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何以說張載思想“以易為宗”?

      2023-08-30 06:35:41劉學(xué)智
      關(guān)鍵詞:西銘張載

      摘 要:古人言及張載思想的特點,都首提其“以易為宗”,說明張載的哲學(xué)思想與《易》有極深的淵源關(guān)系。何以說張載思想“以易為宗”?其主要在于:張載“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從易切入的;其“太虛即氣”“氣化之道”“一物兩體”的宇宙觀源于易理;其貫“性與天道為一”“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的心性論根于易;他頗有影響的《西銘》,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經(jīng)》,參以易理”;其著名的“四為”說之“為天地立心”句,亦從《易·復(fù)卦》之《彖傳》“復(fù),其見天地之心”立論?!耙砸诪樽凇奔日f明了張載關(guān)學(xué)的思想淵源和特點,也彰顯了張載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論根基,是理解張載思想之關(guān)鍵所在。

      關(guān)鍵詞:張載;以易為宗;太虛即氣;性與天道;《西銘》;“四為”

      中圖分類號:B244.4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6-0766(2023)04-0062-08

      作者簡介:劉學(xué)智,陜西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院教授(西安 71011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鄉(xiāng)約文獻(xiàn)輯考及鄉(xiāng)約文化與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建構(gòu)研究”(20&ZD033)

      ① 《張載集》,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附錄”,第386頁。

      ② 《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51頁。

      ③ 宗福邦等:《故訓(xùn)匯纂》,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562頁。

      ④ 朱壽朋:《東華續(xù)錄》卷一二三,清宣統(tǒng)元年版,上海集成圖書公司刻本,愛如生數(shù)字再造本,第5121頁。

      ⑤ 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張載集》“附錄”,第381頁。

      ⑥ 張載:《經(jīng)學(xué)理窟·義理》,《張載集》,第277頁。

      ⑦ 張岱年:《關(guān)于張載的思想和著作》,《張載集》,第1頁。

      張載的思想“以易為宗”,這已被諸多歷史文獻(xiàn)所揭示。最有代表性的如《宋史·張載傳》,謂其學(xué)“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①之后明馮從吾《關(guān)學(xué)編》卷一、《宋元學(xué)案》卷一七等都有大致相近的表述?!墩f文》言:“宗,尊祖廟也?!雹凇豆视?xùn)匯纂》:“宗,本也?!?③可見“宗”有根本、宗旨、歸向等義。就是說,張載的思想淵源和核心精神是建立在闡發(fā)易理基礎(chǔ)上的。古人在強調(diào)張載思想“以易為宗”的同時,又指出其“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說明張載思想是在易理基礎(chǔ)上結(jié)合《中庸》的性道觀、《論》《孟》的心性論和倫理觀得以闡發(fā)的。綜合地看,其易學(xué)宗旨更為重要更為根本,故清朱壽朋在《東華續(xù)錄》中則只提“張氏以易為宗”,認(rèn)為《正蒙》一書,所以能補“《太極圖說》天人相契之理”,皆與《易》有關(guān)。④需要進(jìn)一步追問的是:古人何以說張載思想“以易為宗”?亦即張載是如何在闡發(fā)易理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其思想體系的?

