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宏 顧振茹 姜琦
摘要:闡述了國內外公共圖書館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傳播的情況,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非遺活動的意義與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公共圖書館參與非遺活動的路徑,即非遺活動與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協(xié)同發(fā)展,非遺活動與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相互促進,利用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為非遺活動提供支持,推動民族地區(qū)圖書館參與非遺的探索實踐,加強非遺保存機構的各類資源共享以及重視非遺保護傳承人才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非遺保護;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13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特定地域內的代表性方言和民間文學、婚喪嫁娶禮俗、生產生活習俗、傳統(tǒng)戲曲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蘊含了世界各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傳承和保護好非遺就是保護了各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
公共圖書館作為文獻資源的匯集、加工、傳播與利用的重要公益性部門,其部分職能與非遺保護的基本職能相契合[1]。在我國,文化主管部門全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始于20世紀,與我國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起始時間相接近。
1 國內外圖書館非遺活動概況
1.1 國外圖書館非遺活動概況
自20世紀5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學術界非遺研究從概念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較為可行的保護理念和機制。在非遺資源管理、有效保護和適度開發(fā)方面,研究機構通過完善政策法規(guī)、應用先進技術和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保護與適度開發(fā)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外圖書館界開展非遺活動主要有以下三種:(1)舉辦公共展覽。伊朗公共圖書館被認為是促進社會多樣性的知識文化中心之一,通過非遺收集、舉辦公共展覽和介紹非遺,達到宣傳和保護非遺的目的。并為非遺的保存和傳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2]。(2)依靠先進技術進行非遺的傳播。技術創(chuàng)新有利于降低非遺在開發(fā)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以靜態(tài)展示為主的狀況。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利用由埃及文化和國家遺產文獻中心研發(fā)的投影互動系統(tǒng),通過文化全景影像展示歷史,讓公眾直觀、鮮明地了解古埃及和科普特、穆斯林遺產[3]。(3)非遺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及實踐。 Debal Ckar提出對印度數(shù)字圖書館以及對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研究[4]。Rupali Madan詳細討論了在信息通信領域華為技術應用程序協(xié)助提供的服務[5]。加拿大政府為全國文獻遺產數(shù)字化共享制定了“圖書導航計劃”,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加拿大虛擬聯(lián)合目錄,該目錄可用來查詢和檢索多個跨行業(yè)、跨部門、跨地域、跨國境的多門類數(shù)據(jù)庫[6],為實現(xiàn)跨行業(yè)、跨部門的非遺數(shù)字化共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加利卡”項目,通過數(shù)字化的方式收錄了法國14世紀古籍插圖和文獻等[7]。
1.2 國內圖書館非遺活動概況
近年來國內圖書館界學者廣泛開展了非遺研究活動,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關“非遺”研究論文,單位是“圖書館”,主題相關度較高的載文共計829篇,內容主要涉及非遺項目保護、開發(fā)利用模式及空間分布等。如,陶琳認為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要明確自身定位,發(fā)揮在非遺中的保護作用;陳美玲認為公共圖書館在非遺保護工作中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注重用戶交互;楊慧子認為非遺研究、工藝技術及設計創(chuàng)新的有機融合是中國本土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發(fā)展的有效途徑[8]。賀娜認為數(shù)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對非遺資源進行價值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根本目標在于通過開展跨機構、跨學科的研究、探索活動,切實發(fā)現(xiàn)各類非遺資源的內在關聯(lián)性、歷史發(fā)展脈絡和蘊含的更多深層次文化信息,進而揭示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蘊,在傳承和發(fā)展中促進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9]。
