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識憲法”項目化教學活動以先進教育理念為依托,以多層次問題為導向,以多種教學活動為載體,通過“課堂+課外”的形式落實教學目標。文章基于對項目化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點的思考,總結項目化教學實踐活動范式,反思項目化教學活動改進內容。
關鍵詞:“認識憲法”;項目化教學;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孫宇虹(1985—),女,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項目化教學是基于核心概念和主題,以驅動性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自主或合作解決項目任務,主動學習,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模式。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強調,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學科育人過程中需利用有目的性的主題與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開展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項目化教學立足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融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內容,以問題驅動項目化活動開展,將知識、技能教學融為一體,促使學生真正內化知識,習得能力。
一、項目背景與理念
(一)項目背景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初中階段培養(yǎng)并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1]。學習憲法、認同憲法、踐行憲法是初中階段學生的重要行動。
2020年寒假后,2019級學生將進入八年級下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的德育課程,八年級下冊課程內容與憲法密切相關。對此,筆者所在學校的道德與法治備課組結合浸潤德育的工作理念,以學生的視角發(fā)現(xiàn)、探索、研究身邊事物,設計“認識憲法”項目,為學生自主探究指引方向,促進學導相融,充分利用寒假時間,為后期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二)項目理念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觀點,認為要把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密切聯(lián)系起來。他還提出要“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延伸到社會中,這樣的教育才能夠真正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離開了社會的教育,或者離開了生活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學校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
全員育人:指由學校、社會、家庭、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家長要從生活和心理上關心孩子的成長;國家要推進素質教育,規(guī)范辦學,給學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社區(qū)要定期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成長的活動;教師則要指引學生探索社會、研究社會、改變社會。
浸潤德育:學校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浸潤德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品格與學力的提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xiàn)德育活動,以多樣的方式展示德育內容,以深刻的內涵引領學生成長,是浸潤德育所要達成的目標。
學導相融:將學生的自學與教師的指導融合發(fā)展,不僅有生生之間的學導相融,也有師生之間的學導相融。在學導相融過程中,生生、師生發(fā)生思維的碰撞。在寒假居家學習期間,備課組借助網絡強化師生、生生的聯(lián)系,不僅使課堂延伸到學生生活中,更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實現(xiàn)共識、共享、共進,推進學導共生、教學相長。
二、教學實施過程
(一)發(fā)放作業(yè),明確任務
首先,學校道德與法治備課組確定主題“認識憲法”,針對學生情況,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寒假個性化活動,并組織班級發(fā)放活動任務;然后,組建寒假個性化活動聯(lián)絡QQ群,引導學生自主組隊形成合作小組;最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確定本小組的探究方向,提交給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根據小組具體情況提出相關建議,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二)分解內容,逐步開展
1.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在寒假“認識憲法”個性化活動開展的第一階段,指導教師以提出基本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居家學習,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電腦、社區(qū)法治服務中心等,了解憲法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并結合學生未成年人的特征指導學生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其對比憲法與基本法律之間的差別與聯(lián)系;以問題驅動學生合作小組展開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小組內表達各自的觀點,并對此進行分析、糾錯、整合,最終匯聚成本小組的整體認識。
2.名詞解析,深入探究
指導教師在本階段以混淆性詞匯的區(qū)分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憲法知識。具體而言,就是結合混淆性詞匯,如“人民”與“公民”,憲法的地位與基本法律的地位等,指導學生通過翻閱書籍、上網查閱等,更深入地理解憲法內涵,了解我國憲法的本質,從而強化學生對憲法的認同。
學生通過聯(lián)絡QQ群及時匯報活動的進展及結果,指導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反饋對相關問題進行合理調整,幫助學生解決探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使其有的放矢開展活動。此過程中,指導教師必須及時且有效地給予學生指導,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小組開展進一步的探究。
3.提出問題,互動交流
本階段任務從學生小組探究的結果出發(fā),要求學生在完成整個探究活動后,從相關問題任務中找出自己理解得比較透徹的內容,錄制視頻進行講解匯報。對于問題的剖析與解讀,相關文本的撰寫與呈現(xiàn),都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再次展示過程。學生們將錄制的視頻集中發(fā)到QQ群中,大家一起學習、提出問題,在組組、生生思維碰撞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而且能夠獲得更清晰的學習思路和更高效的學習路徑。
(三)系統(tǒng)解析,強化認同