      從張載的心路歷程看,雖然呂大臨在《行狀》中提及張載曾得范仲淹“勸讀《中庸》”的學(xué)術(shù)指引,放棄兵法研習(xí),走上了儒家正學(xué)之路,但張載對《中庸》“雖愛之,猶未以為足也”,遂“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jīng)”,⑤即找到儒家思想的源頭《六經(jīng)》。雖然張載對《中庸》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如說:“某觀中庸義二十年,每觀每有義,已長得一格?!雹奕凰麑θ寮医?jīng)典用力最多者則是《周易》,如張岱年所說:“他比較用力研究的是《周易》,他以《易傳》為根據(jù)來建立自己的哲學(xué)體系?!雹吖湃穗m說其學(xué)是“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但從其著作的內(nèi)容來看,他對《中庸》《論語》《孟子》《詩經(jīng)》以及《禮記》等經(jīng)典的闡發(fā)相對少得多,僅體現(xiàn)在《誠明篇》《中正篇》《大心》《三十》等為數(shù)不多的篇章中。而最能反映張載哲學(xué)思想代表作的《正蒙》,大約只有其《橫渠易說》的1/3,且《正蒙》諸多文字與《易說》相同或相近,顯系從《易說》中轉(zhuǎn)摘過來的。《正蒙》借闡發(fā)易理以明其哲學(xué)思想的例證幾乎貫穿《中正篇》《太和篇》《參兩篇》《天道篇》《神化篇》《至當(dāng)篇》《大易篇》《乾稱篇》等諸多篇章中,且《大易篇》幾乎全是對易理的闡述,以上總計有百余條之多。故唐文治說,張載《正蒙》之“《太和》《參兩》《天道》《神化》諸篇,大抵闡乾坤易簡之旨,無非《易·系辭》之精蘊”。唐文治:《〈張子大義〉自敘》,《性理學(xué)大義》,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122頁。張載對易如此看重,似乎與《行狀》所說范仲淹勸他從讀《中庸》始入圣路不太吻合,因史料缺乏不便推測。從現(xiàn)存范公有關(guān)經(jīng)典闡釋的著作來看,張載“以易為宗”似乎與范氏的學(xué)術(shù)傾向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范公很看重對易的闡發(fā),如他所著《易兼三材賦》《窮神知化賦》《省試自誠而明謂之性賦》《蒙以養(yǎng)正賦》以及《易義》等,都是在詮解和闡發(fā)易理。聯(lián)系到張載的三才觀以及對“窮神知化”“自誠明”乃“由盡性而窮理”“蒙以養(yǎng)正”等命題的極大關(guān)注,這似難以用巧合來解釋,由此可推測張載“以易為宗”或許也受到范公的啟示。在天人關(guān)系上,范仲淹承繼的主要是《易傳》而不是《中庸》的理路,其文集中也沒有正面論述《中庸》的文字。令人費解的是,在張載拜謁范公時,范公為何沒有指導(dǎo)他讀《易》而引導(dǎo)他讀《中庸》,對此,因史料缺乏,尚難得到有說服力的說明,不過已有學(xué)者對此提出質(zhì)疑,且做過有意義的探討,參見范立舟:《范仲淹、張載思想授受關(guān)系的歷史考察》,《人文雜志》2017年第3期。此不贅言。

      從一定意義上說,王夫之所謂“張子之學(xué),無非《易》也”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序論》,《張載集》“附錄”,第409頁。下引《正蒙》,僅在文后標(biāo)示篇名,不再腳注。是合乎實際的,所謂其學(xué)“無非《易》”,即如張岱年所說,張載是在闡發(fā)易理時建構(gòu)其哲學(xué)體系的。要之,從其先《易說》而后《正蒙》的著述順序,也不難看出張載“造道”確是從易入手的。張載《易說》早在嘉祐二年(1057)京師講易前后可能已經(jīng)開始寫了,張岱年說:“《易說》可能是早年著作,”“張載在開封講《易》時,可能已經(jīng)開始寫《易說》了”。張岱年:《關(guān)于張載的思想和著作》,《張載集》,第15頁?!墩伞芬粫鴦t是在他去世前一年即熙寧九年(1076)才完成的。從其建構(gòu)“太虛即氣”的宇宙論和“性道合一”的哲學(xué)體系來看,正如馮友蘭所說,乃“系從《易》推衍而來”;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下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0年,第853頁。亦如鐘泰所說,張子之學(xué)“觀其大體,要得之于《易》為多”。鐘泰:《中國哲學(xué)史》,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第19頁。

