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任何語言中都存在粗俗語,且每種語言中的粗俗語還會帶有自身獨特性,使其區(qū)別于其他語言。同時,粗俗語是某些文學作品中表達人物情感和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載體。如果對此的翻譯沒有采用得當?shù)姆椒?,就會使翻譯效果大打折扣,使原文所要表達的意義與作者的風格都產(chǎn)生偏差。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動身剖析白睿文版譯本To Live,從而探討文學作品中粗俗語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活著》;粗俗語;白睿文;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
【中圖分類號】H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3-01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34
一、引言
《活著》作為余華的一部著作,由譯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譯成英文并于2003年出版,書名為To Live。在中國文化尋求“走出去”道路的背景下,不斷探索正確的、有效的外譯方式這一事宜顯得格外重要,需要整個譯學界不斷關注并推動,而學習著名翻譯大家譯作及翻譯精神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環(huán)?!痘钪芬粫杏袛?shù)量不少的粗俗語,這些粗俗語不僅有助于體現(xiàn)書中人物的個性、背景和社會地位,而且還能反映風俗習慣、價值觀等。在進行英譯時更應該注重作品本身所具備的獨特的文學性(彭家海、樊琳,2016),因此有必要研究白睿文在英譯本中是如何翻譯十分具有特色的中文粗俗語的。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首個由國內(nèi)學者提出的具有較完整體系的翻譯理論,至今已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普遍關注。這一理論關注譯者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與思考方式。
二、生態(tài)翻譯學概述
該理論建立在翻譯生態(tài)學與自然生態(tài)學同構的基礎上,其基本思想是生態(tài)整體論,遵循東方生態(tài)智慧的規(guī)則,其立論基礎是“適應/選擇”理論。生態(tài)翻譯學采取系統(tǒng)性研究,對翻譯、文本和“翻譯群落”三者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以及其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進行研究與說明。其中的翻譯生態(tài)即轉化環(huán)境,文本生態(tài)即目的語文本,而“翻譯群落”即翻譯者本身(胡庚申,2016)。生態(tài)翻譯學旨在構建一個不同于以往西方翻譯理論的全新研究范式,從生態(tài)的角度創(chuàng)新性地描述了翻譯生態(tài)和翻譯理論。翻譯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個序列鏈,翻譯即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變換活動,語言是從屬于文化的一個分支,文化又是由人類活動而產(chǎn)生的結果,最后則是認同人類是整個自然體系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元素之間有一種內(nèi)在聯(lián)系關系。首先,翻譯的整個進程實際是循環(huán)的,一個是譯者對兩種語言環(huán)境的適應,另一個是譯者適應雙語環(huán)境后的選擇;第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基于兩種語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采取多個層面的適應與選擇;第三,翻譯策略的使用應取決于在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個層面信息的有效轉換;第四則是評價尺度,即關注譯者多維轉換應用程度、讀者反饋和譯者本身水準。
三、三維度下《活著》英譯本中粗俗語翻譯策略探究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最好的翻譯是整體適應和選擇程度最高的翻譯(胡庚申,2008),譯者在翻譯時首先應該做到潛入兩種語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三個層面即語言、文化和交際,其中在語言維下更關注多次出現(xiàn)的詞匯、句法以及兩種語言中各自獨有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在文化維下則更集中探討文化負載詞這一獨特文化重要的載體與傳達單位在相同和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所選擇的翻譯策略以及在交際維下主要探究譯者對多種翻譯策略或單獨或組合使用的選擇是否達成交際目的。
(一)語言維度適應性選擇與轉換
尤金·奈達(1964)提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造詞功能、詞序、句法和語言風格。但是,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基本要素、生與死等。因此,翻譯可以看作是一種跨語言交際,所以了解不同詞匯的含義是必要的。
例(1)“爹,你他娘的算了吧。老子……你他娘的就算了吧。”(余華,2012:10)
“Dad, what the fuck is wrong with you? If ...Fucking relax!”(Michael Berry,2003:13)
例(2)我說:“去你娘的?!保ㄓ嗳A,2012:10)
“Go to hell!” I told him.(Michael Berry,2003:13)
例(3)“起來,起來,你他娘的給我起來?!保ㄓ嗳A,2012:17)
“Get up! Get up! Stand the fuck up!”(Michael Berry,2003:22)
例(4)連長說:“你問我,我他娘的去問誰?”(余華,2012:51)
