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英
內容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喜劇。本文以《威尼斯商人》中威尼斯法庭選段為主要研究內容,從節(jié)奏、意象、修辭與形象四個維度來分析原文的語言特色,希望本次鑒賞可以使讀者進一步理解莎劇,一睹莎劇之美。
關鍵詞: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 語言特色
威廉·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其作品集體現(xiàn)了歐洲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藝術性極高,標志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頂峰,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而不衰,廣受讀者稱贊?!锻崴股倘恕穭?chuàng)作于1596年,與《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合稱為“四大喜劇”。本文以威尼斯法庭選段為主要研究內容,從節(jié)奏、意象、修辭與形象四個維度來分析莎士比亞的語言特色,希望本次鑒賞可以使讀者進一步領略莎劇之美。
一.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著名劇作家,詩人。1564年,他是在英格蘭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鎮(zhèn)出生的,這個小鎮(zhèn)承載了他的童年與少年的記憶。大約在1586年左右,他背井離鄉(xiāng),只身來到倫敦。剛到倫敦那會兒,他主要負責在劇院干雜活,慢慢地到后期才適應劇院的生活,開始嘗試一些戲劇表演活動。1590年到1613年期間,莎士比亞統(tǒng)共創(chuàng)作戲劇39部,他的戲劇劇種多樣,主題涉獵廣泛,涵蓋了喜劇、悲劇、傳奇劇,編年史冊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仍屬他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莎士比亞還創(chuàng)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和2首長詩。1613年,他重歸故里,3年后病逝。戲劇家本·瓊森曾這樣評價莎士比亞,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是屬于永遠,這一盛贊顯示了數(shù)百年來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壇中屹立不倒的地位。
談及《威尼斯商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不得不提“伊麗莎白時代”,那是一個見證英國歷史的黃金時代:經(jīng)濟發(fā)達,軍事強大,文化繁榮。從思想文化層面講,當時歐洲正值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文人迸發(fā)出一些新觀點,新思想,還見證了詩歌、音樂、文學的繁榮發(fā)展,迎來了英國戲劇的黃金時代。不過,那時的英國社會也是矛盾重重,遇到了多重困難與挑戰(zhàn):“圈地運動”在農村地區(qū)開展的如火如荼,資本主義工場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在大城市,這種現(xiàn)象拉大了工場手工業(yè)者與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再加上連續(xù)四年遇上洪水與極端天氣,這就導致年谷不登,商販漫天要價。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農民與城市貧民紛紛揭竿而起,奮起反抗。在這一階段,資產階級的力量愈發(fā)強大,他們暫時和皇家解除了盟友關系。這時,莎士比亞就已經(jīng)看出既定的人文主義理想和英國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因此在1596年后,社會諷刺意味像一匙調料一樣被放入莎翁的戲劇中,使得這部作品讀來更加津津有味。《威尼斯商人》就是早期莎劇中最富有諷刺色彩的一部。
二.原文鑒賞分析
想要真正品味《威尼斯商人》這部作品的美,我們還得去讀讀原文。本節(jié)主要圍繞《威尼斯商人》中的語言美,分別從節(jié)奏、意象、修辭與形象四個方面分析原文。
1.節(jié)奏美
要想將戲劇語言搬到舞臺上,打動觀眾,劇本就得注重韻律和節(jié)奏,這樣演員們讀起來才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觀眾才能從戲劇對話中獲得愉悅感與滿足感。戲劇的節(jié)奏性是人物在交談時自然的語言停頓,類似于語言上的打拍子,或者說是一連串的聲響,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時間的中止。因此,戲劇語言只有在聽覺上要講求和諧悅耳,輕重緩急,才契合視聽藝術的特征。
例1:ANTONIO You may as well go stand upon the beach…
You may as well…;
You may as well…;
You may as well…
該段出現(xiàn)了四句排比句,從東尼奧的反駁中可以看出,他不屑于跟猶太人講道理,他認為跟猶太人講理,還不如站在沙灘上讓那浪潮別再上漲;還不如去問豺狼為何要害母羊,讓他為死去的羊羔哀鳴;還不如叫那山上的松柏遇到險風時,不要擺動枝頭,以免發(fā)出噪音;還不如挑戰(zhàn)一些棘手的事。安東尼奧的反擊,字字珠心,句句入骨,層層遞進,直擊要害,讀來朗朗上口,塑造了夏洛克頑固不化,油鹽不進,薄情寡義,慘無人道的人物形象。
例2:ANTONIO Let them be free…
let...