      問題在于,張載是如何通過闡發(fā)易理建構(gòu)其哲學(xué)體系的?筆者擬對此作探討,以說明古人何以謂其學(xué)“以易為宗”。

      一、“太虛即氣”“氣化之道”“一物兩體”的宇宙觀皆源自易理

      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說“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正蒙·太和篇》),這是他關(guān)于宇宙論的基本觀點。“太虛”本是道家、道教常用的概念,出于《莊子·知北游》,張湛在《列子注·湯問》中也說:“夫含萬物者天地,容天地者太虛也。”這里的“太虛”是指廣袤無垠的宇宙虛空。“氣”也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概念,先秦多講“精氣”,漢唐多講“元氣”。“元氣”論在漢唐有黃老系統(tǒng)和易學(xué)系統(tǒng),張載的氣論應(yīng)源自易學(xué)系統(tǒng)。據(jù)朱伯崑先生的研究,張載氣論源于漢易卦氣說,漢易以陰陽二氣解易的傳統(tǒng),曾對孔穎達(dá)和宋初李覯易學(xué)發(fā)生過影響,張載尤受“孔疏以陰陽二氣解易的傳統(tǒng)”的影響,而其最直接的影響可能來自李覯。參見朱伯崑:《易學(xué)哲學(xué)史》二,北京:昆侖出版社,2009年,第307頁。張載是一位學(xué)有“自得”的學(xué)者,受《易》“闡形而上之道”和孟子“推生物一本之理”思想的啟發(fā),在繼承古老的“虛-氣”概念的基礎(chǔ)上,以“揭陰陽之固有,屈伸之必然”(《張子正蒙注·序論》),努力在新的學(xué)術(shù)背景下勇于“造道”,提出了“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論。雖然他與周敦頤同受漢易氣論思想的影響,但又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陰陽五行的消長化成萬物之說”不同,而主張“宇宙的自身即是太虛一元之氣,此氣之聚散離合,即為顯滅之由來”。張澤民:《張載的哲學(xué)》,《光華大學(xué)半月刊》1934年第7期,第40頁。也就是說,他沒有沿著太極生陰陽、四象、八卦進(jìn)而生成萬物的宇宙生成論思路前行,而主張宇宙自身即“太虛一元之氣”,并以氣之聚散說明太虛與萬物的關(guān)系。在張載看來,“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正蒙·乾稱篇》),即認(rèn)為氣的本質(zhì)特點是空虛并有神妙的作用,故神妙與空虛乃是氣所固有的特性。太虛“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正蒙·太和篇》),當(dāng)太虛之氣聚而分殊為萬物時,是有形象的;當(dāng)氣散而未聚處于純凈清明不能呈現(xiàn)為形象時,可稱作神妙。太虛與氣是統(tǒng)一而不可分的,這顯然是以“虛-氣”為本的宇宙論。

      張載以“虛-氣”為本建構(gòu)宇宙論體系的思想主要來自易的啟示,特別是從《易傳》所謂“絪缊”“幽明”之說得到的感悟。《周易·系辭上》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薄敖s缊”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狀態(tài)。在大易看來,正因為陰陽二氣的交互作用,才有萬物之“化生”。張載由此得到啟示:“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缊,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歟!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cè)嶂??!贝苏Z見于《橫渠易說·系辭上》及《正蒙·太和篇》,表達(dá)了太虛之氣如同塵埃一樣游散于廣袤的虛空,其“升降飛揚,未嘗止息”的變化狀態(tài),如同《易》所說的“絪缊”、莊子所說的游氣“相吹”的“野馬”,宇宙間的“虛實動靜”“陰陽剛?cè)帷苯杂纱硕!兑住は缔o上》又說:“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睆堓d闡發(fā)說:“圣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張載:《橫渠易說·系辭上》,《張載集》,第182頁。下引《橫渠易說》,僅在文后標(biāo)示篇名,不再腳注。

      他從大易不言“有無”而言“幽明”,體悟到“幽明”是因氣之聚散而有有形與無形之別?!皻饩蹌t離明得施而有形”,此為“明”;“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此為“幽”。然此“幽”不是“無”,故謂:“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薄爸摽占礆猓瑒t無‘無”(《正蒙·太和篇》)。在張載看來,因氣的聚散,故有與無、隱與顯、神與化、性與命皆“通一無二”,這一關(guān)系,其“推本所從來”則是因“深于易”而有所“得”的結(jié)果(參見《正蒙·太和篇》)?!墩伞ご笠灼犯鞔_地指出:“顯,其聚也;隱,其散也。顯且隱,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蕩所以妙乎神?!币驓庵凵⒍酗@隱、幽明之象;因聚散的“推蕩”而有化與神之變化,張載由此悟出太虛之氣的聚散方為一本與萬殊之關(guān)系,于是他不僅由此建立了以“虛-氣”為本的宇宙論,也否定了佛老之宇宙“虛無”說,從而終結(jié)了中國哲學(xué)史自漢魏以來一直存在的“有無之辨”。

      基于“太虛即氣”的宇宙論,張載又從氣“相摩相蕩”的運動變化中悟出“太和”即道,“太和”之道是宇宙最高的和諧狀態(tài)。張載說: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fù)、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缊,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xué)易者見此,謂之見易。(《正蒙·太和篇》)

      張載認(rèn)為“太虛”之氣所含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能,是陰陽二氣和諧交融、相互激蕩、此消彼長、屈伸不已的根源。其起始雖“幾微易簡”,但其根基則“廣大堅固”,不可窮盡。正是在這種“相摩相蕩”中,乾陽的功能創(chuàng)始了萬物,坤陰的作用成就了萬物。乾始坤成的萬物,是“散殊”而“可象”之氣,而太虛則是氣散“清通不可象”的,但它有神妙的作用。這種“散殊而可象”的氣如同“野馬”“絪缊”,形成宇宙最高的和諧狀態(tài),故謂之“太和”。他認(rèn)為,懂得“太和”才算明白了道(宇宙的規(guī)律),懂得了太和之道,才算明白了易理。張載這段話,是從《易傳·系辭上》所說“剛?cè)嵯嗄?,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中體悟出來的??梢姡粌H張載的“太虛即氣”是從易理中感悟出來,其理想的境界“太和之道”也由易中體悟出來。故錢基博說,張載此義乃“本《周易·系辭》相摩相蕩之義”。錢基博:《張子之學(xué)》,《國師季刊》1939年第4期,第51頁。

