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南
摘 要:色彩是美術的基礎,本論文主要以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為研究目標,重點研究了學生對色彩的觀察、感受和表達,在日常的教學中,因教師的不重視和教學條件受限,學生不能去自然中感受色彩的變化,從而導致對色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不足,故而在此基礎研究了小學美術老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實踐,希望通過此研究能夠為小學的色彩教學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美術教學
Abstract: Color is the basis of ar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bservation, feeling and expression of studentson color with the research goal of art color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daily teaching, students cannot feelthe change of color in nature due to teachers' neglect and limited teaching conditions, which leads to certaindeficiencies in color cognition, Therefore, on this basis, I studie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art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hoping that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color teaching in primaryschool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art;color teaching;art teaching
1 小學美術色彩課程與教學現(xiàn)狀
1.1 小學美術色彩課程內(nèi)容分析
當前小學美術課色彩教學方面內(nèi)容整體占比較少,以人教版美術課本為例,筆者通過對課程教材的分析和對比,發(fā)現(xiàn)小學期間的十二冊美術課本當中,關于色彩的課程僅有19節(jié)課,僅占據(jù)全部258 節(jié)課程的7.4%,且通過歸納整理,當前人教版小學美術課程關于色彩的部分大體包含以下三點。
1.1.1 季節(jié)與色彩
一年級下冊中的《春天的色彩》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體悟春天的色彩,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在繪畫實踐中,以油畫棒、水彩的平涂法等教學,對學生的色彩表達能力進行了培養(yǎng)。再如四年級上冊的《四季與色彩》,通過名家名作關于不同季節(jié)的繪畫作品的賞析,如:林風眠的《金秋》、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早春之路》(圖1)等作品讓學生進行賞析與分析,提升了學生對于色彩的鑒賞能力。
1.1.2 色彩的基本知識
通過課程設置,讓學生對于冷色調(diào)、暖色調(diào)等有著更為直觀的認識,如四年級上半學期的第二課與第三課,分別介紹了《生活中的暖色》與《生活中的冷色》,以馬蒂斯所繪油畫《紅色的房間》等多幅繪畫作品,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冷暖色調(diào)。除此之外,課程設置當中還有關于對色彩當中三原色、三間色、色彩明度、色彩對比等課程的介紹,讓學生能夠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識[1]。
1.1.3 色彩的搭配
如五年級下半學期第五課中,讓學生通過欣賞油畫作品《查靈克羅斯大橋》,通過對于該繪畫作品中清晨畫面的呈現(xiàn),剖析其中大量的對比色的運用,讓學生思考強烈對比色彩的應用。以及六年級上半學期課程對莫奈的《睡蓮》等作品的觀察與鑒賞,讓學生了解調(diào)和的色調(diào)如何運用。
1.2 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方法分析
當前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當中,運用較多的是美術教學七法,通過其中形式、用途各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色彩教學[2]。如:“色水兌現(xiàn)法”就是通過不同顏色的液體,放置進燒杯當中進行混合,讓學生直觀感受色彩混合后的變化,初步學習調(diào)色概念。
再如方格填色法,即給每個學生發(fā)放繪有方格的白紙,并要求學生在不同方格內(nèi)填補色彩,要求相鄰方格內(nèi)的色彩冷暖不同、顏色不同、明度不同等。最后看哪個學生的方格顏色更為和諧、美觀、顏色有風格。
以及其他的教學七法如頭腦風暴法,用色彩引導學生頭腦風暴,想出合適的畫面;作品鑒賞法,讓學生鑒賞不同作品的色彩處理等。這些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帶來色彩知識的本質(zhì),還有調(diào)動了學生對于“玩”的天性,通過將色彩的知識點融入課程教學的游戲或“玩”的情境設置當中,調(diào)動孩子對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學習到色彩知識。
2 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策略
2.1 色彩觀察
對于色彩的觀察有助于在學生心中構(gòu)建對于色彩的直觀概念[3]。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視覺感受占對世界信息獲取的80% 以上,而其中所獲取的視覺信息又都與色彩息息相關。因此逐漸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色彩的觀感認識,讓學生觀察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間、不同事物的色彩特點,對于今后色彩的辨認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培養(yǎng)均有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色彩教學策略當中,應樹立起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觀察色彩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敏感程度,對今后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色彩應用帶來一定的幫助。
