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偉偉(1990~),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上海浦東民辦宏文學(xué)校,研究方向:文學(xué)理論。
摘 要:《湖心亭看雪》是晚明散文家張岱所寫的一篇廣為流傳的佳作,同時也被選入了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著“小品圣手”之稱的張岱更是運用簡潔凝練的語言,生動傳神的描寫,賦予作品以山水雅趣與故園深情,讀完令人感到意蘊深長,回味無窮。文章擬從古代文學(xué)理論中審美范疇的“味”的品鑒出發(fā),以《湖心亭看雪》為例,初步對文言文教學(xué)中的語言、內(nèi)容、情感、意境四個維度進(jìn)行解析。
關(guān)鍵詞:審美;“味”;文言文教學(xué);張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0-0037-04
鐘嶸在《詩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說,標(biāo)志詩味論的正式誕生。直至唐代的司空圖在“滋味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味外之味”的觀點,強調(diào)作品創(chuàng)作時對豐富內(nèi)涵和無限意蘊的追求,至此,奠定了對“味”的美學(xué)理論研究的高峰地位。歷來關(guān)于審美體驗的“味”,在后世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理論,《中國詩學(xué)》一書中總結(jié):“‘味’,詩評術(shù)語,也稱‘滋味’‘韻味’。最初是指人的飲食味覺,以后又逐步演變?yōu)橹袊膶W(xué)批評的一個特殊用語,指主體的審美享受及作品所具有的可以被人感知的審美屬性?!睂诺淅碚撝小拔丁钡奶骄?,就是對古文作品里作者、作品的審美風(fēng)格和讀者的審美感受的探究。在《湖心亭看雪》這篇課文里,則是作者張岱獨有的閑淡文風(fēng),癡迷山水自然的士大夫雅趣,以及冷暖對照下的情感張力,賦予了這篇作品與眾不同的韻味,也給讀者帶來了咀嚼不盡的意境空間。因此文章從語言的淡味、內(nèi)容的趣味、情感的至味和意境的余味這審美四味上,對《湖心亭看雪》進(jìn)行文本解讀,也嘗試為文言文教學(xué)提供一個新的角度與思路。
一、 語言之淡味
“平淡有味”論源于先秦時期老子的“味無味”說,“味無味”乃是“淡味”?!暗丁?,簡質(zhì)、平淡的意思,只有創(chuàng)作者的樸素到極點的淡味才能讓讀者生發(fā)出無窮的審美滋味。張岱自少時便在文學(xué)上十分追慕陶淵明沖淡質(zhì)樸的文風(fēng),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他語言簡淡美的集大成之作。
作為晚明小品散文里的精品,此文章篇幅短小,僅僅159個字,同時用語簡單,基本都是常用字,沒有佶屈聱牙的文辭,讀來讓人感覺十分順暢,毫無艱澀之意。這樣樸實無華的文字讓讀者毫無隔閡,令人倍感親近。而在大意通覽基礎(chǔ)上,更能進(jìn)一步感受每個簡單字詞下蘊含的深意。如文章的第二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個“絕”字,渲染出了一片空寂寒清的雪湖氛圍,讓人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柳宗元的千古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此文的基調(diào)一舉被定下。隨后交代事件“獨往湖心亭看雪”,必須要強調(diào)這個“獨”字,既代表了張岱孤獨的心境,也是整個篇章情感的濃縮。而文章的下半部分,亭上人見到“我”時的“大喜”,透露出雪夜遇知音的驚喜,而“我”“強飲三大白”,這個“強”字更是歷來評論家、執(zhí)教者爭論的重點,一方認(rèn)為“強”為勉強,從中可以看出“我”不勝酒力,但是為了不掃雅興,仍舉起杯陪君子,反映出“我”世俗溫情的一面,而另一方則持恰恰相反的看法,認(rèn)為“強”有“強行”之意,流露出作者的不情愿,也符合前文“我”的獨來獨往,可以看出他的孤高自傲??傊谶@篇《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用語直白凝練,無一廢筆,可謂字字珠璣,正如學(xué)者說道:“文章到極妙處,便一字不可移易;所謂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這也正是平淡語言的魅力之處。
