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課后書面作業(yè)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同時追求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雙減”背景下利用“三單”的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文章根據“三單”的特點,闡述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利用“三單”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三單”
作者簡介:林愛蘭(1981—),女,福建省福清市龍?zhí)镏行男W。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以教師、教室、教材為主的現象,師生雙方的互動形式較為單一。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難以在課堂上有效內化所學知識,往往需要在課后反復練習,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積極推動課堂由教轉向學?!叭龁巍敝荚谟谜n前預習單、課中研學單以及課后拓展單串聯(lián)課堂,搭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平臺。“三單”的使用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應該達到的目標,使學生有重點、有目的地內化語文知識,并在多元化的訓練活動中達成從生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從而實現高效學習。
一、“小步子”教學—課前預習單的設計與實踐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自主利用已有認知經驗去探究新知的學習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自行設計預習計劃、選擇預習策略。但是,如果課前預習完全由學生自主進行,就會出現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敷衍、學習行為消極,從而導致課前預習流于形式的現實問題。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編寫課前預習單,明確預習目標、預習重難點,并根據語文課程的具體知識設計相應的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語文知識。教師利用預習單,有利于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為課堂的精講精練、重點輔導做好充分準備[1]。
(一)設計明確的任務要求,強化學生模塊化預習的觀念
為了切實利用課前預習單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學習,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明確學生在預習階段應達到的目標,從而設計預習任務。教師在設計課前預習單的過程中,應注意目標任務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少用“了解”“理解”“感受”等詞語,多用“會寫”“能運用”“能說出”等詞語,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重點地預讀課文、積累生字詞。語文的學習是積累的過程,教師在設計課前預習單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促使學生遷移學習方法,優(yōu)化學習策略。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為例,筆者在設計課前預習單時,安排了“預習任務”板塊,明確學生學習此課的目標和重點:
1.學習“鹽”“屹”等12個生字,書寫“潮”“據” 等15個生字;學習“奇觀”“農歷”等詞語,并試著組詞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曉文意,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自主搜索與錢塘江大潮有關的學習資料與新聞視頻;
4.能夠圈畫出課文關于描寫錢塘江漲潮時壯觀景象的語句,加深閱讀印象。
此單元的主題為“自然之美”,要求學生通過單元的學習,能夠將書面的語言文字在腦海中轉化為有聲有色、形象生動的畫面,即單元語文要素“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觀潮》展現的是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筆者為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語文能力,在課前預習單中提出具體的目標,明確操作的方法和要達到的程度,讓學生了解了課前預習的方向和重點,強化了學生模塊化學習的觀念[2]。
(二)優(yōu)化問題設計,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
在課前預習單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歸納疑難知識,讓學生為課堂聽講做好充分的準備。與此同時,以提出問題為導向的課前預習單,有助于教師檢驗學生的預習成果,讓教師更清楚地把握學生在預習時遇到的易錯點、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依然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為例,為檢驗學生對生字詞及課文主要內容的掌握程度,筆者在課前預習單中設計看拼音寫詞語、根據文章內容選擇填空等基礎類問題,以便學生自查。如“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哪個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課文,提高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此外,筆者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判斷學生是否能夠準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段落結構等重難點。
可見,教師在設計課前預習單時,應優(yōu)化思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系列問題,以“小步子”教學思路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究課文。
二、由生成問題到解決問題—課中研學單的設計與實踐
“三單”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教師角色的改變,強調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促成多元化的交流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發(fā)展智能的主陣地。課中研學單是直接在課堂上應用的,要求教師提前明確學習目標,安排有梯度的課堂研討問題。因此,教師在課中研學單上設計的探究任務、關鍵問題應注重優(yōu)化師生互動形式,組織學生圍繞關鍵問題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給足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讓學生逐步內化知識,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一)利用課中研學單促進學生的探究式學習
“三單”的基本作用是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實現深度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為例,學生通過預習已經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故而在此課的課中研學單中,筆者安排以下研學問題。
1.說說祖父的園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園子里做了什么?
2.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把“做了什么”寫具體?
3.你從哪些句子中能體會到“我”的內心感受?
