積累,以求量變引發(fā)質變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