另外,語言的素淡體現(xiàn)在白描手法的運用。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xué)表現(xiàn)手法之一,指用最簡練經(jīng)濟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作為表現(xiàn)方法的“白描”,具有語言減省和突出事物的特征?!逗耐た囱分袑ξ骱哪嵌尉拔锩鑼懀闶堑湫偷睦??!办F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自古以來對西湖的描繪,不乏錦繡華章,但是張岱的這段描寫,卻極大程度地避免了形容和修飾,只寥寥數(shù)筆,便勾勒出一幅淺淡水墨般的雪夜西湖,反而讓人讀之忘俗,這正是語言的極簡處理所帶來的效果。而與一般詩文會有意識地避開字詞重復(fù)不同,張岱在這段描寫中則反復(fù)地使用了“與”字和“一”這兩個常見字“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將天空、云層、山巒和湖水巧妙地連接為一體,這正是體現(xiàn)了“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的西湖概貌。而“一痕”“一點”“一芥”則由面至點,將觀者的視角從總覽拉至湖上具象的長堤、湖心亭、小舟上。同時,“上下一白”的“一”是“全部”的意思,展開出一片曠遠(yuǎn)開闊的全景,使人領(lǐng)略到天地造物之大;后面的三個“一”則是數(shù)詞“一”的意思,是幾筆濃墨點染出的一個個小景物,又使人頓覺個體活動之小。就這樣,在輕描淡寫的文字運用中,作者潑灑出一個幽淡深遠(yuǎn)的湖天雪色,意蘊無窮。
二、 內(nèi)容之趣味
“趣”被納入美學(xué)范疇,最早可以上溯到魏晉時期。唐代王昌齡在《詩中密旨》曾云:“詩有三得,一曰得趣,二曰得理,三曰得勢?!贝藭r,“趣”作為詩學(xué)范疇真正地確立了起來。到了明代的公安派,尤其強調(diào)“趣”的美學(xué)意味,正如袁宏道所說:“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tài),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這里的“趣”,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情趣,其中就包括了人物的山水之雅趣。
自古以來,對自然山水的觀照和鐘情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不懈的趣味追求。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登山臨水,竟日往返”;宗炳“每游山水,往輒忘歸”,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游山玩水,甚至醉心于山水而不知老之將至;唐代的山水田園詩人們,更是將山水化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精神的棲息之處。這種沉迷山水的雅興,在張岱本人以及這篇《湖心亭看雪》中同樣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俺绲澪迥晔?,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遍_篇短短三句話便交代了整個文章的緣起,天寒地凍,大雪蓋湖,萬籟俱寂的深夜里,作者一人,一舟,率性而行,這是何等的寂寥,又是何等的快意。而這不僅僅是他第一次在夜色中賞雪,同樣的經(jīng)歷,在《陶庵夢憶》中還記載過一次,只是地點換成了龍山。在這些說走就走的湖山之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性情中人的灑脫不羈,他的行為出發(fā)點毫無任何功利之心,“乘興而行,興盡而返”,頗有魏晉士人們純粹、放誕的審美遺風(fēng)。
除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雅趣之外,文中第二層趣味則體現(xiàn)在情節(jié)的突轉(zhuǎn)上。本來深夜訪雪,已經(jīng)是出人意料的舉動了,沒想到在湖心亭竟然遇到了同樣有著賞雪豪情的雅士,他們不但賞雪,還帶了美酒和酒爐子,其風(fēng)雅癡好,更在作者之上。雅士見到作者,竟也格外熱情,拉著酒量不好的張岱要干杯,而“我”竟然也硬著頭皮陪了幾大杯。故事到這里,差不多可以結(jié)束,然而在對飲交談中發(fā)現(xiàn),對方竟然是“金陵人”,也是客居此地,此時“同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惺惺相惜之感油然而生。按照一個正常的行為邏輯,他鄉(xiāng)遇故知,“我”和對方應(yīng)該并肩賞雪,促膝長談才是,然而只是“飲三大白而別”,轉(zhuǎn)眼便下船了,如此的干脆利落亦讓人倍感詫異。這樣一系列的情節(jié)巧合和轉(zhuǎn)向也讓文章驚喜和意外橫生,不斷打破讀者在閱讀中的期待視野,調(diào)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致,可謂趣味十足。