      在宇宙論上,張載又以氣化的過程為道,此說亦得之易理?!吨芤住は缔o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币庵^能探究自然規(guī)律及萬物變化之道,是最大的德行。這里涉及“神化”這一組概念。朱子說:“‘神化兩字,雖程子說得亦不甚分明,惟是橫渠推出來?!编嵜鞯赛c校:《朱子語類》卷九八,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03頁。張載將“神化”視為氣的兩個重要的特性并做了重要的發(fā)揮。他在釋《系辭下》時說:“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橫渠易說·系辭下》)他認(rèn)為,陰陽之氣的神妙作用就是“神”,陰陽相互作用而引起事物的變化就是“化”。在他看來,“神、化皆氣所固有”,也就是說,神與化是“氣”之“性”的兩個方面:“神”是體,“化”是用;神是因,化是果。參見姚步康:《張橫渠之神化論》,《小雅》1930年第3期,第25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載說“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正蒙·參兩篇》),即太虛之氣有陰陽兩方面,“一”即氣,“兩體”即陰陽。氣之性一是神,二是化。所以張載說:“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于氣而已!”(《正蒙·神化篇》)神可稱為“天德”,化可稱為“天道”,但二者都統(tǒng)一于氣。氣化的運行過程和規(guī)律稱為道,所以張載說:“由氣化,有道之名?!保ā墩伞ぬ汀罚┛梢姡錃饣浪枷胧艿健兑住防淼臉O大影響。張載本人也明確說:“見易而后能知神?!保ā墩伞ど窕罚┰媲渥吨芤讜ā芬淌现^:“夫子于上篇之首,言天地氣化之道;于下篇之首,言男女形化之道。”董真卿:《周易會通》卷七《序卦傳》,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刻通志堂經(jīng)解本,愛如生數(shù)字再造本,第621頁。即易上篇之首講乾、坤二卦,旨在說明天地氣化之道;下篇之首講咸、恒二卦,旨在述男女相感形化之道。張載認(rèn)為這都是氣的運化之道,同時又繼承《易傳·系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把“氣化”之“道”做了具體發(fā)揮,提出“陰陽合一存乎道”(《正蒙·誠明篇》)的命題,由此他說:“若陰陽之氣,則循環(huán)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絪缊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保ā墩伞善罚┮馑际牵瑲膺\行變化的過程是道,但此道包含著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陰陽二氣在宇宙間循環(huán)往來,時聚時散,互相激蕩,升降交替,相互吸收,交融會合,兩方面缺一不可,這就是陰陽二氣變化無窮、運動不息的原因,沒有什么外力驅(qū)使它。顯然,張載關(guān)于宇宙演化規(guī)律的思想多是從易理闡發(fā)出來的。

      正是從上述易理出發(fā),張載明確提出“一物兩體”的命題。《易傳·說卦》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于陰陽而立卦。”張載釋:“地所以兩,分剛?cè)崮信е?,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彼麖摹兑住返摹皡⑻靸傻亍蔽虺觥皠?cè)崮信敝蠛汀疤珮O兩儀”之“參”,認(rèn)為這正是萬物之“性”,并由此得出“一物兩體者,氣也”的結(jié)論。所謂“兩體”,即“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等對立的現(xiàn)象和趨勢;所謂“其究一而已”,即對立的兩體皆統(tǒng)一于氣。他認(rèn)為天有陰陽,地有剛?cè)幔f物皆有虛實、動靜、聚散、清濁,這正與《易》所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相一致,這已鮮明包含著統(tǒng)一物分為兩個對立面的矛盾觀念。重要的是,他已從中悟出矛盾著的對立面同時又是相互依存的,所謂“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橫渠易說·說卦》)。

      在張載看來,“一物兩體”不僅體現(xiàn)在“虛-氣”為本的宇宙論中,也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性命之理”中?!兑住ふf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边@里的“性命之理”就包括陰陽、剛?cè)?、仁義等。由此張載發(fā)揮道:“一物而兩體者,其太極之謂歟!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cè)岬氐?,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保ā稒M渠易說·說卦》)“一物”即太極;“兩體”即在天道為陰陽,在地道為剛?cè)?,在人道為仁義。天地人“三才”皆“兩之”,莫不因《易》之乾坤之道使然??梢姡瑥堓d關(guān)于“一兩”的矛盾觀,仍基于易理而闡發(fā)。

