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升乃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之一,聚焦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助于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課文的閱讀和學習。本研究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閾,以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訓練和培養(yǎng)為例,對在語文課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進行討論分析,希望能對高中課文教學提供些許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思維素養(yǎng);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之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給予高度重視,提出諸多要求,語文教學中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受到教師的重視。但根據(jù)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教學過程中對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仍有待提高。本文選取學生思維能力中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訓練和培養(yǎng)來進行論述,對語文課文教學提出實施策略。
一、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
在語文課文教學中,語文形象思維是學生在品讀課文后轉化為圖像,伴隨著課文中故事的發(fā)展、人物的變化或者主旨精神的涌現(xiàn),進行感受體驗,在此基礎上,調動自身情感,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實現(xiàn)分析與理解。為更好地推動學生感知課文,教師要采取一定方法,發(fā)展學生思維,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表象是形象思維最基本的材料,教師在教授課文時可以設置情境,使學生更好理解文本內容,填補認知的空白。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要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但情境并非隨意而設,需注重以下因素。其一,情境創(chuàng)設務必考慮語文學科的特性,語文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型的知識,還需要考慮文本的特殊,注重人文性的情境設置。如教師在教授詞《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學生除了在語言文字等方面做好掌握,還應該考慮這首詞背后的人文情感和革命情懷,由此,在掌握基礎知識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在金色的秋天,站在橘子洲頭,通過意象的分析與建構,融入環(huán)境之中,讓學生談論這次看到什么樣的秋天景色的圖片,學生置身情境之中,展開想象,看到的是一幅山紅水綠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圖景,伴隨著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的思維活躍,能夠細細體悟詞人筆下的湘江秋景,教師由此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挖掘精神內涵。其二,情境創(chuàng)設還需注重藝術性。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服務教學主內容,藝術性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情境的時候需要遵循課文實際的內容,還應該與現(xiàn)實生活相對應,面對與學生有著“時間隔閡”的課文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打通現(xiàn)實與歷史的壁壘,設置充滿人文性和藝術性的情境,這也是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的重要方式。當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教育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藝術情境的創(chuàng)設。例如,在《荷花淀》的教學時,可以播放荷花淀中主人公駕船搖蕩的視頻,水波、扁舟、荷花映入學生眼中,可以較為直觀地感受當時的場景,看到水波蕩漾,聞到陣陣荷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深入其中感受戰(zhàn)亂中不一樣的溫情,細悟文章的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除此之外,還可以輔之課文朗讀,在品讀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感受每一句話的過程中形成獲得文本表層信息,從而進一步思考文章的深意,不斷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聚焦詞句
語文教學中聯(lián)想是形象思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語文課文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富有意蘊的詞語、句子,賞析藝術手法,當然作為教師還要注意語言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如在賞析重點字詞句或講解重點字句含義時,可以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通過提問,調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對重點字詞進行含義的解釋探析或者美句進行欣賞,從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如《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教學時,可以選取重點詞句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習一、二部分后,教師可以拋出問題,作者為何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反復說“無話可說”?學生也會產生疑慮,會就此展開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聚焦一些字句和字詞,像是程君問的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這句提問其實也引起了作者對劉和珍等烈士的回憶,學生圍繞從文章中“也早覺得”的“也”和“早”可以進行分析,“我”想寫,而程君的請求恰好符合自己的本意。至于那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說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回歸一二部分,從字句中尋找答案。學生經過分析,無話可說是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那憤怒什么呢?據(jù)此深入探析反動派的兇殘給我們帶來的傷害,解答前面提出的問題。當然,也可以提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句話如何理解呢?學生通過“直面”“正視”“哀痛者”“幸福者”等字詞進行分析理解,能夠深層次感知當時青年們在黑暗面前的不逃避,雖然知道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但是他們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從中也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革命烈士的沉痛和惋惜。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由提問開始,是富有意蘊的詞語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快速思維,促進知識內化遷移,在賞析句子時會抓住某個字或某個詞,由字及情,使學生體會這種為國奮斗、為國犧牲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還會促使革命知識點內化,形成類似聯(lián)想,實現(xiàn)對其他作品的遷移。
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
