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是一門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教師要拓展教學形式,聯(lián)結“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通過觀看警示案例、尋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體驗真實職業(yè)等德育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養(yǎng)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紀應華(1975—),男,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德育實踐研究和體驗活動[1]。德育實踐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綜合實踐活動在德育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借力德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教師要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拓展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以德育實踐活動拓展和延伸教學,使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德育實踐活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進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實效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現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包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社會公德的任務。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現狀不容樂觀。首先,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單一,以講授為主,缺少與學生的互動,普遍以教師講解或觀看相關課件、視頻代替學生的實踐活動,少數教師甚至習慣于把整理好的知識點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直接記誦,忽視了學生體驗和實踐的過程;其次,教學效率不高,部分教師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效;最后,缺少德育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生只有親身實踐才會印象深刻,而部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沒有找到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契合點,教學過程缺乏實踐性和體驗性,導致學生不能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做到知行合一。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意義
(一)拓展教學空間和內容,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
德育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以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有效延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符合班級學生生活實際的德育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積累直接經驗,讓學生學會做人和做事。
(二)有利于將道德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德育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通過調查、體驗、探究、角色扮演等具體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加深學生對教學重難點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將德育實踐活動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主、德育實踐活動為輔的教學格局,打造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新模式。
(三)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道德的意義在于實踐。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延伸至德育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的德育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把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使知情意行能融為一體,這樣學生會用所學的知識指導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進而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奠定道德基礎。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理論支撐
(一)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秉h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有關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德育工作的文件,如《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等。這些文件均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教育實踐活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融入德育實踐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校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二)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堅持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tǒng)一,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苯處熞龑W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強化規(guī)則、紀律、誠信、團結合作等教育,提高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將德育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把道德認知內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實現活動育人與課程育人的統(tǒng)一。
(三)理論基礎
魯潔在《德育新論》中提出,一個完整的德育過程,應該是受教育者的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結合。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不僅要教授道德知識,還需要設計一些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理解與踐行道德知識。小學生不同于成人,他們對于法律、道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抽象意義的詞匯理解不深,他們的道德學習往往始于一種感性的模仿,什么樣的行為讓他們覺得可敬、什么樣的人值得他們尊敬等都是學生的感性認知。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基于學生的感性認知,設計符合學生已有道德認知水平的德育實踐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道德沖突情境,從而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原則
(一)生本性原則
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就是在教學中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因此,教師在設計德育實踐活動時要立足于道德與法治教材、學生的學情和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職業(yè)體驗、紅領巾尋訪、模擬法庭、觀察日記等實踐和體驗活動,能夠解決生活中常見的道德、法治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增強規(guī)則意識和法律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涵養(yǎng)必備的品格。
(二)生活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現實問題,為學生的生活和德性成長服務,讓學生成為有健全人格、良好行為習慣、法治觀念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將道德規(guī)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德育實踐活動的本質就是“做中學”,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興趣、能力、個性化差異,為學生設計有價值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分析和解決問題,深化道德認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實效性原則
實效性是德育實踐活動的關鍵。德育實踐活動和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促使學生將所學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觀念轉化為生活中的文明素養(yǎng)和行為規(guī)范,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教師要保證德育實踐活動的主題和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確保德育實踐活動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將教材和教學中未能講透和沒有體現的內容以及需要課外實踐的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其次,在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前,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共同設計活動,而這個設計活動的過程其實是又一次學習的過程,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教材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帶著問題去思考,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道德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真正發(fā)揮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途徑
(一)觀看警示案例
“以案說法”是指根據現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社會關注度高、與公民關系密切的案件來詮釋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警示意義較強的案例,運用PPT展示、講故事等形式,將真實的警示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融入案例設身處地地去分析、思考和辯論,達到提高道德認識、增強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法治觀念的目的。
近年來,網絡詐騙是全社會的一個熱點話題,不少青少年,甚至小學生上當受騙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刻不容緩。教師可以用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案例講述網絡詐騙的危害,教育學生天上不會掉餡餅,接到陌生電話、收到陌生短信或網絡鏈接時應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萬一上當受騙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一課時,教師可以講述學校所在街道或社區(qū)發(fā)生的學生網絡受騙事件,讓學生討論受害人被騙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和應對?網絡世界雖然很精彩,但是我們在上網時要注意些什么?”教師通過以案說法,讓學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課堂中,幫助學生深刻感受詐騙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面對網絡誘惑,能識別刷單、賭博等騙局,進而遠離網絡詐騙。
(二)尋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政治認同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幫助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增強政治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革命精神離當下學生的認知、生活比較遙遠,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和補充的課程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橋梁,開展紅領巾尋訪、祭掃烈士陵園、博物館打卡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了解先輩們的革命斗爭史,激勵學生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活動園開展尋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鐘秀山烈士陵園、中共南通獨立支部紀念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蘇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館等,讓學生緬懷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南通地區(qū)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心靈的震撼,銘記中國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績,將“紅色課堂”與“紅色感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使其自覺地傳承革命精神,爭做新時代的“紅孩子”。
(三)體驗真實職業(yè)
小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深,讓他們體驗真實的職業(yè),能將教學場景由教室內轉移到社會中。通過體驗真實職業(yè),學生不僅可以了解不同職業(yè)的特點,體驗到勞動者的艱辛,還能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意識,感受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yè)的工作內容。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并記錄不同職業(yè)人們的勞動,如交通警察、環(huán)衛(wèi)工人、醫(yī)生、老師、快遞員、攤販等。其次,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展開真實的體驗活動;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并為學生總結體驗活動:“體驗活動只是模擬了這些職業(yè)勞動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把這個體驗再拓展一下,比如,假如我是交警,臺風暴雨來臨還在馬路上執(zhí)勤,那是一種什么感受?假如我是攤販,在滴水成冰的冬日早晨要去批發(fā)蔬菜,那又是一種什么感受?假如我是醫(yī)生,已經連續(xù)工作了十幾個小時,到了深夜還在做手術,那又是一種什么感受?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教師的總結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職業(yè)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以尊重和感激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勞動? ? ? 者。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了解到不同職業(yè)背后的艱辛和付出,意識到每個勞動者都是光榮的,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尊重和感謝勞動者。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德育實踐活動的融合,打造“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通過實地走訪、社會調查、職業(yè)體驗等方式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夯實道德基礎,做到知行合一,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富有實效,充滿魅力。
【參考文獻】
[1]韓秀梅,劉春暉.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六個維度的解讀[J].西藏教育,2022(11):44-47.
[2]施曉娜,汪文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變化及其對教學的要求[J].教學與管理,2022(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