      二、“性與天道合一”“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的心性論依易理而架構(gòu)

      首先,張載肯定孔子涉及“性與天道”問題。他對《論語·公冶長》所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語,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解釋:“子貢曾聞夫子言性與天道,但子貢自不曉,故曰‘不可得而聞也?!庇终f:“既云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張子語錄·語錄上》)在張載看來,“性與天道”其實是夫子“居常語之”的話,只是弟子們不明曉而已。“性與天道”在《論語》中僅此一見,然張載對此則極為看重,多次闡發(fā),此蓋因于易。他說:“性與天道云者,易而已矣。”(《正蒙·太和篇》)又說,“易乃是性與天道,其字日月為易。易之義包天道變化”(《橫渠易說·佚文》),認(rèn)為易的內(nèi)蘊是“性與天道”,“易”字上為日,下為月,其本身就蘊含著天道變化之意。張載對此又做了充分發(fā)揮,提出“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的命題,這事實上是張載心性論的基本架構(gòu)。

      其次,《易傳·系辭下》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傳·說卦》亦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此二句皆表達(dá)了易的道德性命意蘊。張載緊緊抓住易所謂“窮神知化”“窮理盡性”兩個命題,構(gòu)建了“性與天道合一”的心性論體系。一方面,他指出“性即天道”(《正蒙·乾稱篇》)或“天道即性”(《橫渠易說·說卦》),進(jìn)而說:“太虛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于太虛,”張載:《張子語錄·語錄中》,《張載集》,第324頁。下引《張子語錄》,僅在文后標(biāo)示篇名,不再腳注?!坝商?,有天之名”(《正蒙·太和篇》),“太虛即氣”(《正蒙·太和篇》)。顯然在張載這里,太虛、天道、性、氣是價值同一、相互貫通的,由此他在“虛-氣”為本的基礎(chǔ)上闡發(fā)了“性道合一”思想,而這一思想其根據(jù)乃是易:“易之為書與天地準(zhǔn),易即天道,”(《橫渠易說·系辭上》)“易乃是性與天道”(《橫渠易說·佚文》)。進(jìn)而,張載通過對“窮神知化”“窮理盡性”命題的闡發(fā),使其“性道合一”的心性論得以系統(tǒng)展開。

      關(guān)于“窮神知化”。此命題在《周易》中僅見一次,而張載在《橫渠易說》《正蒙·神化篇》中則多次提及,甚至將其提升到超出《大學(xué)》所講“日用易知簡能之理”的突出地位,故王夫之認(rèn)為此“疑與《大學(xué)》異”(《張子正蒙注·序論》),其實這正反映出張載思想“以《易》為宗”的特點。

      《周易·系辭下》謂:“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孔穎達(dá)疏:“言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此二者皆入理之極。過此二者以往,則微妙不可知。”“若能過此以往,則窮極微妙之神,曉知變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極也”??追f達(dá):《周易正義》卷八,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305頁。所謂“神化”,按照張載的解釋,“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正蒙·神化篇》),即“神化”是自然的本能,“天地之妙用”,非人力所能及。具體地說,“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正蒙·神化篇》)。即以陰陽之氣的運行為化,以與陰陽之氣相參的太極為神?!案F神知化”,就是要窮究宇宙終極(太極)之神妙,認(rèn)識陰陽變化之道。張載將“窮神知化”視為極高的境界,說:“直待己實到窮神知化,是德之極盛處也。”(《橫渠易說·乾卦》)“神為不測”,“化為難知”(《橫渠易說·系辭下》),故要達(dá)到“窮神知化”絕非易事。張載說:“《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不過也?!保ā稒M渠易說·系辭下》)只有德性修養(yǎng)達(dá)到“至誠”境界者,才能認(rèn)識和順應(yīng)陰陽二氣的變易法則,達(dá)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故他說:“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爾?!保ā墩伞ど窕罚┓催^來說,在張載看來,道德修養(yǎng)境界的實現(xiàn),也就是認(rèn)識的最后完成,這正體現(xiàn)了儒家自孟子以來把知識與價值相貫通的基本路向。可見,他對“窮神知化”的發(fā)揮,是結(jié)合易理和《孟子》心性論而展開的。