非遺傳承傳播活動是公共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之一,公共圖書館以“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互動形式開展各類活動,通過宣傳推廣,廣邀社會群眾參與,開展特色傳統(tǒng)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開展的非遺傳承傳播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1)互動體驗。2011年6月,首都圖書館舉辦“雕版印刷體驗之旅”活動;2021年12月,甘肅省圖書館舉辦“體驗傳統(tǒng)印刷技藝”活動。這些活動讓讀者現(xiàn)場體驗雕版印刷、拓碑、瓦當拓印、線裝書制作,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江西省圖書館(新館)舉辦的“非遺展示互動活動”,主要展示江西本土的非遺[10],旨在讓進館的每一位讀者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充分了解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傳播好江西故事。(2)宣傳推廣。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網上非遺知識答題等各類活動進行宣傳推廣,提高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國家圖書館舉辦的“非遺展映月系列活動”通過影像方式展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優(yōu)秀成果,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非遺大課堂”系列講座,為上海建立了一個公眾可以深入學習和系統(tǒng)了解非遺的開放式大課堂。蘇州市吳中區(qū)圖書館的“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蘇州非遺知識網上競答及蘇州非遺展”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向廣大讀者介紹吳歌、古琴藝術、江南絲竹、昆曲、蘇州評彈、蘇繡、蘇州滑稽戲、綠茶制作技藝等29種蘇州非遺知識[11]。(3)館校合作進行傳承傳播。近年來“非遺進校園”活動獲得了多個省級圖書館的青睞。公共圖書館積極探索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新方式,延伸服務范圍,盤活非遺資源,與多所中小學合作,以傳統(tǒng)佳節(jié)為時間節(jié)點,組織各種形式的非遺活動,一方面開展非遺進校園等傳承工作;另一方面,以非遺展館為服務陣地,組織青少年走進圖書館參觀非遺展覽,把傳統(tǒng)非遺文化盤活,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對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傳承與發(fā)展,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漢市漢陽區(qū)圖書館“多彩非遺 情系草編”體驗活動[12],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 公共圖書館開展非遺活動的意義與目前存在的不足
2.1 公共圖書館開展非遺活動的意義
保護和傳承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文化內涵和群體記憶,是人類立足當下和開創(chuàng)未來的基礎。而公共圖書館在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方面的采集、保存、整理、傳播和研究過程中,既發(fā)揮了圖書館的社會服務職能,也提升了圖書館的影響力與吸引力。
2.1.1 記錄保存非遺資源
公共圖書館具有先進場館設備及科技手段,擁有專業(yè)人才及龐大的讀者群體,在記錄保存非遺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記錄保存好非遺資源對其傳承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2.1.2 傳承傳播優(yōu)秀文化
我國不僅歷史悠久,還是多民族聚集的國家。非遺內容有民間音樂、民間藝術、戲曲戲劇、社會風俗節(jié)慶等。任何一項非遺都盤根錯節(jié),其根須伸展到遠古或連接著其他地區(qū)和民族。公共圖書館通過對非遺項目的收集、整理、加工及分析,可以通過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方式展現(xiàn)非遺項目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而使讀者全方面了解其精神內核和價值意義。非遺教育的目的是傳承和發(fā)展,加強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傳播。
2.1.3 促進非遺科學研究
文獻典籍在非遺保護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學習和研究價值。公共圖書館擁有十分廣泛的服務對象,他們對于非遺資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公共圖書館通過創(chuàng)建以非遺為主要內容的特色館藏資源,可以跟進非遺相關資源的知識挖掘、信息傳播以及信息增值等。通過考察和記錄活態(tài)的非遺來將古今的中華文化融匯貫通。也可以依托開發(fā)設計非遺為主題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或相關的衍生服務,使更多的讀者享受到非遺資源服務,從而促進對非遺的研究。
2.2 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非遺活動存在的不足
2.2.1 非遺保護處于初級階段
非遺作為保護對象的相關工作集中開展至今不過三十年,非遺保護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等還處于探索階段。保護意識和措施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程度還不高,在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因缺乏經費,科室建制不全導致非遺保護工作難以持續(xù)開展[13]。亟待加強人才儲備、學術研究及學科建設等。
2.2.2 非遺保護傳承中的陣地作用不突出