學生可以以問題為導向分析文本,從而實現深度學習。設計《祖父的園子》的課中研學單時,筆者堅持導學性原則,簡單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復雜的問題鼓勵學生合作解決。此外,筆者堅持層次性原則,引領學生的思維由“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樣”不斷深化,基本能夠實現讓學生與教材對話。
(二)借助課中研學單組織多元的學生展講活動
“三單”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與建構,使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展講基礎知識、分享探究結論,從而在實踐中進一步吸收內化知識。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研學成果組織學生開展展講活動,由學生根據小組合作探究所得,自主解讀課文的內涵,從而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依然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為例,學生利用課中研學單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并在研學單上寫下了閱讀筆記。筆者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小組輪流展講活動:首先,小組合作品讀課文的關鍵詞句,圍繞祖父園子的特點及人物活動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發(fā)現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妙之處,進而體會文字背后表達的情感;其次,由小組代表匯報發(fā)言;最后,學生在展講活動中進一步學會總結歸納、提煉重點。
可見,依托課中研學單的探究式學習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信息提煉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3]。
(三)通過課中研學單實現精講精練與先學后教
“三單”強調學生主體探究的同時,并未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張教師以精講精練、以學定教的模式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中研學單組織精講精練、以學定教的活動,根據學生的疑問、盲區(q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依然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為例,學生在展講活動中以“自由”“幸?!薄翱鞓贰钡仍~語概括了“我”在祖父的園子里度過的童年生活,還以“慈祥”“和藹”“溫柔”等詞語定義了祖父的形象。學生能夠比較深刻地理解祖孫之間濃濃的愛,但在品讀課文語句時,學生的表達比較單一、片面,無法具體地分析課文語言的表達技巧和效果。
針對此問題,筆者指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課文重點語句的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另外,因為學生的經歷有限,所以他們片面地認為課文的情感基調是“幸福”“輕松”的,難以體會課文字里行間透露的淡淡憂傷。因此,筆者利用教材中的“閱讀鏈接”以及原著《呼蘭河傳》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閱讀祖父去世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再讀《祖父的園子》,則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憂愁與懷念,從而能夠實現深度閱讀[4]。
可見,課中研學單能夠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因此教師設計之初應以班級學情為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力求課中研學單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此外,教師應設計“跳一跳,摘蘋果”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學會解決問題,獲得自我效能感,從而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認知力、學習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多元訓練,落實“雙減”—課后拓展單的設計與實踐
課后拓展單即教師根據文本內容延伸設計多元化的訓練活動,以分層任務促使各層次的學生自主利用所學知識答題,由此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此外,課后拓展單能夠以分層訓練、多元練習實現減負提效,讓學生積累成功的語文學習經驗,取得長足的進步與成長。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為例,筆者在課后拓展單中設計了分層作業(yè)?;A類作業(yè)基于學生學情,著重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因此筆者安排了一篇文學類文本的閱讀理解,訓練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拓展類作業(yè)安排了文本的延伸閱讀,《四季之美》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不少譯者都翻譯過,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解讀,造就了不同的表達美,筆者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拔高類作業(yè)安排了跨學科式的探索作業(yè),學生可以觀察自己身邊的四季之景,書寫獨屬于自己的四季之美;也可以用照片或者畫筆記錄下自己眼中四季最美的風景;還可以搜集描寫四季的詩歌、繪畫作品、音樂作品,感受不同作者眼中的四季,進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分層作業(yè),在課后拓展單中自主作答,再由教師圍繞各層次的作業(yè)組織解惑答疑、查漏補缺活動[5]。
結語
總而言之,“三單”可以展現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與課后復習活動中的學習行為與表現,有效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真正促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同時為教師下一階段設計和使用“三單”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提供經驗支持,有利于不斷地優(yōu)化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雙減”背景下科學設計“三單”,通過必要的講解、指導以及調控管理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最終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黃碧玉.優(yōu)化“學案導學”,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亞太教育,2021(21):23-24.
[2]李國英.學案提升實效 導學激發(fā)活力:以學案導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5):28-29.
[3]彭丹.學案導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18):166.
[4]賈林艷.以學案導學為依托的小學語文教學探析[J].試題與研究,2019(21):172.
[5]黨愛良.學案導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