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玲
【摘 要】“實施真教育,實現(xiàn)真發(fā)展”是學校的行動指南。文章通過一個具體的管理案例,從“案例介紹”“案例分析”“解決過程”“案例反思”四個方面呈現(xiàn)了學校面對真問題,不斷觀察、反思、實踐、改進的全過程,并通過具體案例引導學校教師真正踐行辦學理念,不斷優(yōu)化調整解決策略,切實重視家校溝通互動,提升管理實效,從而達到促進學校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案例 真問題 真發(fā)展
一、案例介紹
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天,入學禮活動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下午4點開始,各班陸續(xù)組織學生放學。筆者像往常一樣來到校門口察看放學情況,然而映入眼簾的場面讓筆者大吃一驚:校門外人山人海,接孩子的家長摩肩接踵,狹窄的人行通道不堪重負,部分家長甚至情緒激動?!皩W校怎么組織放學的?”“開學第一天就亂七八糟!”“不要擠了!”人群中有滿口抱怨的,有不斷指責的,也有幫忙維持秩序而力不從心的,很多人被擁擠的隊伍推著往前走。班主任帶著學生站在大門口滿臉躊躇,激動的家長不顧保安的攔阻,開始往里沖,場面一片混亂。筆者迅速來到家長面前,疏通隊伍,安撫情緒,并大聲說道:“對不起,我們放學工作沒有組織好,明天一定改進!”筆者的聲音淹沒在人群的吵嚷聲里,于是迅速跟旁邊負責組織放學的體育科組長要音響話筒,科組長的回答給筆者澆了一瓢涼水——“音響沒電了”。于是只能一邊維持著秩序,一邊向家長們表示歉意,當時筆者既狼狽又自責,心里惴惴不安。
二、案例分析
常規(guī)放學工作看似事小,但人群擁堵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學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也意識到解決問題的迫切性,開始認真梳理問題產(chǎn)生的具體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校門外通道狹窄
學校設有北門和南門兩個大門,其中北門外有著較為寬闊的通道,是建筑設計的主大門;南門外只有2米左右寬度的一條狹窄的人行通道,通道外側是綠化隔離帶和一條川流不息的馬路。學校開辦前兩年,學生上學和放學主要使用較為寬闊的北門,學生上學、放學一直較為順暢。2020年暑假開始,學校北門因故停止使用,學校因此增開了西門,此后南門成為學校的主大門,這給學校的上學、放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2.新學期人數(shù)增加
新學期,學校又新增一個年級,多了6個教學班、270名學生。由于學生整體屬于低、中年級,大部分學生上、下學由家長接送,因此負責接送學生的家長人數(shù)較多。
(二)主觀原因
1.經(jīng)驗主義思想導致輕視
近一年時間里,學生放學時一、二年級9個教學班走南門,三年級7個教學班走西門,除下雨天接孩子的家長偶爾在南門外出現(xiàn)擁堵外,一般情況下放學秩序良好,故新學期新增加的270名學生沒有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
2.制定的放學預案過于簡單
9月1日開學第一天放學,學校根據(jù)各年級學生人數(shù)情況和兩個大門外的路況把放學的路隊進行了分流,其中一、二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從相對較為寬敞的南門回家;三、四年級學生自理能力強一些,從路況較為復雜的西門回家。學校還以年級為單位實施了錯峰放學。學校以為這個預案足夠順利解決問題。實際上考慮并不周到,比如對校園周邊的道路情況,包括學生放學后的流向情況調研不足。
當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現(xiàn)有條件之下如何讓放學工作變得井然有序?
三、解決過程
(一)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校開學第一天的放學情況可以用“糟糕”來形容。如何破解難題?經(jīng)過反復思考,認真調研,學校認為造成混亂局面的主要問題是“擁堵”問題,而解決“擁堵”的核心策略是“分區(qū)”“分流”。
1.用“分區(qū)”的方法分散人群
家長希望在第一時間接到孩子,心情迫切,喜歡聚在校門口,而學校目前的主大門(南門)外2米寬的地段不足以容納。“分區(qū)”的目的是分散等候的家長人群,把聚集在校門口的人群分散到校門外不同的路段。學校把校門口狹長的通道劃分成了若干個區(qū)域,在每個區(qū)域設置“××班家長等候區(qū)”的指示牌,再通過班主任把具體的位置信息告知家長,請家長在相關等候區(qū)等候,爭取家長的配合。
2.用“分流 ”的方法維持秩序
學校北臨桂花路,南臨保稅區(qū)工業(yè)區(qū),學生主要來自校園東、西兩個方向,學生放學后大多數(shù)沿著學校南門外的絨花路回家。為了盡快實現(xiàn)分流,學校在分區(qū)時把不同的年級分在了不同的方向:一年級在南門外向東的方向,二年級在向西的方向,三、四年級統(tǒng)一向南方走(北邊是工地,交通不便)。
為了讓東西走向的狹長通道更加暢通,學校還在通道中間拉了一條警戒線,內側用于學生行走,外側用于家長等候。
3.用“家校聯(lián)動”策略保障效果
9月2日,學校把新制定的關于“分區(qū)”和“分流”的方案告知了家長,并向家長發(fā)送了短信和等候地點示意圖。下午放學時,學校全體行政人員出動,再加上原有的幾位家長義工,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引領家長,有的負責解釋工作,有的負責攔住放學時闖入的電動車……放學鈴響,學校各年級按照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順序依次放學,班主任把本班學生帶到指定的區(qū)域,雖然有部分家長不愿意到相對較遠的等候區(qū)域,其中也還有一些家長不了解具體的實施方案,但總的來說,9月2日的放學秩序相比開學日明顯好轉。
(二)找到問題背后的癥結