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還沒有將“非遺”的教育宣傳推廣常態(tài)化和持久化,“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觀念還不夠深入人心,沒有深入尋常百姓生活中。調查中只有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和廣州市圖書館舉辦了持續(xù)化的教育宣傳工作[14],大部分圖書館所舉辦的“非遺”相關活動后勁不足,引起的反響不大。公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不高,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很多公共圖書館對非遺專題推廣活動有涉及,但大多在節(jié)假日節(jié)點,主要以靜態(tài)展覽和公益講座為主,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不夠,宣傳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在服務廣度和深度上不甚理想[15]。
2.2.3 非遺載體類型有待豐富
當下口述史,手稿等特種文獻稀缺,導致這部分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和文化缺失。例如在民間文學和曲藝這部分,人傳人的要求比較高,但如果能通過文字記載的方式更便于流傳。圖書館應研究如何通過非遺載體類型的豐富,發(fā)揮作為非遺傳承主體的社會作用。
3 公共圖書館開展非遺活動的路徑思考
3.1 非遺活動與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協(xié)同發(fā)展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圖書館……應當根據(jù)各自業(yè)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惫矆D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發(fā)展的主陣地,應當擔負起非遺文獻資源的普查收集并將其傳承保存。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指出:“將古籍的保護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非常重要?!保?6]從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迄今已有14年,古籍保護專家團隊從過去的圖書館館員擴展到人文、社科、科技、收藏、非遺、傳媒等各方面專家,形成了古籍保護、整理、研究、出版、數(shù)字化等不同單位間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目前公共圖書館應借鑒國內外開展非遺活動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通過以下路徑促進非遺活動與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協(xié)同發(fā)展:
(1)展示古籍修復技藝。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技藝”被列為省級非遺。古籍修復工藝亦稱古籍裝訂修補技術,它的歷史與書籍發(fā)展史息息相關。2022年6月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在修復中心舉辦了題為“融匯古今 樂創(chuàng)未來——非遺技藝直播課”線上宣傳活動,通過古籍修復、金石傳拓、雕版印刷等傳統(tǒng)形式的展示和古籍修復知識問答的方式與廣大讀者朋友互動。這項活動不僅可以增進讀者對古籍修復這項傳統(tǒng)技藝的了解,而且能有效增強讀者古籍保護意識,有益于古籍修復知識的推廣和非遺文化的大眾化傳播[17]。
(2)參與非遺普查登記工作。各個省份都有很多非遺散落在民間,應調動社會力量對這些非遺進行普查、搜集、挖掘、整理和保護。圖書館古籍部門應積極參與非遺普查工作,通過普查掌握本地區(qū)非遺的種類、數(shù)量、分布、保存現(xiàn)狀等情況。圖書館通過挖掘和開展非遺普查、保護地方文化等相關工作可以促進古籍以及非遺保護工作的共同發(fā)展。
(3)搶救非遺資源。古籍中所承載的內容是我們國家?guī)浊陙淼臍v史記憶,圖書館的古籍工作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完成清代老劇本搶救修復項目。此項目歷時四年,完成487冊,13 607頁珍貴手抄劇本的金鑲玉修復。這批劇本的來源,主要是1956年甘肅省流行劇目編審委員會和甘肅省戲劇委員會等單位,在舉辦了“全省老藝人示范演出”活動期間,開展的“發(fā)掘戲劇遺產競賽”活動。在活動中老藝人捐獻和專業(yè)人員收集、收購所得的這批珍貴文物,其中有秦腔、隴南影子腔、隴東道情、曲子等傳統(tǒng)劇本,有不少甘肅特有劇目和已經在舞臺失傳的劇目,其中還有格外珍貴的劇本,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火燒新野》[18]。
3.2 非遺活動與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相互促進
結合本館實際,利用非遺文獻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適合本館模式的閱讀推廣活動,有利于非遺工作與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相互促進。表1列出了甘肅省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甘肅省圖書館的藏書量,從表1可以看出甘肅省圖書館非遺藏書十分豐富。
在非遺文獻資源統(tǒng)計中,以甘肅省圖書館為例,前三位的分別是民俗、民間文學、曲藝,基本與非遺類型分布數(shù)據(jù)吻合。圖書館作為推廣全民閱讀的主陣地,有穩(wěn)定的讀者群體,通過“非遺品牌+閱讀推廣”的模式,可以擴大非遺的宣傳,使更多的讀者加深對非遺的了解,感受非遺的魅力。例如開設專門的非遺展廳,邀請非遺傳承人展示技藝,近距離和讀者接觸,凝聚知識,推廣閱讀。江西省首家非遺主題圖書館在贛州開館。贛南非遺主題圖書館分圖書資料區(qū)、展覽展示區(qū)和非遺傳習體驗區(qū)三個部分,總占地面積近300平方米,目前有非遺圖書等文獻資料2 000余冊,計劃通過三年的努力,收集到1萬冊(件)以上圖書資料[19]。