The commander said, “You're asking me? Well, how the fuck am I supposed to know? Who the fuck am I suppose to ask?”(Michael Berry,2003:64)
例(5)隊長說:“他娘的,我就不信……”(余華,2012:84)
The team leader said, “Fuck,I don't believe that t...”(Michael Berry, 2003:107)
例(6)隊長一想后說,“……他娘的,我怎么沒想到……”(余華,2012:84)
After thinking, the team leader said,“...Why didn't I think of that ...”(Michael Berry,2003:107)
例(7)隊長看不下去了,他說:“……出去,出去,他娘的都出去。”(余華,201:113)
“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he said, “... Leave! Leave! Get the fuck out,” he cursed.(Michael Berry, 2003:145)
例(8)“疼倒沒什么,不讓我睡覺,他娘的比疼還難受?!保ㄓ嗳A,2012:153)
“The pain wasn’t so bad. The worst part was they didn’t let me get any fucking sleep—it was like torture.”(Michael Berry,2003:196)
例(9)“……他娘的走資派?!保ㄓ嗳A,2012:153)
“... You fucking capitalist roader!”(Michael Berry, 2003:197)
例(10)見到有人笑話二喜,就罵道:“你他娘的再笑……”(余華,2012:167)
...and as soon as they saw people laughing they'd yell, “What the fuck's so funny...”(Michael Berry, 2003:214)
例(11)隊長說:“這小子真他娘的能說會道?!保ㄓ嗳A,2012:177)
The team leader said,“Little bastard's really got a mouth on him, doesn't he?”(Michael Berry,2003:226)
上述例子中,白睿文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了多種不同的譯文表達中文中同樣的“他娘的”“你娘的”等粗俗語,但大部分的翻譯都包含了“fuck”這個詞以及它的不同詞性單詞。Fuck在英語中是較常見的一個忌諱語和俚語,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感受和含義。在這些例子中,這個詞及其不同的組合都被用來表示說話人的粗魯,同時也是教育程度低的象征。此外,說話者使用粗俗的語言來表明他們在生氣的情緒。白睿文明白在這種情況下粗俗語言的重要性,并試圖盡可能忠實于原文本,所以他沒有刪除翻譯中的粗俗語言,而是用了“fuck”作為對應詞。但他沒有把這個應用到所有的例子,在示例(2)中,富貴說“去你娘的”來嘲笑他的父親,所以譯者用英文俚語來代替原文本,因此此處譯為“見鬼去吧”是合適的。在例(6)中,譯者沒有使用直譯,只是傳達句子的意思,因為說話人實際上并沒有生氣,也沒有任何負面情緒,他很高興聽到這個想法。
(二)文化維度適應性選擇與轉換
文化負載詞是指象征某一文化中特定事物的詞語和短語(廖七一,2000)。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發(fā)展出獨有的表達方式。而文化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想要做到準確的翻譯以表達原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時,譯者必須充分了解源文本中隱藏的信息以及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才能在不失去原文意義的前提下找到合適的翻譯方法。
例(12)……他喊著:“……我要剮了你,閹了你,剁爛了你這烏龜王八蛋。”(余華,2012:23)
“... I'm going to dismember you, castrate! I'm going to chop you into little pieces, you fucking bustard!”(Michael Berry, 2003:30)
例(13)連長說:“還不滾蛋?!保ㄓ嗳A,2012:48)
The company commander said, “What the hell are you waiting for?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Michael Berry, 2003:67)
例(14)連長回過頭來說:“蠢蛋,這時候你娘也不會來救你了……” (余華,2012:59)
The commander turned around and said, “You idiot, at a time like this not even your own mother would save you...”(Michael Berry, 2003:75)
在這三個例子中,白睿文結合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原文中一些帶有文化含義的粗俗語言在譯入語中有相似甚至相同的表達方式,但有些只存在于一種語言和文化中。例如,在示例(12)中,余華使用三個動詞“剮”“閹”和“剁爛”在一個句子,而“剮”和“剁爛”兩詞在英文中并沒有確切的對應詞,因此白睿文只使用肢解取代“剮”,把“剁爛”譯為短句子,解釋了原始文本。但“烏龜王八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中國式表達,如果譯者使用釋譯,會顯得譯文冗長,因此白睿文選擇直接刪除?!皾L蛋”和“蠢蛋”也是很難從字面上翻譯成英文的兩個詞,白睿文使用類似的表達來取代這兩個詞。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時盡量做到忠實,但當很難逐字翻譯時,則使用異譯來傳達原文的意思。
(三)交際維度適應性選擇與轉換