隨著方案的優(yōu)化以及大家對這項工作的熟悉程度和配合度的不斷提升,連續(xù)幾天學校放學秩序越來越好,放學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但態(tài)勢好轉的背后其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西門的分流沒有實際意義,南門的分流存在漏洞,接孩子的家長不予理解等。經(jīng)過連續(xù)觀察、反復調研,組織中層干部、義工家長、教師隊伍等不同的群體進行思路碰撞,學校開始進一步剖析目前存在的一些細小問題背后的根源所在,希望找到真正的癥結,進一步完善方案,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制訂升級版放學方案
1.升級版家校聯(lián)動放學方案
9月5日上午學校召集了全體班主任會議,一方面向大家征集意見,另一方面向大家講解升級版方案如何落實。會議明確了關閉西門,錯峰放學,重新分區(qū)、分流等舉措。教師們雷厲風行,中午各班已經(jīng)根據(jù)學生的住址把放學的路隊分成了東、西兩個路隊,確定了帶隊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并向家長發(fā)放了一封“告知信”。下午放學,學校實施了升級版的放學方案,效果非常明顯,校門外擁堵的現(xiàn)象得到了根本的解決。在此基礎上,學校不僅明確了每周每天放學帶隊的人員,更指定了每天由一位體育教師負責指揮,兩位科任教師負責調度和管理沒有送到家長手中的學生;同時進一步明確:全體行政人員參與放學管理,全面替代義工家長的工作,直到摸索清楚每個崗位的具體職責,重新組建并培訓好義工隊。學校相信,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所有參與人員進一步磨合之后,學校放學的秩序一定會更好,效率也一定會更高。
2.升級版同類問題系統(tǒng)解決方案
升級版方案實施以來,放學秩序得到了有力保障,放學速度也有了提升,家長們逐漸熟悉并認可了學校的舉措。每天放學,學校門口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那么,升級版方案是否完美呢?其實這個方案只解決了晴天放學問題,那么下雨天怎么辦?學校今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怎么辦?經(jīng)過摸索,學校發(fā)現(xiàn)用“流程圖”的方式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加直觀且容易操作。經(jīng)過醞釀,學校增加了雨天放學方案和極端天氣放學方案,并在經(jīng)歷了實際運行后,制作了系列放學工作指引圖,把各種天氣放學的方案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發(fā)放到每一位師生和家長手中。
四、案例反思
學校放學管理工作,在經(jīng)歷了反復思考、反復改進、反復實踐之后,達到了秩序井然;同時學校還實現(xiàn)了理念共享,收獲了所有教職員工一致努力、精益求精的行為方式,得到了家長們的理解和充分認可?;仡櫴虑榈陌l(fā)生、發(fā)展過程,從管理的角度來反思,學校得到了如下啟示:
(一)關于管理效果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在這個案例中,學校從實際效果出發(fā),沒有停留在初步取得的成果上,而是不斷改進策略,先后多個版本的放學案例是一部生動的卓越管理教材,給管理團隊和組織內的每個成員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養(yǎng)成不斷改進思維的習慣,并把這樣的價值思想遷移到其他工作中,始終行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
(二)關于家校關系
學校與家庭的目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致的,但在實際相處的過程中,雙方往往有摩擦,甚至經(jīng)常發(fā)生家長狀告學校的情況。事實證明:絕大部分矛盾都是由誤會造成的,而造成誤會的根本原因是溝通不暢或者溝通不到位。在這個案例中,學校的放學策略連續(xù)發(fā)生改變,除了讓學校師生知悉,家長也需要知悉。在此過程中,學校不僅告知了相關行動方案,更是以寫信的方式告訴家長事情的原委以及解決的思路,從而獲得家長的理解和共情。
(三)關于經(jīng)驗教訓
這個案例最終的結果是成功的,但一項小小的常規(guī)放學工作差一點釀成了輿情。回顧整個過程,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注意:
1.細節(jié)決定成敗
每開展一項工作,特別是涉及眾人參加的大型活動,都需要提前制訂一個詳細的、周密的工作方案,需要多角度思考環(huán)節(jié)中的每一個步驟,認真推敲每一個細節(jié),如此方能確保結果跟預期一致。
2.輿情不容忽視
輿論的力量不容小覷,然而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猝不及防的輿情,并為此而感到擔憂、恐慌、無助。若輿情已經(jīng)發(fā)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迅速回應,敢于擔責,及時整改,確保措施有效,及時扭轉局面。
3.溝通無處不在
孔子有云“言不順,則事不成”。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進行思想和感情傳遞的過程,是一切行為的基礎。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此才能調動對方工作的積極性,避免誤會產(chǎn)生,收獲同理心,并最終形成合力,事半而功倍。
總之,在管理工作中,制訂具體的目標和行動方案,調動所有人參與的積極性,達成利益攸關者的理解共識,過程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地調整、改進是走向成功的基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