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紅
摘要:隨著2022新課標的發(fā)布,初中英語教學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教師應該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聽力能力,促進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課標中初中英語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根據譯林出版社的課本提出解決這些不足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英語? 聽力教學? 對策
英語作為世界上的一門通用語言,在進行初中英語的教學時,聽力的練習就變得格外重要。教師需要按照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及時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升學生英語聽力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
一、淺析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部分教師在進行英語聽力的教學時有時局限在播放錄音內容,讓學生按照習題冊進行聽力能力的練習,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枯燥,容易影響學生對于聆聽英語內容的興趣。另外,部分教師對于學生聽力方法的技能指導的關注度不夠高,有時將英語課堂上的教學重點放在了英語單詞、語法知識的講述上。這樣的教學方法不足以滿足學生需求,不利于學生在充滿氛圍感的環(huán)境中交流與溝通。
二、教師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應當采取的措施
(一)營造英語語言環(huán)境,注重聽力技能指導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為了使學生英語聽力的練習更加有效果、花費更少的精力和時間,教師應當注重平時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營造,培養(yǎng)學生說英語、聽英語的習慣,教給學生一些有用的聽力技巧。[1]
比如在進行譯林出版社的七年級上冊“This is me”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將關于自我介紹時需要用到的單詞以及正確發(fā)音告訴學生,并且要注意在課堂上運用英語跟學生們進行交流,多次開展英語交流的小組討論活動。然后組織學生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營造良好的英語語言氛圍。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單詞發(fā)音,告訴學生能夠更好地介紹自己的相關事項,并且告訴學生如何能夠正確完整地聽懂別人的英語演講內容,掌握一些基礎的英語聽力技能。
(二)及時進行正向的激勵評價,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英語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對英語沒有興趣,他是不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進行平常的聽力訓練的。并且,新課標要求學校應當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平臺,注重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教師在英語教學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對學生的聽力練習情況進行及時的激勵性評價。[2]
比如說學生聽完譯林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A day out”的聽力后,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以及英語能力基礎對學生做出及時、正面的評價。對于英語聽力能力較弱但是認真聽英語的學生,可以表揚他們認真上課的表現,相信他們下一次的聽力情況能夠更好,而且可以給予他們獎勵;對于英語能力一般、答案能夠對一半左右的學生,可以教給他們一些聽力技巧,肯定他們的聽力能力,鼓勵他們進行多次聽力練習,相信他們的英語聽力能夠很快提高。通過及時的激勵性評價,教師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練習英語聽力的習慣養(yǎng)成。[3]
(三)開展英語實踐活動,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不可分割的聯系,根據教學進度的完成情況以及課程特點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尤其在學生們學習綜合性比較強的英語聽力時,初中英語教師更應該在教學時組織學生參加有關英語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提高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講完譯林出版社九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Colours”的相關內容后,組織學生們參加關于“生活中常見的顏色以及顏色的作用”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應當在教室中擺放一些學生喜歡的玩具、芭比娃娃、汽車模型等生活中常見的顏色豐富的物品。首先,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常見顏色的英文發(fā)音并且能夠正確讀出單詞,其次,要求學生參加活動時全程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半個小時左右關于物品顏色的討論。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活動結束后要對學生的發(fā)音標準程度進行及時的正向激勵評價,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力能力以及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是打好英語聽力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針對學生在聽英語內容、培養(yǎng)英語聽力能力中存在的不足,教師需要及時地改變教學方式,根據新課標的相關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英語聽力技能的傳授與輔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提高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研究[J]. 王長宏. 中國校外教育. 2014(25).
[2]田建菁.初中生英語聽力焦慮與聽力成績間的相關性研究-以武漢某初中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3]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探析[J]. 朱翠華. 教育教學論壇. 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