適應和選擇從交際維度意味著在目的文本中實現(xiàn)原文本的意圖(胡庚申,2004:176)。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個維度是彼此不可割裂的,它們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邏輯關系。紐馬克(Newmark,2001)認為交際翻譯在原文本字面與內(nèi)涵效果發(fā)生沖突時,需要更注重內(nèi)涵效果。無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選擇翻譯策略與技巧,其最終目的都是保證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原意。此外,原文中還隱含著交際意圖,譯者首先要理解并恰當?shù)貍鬟_這些意圖。目的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與接受是譯者翻譯的重要目的之一。
例(15)“瞧你這樣子,都成藥渣了?!保ㄓ嗳A,2012:21)
“Look at you! You look like shit!”(Michael Berry, 2003:10)
原文本“藥渣”是一個外語讀者甚少有機會接觸到的詞語?!八幵敝傅氖侵兴幇局坪罅粝碌臍堅f這話的人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為福貴知道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家產(chǎn)后看起來臉色奇差。如果譯者只按照原意直譯該詞,那目標語讀者會很難理解此處深層的含義,因此譯者用shit代替。并且在原文中,講話者實際上是在嘲笑福貴,而不是擔心他,所以白睿文用了shit而不是其他詞來表現(xiàn)講話者的嘲笑語氣。
例(16)我罵道:“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墳里的爛骨頭,也不會向你要飯?!保ㄓ嗳A,2012:47)
“I'd rather gnaw at the rotten bones in your ancestors' graves than beg from you!”(Michael Berry,2003:59)
此例中,福貴與另一個人發(fā)生爭論,在前半句中,譯者逐字翻譯了原文,因為讀者不難理解這種詛咒的意思。無論是在中國文化還是在外國文化中,對先人的詛咒都是毋庸置疑帶有負面意義的。
例(17)“難看死啦,這兩個畜生打架打得難看死啦。”(余華,2012:47)
“What a pathetic sight! Two animals grappling about—it's pathetic as all hell!”(Michael Berry,2003:59)
在這里,“難看死啦”并不僅僅意味著演講者認為兩人是丑陋的。說話的人在取笑他們,把他們當動物對待,因此譯者翻譯的是說話人的隱含意思,而不是直譯。
四、結語
中文和英語是兩種有著天壤之別的生態(tài)語言環(huán)境,譯者在對這兩種語言進行翻譯活動時需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包括異化、歸化、直譯、意譯等方法。譯者白睿文在翻譯過程中表現(xiàn)出盡量忠實于原文,因為他試圖向目標讀者展示更多更正確的中國文化。當需要具體解釋含義時,則會使用意譯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如果原文本是表示在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譯者會發(fā)現(xiàn)最相似的表達式在目標文化中,這將使翻譯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展示中國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但如果讀者甚至不能理解大部分的翻譯那么文化傳播也會失敗。
從語言維度解釋粗俗語的適應性轉換大多是詞匯層面的,在翻譯一個在原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表達時,白睿文會根據(jù)語境的不同而調(diào)整翻譯。由于在漢語中,相同的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會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因此,為了精確地翻譯它們,譯者必須理解隱藏在原文本中作者本身的意圖。雖然白睿文在翻譯中傾向于采用直譯的方式來模仿作者余華獨特的寫作風格,但由于中文與英語在詞匯上的差異,譯文在詞性、語序等方面不得不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在文化維度上,白睿文的譯文表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一種是譯入語文化和語言表達相同或相近時的直譯,另一種是原文與譯入語文化和語言完全不同時的解釋,譯者會先理解表達的意思,然后將其隱含的意思傳達到目的語中。在交際維度上,因為譯者的目的是傳達隱藏的信息或使翻譯和閱讀更流暢,因此意譯和省略在這里使用最多??梢钥闯觯g時要注意構建譯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譯文更容易為目標讀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彭家海,樊琳.《離騷》兩個英譯本的文學特征翻譯比較分析[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6,31(03):89-93.
[2]陶李春,胡庚申.貫中西、適者存:生態(tài)翻譯學的興起與國際化——胡庚申教授訪談錄[J].中國外語,2016,
13(05):92-97.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
11-15+92.
[4]Nida, 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Brill.1964.
[5]Yu Hua. To Live: a novel[M].Berry. M, trans. New York: Anchor Books,2003.
[6]余華.活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7]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8]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作者簡介:
姜祎帆,女,浙江溫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