2.2 色彩感受
繪畫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范疇,而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中對事物和外在世界的感受[4]。因此,學生通過對于色彩觀察這一階段的基礎習慣掌握,也能逐漸發(fā)現(xiàn)外界的色彩規(guī)律,如紅色的夕陽、朝霞以及鮮花,都能給人帶來溫暖的情緒感受,而綠色的樹木綠植,則能帶來生機勃勃的感受。以及不同的繪畫當中所使用的色彩給觀眾帶來的感受等。通過對于學生色彩感受的認知培養(yǎng),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色彩的敏感度,讓學生在看到一個事物的色彩后,可以通過色彩所傳達的信息和自身感受所融合,最終進行審美加工與表達。老師在教學當中,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色彩的聯(lián)想,例如:藍色可以想到大海、天空以及某一玩具服裝等等,并在看到顏色后能判斷出顏色的冷暖以及能夠傳遞的情感。藍色就會給人一種冰冷寧靜的感覺,只有色彩與情感產(chǎn)生共鳴,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感知色彩信息,并將這一信息運用到創(chuàng)作當中,轉(zhuǎn)化為自己情感表達的色彩符號。
2.3 色彩表達
色彩表達也是色彩教學最關鍵也是最后一步,只有將色彩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表達出來,色彩的觀察和情感才有意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且表達是色彩學習的最終目標,要搭配不同的工具進行創(chuàng)作,才可以呈現(xiàn)出多彩的作品。不管是技法點、線、面創(chuàng)作還是材料的不同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色彩,而色彩最終要的冷暖又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學生要充分地感受色彩所傳遞的情感,例如在看到《稻田》的時候,大片的黃色給人一種溫暖和喜悅的感情,創(chuàng)作者以大量的暖黃去渲染畫面,表達的是秋季的豐收和農(nóng)民的喜悅之情。學生在觀察到色彩冷暖傳遞的情感,搜集到自己想要創(chuàng)作的素材,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材料、油畫棒、水彩等創(chuàng)作,也要尊重學生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例如:點畫法、涂鴉或線條的表達等等,只有這樣一個班級的學生才能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作品。
3 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方法研究
3.1 游戲活動化色彩教學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將游戲環(huán)節(jié)融入到日常的美術色彩教學當中,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色彩教學當中[5]。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依照課程的重難點去設計,以教學目標為主題去設計游戲,不可本末倒置,將學生的專注力都引到游戲上。
以色彩的冷暖這一節(jié)為例,老師可以讓孩子們先找到教室中有的顏色,然后讓學生制作對應顏色的卡片,小組內(nèi)將認為暖洋洋的顏色分為一組,其他顏色分為一組,再由代表進行展示,并說出還有什么物品是這個顏色。這個過程既可以鍛煉兒童對色彩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探索、表達和思考中,學會相關的色彩知識,讓無形的色彩理念轉(zhuǎn)化為實體,這也更有利于學生對于冷暖色彩的掌握,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并運用色彩表達情感進行下一步的美術創(chuàng)作。
3.2 自然寫生化色彩教學
大自然是生命的起始,自然中更是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創(chuàng)造出五彩斑斕的世界,教師在教授色彩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打破常規(guī)的課堂,將學生帶入到大自然的環(huán)境當中,讓學生切身去感受自然中的色彩及變化,感受色彩在不同光線下的冷暖變化。例如陽光下綠色的樹葉和草地上影子下的綠色有什么不同,我們該如何將綠色區(qū)分開來,這時候可以帶入實驗,以實驗的方式進行色彩的演示,老師在同一綠色中加入少許黃色,綠色就會變暖,呈現(xiàn)陽光下的感覺,加入少許藍色,綠色就會變冷,更接近陰影下的綠色;以這種對比的小實驗,學生們很快掌握了色彩的冷暖變換,并用冷暖色去區(qū)分一些色相很相近的物體,更有少部分學生會用色彩的冷暖去表達情感,例如表達一些歡快的場景,就會大量運用到紅色、橘色去表達喜悅的場景,下雨的場景就多用藍色與紫色去表達,這樣的寫生創(chuàng)作,學生所抓捕到的景觀色彩的不同,以及對場景賦予情感的不同,繪畫出各種色系的作品,這種深入自然的學習無疑是成功的,學生們在觀察、實驗中快速提升了色彩的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色彩審美。
3.3 生活裝飾化色彩教學
生活中處處有色彩,這些色彩的組合碰撞也是孩子們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頭,而我們美術中的色彩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要依托于生活,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色彩的魅力與價值。例如服飾、包裝以及衣食住行,無處不存在色彩的裝飾和搭配,這在無形中也會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認知。老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搜集有關暖色的物品帶到學校里,在課堂上分享給同學,這個過程也是加深對色彩理解的一個過程,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也會大大提升,不同學生搜集的素材也__不同,且素材的搜集也會為后期的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一個基礎,在創(chuàng)作中學生遇到色彩就會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感,拆分再組合就會形成無限的創(chuàng)作可能,繪畫創(chuàng)作就不會是單純的臨摹照搬。
3.4 文化情景化色彩教學