      關(guān)于“窮理盡性”?!吨芤住ふf卦》謂:“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如孔穎達(dá)疏所言,“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就是“窮理盡性”。“物理既窮,生性又盡,至于一期所賦之命,莫不窮其短長,定其吉兇”,此即“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孔穎達(dá):《周易正義》卷九,第325頁?!兑住匪^“窮理”是認(rèn)識,“盡性”是工夫,“至命”是生命的極致。張載從心性層面將此三者逐一推進(jìn)地做了發(fā)揮。首先,他認(rèn)為,“窮理”即是“知天”;“盡性”即是“知人”;“至于命”,是“止能保全天之所稟賦”,此稟賦既包括體現(xiàn)人氣質(zhì)之性的形體,也包括天賦之善的德性,這叫“性盡其道,則命至其源”,故“知天知人,與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同意”(《橫渠易說·說卦》)。若從盡人道說,則“人與天地參”以成三才,“吾儒以參為性,故先窮理而后盡性”。他認(rèn)為,須先認(rèn)識人物之理,而后方知性命?!案F理”即充分認(rèn)識天下人物之理,包括“明庶物,察人倫,皆窮理也”。但若僅憑耳目聞見,則“安能盡天下之物”?由此他明確說“今所言盡物,蓋欲盡心耳”。“盡得物方去窮理”,此亦“盡了心”“知得性”,而“知得性,性即天也”(《張子語錄·語錄上》)。能盡性,則無天人、內(nèi)外、性道之對立,此即所謂“誠”,故謂“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正蒙·誠明篇》),“誠”是連接天人、性道的重要概念,由此“性與天道”就進(jìn)入心性論的價值之域,“性與天道合一”成為張載心性論的基本架構(gòu)。

      重要的是,張載把《易》之“窮理盡性”與《中庸》之“誠明”聯(lián)系起來,使其心性論體系得以建立。他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xué)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保ā稒M渠易說·系辭上》)《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奔醋哉\而明,乃發(fā)端于人天賦之善性;自明而誠,則立足于后天的即物窮理。所以張載說:“自明誠者須是要窮理,窮理即是學(xué)也。”前者源于先天之性,后者立足于后天之教。張載將“自誠明”發(fā)揮為“先盡性以至于窮理”;將“自明誠”發(fā)揮為“先窮理以至于盡性”(《張子語錄·語錄上》),前者強調(diào)的是“天”,后者強調(diào)的是“人”,其德性的培養(yǎng)當(dāng)是誠明、天人交互而行的結(jié)果,故說“天人合一”。張載的這一認(rèn)識是建立在《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的思想基礎(chǔ)上的?!兑讉鳌は缔o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jì)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兑住氛J(rèn)為,圣人窮理盡性,故可知天地,“能與天地合”,其所作所為“皆得其宜”,故“不過”;能應(yīng)變旁通,而“不流移淫過”,故“不流”;能“隨變而應(yīng),屈曲委細(xì),成就萬物,而不有遺棄細(xì)小而不成也”,故“不遺”??追f達(dá):《周易正義》卷八,第267-268頁。因其合于陰陽變化之道,故可做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辭上》),這樣,《易》之“窮理盡性”則落腳到“繼善成性”和“誠”的德性修養(yǎng)上來。故張載反問:若“不誠不莊,可謂之盡性窮理乎?”他指出,若不懂這一點,“蓋不知易之窮理也”(《張子語錄·語錄上》)。誠如錢基博說:周敦頤、張載“乃本《中庸》以上推之《易·系辭傳》,而后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有體有系,厘然秩然”。錢基博:《張子之學(xué)》,《國師季刊》1939年第4期,第50頁。

      “窮理盡性”最終要落腳到“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的工夫論?!端问贰堓d傳》曰:“(載)與諸生講學(xué),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薄稄堓d集》“附錄”,第386頁。此說亦見于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張載特別重視禮,認(rèn)為只有“知禮”“立禮”,才能實現(xiàn)德性培養(yǎng)的目標(biāo),于是禮成為其性理學(xué)的重要范疇,強調(diào)“知禮成性”。

      值得注意的是,“知禮成性”的修養(yǎng)工夫,是張載在闡發(fā)《易·系辭上》所謂“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時提出的?!兑住匪^“知崇禮卑”,據(jù)孔穎達(dá)疏:“知者通利萬物,象天陽無不覆,以崇為貴也。禮者卑敬于物象,地柔而在下,象地廣而載物也?!笨追f達(dá):《周易正義》卷七,第274頁。就是說,“知”(智)其崇高以效天,“禮”則卑退以法地。天地為易之門戶,故謂“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正是在此意義上,《易·系辭上》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追f達(dá)疏:“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薄凹饶艹尚源娲?,則物之開通,物之得宜,從此易而來,故云‘道義之門”??追f達(dá):《周易正義》卷八,第274頁。張載對此發(fā)揮道:“天地位定而易行乎其中,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彼J(rèn)為“知崇則德崇”,“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指出僅懂得禮但若不按照出乎本性的禮行動,則此禮還是外在的。故他說:“成性須是知禮,存存則是長存,”德性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知禮立禮的工夫才能實現(xiàn),所以,“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意即懂得禮并形成自己的德性,道義自然會在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這就如同天地上下之位確定后,易道則可運行一樣。故他說:“知禮亦如天地設(shè)位?!憋@然,“知禮成性”乃源于《易》之“天地設(shè)位”。張載進(jìn)而說:“天地設(shè)位,故易行乎其中,知禮成性,則道義自此出也,道義之門蓋由仁義行也?!保ㄒ陨弦姟稒M渠易說·系辭上》)就是說,“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修養(yǎng)工夫,實為“天地設(shè)位則造化行乎其中”的必然要求。

