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華
【關鍵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核心素養(yǎng)
在社會生活中,以滿足實用需求為目的所作的閱讀與交流活動占有很大比例,比如從新聞報道中獲取資訊,按說明書提示使用新買的產(chǎn)品,閱讀科普文章了解某一領域的知識?!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義教課標”)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設為六個學習任務群之一,足見對實用類文本的重視。在以往的語文課程中,新聞報道、說明文以及社科文一般作為獨立的學習內(nèi)容,2022 年版義教課標將它們聚合為一個學習任務群,體現(xiàn)了怎樣的設計意圖?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課程目標對這一學習任務群的實施提出了哪些新挑戰(zhàn)?這些都值得大家關注。
一、語文課程中的實用類文本
語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來源于生活實際、服務于生活需要,語文學習內(nèi)容和形式也應該與社會生活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夏丏尊指出,“文章普通有兩種體式,一是實用的,一是趣味的。實用的文章,為處置日常的實際生活而說”[1],那么對于實用類文本的學習,也應該滿足生活需要、按生活內(nèi)容設置。不過,實行新學制以來,以獲取知識為目的、按表達方式組織學習材料、以訓練分項技能為學習樣態(tài),逐漸成為語文課程的主流,如1936年頒布的《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已經(jīng)開始按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文、議論文、小說詩歌及戲劇、應用文來組織課程框架。[2]這種課程組織模式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末,如1990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讀寫知識按記敘、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順序,選擇若干要點,寫成短文,配合有關單元教學”[3],其中,初二年級的閱讀能力要求“閱讀說明文,能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4]。
20 世紀末也有教材按表達方式、讀寫技能等為課文分類,圍繞文體知識確定學習內(nèi)容、組織學習單元。其優(yōu)點是學習目標單純、集中,學習內(nèi)容具體、明確,教學設計便利、操作性強,但這樣也容易導致兩種不足甚至缺陷。其一是脫離社會生活,變成對文體知識的抽象學習,以及學習過程碎片化等問題。其二是容易遮蔽實用類文本的核心價值,比如把屬于虛構類的小說、抒發(fā)情感為主的散文,與紀實類的通訊、傳記、回憶錄一起編為小說或散文單元,教學中專注于文體知識或讀寫技巧的學習;把交流目的不同、交流對象差別很大的書信、演講等實用類文本,與一般說理文一起編為議論文單元,專注于議論技巧的學習。這些做法很容易忽略實用類文本的一些本質(zhì)特點。比如事件真實、資料可靠是實用類文本的突出特點,如果將其與虛構為主的小說、寫真實生活的散文編在一起,借此學習記敘等手法,就容易忽略實用類文本在務實、求真方面的特點和學習價值。統(tǒng)編初中教材專設演講、新聞等“活動·探究”單元,已經(jīng)在引導學生學習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上有顯著的改進。
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追求
20 世紀末以后,回歸生活、強調(diào)綜合、注重素養(yǎng)成為課程建設的主流理念。2022 年版義教課標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思路,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趨勢。與過去同類課程內(nèi)容相比,該學習任務群的命名與內(nèi)容組織形式體現(xiàn)了如下變化。
1. 表述角度有所調(diào)整
該學習任務群不再從單純的記敘、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角度劃分文章類型、組織閱讀材料,代之以生活需要的角度即人的角度。比如“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名稱,便凸顯了人的主體地位和實用傾向。該學習任務群要求的閱讀對象,如標牌、說明書、參觀訪問記、考察報告、科學家小傳、科技作品、新聞報道、時事評論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實接觸的實用文;該學習任務群建議的學習活動,如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交流溝通,與同學、老師文明交流,都是真實的生活場景;該學習任務群建議的表達交流活動,如寫留言條、短信、日記、觀察手記、現(xiàn)場報道等,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表達形式。這啟發(fā)我們,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教學實施要以滿足生活需要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情境,而諸如說明方法、新聞結構等知識性學習要為獲取信息、實現(xiàn)交流服務,進而為改善社會生活服務。
2. 學習空間的拓展
該學習任務群強調(diào)“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而非對“實用文”的閱讀,除了凸顯該學習任務群的核心價值以外,還利于打破文體類型的局限,拓展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教學資源和發(fā)揮空間,不必過分計較閱讀材料屬于什么文體。比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演講,《葉圣陶二三事》是傳記,《賣油翁》是筆記,《不求甚解》是雜文,《社戲》是小說,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活動時可以忽略它們的文體差異,而聚焦前人的讀書、寫作與生活經(jīng)驗,還可以學習為人處事的藝術。這啟發(fā)我們,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不應該局限在少數(shù)幾個實用類文本單元,可以有更廣闊空間。
