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廣壯,王立仁,2
(1.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2.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相比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教材中無圖像呈現(xiàn),2021年版的《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有56處圖像敘事,其中“結構”圖像8處、“人物”圖像18處、“事物”圖像30處,主要設置在“圖說”和“拓展”欄目中,部分以插圖形式設置在正文中。圖像在章節(jié)中分配的比例較為合理,能較好地融入教材主旨,鮮明地體現(xiàn)中國風格和中國價值。
1.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泛化的挑戰(zhàn)
雖然“圖像時代”[1]和“圖像轉向”[2]被作為理論基點的社會事實還未被國內學界完全認可,但是隨著科學技術解決了圖片傳輸?shù)乃俣葐栴}、存儲問題以及移動終端的便攜性問題,信息圖像化趨勢加速發(fā)展。形象、生動、豐富的圖像抓住了廣大受眾的眼球,瞬間將其帶入敘事情節(jié)和敘事邏輯中,使圖像成為人們在互聯(lián)網中語言表達、信息傳遞、意義建構的主要方式,也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多媒體教學的重要呈現(xiàn)形式。與此同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得不面臨圖像泛化的應用挑戰(zhàn),如瀏覽式感官體驗帶來的認知零碎化問題、圖像狂歡遮蔽內在理論與思想的問題以及圖像中心主義視覺先行、圖像至上問題等。
2.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敘事的經驗
心理學實驗發(fā)現(xiàn),受教育者使用有圖像的教材時接受知識更快,這為教材的圖像敘事設置提供了實證支撐。對比小學至大學的思政課教材,圖像敘事存在直觀的變化趨勢:圖像在數(shù)量上由多至少;在類型上由以卡通連環(huán)畫為主至以實際場景照片為主;在圖文關系上由整體圖文同構至模塊圖文同構;在意象關系上由寓意于景至寓意于形;在圖問設計上由圖外設問至空圖設問;在圖像組合類型上由教材一體式圖景組合至單問題多圖像類比式組合;在圖像內容上由個人生活的描繪至社會生活的顯現(xiàn);在圖像功能上從以情感、知識為重點至以價值、理論為重點。但也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圖像敘事過度重復,圖像堆砌,甚至有的圖像的敘事基礎與受教育者的認知層次不契合。因此,圖像敘事應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化設計進一步聯(lián)系起來。
3.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自2013年以來經常強調,要“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3]。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注重提升思政課教材的政治性、時代性、科學性、可讀性……編制中華民族古代和革命建設改革時期英雄人物、先進模范進課程教材圖譜”[4]。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強調,要持續(xù)開展“教材文獻資料、學術話語、表述方式、呈現(xiàn)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課課程與教材、教學評價之間的互動研究等,促進思政課教材的科學性、權威性與針對性、生動性有機結合?!盵5]
1.古代傳統(tǒng)圖像敘事的起源與發(fā)展
在文字出現(xiàn)以前,人類用圖像記載、表達和傳播信息。圖像敘事在古代以不同形態(tài)、形式存在于雕刻、繪畫等載體和介質中,成為在廣泛文盲與文化貧困的情況下統(tǒng)治者掌握的區(qū)別于口頭敘事和文字敘事的傳達和記錄信息的手段。由于文字取代了圖像的信息功能,圖像的功能回歸原始,即表現(xiàn)人“對象性本質力量的主體性”。與西方注重寫實的發(fā)展進路不同,中國傳統(tǒng)圖像敘事認為“立象盡意”[6]不佳,更追求“得意忘象”。不以“窮意之象”為目的,而由“言外之象”達“象外之意”。在意象關系中,中國傳統(tǒng)圖像以“意超象外”“意余于象”為審美標準和精神訴求。中國傳統(tǒng)的圖像敘事理念不僅涉及繪畫藝術領域,還在史學領域、中醫(yī)學領域有所立意。
2.中國共產黨圖像敘事的歷史實踐