      三、《西銘》《東銘》“四為”與易理

      《西銘》是張載的重要著作,曾得到二程、朱熹的高度評價,如程頤說:“《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圣所未發(fā),與孟子性善養(yǎng)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后蓋未之見?!薄稄堓d集》“附錄”,第387頁?!段縻憽分诵氖窃谔烊艘惑w的意義上講“仁孝”之理。程顥說:“仁孝之理備于《西銘》之言?!背填棥⒊填U:《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179頁。其倡導(dǎo)的“仁孝”觀來自《孝經(jīng)》《論語》,而其“天人一體”的觀念則受到易理的啟示。這里主要談?wù)勂渑c《易》的聯(lián)系。

      《西銘》言:“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保ā墩伞でQ篇》)此所說乾父坤母,不言天地而言乾坤,即本諸易理。在張載看來,乾父坤母,包括人在內(nèi)的宇宙萬物,都因氣化而有生,同稟一氣而有性。值得注意的是,張載在這里何以“不曰天地而曰乾坤”,顯然是從易理得到的啟示。在張載看來,“言天地則有體,言乾坤則無形。故性也者,雖乾坤亦在其中”(《橫渠易說·上經(jīng)》)。朱熹亦謂:“不曰‘天地而曰‘乾坤,天地其形體也,乾坤其性情也?!敝旖苋说染帲骸吨熳尤珪返?3冊,第141頁。也就是說,只有無形的乾坤才能說明萬物稟氣而有之性。從稟賦之氣所承載的價值意義上說,所有的人和物都是平等的,由此引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篇》)的仁愛觀,強調(diào)要以“民胞物與”的態(tài)度,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物的關(guān)系?!兑住ふf卦》又稱“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謂之“三才”,《禮記·中庸》所謂“至誠與天地參”也。這里明確表達(dá)了天人一體的觀念?!缎⒔?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認(rèn)為事父孝者天之常也,事母孝者地之義也,這里正是從“天人一體”引出仁孝之理。可見,《西銘》所謂“民胞”“物與”“尊老”“慈幼”“希圣”“希賢”等各種具體的德目,正是從《易》《孝經(jīng)》而順理成章發(fā)揮出來的。《西銘》的思想淵源如繆篆所說,乃“本儒家《孝經(jīng)》,參以易理”。繆篆:《讀張橫渠〈東銘〉〈西銘〉》,《新民》1935年第1卷第2期,第19頁。

      繼之,《西銘》說:“圣其合德;賢其秀也?!保ā墩伞でQ篇》)意即圣人是天地德性的集中體現(xiàn),賢人則是天地靈秀之氣的體現(xiàn)?!缎⒔?jīng)》說“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吨芤住の难浴分^:“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辭》云:“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薄段縻憽贰笆テ浜系隆奔春系略恍裕甘ト说锰斓刂怨士墒龟庩柡系?,此說來自《易》?!段縻憽酚终f:“存,吾順事,”(《正蒙·乾稱篇》)“順事”即順從天命之理以行事,此種人生態(tài)度也來自《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周易·說卦》)

      其實,非惟《西銘》,《東銘》也受到易之影響。雖然《東銘》是主講人的行為規(guī)范,但是同樣受到易理的啟示。如果說《西銘》是將《中庸》與易理結(jié)合,而《東銘》則主要將《論語》與易理結(jié)合?!墩撜Z》說:“克己復(fù)禮為仁,”強調(diào)人要有行仁的自覺性,具體表現(xiàn)在視、聽、言、動都要循禮。《周易·系辭上》云:“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睆娬{(diào)人的行為要循禮而動,人必須經(jīng)過比量后方可發(fā)議論,經(jīng)過思考方可采取行動。《東銘》所謂“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正蒙·乾稱篇》),與易之“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若合符節(jié),旨在強調(diào)立誠的重要性。這些皆與張載“性道合一”的思想相關(guān)聯(lián),如張載說:“是故不聞性與天道而能制禮作樂者末矣?!保ā墩伞ど窕罚?/p>