3. 學習重點強調(diào)整合有價值信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實用性文章的閱讀要求主要有“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等。[5]這些學習要求的核心是理解文章、獲取信息。2022年版義教課標在保留獲取信息要求的基礎上,新添了“整合有價值的信息”等內(nèi)容。其中,“整合”主要是對學習方式的要求,“有價值”是對學習結果的要求,兩個關鍵詞都體現(xiàn)了面對現(xiàn)代社會信息環(huán)境日益復雜的形勢,鑒別信息品質(zhì)的能力越來越重要。這啟發(fā)我們,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實用性閱讀教學,應該從主要依靠權威媒體、閱讀經(jīng)典文本、理解其中相對確定的信息,轉向?qū)W會從多家媒體搜集信息、從多個文本篩選信息,進而對蕪雜信息加以辨析。當然,整合信息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為有效地傳遞信息、更好地解決生活問題服務。
4. 課程融合特點更加突出
強調(diào)綜合,注重整合,是2022年版義教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這一理念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里有兩個顯著標志,一是將閱讀與交流兩種活動融為一體,二是將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與三維目標融在一起。比如第一學段的“學習認識有關標牌、圖示、說明書等,了解公共生活規(guī)則,學會有禮貌地交流”,第三學段的“觀察、思考日常生活,閱讀記人敘事的優(yōu)秀文本……與他人交流身邊令人感動、難忘的人和事”[6]。這個特點啟發(fā)我們,“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實施,應注意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目標之間的關聯(lián),減少彼此孤立的學習。
三、理解學習要求的共性與差異
2022 年義教課標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來統(tǒng)轄實用類文本的學習價值,從課程層面解決了以往學習內(nèi)容分散、與生活脫節(jié)等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產(chǎn)生了課程高度整合性與教學實施具體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學操作的難度。教學時需要注意以下幾種關系:
1. 實用類文本的共性與差異
實用類文本并不是一種具體文體,而是對以傳遞實用信息為主要功能、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為主要目的的眾多文體的統(tǒng)稱。由于社會生活內(nèi)容豐富多變,伴隨生活需要而出現(xiàn)的文本不僅樣式眾多,而且還在不斷翻新,使得對實用性文體進行分類變得十分困難。從語文課程的時空條件和教學操作需要來說,既不可能僅用“實用類文本”籠而統(tǒng)之,也不能對它們切分過細,而必須用適當?shù)姆绞絹斫M織學習內(nèi)容。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nèi)容被明確劃分為“社會交往類”“新聞傳媒類”“知識性讀物類”三個亞種,每一亞種還規(guī)定了具體的學習重點,這就為教學操作提供了一定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版義教課標并不像高中課程標準那樣按文體設置學習內(nèi)容,而是按生活場景劃分類別。其中第一學段的學習要求包括三類場景,第一類屬于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場景,第二類屬于學校生活場景,第三類屬于社會和歷史文化場景。在第二學段中也含有三類場景,其中第一類為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第二類是科學與自然生活,第三類為歷史文化生活。第三、第四學段也都是按生活場景分列學習內(nèi)容,只是每個學段的生活范圍略有不同。
按生活場景或領域劃分學習內(nèi)容,打破了以往按文體劃分學習內(nèi)容的模式,凸顯了實用類文本的共同特點和核心價值,即通過閱讀這些文本了解真實世界的人物、事件,弄懂事物的原理,與他人交流,與真實的世界產(chǎn)生關聯(lián)。它們的區(qū)別在于,不同類型的實用類文本傳遞的信息有所不同,讀者的閱讀期待往往也不同,比如讀新聞類文本是了解最近發(fā)生的事件,讀社會交往類文本是獲取生活資訊,讀說明類文本是了解物品的性狀、背后的原理,讀社科類文本是提高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這提醒我們,“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施應緊扣“實用性”,引導學生帶著實用性的目的去選擇文本、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信息,學習重點在于快速搜集資料、恰當理解文本、準確辨別信息、合理整合信息,幫助自己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或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或改善在某些問題上的認知狀況。而文體知識、學習策略、表達技巧的引入,應該服務于這些目的,不能為學知識而學知識。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另一層學習目標,是通過閱讀某一篇、某一組文章,熟悉該領域的內(nèi)容,積累有關這類文本的語感,把握它們的表達特點,提高表達交流的效率。這與為知識而知識的學習相比,區(qū)別在哪里呢?首先,這些知識應在為滿足生活需要、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閱讀和交流過程中獲取,而不是被抽象地、生硬地灌輸;其次,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長期的,需要通過大量的結構化的讀寫交流實踐活動才可能實現(xiàn);最后,掌握這些知識是為了以后更快速、更準確地閱讀這類文本,更好地進行表達交流。這些是教學中需特別注意的。
