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濤
摘 要:2020年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學科專業(yè)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可見,將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物理作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學科,應當承擔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任務,積極發(fā)掘教學內容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同步學科常規(guī)教學內容與勞動教育內容的教學效率基礎上,完成教學體系創(chuàng)設,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高中物理;勞動教育;融合教學;實踐研究
高中物理的教學內容大多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高度相關,強調對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從理論角度進行理解,具備較為廣闊的勞動教育融合空間,教師在進行具體融合教育策略的構建時,應當保證二者間所存在的關聯(lián)性能得到全面體現(xiàn),學生既能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掌握深化對勞動教育的理解,亦能基于自身的勞動教育基礎,輔助自己完成較為復雜的物理課程內容學習,實現(xiàn)二者教育效率的同步發(fā)展。
一、勞動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原則
(一)潛移默化完成教育滲透
以往在進行勞動教育與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融合教學時,常易出現(xiàn)滲透的勞動教育內容過于突兀的問題,從學生視角通常會認為勞動教育內容是強行插入課程內容中的,致使原有的學習氛圍乃至學生的學習思路遭到破壞,部分學生會選擇刻意無視勞動教育內容,也有部分學生會因為分神進行勞動教育內容的學習,而影響對課程常規(guī)內容的學習效果,兩種情況均與勞動融合教育的目標相悖。為此,在進行勞動教育融入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設計時,物理教師需要保證勞動教育內容的自然性,如在講述理論概念需要介紹現(xiàn)實例子時,教師可以應用勞動相關的案例,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情況進行適度的勞動教育。在學生的視角下,其本身需要結合現(xiàn)實生活的案例來輔助完成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而勞動則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觸較為頻繁的元素,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并不會產生明顯的突兀感,能保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相應的勞動教育,真正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融合[1]。
(二)給予學生足夠自主空間
相較于客觀固定的部分物理學科知識,勞動教育內容通常不是完全定型的,由于學生人生閱歷、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其對于勞動的理解會出現(xiàn)個性化差別,若采用說教式的被動教學模式,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直接向學生進行灌輸,則通常會導致部分學生由于教學方式不適配自己的理解方式,而難以發(fā)揮預期的教育效果,甚至因此產生逆反抵觸心理,主觀產生對勞動教育的抗拒情感。為此,在進行勞動教育時亦應當尊重個性化特征,在保證勞動教育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高中物理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使其基于自身個性化特征和學習需求,在接受學科教學的同時完成對勞動教育內容的探究。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以教學資源材料的方式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支持學生從個性化角度對其進行理解與應用,包括將其作為自主探究學習的驅動任務目標或主題,或是進行研究的對象等,通過創(chuàng)設適配接受勞動教育的氛圍環(huán)境來完成勞動教育。
(三)保證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
部分高中物理教師進行勞動教育與學科內容的融合教學時,常會選擇將勞動教育內容額外增添到正常的教學設計規(guī)劃中,學生通常需要在完成預設的教育目標后,還要再對勞動教育內容進行學習,導致學科的教學壓力反而有所增加,等同在課時不能發(fā)生變化的前提下增添了更多教學內容,對原有基于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所構建的科學教學體系造成了較大沖擊。因而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勞動教育的融合時,應當就二者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進行有效利用,將物理教學內容中部分適配與勞動教育進行關聯(lián)的部分,應用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替換,基本保證教學內容的總量不發(fā)生變化,同時支持學生在結合二者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識與思維深化對勞動教育內容的理解,亦可以基于對勞動教育內容的理解,輔助完成對于復雜物理理論概念的掌握。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融合教學設計時,要確定好發(fā)揮二者對彼此教學質量與效果促進作用的構建原則,確保融入的所有勞動教育內容均是與課程常規(guī)內容相適配的[2]。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中物理學科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物理史內容,開展勞動理論教育
