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蔡亞,江蘇省連云港市墟溝中心小學教師,高級教師。曾獲得江蘇省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連云港市“港城名師”、連云港市基礎教育改革領航教師等榮譽稱號。她潛心研究教學,在“領航杯”江蘇省信息化教學優(yōu)質課大賽等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她熱愛寫作,有60余篇文章發(fā)表在《人民教育》《語文建設》《江蘇教育》等刊物,有10余篇兒童文學作品發(fā)表于《少年文藝》《兒童文學選刊》等期刊。在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9次,曾榮獲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年度新人獎、杰出水手獎。
【關鍵詞】兒童小說;專業(yè)成長;寫作教學;閱讀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9-0091-04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一直喜歡兒童文學。
我的學生特別喜歡閱讀“兒童小說”?!皟和≌f”是根據(jù)少年兒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的、適合他們閱讀欣賞的小說。我和自己、我和學生、我和同事就是在“兒童小說”的閱讀與分享中,在兒童的小說與現(xiàn)實的世界里不斷相遇、相知、成長,去領悟生命成長的真諦。
一、我和自己:在“兒童小說”中相遇
“兒童小說”的閱讀,讓我遇到了另一個自己。
我認為,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突破?!皟和≌f”的閱讀,恰恰讓我對兒童、對教育、對自我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悟。我會站在兒童的立場去了解他們的行為,我會站在生命成長的角度去審視教育的意義,我會站在彼此成長的角度去實現(xiàn)個人的成長。我在閱讀與實踐中重新找尋職業(yè)的幸福體驗,享受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
1.“兒童小說”讓我認識了學生
學生為什么那么喜歡“兒童小說”呢?因為其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故事情節(jié)豐富有趣,更重要的是小說的“真善美”主題滋養(yǎng)了學生成長的心靈,為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打開了一扇門。
很多學生會在小說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對于一些優(yōu)秀的“兒童小說”,學生可以一遍兩遍,甚至數(shù)十遍地去閱讀,讀完了還會在心里不斷品味、思索,難以忘懷。我還記得那個害羞的扎辮子的小女孩小聲地對我說:“蔡老師,《調(diào)皮的日子》太有趣了,我讀了三四遍哦!”那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喜滋滋地說:“蔡老師,《淘氣包馬小跳》寫的就是我的故事呀!”
不僅如此,優(yōu)秀的“兒童小說”還告訴我們:兒童也是創(chuàng)作者、詩人、哲學家……我可以從“兒童小說”中認識不同的學生。
2.“兒童小說”讓我明白了教育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怎樣的教師才是學生期待的朋友?楊紅櫻的《漂亮老師》、蘇姬·摩根斯坦的《撲克游戲》、張之路的《永遠的合唱團》、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這些“兒童小說”帶給我很多啟發(fā)。
在小說里,我們看到教育是引領兒童走向明亮的那一方,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兒童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并讓兒童在此過程中感受成長的酸甜苦辣。教師需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接納、理解、引領兒童的成長,并自始至終保持溫和姿態(tài),像呵護幼苗一樣關注兒童的心理世界。
我從“兒童小說”中領悟教育的真諦,思索學生內(nèi)心的奧秘,努力做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3.“兒童小說”讓我找尋了自己
每一位語文教師或許心中都有一個文學夢,這個夢想的種子深藏在我們心田,期待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生根發(fā)芽。我讀了許多“兒童小說”,也漸漸領悟了一些創(chuàng)作技巧,我拿起手中的筆,書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幾篇作品發(fā)表于《少年文藝》《兒童文學選刊》等刊物。
在我的筆下,學生是這樣的:
他們到走廊排隊做操時,總喜歡一個勁地往教室外沖,并自豪地呼喊:“耶,我第一!”“我第二!”“哈哈,我第三!”為了獲得這些好名次,之前的眼保健操,他們顯得坐立不安。他們把凳子小心翼翼地向后挪,與桌子之間空出最佳的距離,身體前傾,屁股撅著,僅靠著一點點凳面,只等著音樂一落就立刻沖出去。更有甚者,凳子早已偷偷塞到桌子下,屁股懸空著,靠著雙臂支撐著身體的重量,即便如此辛苦也很樂意承受。
我用文字續(xù)寫我和學生的幸福時光,讓我想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二、我和學生:在“兒童小說”中相知
盧梭在《愛彌兒》中告訴世人:教育的影響必須與兒童的自然發(fā)展相一致。英國作家艾登·錢伯斯認為,教師應“成為有協(xié)調(diào)能力的大人”。在“兒童小說”的世界里,我和學生從閱讀、仿寫再到創(chuàng)作,在閱讀行為中探究成長密碼,共同成長為親密的伙伴。
1.“兒童小說”漂流屋:用閱讀丈量世界
我在每個班級開展“漂流書閱讀”活動,為學生精心挑選我已經(jīng)閱讀過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學生在班級中開展漂流式閱讀。我鼓勵學生為生字新詞注音釋義,鼓勵學生為喜歡的章節(jié)寫導讀,鼓勵學生在閱讀后留下一句話書評。于是,每一個閱讀的兒童能收獲其他人的閱讀體悟,書上的一處處標注洋溢著兒童本真的閱讀氣息,這讓閱讀成了一件無比期待、無比快樂的事情。
