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萍
關鍵詞:博物館 美術課 教育理念 欣賞 發(fā)現(xiàn)
筆者自1989年從教以來,經歷過幾次教育改革,其基本的教育方針始終都是以人民為中心制定的。在新時代我們應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發(fā)展方向,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幫助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5年,筆者很榮幸地成為山西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者,主要職責是向游客講解以“晉文化”為主的七個歷史文化展廳中的典型文物。每一次的講解都刷新了我對這些文物的認知,感受到這些文物對于一名美術教師的重要性。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還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那些奇妙的器形和精美絕倫的紋飾都令我癡迷。山西有著豐厚的文博資源,如何把這些珍貴的文博資源融入課堂?我盡心構思,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博資源產生興趣,并鼓勵學生去博物館親身體驗這些文博資源的無限魅力。
為了讓學生能從課堂之外積累歷史文化知識并有更豐富的藝術體驗,我做了一項社會調查。
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太原市的城北老工業(yè)區(qū),學生以工廠職工子女為主。即便是在周末,家長們也很少有時間來陪伴孩子們學習,更不可能帶孩子們去參觀博物院。非常巧的是,有一輛公交車可以從學校直接到達山西博物院,十分便捷。大部分的學生居住在這趟公交車的沿途站點,考慮到初中的學生已經具備自主乘坐公交車出行的能力,我就建議學生們利用周末的時間,與好友結伴,乘坐公交車到山西博物院參觀。我要求學生每次參觀都要記錄一件最感興趣的文物,包括文物的形貌、色彩、材質、來源、功能等。學生可以用繪畫的形式,也可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也能鍛煉繪畫描繪能力,并且能夠積累學習素材,了解歷史文化與藝術。我會在每個月中安排一節(jié)以“表現(xiàn)博物院文物為主題”的美術課,鼓勵學生心懷三種境界,即“帶著未知去探尋未知——帶著已知去探尋未知——帶著已知去探尋已知”,從而提升學生對歷史、文化、藝術的欣賞、感悟以及表述能力。
學生們通過參觀博物院,對歷史文化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文物中的美學因素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理解,在課堂學習中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既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審美情趣,又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山西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除了常規(guī)展外,還不時推出臨時展覽或特別展覽。我會根據(jù)博物院的展覽安排,向學生及時推薦,給他們提出建議,引導學生領悟不同時代的藝術審美;結合課堂教學,啟發(fā)學生把從博物院了解、欣賞到的知識與課堂教學目標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表現(xiàn)能力。具體的工作,可以通過以下案列來體現(xiàn)。
一、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
2021年7月10日至10月10日,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一層舉辦了一場非常重要的展覽——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這場展覽有一部分展示的是聞名世界的永樂宮壁畫《朝元圖》(影印本),這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我鼓勵學生盡量在假期里安排時間去參觀,了解永樂宮在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永樂宮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搬遷過程。建議學生們在參觀時重點觀察壁畫部分,通過展覽呈現(xiàn)的資料,學習古代壁畫的制作過程以及繪制壁畫使用的顏料。
開學后,在確認學生們都去看過展覽之后,我安排了一節(jié)美術課。這節(jié)課的課題定為:我是一名壁畫師。
教學目標設定:
首先,引導學生欣賞古代壁畫,了解壁畫是人們在墻壁上繪制出的畫,是墻壁上的藝術。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壁畫的制作過程,包括:制作地仗(也叫壁畫支撐體);制作粗泥層;制作細泥層;制作石膏層;繪制壁畫層。讓學生了解古代壁畫常用顏料的種類以及顏料的制作過程。