當前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非遺的傳承發(fā)展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直播、短視頻等媒體社交的不斷發(fā)展,公共圖書館也可以借助新媒體,開展類型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和閱讀推廣活動。利用新媒體支撐,不斷拓展線上服務,通過網絡平臺舉辦各類非遺活動,同時延伸線下服務,融入新技術與傳媒,引進AR、VR等技術,增加讀者的互動體驗。也可通過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來滿足自身精神文化及娛樂需求。使讀者在互動體驗中感受非遺所衍生出的文化內涵,達到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升審美、愉悅身心的具象價值[20]。2021年9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中國旅游報聯(lián)合阿里巴巴發(fā)布了《2021非遺電商發(fā)展報告》,這是國內首份非遺電商報告。該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淘寶平臺上,年成交破百萬的非遺店鋪中,西部地區(qū)增速連續(xù)兩年超過其他地區(qū),其中甘肅增幅達145%,位列全國第一[21]。這些古老而低調的非遺老手藝,正在逐漸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3.3 利用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為非遺活動提供支持
非遺通常是通過口傳心授傳承傳播,因此非遺知識搶救絕不僅僅是文獻化,更重要的是傳承人的記憶[22]。圖書館一方面要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對非遺資源進行認定、分類記錄、建檔保存。另一方面,積極響應IFLA、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多元文化圖書館宣言》中提出的“支持口頭傳統(tǒng)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特別重視口語、土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23]。
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機構,各類資源豐富,可以為非遺學術研究提供信息保障。成都圖書館建成了全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網站,成為成都地區(qū)資源最全、信息量最大、專業(yè)化程度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心[24]。云南圖書館也有“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shù)據(jù)庫,為非遺活動提供信息服務。
3.4 加強民族地區(qū)圖書館參與非遺的探索實踐
甘肅屬于非遺資源豐富的地區(qū),但是非遺傳播的活力值長期處于較低水平?,F(xiàn)甘肅省有54個少數(shù)民族。省內有甘南、臨夏兩個民族自治州,這兩個自治州的國家級非遺分布數(shù)量最多[13],其中裕固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為甘肅獨有民族。在這些少數(shù)民族步入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非遺是其珍貴的文化資源。從非遺類別看,少數(shù)民族項目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和民俗等類別中占有優(yōu)勢。《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可以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陳列室、櫥窗、宣傳欄,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并向社會開放?!保?5]此外,甘肅省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以及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等地區(qū)制定的適宜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都對圖書館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相關規(guī)定。通過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建設保護文獻遺產,發(fā)掘獨具特色的區(qū)域地方文獻,建立統(tǒng)一的非遺資源保障體系,有經費保證的情況下可以延伸圖書館的服務,深入基層、社區(qū)、學校等,尤其是非遺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qū),應通過少數(shù)民族特有節(jié)日、風俗、民俗等節(jié)慶活動傳承傳播本地非遺文化。
臨夏回族自治州圖書館在微信公眾號上積極推薦非遺保護名錄《東鄉(xiāng)族口頭文學與與語言》。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直播甘肅省圖書館的“融匯古今,樂創(chuàng)未來——非遺技藝直播課”。阿克塞縣持續(xù)加大非遺保護開發(fā)工作力度,搜集整理哈薩克風俗、服飾飲食等民俗文化,拍攝記錄優(yōu)秀非遺項目,使民族特色文化在中華文化大家庭中得到傳承弘揚,促進各民族情感交融。阿克塞縣圖書館將少數(shù)民族期刊和少數(shù)民族書籍在清真寺實現(xiàn)全覆蓋,擴大了期刊和少數(shù)民族書籍的社會影響力和服務范圍,非遺保護利用成效顯著。政府應該協(xié)調地區(qū)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資源,實現(xiàn)文化遺產研學產品課程研發(fā),體現(xiàn)區(qū)域傳統(tǒng)特色和文化精神,增進民間交往,促進民眾感情交流,提升民族地區(qū)文化活力,帶動鄉(xiāng)村振興。
3.5 加強非遺保存機構的各類資源共享