服務于有效傳遞信息的需要,實用類文本在表達形式和語言風格上也有一定的共性,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兩點:一是采用相對固定的格式或手段,比如新聞消息的導語和社科文中的圖表(非連續(xù)性文本)。固定格式和非連續(xù)性文本能把部分信息隱于固定格式中,如新聞消息常用倒金字塔結構表現(xiàn)重要信息,《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就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二是用語比較平實,較少抒情,較少用過于含蓄、指向不確定的語句。其目的都是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方便他們快速準確地發(fā)現(xiàn)所需要的信息。其中,具有“信息路標”就是實用類文本常有的格式特征。通訊報道多在文章中加小標題,如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共三千多字,卻用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勛”“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民族感情?友誼?”“我不能走”“永恒的驕傲”六個小標題,不僅有提要作用,還能增強文章的吸引力。生活交流類文本常用段落序號或提示詞使條理清晰,便于人們查找,如藥品說明書的成分、功能、用量、注意事項等;知識性讀物常用問題鏈或邏輯鏈來組織,如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分別圍繞“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驴铸垳缃^的”問題來組織文脈。典型的社科文章除了標題完整外,通常還有摘要、關鍵詞,以便讓讀者快速把握主要觀點、理解文章價值。實用類文本普遍使用“路標”的目的在于,更清晰明了地傳達信息,便于讀者快速檢索發(fā)現(xiàn),這與文學類文本的含蓄表達往往有很大差異。這也啟發(fā)我們,不妨從“信息路標”的角度設計教學,如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信息路標”,理解“信息路標”的含義,感受“信息路標”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根據(jù)這一特點,可以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本、準確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2. 不同學段的共性與差異
時間跨度大、學情差異明顯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突出特點,因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實施也要注意不同學段的差異。一般而言,在義務教育第一、第二學段,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累以及思維水平都還不足以處理復雜事務,因而這個學習任務群的實施應該淡化甚至可以不管文體差別,把重心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與交流興趣上,增大各類文本的閱讀量,適當布置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實用信息獲取、梳理與表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價值,領會真實、科學、嚴謹、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和認知風格。因此,一般不需要向他們介紹有關文體分類、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知識。到了第三學段,教學中可適當引入文體知識、表達方式以及閱讀交流策略方面的知識,漸漸開展典型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活動。在第四學段,則可組織與文體聯(lián)系密切的專題學習,如新聞閱讀、采訪、報道。但要注意的是,必須緊扣“實用性”這一核心,聚焦帶有共性的關鍵能力,不宜對文體特征、閱讀策略知識區(qū)分過細,尤其不宜按具體文體分別教授閱讀策略和寫作策略,比如“社科文章閱讀策略”“科普文章閱讀策略”。
在我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方面的語文教學歷史頗久,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jīng)驗,也存在一些不易解決的難題。針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研究和教學實施,需要注意哪些是過去的老問題,比如怎樣激發(fā)學生對實用類文本的學習興趣,如何處理讀寫關系,如何把握文體知識與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系;哪些屬于新的課程理念、以學習任務群形式組織學習內(nèi)容帶來的新問題,比如對實用性閱讀來說,文本的時效性非常重要,但語文教材選文又要保證一定的經(jīng)典性,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再如,按 2022 年版義教課標要求,實用性閱讀與文學性閱讀的取向、功能反差較大,如何處理不同學習任務群之間的關系?這些都需要我們作深入研究,進行持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