邏輯思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本文的邏輯思維能力選取狹義層面,也就是抽象邏輯思維。近年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要,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設置了“邏輯的力量”單元主題,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并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具體的強調,同時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多多少少對邏輯思維都有提及。接下來將從問題激疑、思維導圖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往往要從問題開始,標準答案很可能泛濫無情地扼殺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無法調動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學習動機產生的關鍵是“問題”。語文課文的學習,大部分同學會覺得枯燥乏味,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更應該注重激疑,引發(fā)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能動地思考,促進學生合作探究。當然,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如若所提出的問題太難,學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解答,跟不上課堂節(jié)奏,相同,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太多,學生會抓不到重點,感到迷茫,同樣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所選取的問題要抓住主問題、核心問題,堅持適度原則,同時貼合學情、貼合文本,富有價值,在此基礎上通過問題的探討研究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如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拿來主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送去’之外,還得‘拿來’”這句話中有“送去”,會不會與我們前面否定的“送去主義”產生矛盾?學生會對矛盾不矛盾產生疑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當思考是否矛盾時,學生的思維便打開,經過分析探討再得出結論。顯然這里并不矛盾,因為“送去”并不是“送去主義”,“送去”則是有來有往地送,“送去主義”是一味地送。學生在思考矛盾與否過程中,也漸漸形成對“閉關”“拿來”等認識和理解,梳理《拿來主義》的從否定“閉關”,否定“送去”,否定“送來”,肯定“拿來”的行文邏輯。教師通過問問題,讓學生產生懷疑,分析其中深刻性、邏輯性,能夠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注重繪制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有助于幫助學生理順發(fā)展脈絡,有效發(fā)揮思維導圖的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在制作思維導圖時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開發(fā)。針對思維導圖的使用,這里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闡述。其一,從教師的角度,教師也需要對思維導圖進行利用,旨在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板書即為教師對思維導圖進行利用的有效方式,是教師的書面語言。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形成配合所講知識的文字、符號和圖表等,概括出本堂課需要重點知識,理順文章的結構,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也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其二,從學生角度,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加強學生對文本的梳理,也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就某一篇也可以進行某一類。以某類作品為例,在進行課文總結復習時,可以針對所學的“革命傳統(tǒng)作品”進行梳理,明確“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定義后找出教材中“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具體分布情況、共同點不同點,建立對該類課文的思維導圖,從而更好地把握這類課文的特點,體會其中的文化和精神,不斷形成對這類課文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推動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創(chuàng)造思維的訓練和培養(yǎng)
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流傳至今的作品,無不有其獨創(chuàng)性,當然,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與作者的創(chuàng)造思維息息相關。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明確指出教師需要通過語文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需要引導啟迪學生分析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訓練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一)創(chuàng)新思維,打破程式化教學
語文中的程式化教學是說遵循固定的教學步驟,不注重因時因事因課因情進行調整,學生在做題時表現(xiàn)為套用答題模板,很少進行思考。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自身需要打破程式化,更需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程式化,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常思考,轉換思維,推翻套路化學習思考方式。如在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文,如果教師只是教授給學生此次政治協(xié)商會議召開時的時間、背景、意義,那這節(jié)課便失去了其價值,成為政治課、歷史課;如果在講授回憶錄《長征勝利萬歲》時,沒有引領深度學習,僅僅讓學生了解了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那其實這樣的語文課堂停留在低層次的語文課堂。教師需要進行引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可以嘗試追問這個單元的文章距離當今比較久遠,是否還有必要來學習?學生可能會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通過分析、論證,給予我們答案。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見解,在不同見解的碰撞交流中,創(chuàng)新思維也在閃耀著。
(二)發(fā)散思維,實現(xiàn)個性化解讀
個性化文本解讀是一種強調自主性、尊重差異性、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文本解讀方法。每個學生的經歷經驗和知識是不相同的,對作品的看法和理解有時也不相同,在進行課文學習時,面對不同的“聲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其一,教師盡量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問題有意義,學生才愿意進行思考,思維會更加活躍,深入文本發(fā)表新穎個性的見解。教材中很多課文存在“留白”,教師可以利用“留白”處適當設置有意義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一方面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xiàn)個性化解讀,迸發(fā)出獨創(chuàng)性的看法。當然,一元論與多元主義的理解應該共存共榮,而在共存共榮中,要把握適度原則,也就是于文有理有據(jù),不能一味的任其天馬行空,在這里教師要做好引導。其二,教師還可以設計拓展性思考題,題目的設計根據(jù)具體課文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變動,從學生的個性化回答中了解他們對作者、時代以及文中故事、人物形象、情感等把握。如在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魯迅早期的作品《狂人日記》,將作者不同的作品拿來分析,探究其中的異同,談談閱讀后的感受,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們對于作者有更加直觀和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能夠進行課文的拓展延伸,在比較中進行思考??傊?,立足文本的個性化的解讀應值得肯定,通過問題的研究分析,學生發(fā)散思維,思考得越來越深,思維得到訓練,更重要的是能夠形成自身的見解,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綜上,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探索科學合理的思維訓練方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對課文有更全面的認識、更深入的思考,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素養(yǎng),助力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推動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2]張桂俠.語文教學與提升思維的敏捷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24).
[3]李林.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Z2).
[4]楊杰.高中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有效性研究[J].公關世界,2021(12).
[5]楊家海,劉麓天.轉變教學思維著力素養(yǎng)培育——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三個“轉化”[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48).
[6]孟春華.高中語文新課標“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2).
[7]劉希樂.由“知識積累”抵達“思維提升”——《邏輯的力量》單元教學方案[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2(9).
(作者:劉常蘭,煙臺南山學院教師)
[責編:尹達;校對: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