and let…
該段中出現(xiàn)了三句排比句,增強了節(jié)奏感,讀來朗朗上口。從夏洛克的反駁中可以看出,在當時看似繁華的歐洲社會不平等問題仍存在,買賣奴隸仍是社會常態(tài)。猶太人也備受歧視,夏洛克作為一個“圈外人”,他為奴隸們喊冤,極力控訴文藝復興時期披著“人文主義”外衣下資產階級的虛偽面貌,因為當時“人文主義”服務的對象是貴族和上層階級,所以,下層人像猶太人和奴隸根本無法享有與上層人士平等的權利,他們不能與貴族通婚,他們的飲食及居住條件都無法與貴族相提并論。
例3: SHYLOCK As there is no firm reason to be renderd,
Why he…
Why he…
Why he…
這句話出自夏洛克,他說,現(xiàn)在,我給您答復:為啥有些人受不了張嘴的豬,為啥有些人忍不了一只無害貓兒;為啥有些人聽到風笛聲,就憋不住尿;有些事情說不清,道不明。這句話中出現(xiàn)了排比句,排比句的運用可以加快語言節(jié)奏,使得讀者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從對話中獲得愉悅感。這句話看似平淡,實際上表達的是在當時猶太人備受歧視的社會背景下,以夏洛克為代表的猶太人與以安東尼奧與巴薩尼奧為代表的英國資產階級貴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例4. GRATIANO Not on thy sole, but on thy soul, harsh Jew,…
這句話出自葛萊西安諾之口,作為尼莉莎的丈夫,他在痛斥夏洛克鐵石心腸。這句話中出現(xiàn)了全韻:“sole”和“soul”,使得整句話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美感。
2.意象美
意象其實是指客觀的東西加上創(chuàng)作主體特別的情感活動后而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藝術形象。簡言之,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以寄托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同理,戲劇意象能夠表達作者思想情感,主觀意識性較強。在戲劇中,作者的主觀意識可以塑造多個人物形象,使劇本更加鮮活生動?!锻崴股倘恕分谐霈F(xiàn)了多處引人推敲的意象,其中包括植物類意象、動物類意象、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jīng)》人物故事類意象、自然界現(xiàn)象類等,這些意象相互影響,構成了劇本內部的和諧統(tǒng)一。
例1. ANTONIO You may as well forbid the mountain pines
To wag their high tops and to make no noise
這句話出自安東尼奧之口,山上的松柏遇風擺動枝頭本屬于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象征著正直與大公無私,這里莎士比亞借助人為操控自然的力量來反襯夏洛克的固執(zhí)己見,自私自利,鐵石心腸。
例2. SHYLOCK You have among you many a purchased slave,
Which, like your asses and your dogs and mules,
安東尼奧的話諷刺了文藝復興背景下貴族與奴隸之間的不平等,說奴隸就像驢,像狗,像騾子一樣做苦力,莎士比亞用這些動物意象揭露繁榮社會背后的矛盾與不公,披露了人文主義虛假面貌。試想當時,若是真的倡導以人為中心,奴隸就不會受這些苦,不會遭受這些罪,那么不平等問題也就不存在了。但事實與此相反,這說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社會繁榮的面具下仍然藏著資本主義的根源性問題。
例3. SHYLOCK A Daniel come to judgment! yea, a Daniel!
“Danie”是《圣經(jīng)》里的人物,以色列著名士師,年少英明,善于折獄。因為在前面的對話中,鮑西亞駁回了巴薩尼奧的話,站在了夏洛克的立場講話,合了他的心愿,所以夏洛克對鮑西亞回復大加贊賞,稱她是Daniel,這說明夏洛克把希望放在了鮑西亞身上,希望鮑西亞幫他解決這個案子,也塑造了鮑西亞沉著冷靜,聰慧理智的女子形象。
3.修辭美
提到修辭美,大家還得知道修辭有何作用。修辭的運用能夠使文學作品的表達效果得以強化。在創(chuàng)作劇本中,合理利用修辭手法不但能讓劇中角色的交談更為明晰、生動、唯美,增強藝術魅力,而且還可以讓臺詞更加鮮活有趣,充分調動語言的審美功能。所以,用心學習并探究修辭手法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對于提升戲劇作品的藝術質量有著關鍵的啟迪和參考意義。《威尼斯商人》中出現(xiàn)了多處修辭的運用,如明喻,暗喻,排比等,這些修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劇本的藝術感染力,也成就了這部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之作。
(1)明喻
例1. PORTIA?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as”表明這里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說慈悲這種品質就像天降甘霖一般,說明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倡導這種品質,注重人文主義精神的培育,希望人人都能有顆向善之心。
例2. BASSANIO? Which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
這句話中的“as…as…”表明這里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巴薩尼奧說妻子的生命就像自己的生命那般珍貴,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比起妻子鮑西亞,他更愛他的朋友安東尼奧。這表現(xiàn)出巴薩尼奧虛偽的一面,但也反襯出他很重情義,對待朋友安東尼奧很真誠。
(2)暗喻
例3. GRATIANO Thou makest thy knife keen; but no metal… Of thy sharp envy.