近代以來,圖像敘事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在識字率不高的“舊中國”,為滿足向工人、農民等階層灌輸無產階級思想的需要,陳獨秀等人創(chuàng)辦的《勞動界》周刊運用生動鮮活的圖畫揭露了資產階級的罪行,對啟發(fā)工人奮起抗爭起到了實際效果;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滬、贛、湘、粵等省總工會、農會創(chuàng)辦的《工人畫報》《農民畫報》《鐮刀畫報》等,為革命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積累了豐富經驗;延安時期,木刻版畫成為當時絕佳的敘事載體,對革命斗爭宣傳、革命精神教育和民眾啟蒙起到了巨大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圖像敘事在重大歷史事件的政治動員、群眾組織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廣泛運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載體進一步豐富。
3.外國圖像敘事相關理論的積極借鑒
圖像在西方哲學領域一直受到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埃德蒙德·胡塞爾等思想家的關注。20世紀末,W.J.T.米切爾提出“圖像轉向”,標志著圖像研究成為當代學術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圖像由西方哲學聯(lián)系到心理學、文學、造型藝術以及當代的數(shù)字影像、媒體技術等,以圖像為核心的理論研究具有跨學科研究的巨大范圍。[7]242-243目前,國內圖像研究現(xiàn)狀的整體面貌可以歸納為四個基本范疇,即橫向共時性比照關系的文學和藝術以及橫向共時性比照關系的哲學和視覺文化。[7]262-263國外研究中較受關注的是柏拉圖的模仿論和洞穴隱喻、海德格爾的“世界圖像”、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圖像說和胡塞爾的圖像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就是以傳導國家意志為賦意目的,以受教育者的認識時空為領域,以視覺圖形為主要載體,滿足受教育者直觀閱讀需要的敘事方式?!端枷氲赖屡c法治》的圖像敘事遵循了這一內涵。
1.圖像是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重要載體
圖像的本質是在特定的空間內凝固時間。照片中的情景單元被凝固了,即它以空間的形式保存了時間。事物在特殊時間的截取,要能體現(xiàn)過去的回溯和未來的延續(xù),以構成一個能夠被觀者聯(lián)想或想象的敘事。除了遵循客觀事實的截取,人們還可以通過繪畫編寫事物在凝固時間內重組的單元獲得敘事效果。要使圖像敘事的終點達到敘事者的目的,需要對其進行提前賦意。如果一個簡單的線條、圖形或不存在于現(xiàn)實中的符號被提前賦意,在得到共識基礎后,它們在凝固時間內的組合就會形成一幅抽象的畫作,同樣可以在共識者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敘事。依照以上邏輯,錄像、電影、游戲等表現(xiàn)為一定時間內的圖像空間延續(xù)或一定圖像空間內的時間延續(xù),是以空間形態(tài)展現(xiàn)情節(jié)潛勢的極致情形。
2.傳導國家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目的
《思想道德與法治》依照國家教育部規(guī)定編寫,體現(xiàn)了國家對教材編寫的需要,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作為目的,分布在圖像敘事的根本規(guī)定上。在這樣的方向下,賦意就有了意識形態(tài)性要求,就是依據(jù)圖像所含的元素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教育者作為主體,通過賦意掌握圖像敘事的話語權,使圖像能夠持續(xù)到達敘事的預設終點。圖像具有不可言說性,圖像敘事可能會在其他認識下構建錯誤的敘事過程而適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不僅要選擇賦意穩(wěn)定的事物瞬間,還要通過不斷闡發(fā)和詮釋達到對賦意的穩(wěn)定追加,使受教育者默認圖像敘事的自敘路徑,達到圖像敘事的教育目的。
3.受教育者的認識時空是圖像敘事的領域
如果受教育者對圖像元素的正確賦意不明晰,或缺乏認識的知識基礎,那么在其認識時空中就只能把圖像作為一個短暫的截片看待。受教育者認識的構建來源于對真實歷史的總體反映,因此教育者對圖像的賦意應穿插圖像中元素所處的歷史背景。敘事者的成功在于對歷史的把握和訴說的藝術。因此,幫助受教育者梳理歷史是使其形成認識時空的前提。另外,受教育者認識的構建來源于模型化思維。一般來說,并列關系表達為平行線,相互作用表達為雙箭頭線條,集合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幾何圖形在同一平面內的透明疊加。圖像敘事能夠滿足對文本描繪事物的抽象化或具象化,需要受教育者利用一般的賦意規(guī)則使圖像敘事與文本敘事相互轉化。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受教育者的認識時空中構建出歷史與邏輯、聯(lián)想與推理的綜合能力。
1.“二維碼”鏈接文本信息