三、 情感之至味
何為“至味”?蘇軾在評論唐代兩位大詩人時說道:“獨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所謂“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即以外在的平淡自然的語言,蘊涵著內(nèi)在的纖秾綺麗的思想內(nèi)涵,以蕭散簡遠(yuǎn)的形式結(jié)構(gòu),蘊含豐厚醇美的情致韻味。而在《湖心亭看雪》這篇簡淡而雋永的小品散文中,蘊含著的卻是冷暖對照下深刻的情感張力,其情感核心分別是貫穿全文的冷寂的“獨”和散發(fā)“溫情”的“癡”。
讀完《湖心亭看雪》,心頭上會有一層冰涼覆蓋,而構(gòu)成其幽冷底色的情愫,則是來自張岱內(nèi)心的四重孤獨:第一重孤獨來自客居他鄉(xiāng)的羈旅漂泊,文中那句“客此”,只二字便飽含深意。張岱是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懊魍龊蟛皇恕保馕吨诿鞒瘻缤龊蟛辉附o清廷效力,“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正如漂泊難歸之“客”。此刻的張岱,既作為紹興人“客”居杭州,又是明朝人“客”居清代,所以說是“客此”,這種旅人的孤寂飄零是何等的心酸。更為心酸的是,他的種種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難與旁人訴說,這便是第二重孤獨。在這個原本以為只有自己一人的雪夜里,竟有一場同道中人的邂逅,知音難得,又有著相似的遭遇,本來可以把酒言歡,卻只是“強飲三大白”后匆匆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而這些落寞孤寂的背后,其實是家破國亡的第三重孤獨。張岱作此文已經(jīng)是在清朝了,但他在課文開頭卻寫“崇禎五年十二月”,“崇禎”是明朝的年號。與湖中人對話中所提的“金陵”,即現(xiàn)在的南京,是明朝開國之都,還是明末陪都。明亡后,躲進(jìn)深山的張岱,回憶起前半生的世家繁華,而如今“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字里行間中無不流露出故園難再的滄桑,人生命運無可依托的悲涼。與此同時,在這場雪夜的尋訪中,面對一望無際的雪色銀湖,天地浩蕩,而身處在其中,綿延的長堤也不過宛若一痕,屹立的湖心亭也才一點,更不必說窄窄的一尾木舟,看起來不過一個芥子那般大小,舟上的旅人,都微渺如米粒了,可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這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人這個孤獨的個體不過如一粒卑微的塵埃,這便是第四重的宇宙孤獨。
然而,張岱其人,一生也都是繚繞著世俗的煙火之氣,是個有沉迷之癖的性情中人,他自己都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便是《湖心亭看雪》中提到的“癡”。首先,“癡”是對符合自我內(nèi)心的自然之美的深情眷戀。天寒地凍的雪夜,他不畏嚴(yán)寒,去人跡寥落的湖心亭,毫無疑問,他對風(fēng)景的選擇大異于常人,體現(xiàn)了他獨特的情致?!皬堘酚^照西湖山水有其獨特的審美眼光,強調(diào)領(lǐng)略山水的自然狀態(tài)、原質(zhì)原形、原色原味,即所謂的‘幽致’‘幽賞’‘真性情’。張岱游賞西湖,具有一種‘深靜’‘靈敏’的審美心胸,厭囂雜而喜幽絕?!逼浯危鞍V”中包含著對世俗的生活溫情。除了空寂的冷,《湖心亭看雪》中依舊有溫度的暖。“余”去西湖,是“擁毳衣爐火”,“毳衣”指毛皮衣,和燃燒著的“爐火”一起祛散了寒意。而后,在湖心亭上,竟遇到同樣雅致的人,于寒冬涼亭,鋪上柔軟的氈子,沸騰的酒爐中,彌漫著令人溫馨的熱氣。于是,一向不耐飲酒的張岱,也興起舉杯,為這場人世間意料之外的相逢。最后,“癡”是對過往的不舍追憶。《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張岱在《陶庵夢憶·自序》中說:“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明朝滅亡之前的張岱,半生富貴,好熱鬧,多雅趣,而在47歲那年,家國俱滅,曾經(jīng)的繁華皆為過往云煙,已年過半百的他只有在深山空林中,追憶前塵往事,將一片深情癡心寄予在筆墨文章中,于是便有了這篇《湖心亭看雪》。
四、 意境之余味