物理史同樣是高中物理學科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結合特定單元教學的課前導入階段,引導學生簡單學習物理史,了解物理學家和物理學發(fā)展大事件,從而為后續(xù)教學內容的開展打好氛圍與情感基礎,將物理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價值有效發(fā)揮出來。從勞動教育角度考慮,可選擇將勞動理論教育內容與物理史的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相融合,保證學生可以在對物理史的了解過程中認識到勞動的價值,保證勞動教育內容能自然地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從而完成對后續(xù)正式教育內容的鋪墊,便于學生在之后進行概念內容學習時能主動從勞動角度思考問題,以及為其他后續(xù)的勞動教育融合教學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第8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為例,在課前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機械工具與勞動發(fā)展的關系上,講述勞動一直是人類物理學知識發(fā)展的必要因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對于勞動效率需求越來越高,早期機械設備的研究也因此開展,如棉紡織領域中最早研究了“飛梭”的機械工具來加快織布速度。隨著人類對于勞動成果的需求再次提升,世界第一臺紡紗機也隨之誕生,其問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造福人類。教師拓展延伸物理史知識,讓學生知道瓦特發(fā)明蒸汽機標志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正式開始,正是物理的發(fā)展改變了人類生產模式。在講述過程中教師應當將主基調定為“物理從勞動中產生”,正是由于人類對于勞動效率的需求才會推動物理研究的進步發(fā)展,當今社會才能享受到現(xiàn)代化機械設備所帶來的便利,正是這一過程所帶來的巨大優(yōu)勢。教師充分結合物理史知識,結合教科書插圖挖掘細節(jié)內容,促進學生從理論角度建立對于勞動教育的充分理解,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并能夠正確理解物理在勞動中產生,應用于勞動中創(chuàng)造財富,改變人類發(fā)展的走向,讓學生對勞動本身產生了正確的情感基礎,為后續(xù)相關勞動教育的融入做好了鋪墊。
(二)發(fā)掘教材勞動元素,輔助學生概念理解
在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概念理解一直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學內容中許多知識概念天然具有較高的理解門檻,需要學生從合理的角度結合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基礎輔助完成認知。在進行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時,教師可利用勞動教育內容的優(yōu)勢,輔助學生結合自己較為熟悉的勞動內容完成復雜概念的理解。因而高中物理教師需要積極發(fā)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并將發(fā)掘出的元素與概念教學進行結合處理,保證學生能先對更為簡單的勞動內容進行了解,并利用對其的了解基礎輔助完成對復雜概念的理解,同時滿足課程與勞動教育的雙重目標[3]。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1的第1章《動量守恒定律》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動量守恒定律的概念進行充分理解。該概念的理解難度主要體現(xiàn)在抽象化特征上,大部分學生的能力均不支持其單純從物理理論角度進行理解。應用現(xiàn)實的勞動教育相關案例進行教學,不僅能解決學生對概念理解困難的問題,在未來圍繞此概念進行進階學習或應用時,亦能及時聯(lián)想到此例子,從而強化勞動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從現(xiàn)實的勞動生產運輸安全角度出發(fā),闡明將勞動產品向所需地輸送的物流行業(yè)重要性,結合自身生活中因物流而便利的具體情境,完成相應的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設載滿農產品的貨車在高速道路上運行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其裝滿貨物和空車狀態(tài)下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后果差異,以此為基礎認識到在車輛碰撞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動量轉化,從而建立對于動量守恒定律的深刻理解。
(三)創(chuàng)設勞動主題實驗,直觀體現(xiàn)教育內容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完成理論教學后,應當及時開展實驗教學來對理論內容進行驗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此模式是高中物理常用的高效教學方法。同時,勞動教育亦是以實踐為主要形式的德育內容,完全從理論角度對其進行理解通常是不全面的。因此將勞動實踐與物理實驗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可在不額外增添教學流程的前提下,強化二者的教學效果。此外,在進行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物理實驗時,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能直觀體現(xiàn)出來,便于學生進行學習理解。因此教師應當對原有的物理實驗課程進行優(yōu)化,將其中部分環(huán)節(jié)替換為與勞動實踐相關的內容,以最大化勞動教育的效果[4]。