受限于教材的載體是紙張印刷本,圖像敘事的類型主要是二維圖像,然而《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設置的“二維碼”打破了這種絕對體量的限制。受教育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xiàn)超級鏈接的跳轉,開辟了虛擬的“第二課堂”窗口,達到了教材結構主次分明和補充重點內容的效果,順應了“圖像世界”的信息化趨勢,這是功能圖像作為認識工具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運用的一次飛躍性嘗試。雖然教材中“二維碼”的設置不多,鏈接的內容多為文獻資料,但是這一嘗試為未來豐富應用“二維碼”提供了豐富圖像維度的設想空間。
2.多種圖像敘事方式相結合
單一圖像敘事以最富孕育性的頃刻為內容,是在動作完成前最耐人尋味的定格。例如第121頁,上海援鄂醫(yī)療隊隊員陪住院老人欣賞美麗的夕陽。綜合圖像敘事是把不同時間點的單一場景或其中的圖像元素并列或并置于同一邏輯下,形成超越時空的串聯(lián),起到對比或類比效果。例如第104頁,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和第一輛火星車祝融號在毛澤東“更富更強”“共富共強”的回音中得到串聯(lián)與對話。另外,圖形元素組合成的結構系統(tǒng),其圖像敘事的功能隨著系統(tǒng)的復雜而減弱,在功能上趨向于思維導圖,例如第6頁“速覽‘十三五’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
3.圖文并茂的圖像敘事關系
“置圖于左、置書于右”[8]講求“索像于圖”“索理于書”。圖文并茂不僅表現(xiàn)為平行式設置,還在于綜合圖像敘事中內部系統(tǒng)的圖文并茂。圖文并茂實際上是由“圖”出發(fā)至“像”與在文本敘事中由“書”出發(fā)至“像”的結果統(tǒng)一,并在這種統(tǒng)一下把“書”抽象出的“理”對應“像”的復合過程。圖文關系中的“文”是關聯(lián)結構、賦意目的和喚醒社會記憶的關鍵,使敘事的“圖像”和圖像的“敘事”在兩個維度上相得益彰。
4.以“見證者”的實際敘事
教材中的圖像敘事多包含鮮明而真實的人或事物,而非意識流的純思展現(xiàn),使得賦意空間具有明確的指向。觀者以“見證者”[9]的視角向內將自我代入為敘事主體,向外聯(lián)通社會記憶,在聯(lián)想、想象和情感中構建出“敘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fā),不是從定義出發(fā)?!盵10]可見圖像敘事的前提和基礎都是從實際出發(fā)。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敘事以實踐為基礎,突出圖像敘事的真實性、準確性,鮮明脫離虛構性,趨向歷史性。敘事以連接敘事世界和讀者所處真實世界為意義。
圖像敘事作為教材結構內容的一部分,具有知識性的基本屬性。但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些圖像已在較低層次的教材中重復出現(xiàn),知識性這一功能意蘊便退為次要,而思想性成為圖像的靈魂。另外,圖像作為一種活潑的可以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藝術,具有趣味性。圖像敘事的趣味性就如鉆石的切面一樣,使其自身材質的精純得以引人注意。趣味性體現(xiàn)在卡通人物的呈現(xiàn)中,如《思想道德與法治》中關于“路怒癥”的敘事,使用了兩個擬人化汽車表達出司機的憤怒表現(xiàn),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再如“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的敘事中,“就地過年”和“保持距離”的卡通人物生動地表現(xiàn)了這些內容。
思想性和趣味性綜合表現(xiàn)為閱讀功能。教材中圖像敘事的首要功能在于滿足受教育者閱讀的需要,而受教育者認識理論,需要形象化的思想性表達和有益于理解其思想性的趣味設計。得益于圖像引人注意的設計,圖像作為教材中被首先記憶的內容,發(fā)揮著坐標定位的作用,有利于快速檢索以再次閱讀。因此,圖像敘事有利于滿足受教育者對教材工具性檢索和持續(xù)性閱讀的需要。
圖像敘事的具象性和抽象性是相對于不同對象而言的認識方向。圖像之于具體事物,是對事物單方面的靜態(tài)描摹并在思維層面約等于事物的過程,是對事物外現(xiàn)形態(tài)的二維“攆平”;圖像之于理論文本,則是在文字略簡處的具體描繪,是以文本內容為“點”連接成形的過程。一方面,認識主體運用各角度圖像敘事的描摹,獲得復印事物的二維“攆平”,為指導實踐做準備;另一方面,通過圖像的推演,獲得事物的物理運動規(guī)律,最終抽象為理論文本。例如第96頁,通過“奮進者”號潛水艇的圖像敘事,可以具象化認識“支撐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圖像是事物抽象化為理論和理論具象化為事物的中介。
