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龍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 夏素娟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課程內容組織的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教學中應重視數(shù)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重視數(shù)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過程,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一課,學業(yè)要求是:能用有序數(shù)對(限于自然數(shù))表示點的位置,理解有序數(shù)對與方格紙上點的對應關系。關于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使其經歷由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為用數(shù)學方法確定位置的過程,從而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培養(yǎng)空間觀念。
師:上課之前我們先做個“找朋友”的游戲。請你用語言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來猜是哪個同學。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描述好朋友的位置,當用列、行來描述時,其他人無法猜出是哪個同學,教師趁機明確“列”“行”的含義及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一般規(guī)則,即: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是從左往右數(shù),確定第幾行一般是從前往后數(shù);用列、行表示位置的時候,一般先說列數(shù)再說行數(shù)。
學生明確規(guī)則后,再找兩個同學說一說好朋友的位置,大家猜是哪個同學。
師:大家都會用第幾列、第幾行來表示教室中好朋友的位置了。老師把同學們的座位搬到了大屏幕上,你能用這樣的方法說出圖片中同學們的位置嗎?
(課件出示例1 的主題圖,圈出一名學生。)
生(到屏幕前邊指邊說):他在第2 列第4 行。大家看,豎排是列,這是第1 列、第2 列……橫排是行,這是第1 行、第2 行……所以他的位置是第2 列第4 行。
師:看來圖片上數(shù)列和行的方法和生活中是一樣的。我們再來說說這個同學的位置——
(課件閃爍第3 列、第5 行的同學。)
生:他在第3 列、第5 行。
師:真棒!誰還能像他一樣既快又準地說出這個人的位置?
(出示課件,第3 列、第5 行的位置換成了另外一個人。)
生:他也在第3 列、第5 行。
師:這個同學呢?
(課件顯示,第3列、第5行的位置又換了一個人。)
生:他還在第3 列、第5 行。
師:為什么這三個同學的位置都是第3 列、第5 行呢?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因為剛才只是把相同的位置換成了不同的同學,位置是不變的,所以都應該用第3 列、第5 行來表示。
生:也就是說,位置確定下來后,和誰在那個位置是沒有關系的。
師:善于總結,老師為你們點贊!既然這個位置和誰坐在那里沒關系,老師想用一個點來表示這個位置,你們說行嗎?
生:行。
(課件顯示,第3 列、第5 行的同學換成了一個點。)
生:既然這個同學的位置能用一個點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也都可以用一個點來表示。
(課件顯示,所有位置的同學都換成了點。)
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把座位圖變成了點子圖,你還能用剛才的方法說出一個點的位置嗎?(課件出示A 點。)
生(指著點子圖):A 點在第2 列、第4 行。大家看,豎排是列,這是第1列、第2列……橫排是行,這是第1行、第2行…… 所以A點就在第2列第4行。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上依次標出第1、2、3、4、5、6 列,第1、2、3、4、5 行。然后課件繼續(xù)出示點B、C,讓學生表示它們的位置。
師:仔細看,剛才的圖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課件顯示,點子圖放在方格紙上。)
生:點子圖到方格紙上了。
師:真形象!你們知道最左邊的一列是第幾列,最下邊的一行是第幾行嗎?
生:最左邊的一列是第0 列,因為它右邊的一列是第1 列,所以它就是第0 列;同樣的道理,最下邊的一行是第0 行。
師:0 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我們把最左邊的一列稱為第0 列,最下面的一行稱為第0 行。(課件標出第0 列、第0 行)你還能用剛才的方法表示出點的位置嗎?
(課件出示點A、B、C,學生表示出它們的位置。)
師:要確定一個點的位置,只需要知道它在第幾列、第幾行就可以了。怎樣用最簡潔的方法記錄一個點的位置呢?以A 點(第2 列、第4 行)為例試一試。
學生嘗試用簡單的方法記錄位置,全班匯報時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① 2/4 ② 2+4 ③ 2-4
④ 2.4 ⑤ 2,4 ⑥(2,4)
師:大家很有創(chuàng)造力,想出了這么多記錄A點位置的方法。這些方法中,你們覺得哪種方法最科學?
學生各抒己見,分析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最后確定第六種方法最科學。教師適時教學數(shù)對的概念及讀寫法,并讓學生把點B、C 的位置用數(shù)對表示出來。
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材中的例1、例2進行結構化整合,由“找朋友”這一游戲導入新課,一個情境貫穿始終,生活中的位置—座位表中的位置—點子圖中的位置—方格紙中的位置—用數(shù)對表示位置,由直觀到抽象,使學生經歷了數(shù)對這一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首先,“找朋友”的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內需,促使學生產生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心理需求;其次,同一位置的三個同學,用同一列、同一行表示,為用抽象的點代替具體的人提供支撐;接著連點成線,形成方格圖,學生自然把前面表示位置的方法遷移到方格圖中;最后學生自己想辦法記錄一個點的位置,并通過對比、分析,找出最優(yōu)方案,進一步抽象出數(shù)對,培養(yǎng)了學生的符號化意識,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整節(jié)課,學生經歷了逐步數(shù)學化的過程,真正理解了數(shù)對的內涵,感受到規(guī)定的合理性,同時也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