首先,指導教師在課上結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教材系統(tǒng)化地解析關于憲法的知識,對于學生在課外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在糾錯中成長,并加強對重點問題的解析。其次,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在寒假探究時繪制的思維導圖,分享寒假探究成果,以個人的視角解讀憲法。再次,指導教師針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集中性問題再次組織課堂合作探究活動,適時播放部分學生的講解視頻,幫助學生提升認識。最后,指導教師將寒假個性化作業(yè)成果匯編成冊,每班發(fā)放;組織評選優(yōu)秀活動小組;編寫公眾號新聞,公開展示學生寒假個性化活動成果,深化學生對憲法的認識,強化學生對憲法的認同。這一過程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
三、教學成效與范式
(一)教學成效
1.實現(xiàn)能力與知識統(tǒng)一
本項目式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使學生能靈活地將方法論應用于社會實踐中,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強化思考,得到不同角度的認識,形成法治思維。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通過不同形式內化為自身經驗,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的變化與發(fā)展。
2.實現(xiàn)課堂與社會統(tǒng)一
教師雖可通過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但利用寒假,利用一個真實的社會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更能深化學生的認識。教師需要不斷地在線上線下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時刻與學生保持聯(lián)絡,共同進步。
3.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
實踐能夠檢驗理論,理論能夠作用于實踐。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在理論探尋中實踐,是此次主題活動的最大作用。本次活動能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認同,提升素養(yǎng)。教育不是純理論知識的傳輸,無論怎樣的知識內容都需要實踐來驗證,在寒假活動中,學生通過不同形式探究就是一種實踐過程,也是一種對理論進行探究與驗證的過程。
(二)范式
縱觀項目活動范式(如圖1),其主要分為課堂、課外兩個模塊。課堂包括兩個部分,項目從課堂中來,最終回歸課堂。課外即寒假時間,只有一個部分,主要內容是在課外完成。整個活動以問題為主導,使學生借助多種學習載體,在項目理念的引導下,有目的、有意義地開展項目式學習。
四、創(chuàng)新與反思
(一)創(chuàng)新
1.問題導向,載體豐富
在項目中,問題設計由簡入難,能使學生從簡單地運用網絡、閱讀便可得到的知識,到兩難認知對比的詞匯辨析,再到具體問題的自主講解;問題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讓學生從點的認知逐步上升到面的理解,進而達成自主深度學習。學生通過豐富的學習載體完成項目任務,能深入社會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探究、認同憲法精神,并將探究成果有效整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理念創(chuàng)新,德育浸潤
滲透多種先進理念能使項目化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而作用于實踐的理論更好地展現(xiàn)了理論的指導價值與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而在完成“認識憲法”的項目式活動時,學生基于寒假實踐,通過自主思考、問題探究、法治講座、長輩指導等理解知識,全方位認識知識,得到了多角度思考結果和多層次理解。學生從課堂到校外,從自己到他人,從知識到生活,在全員育人的德育環(huán)境中感知、理解、提升。
(二)反思
1.規(guī)劃需完善,事前需調研,提升假期個性化活動的層次性
本次共有四個班級參與“認識憲法”項目化教學活動,指導教師根據主題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但指導教師分別教授不同的班級,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的整體情況掌握不足,活動中出現(xiàn)較多不可控因素,如各班學生學習進度不同,導致教師引導缺少一定層次性等。此外,備課組教師未能在活動前進行相關調研及指導學習,而是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日常對學生的了解展開活動,導致整體仍有所疏漏。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若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動態(tài)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則難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2.加強專業(yè)指導,建設假期個性化活動骨干隊伍
在此次項目中,各小組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小組長將項目中的導向性問題層層細化,以此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使全體成員都有參與、有收獲。指導教師對此予以重視,加強對學生的專業(yè)指導,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組織作用,提高學生項目式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形成更好的校本德育范式。
3.進一步創(chuàng)新假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此次項目活動將假期活動與學習專業(yè)知識、認識社會、增強政治認同、提升探究能力相結合,為不同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假期活動,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但受到特殊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活動范圍受限,因此假期活動的形式不夠多樣。對此,指導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假期活動內容和形式,讓學生既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又有相對清晰的目標引導。如可以請學生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座談會,或邀請相關的專業(yè)人士開講座等,還可以讓學生合理利用網絡或在社區(qū)中進行法治宣傳等。
4.對下次活動的展望
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點,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認知,堅定信仰信念。讓學生走進社會,親身感悟體驗,再回歸課堂系統(tǒng)梳理,能夠使學生從身邊典型中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與啟發(fā)。因此,教師應更重視活動的規(guī)劃與實踐,設計更有針對性、更有意義的項目式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李梅.認知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解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