余味即為司空圖所提出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在審美范疇中,可以理解為作品留下的讓人回味無窮的想象空間,這個遺留下的想象空間便是創(chuàng)作者苦心所營造的意境?!逗耐た囱分阅艹蔀榱鱾髑Ч诺募炎?,就在于它所營造出的空靈晶映的境界,祁豸佳贊道:“余友張?zhí)这止P具化工,其所記游,有酈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詼諧,無所不有其一種空靈晶映之氣?!?/p>
空靈意味著景象的開闊淡遠(yuǎn)和聽覺上的靜謐幽深。《湖心亭看雪》中,次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寥寥幾筆,從空間和視覺上便勾勒出了一個空寂清幽的冰雪世界。在這個澄澈世界里,沒有世俗的喧鬧,沒有紅塵瑣事的攪擾,天地只余一片蒼茫的白色。此時,張岱獨自觀賞著這造物奇境,“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像是一張純白畫布上,點染了幾處些微的墨痕、墨點,而讀者的視角也被提至高空俯覽這冰雪中的世間萬物,不經(jīng)意之間便與作者筆下的天與云與山與水,甚至包括長堤、輕舟、涼亭俱融為一體。
在這樣的氛圍營造中,賞者與讀者的心境也如清風(fēng)朗月,纖塵不染,這便是“晶映”之氣的由來,晶者,晶瑩剔透也;映者,映心觀照也。歷經(jīng)人世滄桑、朝代更迭的張岱,他的心靈交織著空寂凄清和世俗溫情,亦有著孤獨個體在蒼茫宇宙間的渺小之感,然而這些多重情感經(jīng)過山川湖雪的過濾,以及內(nèi)心的自我觀照,最終化解為通曉生命虛無后的超脫與寧靜。同時,作者筑造的意境作為一個開放的審美空間,也吸引著讀者的想象的參與。即使相隔百年的光陰,后來的讀者也在字里行間中,體悟作者的剔透觀照之境,進(jìn)一步咀嚼作者未完全說盡或本身便存在的空白之處,所謂意蘊不絕,這便是文學(xué)作品的魅力之處。
《湖心亭看雪》亦曾被選入多個版本(人教版、語文版、滬教版等)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受到教材編寫者的重視,并且各個版本教材的教學(xué)主題方向各異,可見其有著較大的解讀空間。筆者本身作為一線的執(zhí)教者,結(jié)合文言文的教學(xué)經(jīng)歷與實際,以審美之“味”的理論為切入點,圍繞語言、內(nèi)容、情感、意境四個維度,層層遞進(jìn),解讀出文本表面下蘊藏的獨特審美韻味,以期讓學(xué)生以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為指導(dǎo),接受并進(jìn)一步生發(fā)文言文中的審美感知,在今后的生活和學(xué)業(yè)中形成一定的審美表達(dá)和創(chuàng)造。正如劉小鵬在論文《高中文言文教學(xué)中的審美教育探析》一文中說:“在文言文教學(xué)中,教師應(yīng)該主動引領(lǐng)學(xué)生走進(jìn)審美境界,感受文言文所具有的人文氣息,追求審美上的愉悅快感?!庇X察美,欣賞美,最后抒發(fā)美,這是我們語文課堂希望達(dá)到的境界,也是我們執(zhí)教者孜孜不倦的教學(xué)追求。
參考文獻(xiàn):
[1]汪涌豪,駱玉明.中國詩學(xué)[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298.
[2]劉大櫆,吳德旋,林紓.論文偶記 初月樓古文緒論 春覺齋論文[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9:13.
[3]朱立元.美學(xué)大辭典·詩中密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394.
[4]袁宏道,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卷六·敘陳正甫會心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6784.
[5]吳文治.宋詩話全編·范希文詩話[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803.
[6]張岱著,夏咸淳輯校.張岱詩文集(簡體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41.
[7]夏咸淳.論張岱及其《陶庵夢憶·西湖夢尋》[J].天府新論,2002(2):68-73.
[8]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M].長沙:岳麓書社,2016:3.
[9]張岱.西湖夢尋·祁豸佳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
[10]劉小鵬.高中文言文教學(xué)中的審美教育探析[D].喀什:喀什大學(xu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