在開展“漂流書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我思考了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學生閱讀“兒童小說”時往往只關注故事情節(jié),忽視了經(jīng)典的小說語言,而經(jīng)典的小說語言可以成為兒童習作語言的范本。那么,如何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巧妙轉換?我將這些思考寫進了我的課題研究中,寫進了我的論文中。2013—2015年,我先后撰寫了《從情節(jié)出發(fā):兒童小說呼喚“深度閱讀”》《觸發(fā):“兒童小說語言”與“習作語言”的共生演繹》等論文,其中《兒童原創(chuàng)小說創(chuàng)作觀察與指導策略探析》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
2.“兒童小說”朋友圈:分享閱讀的樂趣
2017年左右,我們擁有了更豐富的釋放話語權的平臺。從豆瓣的影評、視評、書評,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互動點評,這是一種時代發(fā)展的機遇,思維因碰撞更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同時,學生的閱讀之旅也充滿著對話、評論的渴求。于是,我開啟了“短書評”的嘗試。
兒童的“短書評”重在分析、對比、評價,力求多角度表達自己的見解,評論元素會關注小說內(nèi)容、情節(jié)、主題、人物、敘述方式、結構等方面?!岸虝u”的生發(fā)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了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從而實現(xiàn)小說閱讀審美情趣的獲得。我將研究成果《兒童“短書評”創(chuàng)作要素及指導策略研究》發(fā)表于《江蘇教育》,并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
2018年,我敏銳地捕捉到信息時代對兒童共同體建設的影響。在閱讀實踐中,我鼓勵學生建立“閱讀朋友圈”,以自由選擇“閱讀任務群”為抓手,以架構“閱讀共振場域”為核心,實現(xiàn)課內(nèi)—課外、線下—線上、個人—團隊相結合的閱讀形式,以達到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最佳閱讀效果,即發(fā)展學生閱讀思維,提升學生閱讀技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品質。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我撰寫了《建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的“任務群”與“朋友圈”》,并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
2019—2021年,我將目光再次聚焦到信息時代“兒童小說”的閱讀與寫作方式的轉變上。我撰寫了《吐槽:兒童習作話語的宣泄與表達》,站在兒童文化的視角發(fā)現(xiàn)兒童吐槽的心理與童年恐慌、自我認同、群體交往等因素有關,兒童吐槽在語言風格、文本結構、言語交際等方面具有人性化與獨特性,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
三、我和同事:在“兒童小說”中成長
我身邊的許多同事都喜歡閱讀,喜歡帶著學生閱讀。我們成立了“我與兒童小說”研究團隊,探究兒童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兒童小說閱讀的指導策略等,享受共同探討的樂趣。
1.共同研究“頑童”與“完童”
2017年,在一次研討中,團隊成員提出了“頑童”與“完童”的觀點,正好與校長提出的辦學理念“做完整教育,促全面發(fā)展”不謀而合。這一下就點燃了我們的研究熱情:“頑”與“完”的區(qū)別在哪里?彼此之間是否有相同點?
在多次實踐與研討的碰撞中,我們發(fā)現(xiàn)“頑童”和“完童”是“兒童小說”中的典型形象,兩種形象都深受兒童喜愛,這與兒童成長的心理需求有關:從“愿望投射”心理分析,讀“頑童”可以獲得想象世界的自我滿足;從“自我鏡像”心理分析,讀“完童”可以觀照現(xiàn)實世界的自我成長;從“心理認同”的角度分析,“頑童”變“完童”的過程能夠獲取藝術世界的人格力量。
于是,我執(zhí)筆將研究發(fā)現(xiàn)撰寫成文《兒童小說中的“頑童”與“完童”——從閱讀心理看當下兒童的成長訴求》,并發(fā)表在《江蘇教育》上,這對我們團隊來說是莫大的鼓勵。這樣的研討經(jīng)常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辦公室里、餐廳中、走廊上,只要想到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聚在一起討論、策劃進一步實踐的路徑。2023年,我們規(guī)劃了“兒童小說有聲閱讀”的實踐研究,將線上閱讀教育進一步精細化,期待與大家分享更多的研究成果。
2.共同打磨“兒童小說”閱讀展示課
課堂,永遠有我們無法預料的精彩。我和伙伴們多次執(zhí)教市區(qū)級“兒童小說”閱讀展示課,與更多的教師分享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一,我們關注閱讀方法的指導;其二,我們關注寫作方法的探討。這些均受到聽課教師的廣泛好評。我和伙伴們認為研究“兒童小說”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因為我們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了“兒童小說”閱讀與寫作的快樂!這就是共同成長的魅力!
我們組建了“‘樂知兒童小說欣賞與創(chuàng)作”社團,這里聚集了中高年級的寫作愛好者。學生想象力豐富,文采飛揚,對校園類、成長類、偵探類、魔幻類等“兒童小說”情有獨鐘,并嘗試用手中的筆寫出自己的故事。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在《故事大王》《小溪流》《小學生作文》等期刊上發(fā)表文章60余篇。該社團還被評為“連云港市優(yōu)秀社團”。
在教育教學與研究的道路上,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生長點——“兒童小說”。也可以說,是“兒童小說”聯(lián)結了我與學生的精神橋梁。我們在書中相逢,我們在書中共同成長。期待我們在“兒童小說”之旅中發(fā)現(xiàn)更多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