以高一時初高中銜接教學中探究滑輪相關問題為例,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通過實驗對滑輪組的應用進行基本了解。相較于不進行情境設置直接安排模型實驗,創(chuàng)設勞動相關情境不僅可以滿足勞動教育的要求,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實驗內容的興趣。如實驗步驟為測驗將特定物體移動到高處,使用定滑輪和直接用繩子拉到指定高度所花費的力氣是否有所區(qū)別,教師可以在實驗開始前創(chuàng)設勞動相關的主題情境,如農民伯伯每次在進行灌溉時,需要前往附近河邊用水桶打水,而河邊與自己家存在一定高度差,無法將水桶直接提上去,是否可以安裝一個定滑輪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基于情境進行思考并通過在實驗室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來完成論證,發(fā)現(xiàn)應用滑輪雖并未減少做功總量,但拉動繩子的距離變長導致此過程中需要給出的力變小了,因此該問題可以利用定滑輪提供的省力效果進行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在模擬實驗情境中對勞動情況完成了探究,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學發(fā)展對勞動效率的提升作用。
(四)安排自主探究活動,實際培育勞動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形式的自主探究,已成為高中物理學科常用的高效教學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被動教學模式,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收獲的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yǎng)效果通常會更好。同時自主探究實踐亦是勞動教育開展的高效方法,具備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其中的空間,此模式能有效深化學生對于勞動內容的理解,實際提升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自主探究實踐活動的方法與角度時較為多元化,教師應當對每個情況進行深入探究,使勞動教育的價值能得到有效發(fā)揮[5]。
自主探究活動通常需要設置驅動性的任務目標,來對學生的探究大方向進行規(guī)劃,該目標通常應當是復雜化、綜合化的,并且支持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探究,勞動主題則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在滿足勞動教育要求的同時強化學科教學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重力內容教學完成后,教師可選擇將驅動性任務設置為對建筑工地中常用的工具鉛垂線原理進行探究。學生為實現(xiàn)此任務目標,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對與建筑相關的勞動模式進行了解,認識到在建筑砌墻等過程中保持墻面垂直的重要性,從而確定鉛垂線的應用必要性,并以此為基礎結合重力方向相關的學科內容,完成后續(xù)的具體探究流程。此外,高中物理教師亦可將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入自主探究實踐的必要過程中,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的電學相關內容中,若是將主題設置為多用電表的工作原理探究,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中完成具體的探究學習工作,如提供家庭電路檢修的環(huán)境,將學生探究學習過程與電路維修工作人員的勞動工作內容進行重合,并在之后的驗收與總結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對此自主探究步驟進行回顧,以此在深化對于電學相關知識內容理解的同時,認識到電學相關勞動的模式。最后,勞動教育的相關元素也可以應用于自主探究活動完成后的總結升華階段,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1的動量守恒定律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火箭的反沖現(xiàn)象原理進行探究,在完成后的總結階段,教師則圍繞航空航天等高精尖行業(yè),與勞動者個體的關系形成內容總結,引導學生認識到所有高端且輝煌的尖端成就,其成果實現(xiàn)的背后均是無數(shù)勞動者夜以繼日地努力,從而產生更為務實的勞動思想。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師應當將學科與生產生活實踐的關聯(lián)性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完成勞動教育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在不影響甚至有效提升課程本身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前提下,滿足勞動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打下良好鋪墊。為此,教師在滲透物理史知識點、物理概念課堂教學、實驗課程與自主探究活動中,將勞動教育的相關元素有效融入學科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能從多元角度實現(xiàn)自身基本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人生發(fā)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潘振東,邵志豪.勞動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原則、維度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2(8):86-90.
[2]肖敏.五育融合背景下深度解構高中物理課程的育人功能[J].教學與管理,2023(1):53-56.
[3]顏新春.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50(36):3-5.
[4]陳極尊.探索低成本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勞動教育作用[J].中學理科園地,2022,18(1):93-94.
[5]汪國華.高中物理教學中勞動教育滲透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2(24):127-130.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研究”(課題編號:2022ZJY187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