文化素養(yǎng)也是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在美術教學中傳遞一些文化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讓學生更加了解美術的發(fā)展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這里老師可以通過引入一些我國的傳統(tǒng)美術中國畫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國畫的魅力。讓學生通過國畫中的色彩變化去體現(xiàn)國畫的精髓所在,國畫的色彩簡單卻能以很少的顏色去傳遞情感,去表達更深層次的意境等等,這里不要用枯燥的專業(yè)知識去帶入,更不要以一味的鑒賞去帶入,可做一些國畫與西方繪畫的對比,做一個找不同的小游戲,找到國畫與油畫的不同點和相通點,提升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老師還可以通過講述一些相關的歷史小故事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傳統(tǒng)文化情景化帶入色彩教學,讓學生去進行創(chuàng)作。
4 小學美術色彩教學實踐探索
4.1 造型色彩教學
造型是最基礎最原始的表達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式,要讓學生將造型與色彩相融合就需要學生對色彩有足夠的了解,這里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用線條來表達造型,再進行一個色彩的填充。例如畫一個物體,可以先用線條去表達,再觀察物體不同的面色彩變換,能夠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色彩冷暖的對比作用,這個階段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在學生有一定的造型基礎上,讓學生感受色彩與造型的關系,例如:色彩的明亮對比、冷暖對比、色相對比等,這些色彩的搭配會有什么樣的效果,讓學生親手實驗,在了解到脫離線條后,色彩也可以用來造型。學生通過對冷暖的搭配去造型,再以情景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色彩去表達生活中自己喜歡的事物或場景,完成最終色彩造型創(chuàng)作,讓學生賦予色彩作品以情感,加深對色彩的理解。
4.2 設計色彩教學
設計色彩教學可以說是色彩教學中較為難的一個部分,前期學生學習了大量有關色彩的知識,也搜集了很多有關色彩物品的情景,學生能夠很快地通過色彩去聯(lián)想到某一物品或是場景,也能通過要表達的事物、情感聯(lián)想到具體的色彩,這時就可以精選色彩設計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材料的選擇,以及構(gòu)思創(chuàng)作主題,讓學生明白設計色彩的意義和作用,例如:以環(huán)保作為主題,很多學生在拿到這一題目后就立馬想到環(huán)保與綠色有關,所以有的學生就會以綠色作為主色調(diào)進行創(chuàng)作。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要讓學生講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及如何觀察和要傳遞的情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4.3 欣賞色彩教學
美術教學離不開鑒賞,在小學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對作品的欣賞,小學生理解不到作品的風格以及繪畫技法,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色彩專業(yè)知識,從色彩的角度去解讀作品,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不光可以加深對色彩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升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
在欣賞作品時例如《星夜》,老師要引導學生從色彩的角度去觀察畫面,畫面中運用了大量的藍色與黃色,這兩個色彩給人不同的感覺,藍色屬于冷色調(diào),給人一種憂傷寂寥的感覺,而黃色的月亮,給人以希望與溫暖,同一幅作品因為學生對于色彩的理解以及之前搜集到有關色彩的素材不一樣,學生在看到作品上的色彩聯(lián)想到的物品和情景不一,就會有不同的解讀,這也正是色彩魅力所在,老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學生的鼓勵,保留不同的解讀和看法,讓學生學會自主評價欣賞,這樣才能有無限的創(chuàng)作可能。
5 結(jié)語
色彩是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達的一種特殊的符號,這種符號能傳遞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小學階段也是學生對色彩敏感的階段,教師不可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授,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環(huán)境,將學生帶入到大自然當中,感受色彩的變幻,從而產(chǎn)生主觀感受。通過對小學色彩美術課堂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課堂中學生對于色彩的理解和表達還是不足,存在很多問題,對于色彩的認知因環(huán)境受限,而對于色彩表達的工具也太過單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增加學生色彩表達的材料如:水彩、油畫棒、彩鉛等等。教師要打造趣味性課堂,以游戲、寫生、情景化教學等,提升課堂的趣味性,生動地展示色彩的變化和情感傳遞,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當中,這可以很好的提升色彩的教學效果。當然老師也要不斷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打造更具趣味性課堂,讓學生更加快速、系統(tǒng)的學習色彩。
6 參考文獻
[1] 李云潔. 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探討[J]. 科學中國人,2015(11):224.
[2] 成文光. 形與色的重構(gòu)——農(nóng)村小學美術教師在職培訓色彩教學與實踐[J]. 美術教育研究,2013(01):142-143.
[3] 張蓉蓉. 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 學園,2014(05):155-156.
[4] 李鐵軍. 讓色彩在游戲中活起來——談小學美術色彩課的游戲化教學[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8(03):154-155+160.
[5] 王曉俊. 色彩學的發(fā)展對印象派產(chǎn)生的影響[J]. 安徽文學( 下半月),2009(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