以甘肅省為例,非遺保存單位應當包括甘肅省非遺代表性名錄中認定的保護單位以及其他擁有非遺資源、應當承擔保存義務的單位,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文化藝術研究院、高校等。圖書館保存的主要是非遺有關的文獻古籍,如甘肅省圖書館內珍藏古籍文溯閣《四庫全書》,以及甘肅圖書館內設的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技藝;檔案館保存的主要是非遺檔案資料,包括國家級、省級非遺申報項目書、碟片、書籍、獎狀、非遺實物等;博物館保存的主要是非遺本身以及與其有關的“周邊”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展廳陳列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各類彩陶制品,再如甘肅省平涼市戲曲博物館中收藏的清代以來的戲服、皮影等;多地文化館被認定為非遺保護單位,甘肅省在第五批國家級非遺15個代表性項目中,有12家文化館被認定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例如定西市岷縣文化館被認定為“岷縣寶卷”的保護單位、張掖市甘州區(qū)文化館被認定為“甘州小調”的保護單位等;非遺保護中心,其主要職責在于開展當?shù)胤沁z普查、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建設非遺數(shù)據(jù)庫等,應當是對當?shù)胤沁z資源了解、掌握最扎實的機構;其他機構如文化藝術研究院、高校等,該些機構和單位有些被認定為保護單位,例如甘肅西北民族大學為國家級非遺“格薩(斯)爾” 的保護單位,該大學為其專門設立了《格薩爾》研究院,其出版的《格薩爾文庫》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由此可見,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各類文化事業(yè)單位,包括高校和科研單位都擁有各類非遺資源,但各個機構的職能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建立非遺資源共享協(xié)調發(fā)展機制,并最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服務平臺,推動非遺的傳承和振興。2022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國家圖書館聯(lián)合全國182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系列活動及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活動[26],主旨就是推進文化繁榮,傳承優(yōu)秀當?shù)匚幕?,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帶動社會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和關注非遺保護工作。
3.6 重視非遺保護傳承人才的培養(yǎng)
在活態(tài)傳承的原則之下,傳承人的核心地位得到了明確,作為遺產項目的承載者和傳遞者,保護其精湛技藝的傳承逐步被認識到是保護的核心。從全國范圍來看,現(xiàn)有的國家級遺產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政府文化部門應支持公共事業(yè)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相關研究單位參與非遺人才培養(yǎng)和引進,圖書館應發(fā)揮在非遺傳承保護中的作用,設立傳承基地。甘肅省圖書館建立了首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助力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27]。
為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多年來定期舉辦古籍修復技能競賽,為本地區(qū)的青年古籍修復人員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同時多次舉辦面向全國修復人員的修復研修班,培養(yǎng)古籍方面的人才。2021年年底,“蘭州資源環(huán)境職業(yè)技術大學古籍修復專業(yè)學生實習基地”“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人才培養(yǎng)基地”揭牌暨合作辦學簽約儀式分別在甘肅省圖書館、蘭州資源環(huán)境職業(yè)技術大學舉行。此次合作是甘肅省圖書館實施人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嘗試,旨在解決古籍修復人才短缺問題和提升古籍修復人員理論水平,同時培養(yǎng)一批具有豐富理論知識與高級修復技術于一體的復合型應用人才[28]。
4 結語
非遺保護在我國已經成為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重大文化事業(yè)。公共圖書應通過以上路徑努力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充分發(fā)揮陣地作用,不斷豐富非遺資源的載體類型,加強資源共享,為讀者提供非遺文獻資源。通過各類非遺活動將歷史與當代聯(lián)系起來,讓讀者體味非遺傳統(tǒng)文化記憶,把廣大讀者引向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以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參考文獻
[1]黃惠平.基于非遺保護的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館藏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9(4):55-56.
[2]Sarah Hartman-Caverly.Privacy literacy instruction practi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 Past, present, and possibilities[J].ranian public libraries capacities in preserving and dissemin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20(4):305-327.
[3]蘭香紅,汪仕勇.亞歷山大圖書館——當代圖書館發(fā)展的典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96-98.