其次,了解永樂宮及壁畫《朝元圖》。引導學生分享參觀展覽所收集到的關于永樂宮的知識,知道建于元代的永樂宮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在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藝術價值最高且最為精美的,就是繪制于三清殿內的大型壁畫《朝元圖》。它總長101.06米,總面積達429.51平方米,共畫神仙286尊,平均高度4.25米,最高的主神像高度近3米,身形最小的玉女像高度也超過了1.9米。壁畫使用的顏料是礦物顏料,這些礦物顏料經過工匠的精心研制,歷經干余年都未變色。因此,當我們到達永樂宮時,映入眼簾的是艷麗如新的精彩壁畫。
然后,學生通過分享觀展中看到的圖片與了解到的資料,理解永樂宮的搬遷緣由。知曉搬遷的指揮領導與工作人員、藝術家們付出的艱辛勞動,從每一張小標簽與每一條的說明中汲取知識,提升個人素養(yǎng)。
最后,用勾線填色的方式描繪一位《朝元圖》中的神仙。從“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西王母)和“太陽神”中選擇一個作畫,做一名初級壁畫師。
由于課時有限,學生選擇了簡單的勾線填色方法,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表現(xiàn)力,運用基本的色彩知識,繪制出了比較完美的作業(yè)。
在總結學生作業(yè)的時候,他們爭先恐后地表達出對于古代畫師的崇敬之情。首先,學生們對元代畫師高超的繪畫技藝和精湛的壁畫制作工藝贊嘆不已。這些壁畫經歷了朝代更迭與戰(zhàn)火洗禮,后人卻依然能夠領略到這幅古代的經典佳作,不由得叫人頂禮膜拜。其次,學生們還對永樂宮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搬遷之旅嘖嘖稱奇。令我欣喜的是,有的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索到了古代繪畫“十八描”的技法并能流利地背誦出來;有的學生興奮地講述著“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甚至講出了“謝赫六法”,言語之中透露出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敬佩之情與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不僅僅體現(xiàn)了對社會文博資源的利用,還能讓學生與文物面對面,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這種學習效果立竿見影,教學目標更加真實有效。
二、相識國寶:感受遠古的精工
在山西博物院玲瑯滿目的文物中,有幾件是國家文物局規(guī)定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其中一件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它吸引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即“晉侯鳥尊”。我為學生們安排了一節(jié)課,課題為:相識國寶·晉侯鳥尊。
教學目標設定:
首先,初步了解西周“晉國”的歷史背景;知道“晉侯鳥尊”的主人是誰,它身上的銘文在哪里,銘文內容以及它的功能是什么。
其次,觀察分析“晉侯鳥尊”的材質、造型與紋飾,了解西周時期流行的青銅器造型與紋樣,認識西周時期晉國的地域文化特征。
然后,通過欣賞“晉侯鳥尊”的造型美、紋飾美,自己動手畫一畫“晉侯鳥尊”,設計一段文字表達對“晉侯烏尊”的觀后感。
最后,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提升色彩運用能力,初步體驗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選擇了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圖樣作為參考圖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大膽想象,用自己喜歡的色彩渲染出一尊“心中的晉侯鳥尊”,讓它既有古樸的典雅之美,又具有現(xiàn)代的時尚特征。學生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組合,也可以獨立完成。學生完成的作業(yè)異彩紛呈。
筆者每一次去博物院開展志愿服務,帶領游客面對“晉侯鳥尊”講解的時候,總有一種想用畫筆描繪它的沖動。于是在業(yè)余時間構思創(chuàng)作了“吉金·晉瑞”“鳥尊·四季”“鳥尊·逸”。幸運的是,“鳥尊·四季”被選中,入選了山西博物院“且聽風鳴·晉侯烏尊的前世今生”特展。這個展覽恰逢寒假,精妙的展陳布置和豐富有趣的互動游戲活動對山西祥瑞“晉侯鳥尊”的歷史與文化做了非常深入的闡釋,吸引了大批游客參觀,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筆者參觀了展覽之后,切實提升了自己對于歷史文物的認識。
山西博物院主館四層有一個書畫展廳,傳統(tǒng)的書畫展覽從未間斷,學生們觀展之后也經常與我交流,對傳統(tǒng)中國畫的“四君子”充滿了好奇。盡管我還沒有安排相關內容的課堂活動,但是學生們的熱情令我感動。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樣,一幅幅用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誕生了。
經過幾次參觀,學生們逐漸對博物院產生了熱情,在周末的時候,會結伴參觀,收集自己喜歡的素材。而我珍惜著每一次的服務時光,重視每一件文物。希望我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能夠在學生的心中埋下種子——文博的、愛國的亦或是藝術的種子,用教育與文博交融的力量推動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