      張載頗有影響的“四為”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之首句“為天地立心”,乃因易而立論。對于此句,古人常以“立天地之心”釋“為天地立心”。而“天地之心”一語最早見于《周易·復(fù)卦·彖傳》,說:“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贝速潖?fù)卦之義。孔穎達(dá)疏:“天地養(yǎng)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笨追f達(dá):《周易正義》卷三,第112頁。又據(jù)《東坡易傳》卷三:“見其意之所向謂之‘心,”蘇軾:《東坡易傳》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4頁。這里的“心”既不是指思維,也不是指常說的本體之心,而是指天地意向之所指。二程解釋說:“天地之心,以復(fù)而見?!背填?、程頤:《二程集》,第1225頁。意思是,從復(fù)卦可見天地意向之所指。天地之意向何所指?張載發(fā)揮《彖傳》說:“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見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保ā稒M渠易說·上經(jīng)·復(fù)卦》)“地雷”(震下坤上)即復(fù)卦,以為《復(fù)》卦《彖》所說“天地之心”,其意向所指即“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以生物為本,其“心”乃“惟是生物”,天地生養(yǎng)萬物,體現(xiàn)了天地的仁愛之德,故仁德就是天地之“心”。在張載看來,“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經(jīng)學(xué)理窟·詩書》),即人皆有天稟賦的仁愛之心。馬一浮對此有明確的解釋:“伊川《易傳》以為動而后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于何見之?于人心一念之善見之。故《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薄恶R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頁??梢姡疤斓刂摹奔磸摹叭诵囊荒钪啤碧幩娭叭市摹?。乾父坤母,萬物所資以生者也??梢娞斓刈畲蟮牡滦允巧B(yǎng)萬物,賦予萬物以生生之機,體現(xiàn)了天地的仁愛之德。而人是最具有體恤天地仁民愛物之心者,故天地生物之心即人心,此人心亦即善心、仁心。可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是從發(fā)揮《易·復(fù)卦》所闡生生之易理而來。以此為核心的“四為”,正體現(xiàn)了張載的使命意識、責(zé)任擔(dān)當(dāng)和博大情懷。

      總之,張載“勇于造道”,然其造道之功則更多著于對易理的研習(xí)和發(fā)揮。古人謂其“以易為宗”的概括頗有見地,說明張載是在易理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其“虛-氣”為本、“性與天道合一”的哲學(xué)體系。在他的影響下,后世關(guān)學(xué)學(xué)人大都深于易理,如呂大臨、韓邦奇、馬理、呂柟等都是如此,且都在易理基礎(chǔ)上闡發(fā)其哲學(xué)思想?!耙砸诪樽凇保日f明了張載關(guān)學(xué)的思想淵源和特征,也彰明了張載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說根基,這是理解張載思想關(guān)鍵之所在。

      (責(zé)任編輯:曹玉華)

      猜你喜歡
      西銘張載
      張載“六有”的歷史傳響與詮釋理路
      張載與王夫之關(guān)于乾父坤母說的政治哲學(xué)差異
      人文雜志(2021年1期)2021-02-06 10:19:42
      張載的“變化氣質(zhì)”之道
      張載家訓(xùn)不只是橫渠四句
      “關(guān)學(xué)”的精粹及其對后世的啟迪——張載思想的當(dāng)代價值研究
      張載“心統(tǒng)性情”說新探
      ——在“一物兩體”辯證思想背景下的考察
      從《西銘》、《東銘》看張載的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都市生活(2019年6期)2019-08-07 10:02:12
      張載哲學(xué)的本體論結(jié)構(gòu)與歸宿
      《宋元學(xué)案》視域下張載思想的闡釋與評價
      〗張載是氣一元論者還是理氣二元論者
      思想與文化(2016年2期)2016-04-11 17:03:01
      多伦县| 青龙| 新宾| 皋兰县| 五原县| 准格尔旗| 巫山县| 石狮市| 海安县| 肃南| 枣阳市| 勃利县| 克拉玛依市| 白银市| 电白县| 梅河口市| 泾阳县| 沅江市| 秦皇岛市| 始兴县| 稷山县| 佛冈县| 阿荣旗| 乌鲁木齐市| 安龙县| 达拉特旗| 社会| 赣榆县| 清远市| 安吉县| 云阳县| 宁河县| 金湖县| 尼玛县| 昂仁县| 沙田区| 新巴尔虎左旗| 武隆县| 凉山| 东港市|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