具象性與抽象性綜合表現(xiàn)為認識功能,即教學中的中介作用。圖像敘事的抽象性和具象性緩解了具體事物與理論文本在表達中的功能斷層,能夠迎合受教育者學習理論“展維”的需要,也能滿足其“坍維”的需要。“展維”是通過展現(xiàn)直觀的圖形組合展開理論原點包含的核心邏輯關系的表達傾向;“坍維”是對具體事物僅從所要研究的維度入手加以認識,是利用直觀的圖形組合表達本質、規(guī)律等范疇的傾向。教材圖像敘事的兩個表達傾向有利于教材內容被有效吸收。
圖像既具有能夠引起強烈注意的典型形象,又具有潛移默化的暗喻作用,即顯性與隱性在工具目的性上的統(tǒng)一。恩格斯指出:“據(jù)我看來,現(xiàn)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jié)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盵11]塑造典型形象就是依托歷史和現(xiàn)實的特殊實踐,將突出的精神品質凝結在先進人物上。接著將典型形象延展于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中,拉近敘事內容與受教育者的距離,使其在自省中自覺。教材注重人物和事件的歷史印記,以小見大地運用了典型人物與典型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例如第155頁,以1943年周恩來過生日的事情突出周恩來在革命年代修身自律、保持節(jié)操的形象,暗喻受教育者要在生活中自律自省的現(xiàn)實要求。
典型性與暗喻性綜合表現(xiàn)為教化功能。教化功能即教人“黨性”,化人“遮蔽”?!包h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階級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統(tǒng)一。[12]通過典型的圖像敘事,回歸“政治人”的要求,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黨性”自覺。教材的圖像敘事中,人物、事物多與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不謀而合,蘊含了“黨性”的價值規(guī)定性。“遮蔽”是經驗感知中無法抗拒的限制思想的“知識”,教材注重對此解蔽。如第124頁,圖像敘事解蔽了美國種族問題下“普世價值”的虛偽性。
圖像敘事作為認識具體事物和理論文本的中介,具有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同時這種價值規(guī)定于圖像,表現(xiàn)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價值性不僅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方面,還體現(xiàn)在教材建設目標規(guī)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在實踐中,價值性表現(xiàn)為一種引導力,即引導教育者朝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然方向發(fā)展,引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朝著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應然方向發(fā)展。圖像敘事具有突出的引導性,例如教材第27頁,時傳祥以身為掏糞工為榮,以苦為樂,任勞任怨,蘊含“愛國”“敬業(y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受教育者具有引導作用,也引導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在此要注重對奉獻精神的闡釋。
價值性與引導性綜合表現(xiàn)為傳導功能,服務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強調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圖像敘事傳導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內容,不僅強調意識形態(tài)性內容,還強調屬于從屬地位的道德規(guī)范等,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把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體現(xiàn)在“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圖像敘事中,就是要把握圖像賦意過程中的話語權,即主導圖像敘事的賦意空間。在不同的解讀視角下,圖像所表達的內容會有不同的結果;同時,對圖像的過分關注會削弱教育的目的性。要使受教育者固化對圖像的認識,需要教育者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保證賦意空間在可控范圍內。可控來源于教育者對歷史背景的提前鋪墊和圖像信息的深度挖掘,教育者對圖像的充分認識是應用圖像敘事的前提。教育者對圖像的賦意過程也是對受教育者先在結構的喚起過程,這種喚起依托事實和實踐。