葛萊西安諾反駁夏洛克說,哪一種鐵器,就連劊子手的斧頭,也不及你這顆毒心腸一半兒的鋒利,莎士比亞在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說夏洛克的心腸比鐵器斧頭還要鋒利,突出了夏洛克鐵石心腸,冷酷無情的人物性格。
例4. SHYLOCK Whereof you are a well-deserving pillar…
這句話運用了暗喻手法,將鮑西亞比作法律界的支柱,可見夏洛克對鮑西亞給予了很大的期望,一直在溜須拍馬,吹捧鮑西亞,希望鮑西亞能幫他打贏官司,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那塊肉,反映出夏洛克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3)對偶
例5. BASSANIO? To do a great right, do a little wrong…
這句話出自巴薩尼奧之口,他說:“犯一點小錯誤,做一件天大的好事?!卑退_尼奧求鮑西亞通融一下,希望她能網(wǎng)開一面,救贖他的朋友安東尼奧。莎士比亞在此運用了對偶的手法,使得句子前后相互對照,相互映襯,相反相成,加深了讀者的印象和認識。
(4)轉喻
例6. SHYLOCK There is no power in the tongue of man
To alter men:
夏洛克說:“誰也別想用舌尖兒說服我?!边@里運用了轉喻的寫作手法,用人的身體部位“舌頭”代指人的口才,轉喻能激發(fā)人的聯(lián)想,增強修辭效力,使得文辭更加生動有趣。夏洛克的話表現(xiàn)出他的頑固不化與睚眥必報。
(5)重復
例7. GRATIANO? O learned judge! Mark, Jew: a learned judge!
正當夏洛克步步為營奪得勝利時,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反轉,鮑西亞扮演的博士憑借慧心妙舌狠狠地反擊了得意忘形的夏洛克。同時,劇本中葛萊西安諾三次說了同一句話,連連稱贊博士法官的大公無私,體現(xiàn)了葛萊西安諾由悲轉喜的心理變化,同時也體現(xiàn)了夏洛克的情緒變化:由喜轉悲,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效應,這往往是喜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
4.形象美
形象美往往通過戲劇語言表現(xiàn)出來,凡是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個性化的語言。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個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愛財如命、固執(zhí)己見、鐵石心腸的夏洛克,重情重義的巴薩尼奧,果斷睿智的鮑西亞,以及善良的安東尼奧。其中,最招人喜歡的就是鮑西亞這個人物,她是一位集美貌與智慧并存的貴族女子,她身上的那種睿智、正直、善良的品質是這部作品魅力所在。
例1. PORTIA? ?The words expressly are ‘a pound of flesh:… Unto the state of Venice.
在這段話中,鮑西亞在為巴薩尼奧和安東尼奧說話,不忍讓安東尼奧為了還債還要受皮肉之苦,所以集中生智地說,可以割肉,但是不能流一滴血,割的肉正好是一磅重,多一點少一點就叫你的財產全部充公,塑造了鮑西亞善良睿智,勇敢正直的女性形象。
例2. SHYLOCK? If you deny it, let the danger light
Upon your charter and your citys freedom.
夏洛克說借據(jù)上怎么寫就得怎么執(zhí)行,否則您的特權,這個城市的自由別想保得了,這里塑造了夏洛克一意孤行,鐵石心腸,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物形象,他的頑固也是造成了悲劇。因為猶太人當時備受歧視,他作為猶太人的代表,公然與當時的社會主流階級作斗爭顯然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
例3.ANTONIO I am a tainted wether of the flock, … ground;
在夏洛克如此強硬的態(tài)度下,安東尼奧就是一只沒有救的病羊,任人宰割,任人欺負,他就是一個爛透了的果子最先落地,這句話塑造了安東尼奧軟弱無能的性格。
通過分析《威尼斯商人》劇本中的語言特色,想必各位讀者對其中的人物有了一定了解。戲劇語言的節(jié)奏性在此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使得劇本讀來膾炙人口。意象與修辭的運用使得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深入人心。這正是莎士比亞戲劇的精彩之處。
參考文獻
[1]方平.威尼斯商人[M].北京:新藝出版社,1957.
[2]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3]朱生豪.威尼斯商人[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4]牛秋影.淺析《威尼斯商人》語言特色——節(jié)選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場[J].今古文創(chuàng),2021(27):112-113.
[5]王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2(02):164-165.
[6]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03):82-88.
[7]周雅潔.《威尼斯商人》中的語言特色賞析[J].中國文藝家,2021(0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