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文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德育人的綜合性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及塑造良好品質。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性著手,貫徹“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并通過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情景化教學以及組織各種實踐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保證《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初中? 《道德與法治》?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5-0034-03
簡單來說,核心素養(yǎng)就是一種個人認知,這種認知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對所有學科理論知識的認知,還包括價值觀和知識運用的能力?;诤诵乃仞B(yǎng)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自我管理,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認知等等,在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發(fā)展需求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
(一)傳統的教學理念
現階段,很多初中教師清楚地意識到《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很重要,但是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1]。首先,《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做好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將提高個人能力的決定權留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實現全面發(fā)展。事實上,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對該門學科的認知程度不夠深,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以至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知識也只是死記硬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導致核心素養(yǎng)無法科學構建。上述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落后,沒能立足于新時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開展教學。譬如,這部分教師始終覺得考試成績是衡量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指標,一切教學活動均要圍繞著考試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知識太多,死記硬背便是其最佳的教學手段。除此之外,教師保持著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潛意識中覺得學生“一竅不通”,尤其是關于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法治等內容,必須要在教師引導下才能開展正確的學習任務,“權威性”太大,導致學生在權威的壓力下不愿意自主思考和探索,嚴重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發(fā)展。
(二)不合理的教學模式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基于此,一旦《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育理念出現偏差,勢必會給教學模式帶來一定影響,導致實際教學失誤頻發(fā)。因此,在沿用傳統說教式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經常出現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不合理的教學模式?!兜赖屡c法治》課堂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初中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堅定不移的法治觀念、對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認可以及責任感,并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等,上述這些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需要學生感受和學習。一般來說,《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教育理念落后的基礎上,《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模式也是相對落后的,在課堂教學中依舊沿用說教式教學模式,專注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講解,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接觸時間長之后,雖然大部分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為人處世要懂道德,講求法治,但是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只知道需要這樣做但是不明白為什么這樣做[2]。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過于依賴課本內容,課本中沒有提及到的內容,教師便只字不提。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是“陳詞濫調”。
(三)教學成果評價模式單一
大多數情況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潛意識中會將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顯而易見,教師判斷學生是否學好《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只需要看學生該門學科的成績好不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學生將《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知識背得滾瓜爛熟,面對每一場考試都游刃有余,但未必真正具備良好的道德、高尚的品質、堅定的政治認同感以及法治意識。所以,教師需要清楚地意識到,考試成績可以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之一,但不能只看成績,同時不能帶著功利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而且,從本質上講,《道德與法治》課程追求非功利性,看中道德、修養(yǎng)、法律、愛國、愛民等思想,對任何人發(fā)展有百利無一害,但是一些教師沒能深入了解這一門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基本理念,這和教師不重視自身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措施分析
(一)立足于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編制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針對教學內容作出深度的分析,提取出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內容整合處理教學課件。教材是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主要載體,而學生更是學習的主體,此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科學地處理教學內容,以此保證教與學的適配性。那么,在處理教材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具備取舍意識,及時吸取教材的精華內容,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工具的優(yōu)勢,線上收集各種相關材料,以此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提供更多有利的支持,潛移默化間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走進社會生活》相關知識點的時候,不難發(fā)現該單元中有很多圖片和闡述信息,那么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正確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教材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信息結合實際生活的案例,講述這些圖片對于認識社會、走進生活有什么現實意義[3]。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圖片上,并開始自行討論和學習。隨后,教師可以深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和學生共同閱讀相關的圖片,并在溝通交流中達成共識。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具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的內容展開思考。該段視頻內容主要是一個小朋友參加社會勞動的相關畫面,讓學生根據視頻中小朋友的情況深入解讀學生對勞動的看法,清楚地意識到集體勞動對邁入社會后的重要意義。
(二)情景化教學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根據課本內容照搬講解,導致講解的內容過于枯燥乏味,沒能更好地立足于實際生活與課本知識進行聯系,無法正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理解教材中概念性比較強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要任務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緊緊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點,科學地整合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具創(chuàng)設情景化展開教學,讓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所學到的知識點,便于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之前,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生活情況以及道德法治意識展開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情景化教學模式。簡單來說,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決定了教學課件的設置,那么,教師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的終極目標,如此一來,才能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4]。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隨意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并根據扮演思路來編制一個個小故事,并在表演之后鼓勵學生分享心得體會。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成長的節(jié)拍》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課前作業(yè):收集個人從小到大每一個階段的照片并提供給教師,讓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將圖片整合起來,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個人從出生、牙牙學語到現在的變化,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隨后,教師可以留給學生自由發(fā)言的時間,讓學生分享在成長過程中發(fā)生過的讓人難以忘記的事情,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討論,互相解決問題。這樣做的情況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理論和內容。
(三)創(chuàng)新科學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何為科學教學模式,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如果從教師的教育理念出發(fā),在選擇教學模式的時候必須要以學生為主,深度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選擇最佳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科技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圖文、視頻以及聲音等方式將抽象的課程知識簡單化。上述兩種方式更看重科學性,也就是說,通過科學的方式幫助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以此愛上這門課程,在不斷學習中提高個人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意義。而且,科學精神本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之一,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的時候,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主要原因是網絡交友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主題之一[5]。在此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始終持有科學態(tài)度對待教學,從中挖掘網上交友的價值,而不是全盤否定網上交友。正確看待網上交友,學生才會更加信任教師,以此提高學習興趣,自主學習《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隨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將教材內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看,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進一步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挖掘法治元素,譬如,在視頻中應當詳細地介紹正確和錯誤的交友方式分別是什么,錯誤交友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以此幫助學生懂得科學上網以及正確網上交友,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四)加強社會實踐,回歸現實生活
通常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正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要想有效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采取科學手段正確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和學習,潛移默化間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抽象的課程理論知識回歸現實生活,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切身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社會價值,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品德修養(yǎng)以及文化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做負責任的人》這一課的時候,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回歸現實生活,緊緊圍繞課本知識挖掘社會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體驗感,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習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換言之,這一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公民意識?;诖?,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清潔校園”的戶外實踐活動,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清潔小組,針對學校里面不同的區(qū)域進行清潔活動,例如操場、圖書館、教學樓以及食堂等等,在此過程中,負責某一個區(qū)域的清潔小組要肩負起相關責任,不能因為清潔工作量大、任務繁重而選擇放棄。在各個清潔小組相互監(jiān)督的基礎上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認真看待清潔任務,正確地履行個人的職責,促使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個人的責任意識。
更重要的是《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不斷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量,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制定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教學目標,也就是通過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此時,教師需要深度挖掘教材知識點,并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科學梳理和總結后最終確定教學方案。以上文提到的“網上交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具向學生直觀地講解法律知識,讓學生持有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網上交友,提高防范意識和是非辨別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網絡規(guī)則和網絡使用相關法規(guī),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價值觀。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诖?,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能力,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塑造良好品格的同時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進一步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閆祥梅.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A]//.中小幼教師新時期第三屆“教育教學與創(chuàng)新研究”論壇論文集(三)[C].2022:186-189.
[2]馬宏鈞.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品位·經典,2022(15):170-172.
[3]石洪輝.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2(11):70-72.
[4]龔麗娟.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2(22):131-134.
[5]楊海金.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10):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