主導賦意空間并不意味著死守教材,但也不意味著可以違背國家意志,而是發(fā)揮好故事旁白及時出現(xiàn)的重要作用和放風箏者及時松線和緊線的掌控藝術。首先,可以圍繞教材中的人物圖像選擇利于對其補充敘事的圖像,這有利于受教育者通過自主聯(lián)想和想象構建起故事的樣貌。其次,圍繞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歷史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等完成對人物的敘事。既要滿足受教育者“成為人”的需要,又要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人”的需要,所以最終落腳點是人。例如教材中“中國天眼”的圖像是一個全景的鳥瞰圖,教育者可以對文本敘事中的“總工程師南仁東”進行額外的圖像敘事補充。再次,主導賦意空間不意味著只補充當前時代的圖像。正如教材第104頁,通過黨帶領國家發(fā)展進步的前后對比,獲得事實上的直觀。最后,可以與國際對比。例如第121頁揭示了“生命至上”主題,而第124頁揭示了美國黑人白人誰的命才是命的種族沖突,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
“敘事藝術的實質既存在于講述者與故事的關系之中,也存在于講述者與讀者之間的那種關系當中?!盵9]240首先,受教育者具有基本趨利避害的生物傾向,這被德國動物學家和哲學家恩斯特·??藸柗Q為“向性”(Tropism),強調了人的認識在感性認識階段的最初反應,并且表現(xiàn)為喜與厭的基本情感傾向,由此作為文明發(fā)展的動力和精神生產的源泉。情感是受教育者自覺進入圖像敘事的起因,教育者運用圖像敘事時需要注意對這種“向性”的把握。其次,圖像敘事本身是無聲的、靜默的,需要教育者通過言語、表情、動作等傳達更豐富的情感,點燃自己的激情,照亮圖像敘事的內容。這樣,圖像敘事中的情、教育者的情和受教育者的情在感染的講解中達到統(tǒng)一。最后,情感的互聯(lián)并不是最終的目的,教育者還需要在此氛圍下傳導出精神實質,使受教育者的情感與圖像敘事的精神內容進行串聯(lián),幫助受教育者建立共鳴的基礎。
實現(xiàn)共鳴還只是傳導精神實質的一種準備,當受教育者的感性認識充盈時,便會擴大對理性認識的需要,為產生認識過程的飛躍做準備。理性認識的對象是圖像敘事的內容主旨,圖像敘事所指的主旨與其所在章節(jié)的主題扣合,與其所在的臨近文本的主旨契合?!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中國精神,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5]教育者需要對圖像中的國家意志加以準確點明。
從教材的圖像敘事可以看出,圖像的審美反應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價值。教育者在進行圖像敘事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圖像藝術審美的美學解讀,消解、扭正受教育者由于片面認同、虛無認同而產生的審美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審美教育的銜接契機。這要求教育者必須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更好地通過圖像敘事的美育過程滲透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等內容。教育者應該注意到受教育者具有自覺賦意的主觀能動性,受教育者有一種表達的需求,即受教育者具有對圖像敘事二次創(chuàng)造的需求,表現(xiàn)為娛樂化、情感化、生活化。受教育者通過想象、記憶、抽象、聯(lián)想等步驟,賦予被改造的圖像敘述其自身主體性的片段,以獲得某種關注。教育者可以利用這種需求,調整教學過程中對圖像賦意的重點,引導其創(chuàng)造的方向與教育目標相適應,將一般興趣引起的涂鴉創(chuàng)作引向感人心魄的藝術創(chuàng)作。
正向的創(chuàng)造來源于對圖像敘事內容的認同,即自覺將圖像敘事設置在國家意志的方向上。如網名為“烏合麒麟”的付昱,他創(chuàng)作的《致莫里森》、Blood Cotton Initiative、《披甲》等具有多層解讀的深意,表達了最直接的態(tài)度和思想。這引起了青年人對國外污蔑者反擊過程中圖像敘事的表達自覺,這是與以往樸素的愛國行為所不同的方式。他的圖像創(chuàng)作為教育者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導受教育者創(chuàng)作圖像敘事提供了現(xiàn)實的經驗。
《思想道德與法治》圖形敘事的變化,體現(xiàn)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意蘊,既有利于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有利于表述方式和呈現(xiàn)形式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科學性、權威性與針對性、生動性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