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的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上呈現(xiàn)出新的變革要素,也成了語文教學最大的突破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分成了六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是學習任務群中的第二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相較于第一層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第三層的拓展型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第二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沿襲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核心在于為美好的人性奠定基礎。它以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情感以及優(yōu)美、典范的語言,教育和鼓勵學生,使他們獲得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立德樹人方面,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正是通過它的審美內容和形式發(fā)揮著獨特的、具有奠基性質的作用。同時,《新課標(2022年版)》首次把革命文化主題納入了“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范疇中,革命文學作品以其鮮明的文學特質和紅色傳承目的,對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具有培根鑄魂的關鍵作用。
一、革命文化主題的編排特色和教學價值
(一)編排特色凸顯紅色傳承
革命文化主題對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學生通過閱讀革命文化主題的文章感受、理解、認同愛國主義,傳承紅色基因,平添生命的色彩。由此,筆者梳理出統(tǒng)編版教材一至六年級的革命文化主題的課文,可以看出編排的特色是單篇和單元進階相結合。第一,二學段多為單篇,第三學段則集中安排了“家國情懷”“英雄贊歌”“多難興邦”“革命歲月”等主題單元。內容、篇幅都以進階式,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趨勢。
(二)學習內容直擊育人價值
根據(jù)《新課標(2022年版)》,筆者根據(jù)小學三個學段的革命文化主題的課文編排特點,把學習內容、育人目標與課堂中的學習活動進行精準校對,讓“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既有學段特點,符合每個學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結構,又有進階任務,從第一學段簡單閱讀和學習講述偉人的童年故事,激發(fā)學生以同齡人為榜樣,再到第二學段閱讀并講述革命故事、愛國故事和歷史人物故事,最后到第三學段不僅會閱讀、講述黨領導人民革命偉大歷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更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學會欣賞、評價革命文學作品的人物品質和時代樣態(tài)。我們可以看到內容的選擇都呈現(xiàn)了一定的進階性,不僅包含了內容本身表情達意的本質要求,而且具有一定的育人性和傳承性。(表1)
由此可見,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也呈現(xiàn)出樣態(tài)豐富、融合深入的特點。除精讀、略讀課文外,單元導讀、課后題、閱讀鏈接、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板塊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知識、方法、情感三者的融合中加深了學生對革命文化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二、革命文化主題的學習任務設計和案例呈現(xiàn)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這四個方面,既是一個整體,又呈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缎抡n標(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的,作為“革命文化主題”的課程內容支撐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因此精心選材、優(yōu)化設計革命文化主題學習任務群顯得至關重要。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家國情懷”為例,結合革命文化主題的文本特點,下面以列舉教學案例的方式展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設計。
(一)以“讀”為基,拉近時代距離
朗讀作為情感傾注的手段,是內在情緒外顯的活動,注重學生在讀中增加情感體驗。詩歌無疑是朗讀最好的材料。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家國情懷”,其中的《古詩三首》選取了抒發(fā)愛國之情的古詩,雖然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但寄寓了作者火熱的愛國情懷,充滿愛國豪情,適合誦讀,配樂讀,配上動作讀等。
在教學設計時我們更應關注學生表達能力的螺旋上升,也體現(xiàn)了教材語文知識點細化、循序漸進的編排理念。每一篇課文既體現(xiàn)單元的“共性”——語文要素,又有其獨特的“個性”——“讀”的密碼。因此我們確立的目標應是引導學生在主動的言語實踐中感知隱藏在課文中具體的“言語密碼”,借助“讀”進行語言訓練,從而實現(xiàn)語言運用。
在教學《古詩三首》時,筆者認為需要引導學生將想象力發(fā)揮出來,走入詩人的內心,在認識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的過程中,認真研讀,揣摩文化內核,真正了解詩人。因此,筆者設計了“愛國詩歌誦讀會”,依托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自選一首古詩進行誦讀,并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搜集資料,想象古詩中的景色、人物,想象人物的語境和語言,體會詩人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最后,小組成員進行誦讀評星,選出“誦讀之星”,在誦讀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jù)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討論。
除了詩歌以外,對于敘事性作品中的對話,也可以嘗試分角色朗讀,設計課本劇、微話劇。如在《軍神》中就有許多感人的片段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其中可以選取劉伯承與沃克醫(yī)生的對話,讓學生揣摩兩個角色的內心活動,在讀中悟情,讓學生感受人物語言的堅定,動作的細膩,如何將一個不懼疼痛,擁有鋼鐵般意志品質的“軍神”刻畫得入木三分。(表2)
(二)以“講”為鏈,豐富人物形象
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感受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根據(jù)單元語文要素,我們不僅需要落實語文學習的要求,更要教育引導學生弘揚精神譜系、厚植家國情懷。筆者通過設計故事講述類任務,讓學生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驅動任務,從中學會閱讀革命文化主題的方法,提升了講故事的能力,更讓革命故事與自己建立起緊密的情感聯(lián)系,使學生獲得啟迪,而這樣的啟迪的深度、廣度、持久度和震撼度都比簡單的說教顯得更加生動具體。如開展“紅色經(jīng)典永流傳”故事會等活動。(表3)
(三)以“尋”為創(chuàng),升華愛國情感
從文本中來,到生活中去。革命文化主題的文章雖然情感飽滿,沒有艱深晦澀的道理,但這樣的革命故事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有一段距離,文本內容的歷史感和時代性增加了教學難度。比如,醫(yī)療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學生們很難理解劉伯承不打麻藥做眼部手術這一行為,這樣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在現(xiàn)實中真的存在嗎?這樣的“距離感”讓偉人的形象略顯“虛化”,怎么才能拉近文本與當下的距離呢?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應該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意表達的機會,如選取單元課文中的典型場景或故事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繪制繪本、連環(huán)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繪本或連環(huán)畫的機會,把繪本、連環(huán)畫講給小伙伴聽。這個任務中情節(jié)性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可以由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這就豐富了“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設計。當然,也要鼓勵孩子們走進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制作“追隨英雄的足跡”微視頻,讓任務群的設計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表4)
綜上所述,“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設計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進階的言語實踐;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指向學生的心智成長和能力提升,也凸顯了學習的深度思維、教學的重建邏輯、過程的任務驅動。圍繞一篇課文或者一個大單元的學習,可以設計不同的任務,設計時要關注任務群之間的聯(lián)系,如在革命文化主題單元中,通過不同的任務加深對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單元文化主題的落實從“知”到“行”,最后“知行合一”。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大任務”的統(tǒng)領下,辯證把握、善加運用,充分發(fā)揮好“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獨特作用,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為學生的發(fā)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