[4]Debal C Kar. Digital Library of India: An Initiative for the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and 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Collection[J].WorldDigital Librar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6(1):45-60.
[5]Rupali Madan,R K Chadha. Managing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Sahitya Academy Library,New Delhi: A Case Study[J].Library Herald,2019(1):84-105.
[6]梁文靜,汪全莉,秦順.加拿大國家遺產數(shù)字化戰(zhàn)略研究及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2):126-129.
[7]余習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元數(shù)據(jù)應用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7.
[8]楊慧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9]賀娜.數(shù)字人文視域下圖書館非遺資源的價值挖掘與利用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1(7):21-24.
[10]胡曉軍,馬榮瑞.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側記[N].光明日報,2018-06-05(11).
[11]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政府.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吳中區(qū)圖書館開展蘇州非遺系列活動[EB/OL].[2022-
06-23].https://www.szwz.gov.cn/szwz/whjywltygz/202102/6943f82460ee40dc843c3560292475fc.shtm.
[12]快資訊.漢陽區(qū)圖書館開展“多彩非遺? 情系草編”體驗活動[EB/OL]. [2022-06-09].https://www.360kuai.com/pc/9e4ef6d241e1f8332?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13]劉勐.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證分析[J].社科縱橫,2018(9):115-116.
[14]徐鴻昌.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
[15]陶琳.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創(chuàng)新非遺保護工作之探索——以杭州圖書館對國遺項目“西湖傳說”的保護為例[J].圖書館,2020(11):83-86.
[16]方李莉.應將古籍納入非遺保護[N].中華讀書報,2011-
08-31(19).
[17]甘肅省圖書館網站.“融匯古今 樂創(chuàng)未來 ——非遺技藝直播課”試播成功[EB/OL].[2022-06-13].https://www.gslib.com.cn/gjbhzx/jycc/content_9666.
[18]甘肅古籍保護網.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搶救修復戲曲老劇本項目工作情況介紹[EB/OL].[2022-05-25].https://www.gslib.com.cn/gjbhzx/gjxf/content_3684.
[19]贛州市人民政府.江西省首家非遺主題圖書館在贛州開館[EB/OL].[2022-06-10].https://www.ganzhou.gov.cn/zwdttpxw/2018-06/13/content_3fe373
cc1dcc4defaf39cf59a88705b0.shtml.
[20]陳思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融合發(fā)展路徑研究[J].四川戲劇,2018(5):54-56.
[21]陳斯.把“非遺”穿在身上握在手中[N].北京青年報,2021-09-29(B04).
[22]方允璋,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309-310.
[23]國際圖聯(lián)網站.多元文化圖書館宣言[EB/OL].[2022-
06-12].https://www.ifla.org/ifla-unesco-multicultural-library-manifesto/.
[24]宋秒玲.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圖書館學刊,2008(1):31-33.
[25]甘肅省人大網.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EB/OL].[2022-06-02].http://www.gsrdw.gov.cn/html/2022/lfdt_0602/21023.html.
[26]網易.“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全國百余家圖書館聯(lián)動共赴非遺之
約[EB/OL].[2022-06-01].https://c.m.163.com/news/a/H9HGNR5H0512DU6N.html.
[27]甘肅省圖書館.省圖書館首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建立[EB/OL].[2022-04-26].https://www.gslib.com.cn/gtdt/content_9440.
[28]甘肅古籍保護網.館校聯(lián)合,共創(chuàng)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EB/OL].[2022-05-23].https://www.gslib.com.cn/gjbhzx/xwzx/content_9014.
作者簡介:
張毅宏(1983-),女,甘肅省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文旅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顧振茹(1994-),女,碩士,甘肅省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
姜琦(1982-),女,甘肅省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2-07-29 責任編輯:孫 煒)
Path Explo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Participating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Taking Gansu Provincial
Zhang Yi-hong Gu Zhen-ru Jiang Qi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braries,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hortcomings of develop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in Chinese public libraries.It puts forward ways for public libraries to participat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includ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and the librarys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mutual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and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mak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library resources to suppo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promoting libraries in minority area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ing the sharing of all kinds of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stitution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