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 王玉臻
摘? 要: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整體教學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的系統(tǒng)性。學習任務的結構化設計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結構化設計使學習任務成為前后相連、層層深入的網絡,讓學習從淺表走向深度。這需要做到前后關聯(lián),明晰任務邏輯線;層層深入,構建任務結構網。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學習任務;結構化
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有《紀念白求恩》《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誡子書》,有外國作品,也有中國作品;有現(xiàn)當代作品,也有文言文。教師在教學時,較難把握這些文章之間的關聯(lián)。而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思路要清晰》,綜合性學習內容是《少年正是讀書時》,這兩塊內容和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隱秘。也就是說,在實施本單元教學時,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的系統(tǒng)性。學習任務的結構化設計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結構化”是指圍繞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將有關要素進行搭配和安排,使它們互相關聯(lián),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體。對學習任務進行結構化設計,即按照一定的邏輯,遵循認知進階的要求,使學習任務前后相連、層層深入,讓學習從淺表走向深度。
一、前后關聯(lián),明晰任務邏輯線
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單元提示,本單元可以篩選出“人格力量”“默讀”“文章思路”等基本概念,再結合單元內單篇課文的文本特質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概念一方面指向人物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指向閱讀方法的運用。據此設計如下情境:
七(3)班召開了一次關于偶像的話題分享會。通過分享發(fā)現(xiàn):女同學欣賞的偶像大多為流量明星,比如突然大熱的王鶴棣等;男同學則更喜歡足球、籃球明星,比如世界杯中的梅西等。到底什么樣的人能稱之為偶像?讓我們開啟一段探尋偶像之旅。
“探尋偶像之旅”需要學生經歷“認識并理解偶像—深入體會偶像品質—偶像指引我成長”的過程。由此,進一步設計以下三個任務:
任務1:走進偶像的精神世界。
任務2:講好當代中國偶像故事。
任務3:論“偶像的力量”。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提出的認知思維目標由低到高、由簡到繁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其中,記憶和理解屬于低階思維;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屬于高階思維,學習的目的是理解作者和文字背后所想表達的意義,強調內在動機的激發(fā)、積極主動的參與、高水平的認知和元認識的投入、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等[1]。任務1聚焦理解“偶像”內涵,即理解不同文章中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強調的是整體感知,指向識記、理解,這是走向深度的基礎;任務2要求聯(lián)系當代中國偶像,體悟偶像精神品格,形成自己的思考,強調的是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解決實際問題,指向應用、分析;任務3由他人及自己,由外而內,重新審視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挖掘偶像的豐富內涵,樹立正確的偶像觀,強調的是理性而深刻地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并嘗試將所學知識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產品”,指向評價、創(chuàng)造。這三個任務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聯(lián),后一個任務要基于前一個任務,并引出下一個思維點。任務的整體設計體現(xiàn)緊密的邏輯關系,實現(xiàn)螺旋發(fā)展。
二、層層深入,構建任務結構網
基于情境統(tǒng)領的任務只是提供了宏觀的要求,需要將其進一步細化,方能在教學中落實。從認知進階角度出發(fā),任務的細化同樣需要體現(xiàn)結構化,以此搭建起任務的結構網絡。
(一)任務1的細化
任務1可以細化為兩個子任務。其中,子任務1為“偶像品質我來說”,指向學生能認識并記憶概念或知識,要求學生梳理文章思路,感受人物品質(如表1所示)。這一子任務將課文的順序做了調整,前兩篇為議論文,需要找到觀點類的關鍵句,再輔以材料加以論證,敘議結合,正反對比,通常是邏輯順序;后兩篇為敘事性文體,需要學生總結出敘事性文章通常以時間為序、輔以“我”的心情變化、呈現(xiàn)對文章思路和人物品質的理解等特點,為之后的任務開展奠定基礎。
子任務2是“設計偶像明信片”。具體要求如下:
為了讓他人更好地感受“偶像”的精神品質,班級決定將書上的插圖設計成明信片進行推廣,需要大家進行設計。(提示:可配題目,以文字說明;可補充圖畫;可設計圖文的位置等。配文建議:可概括人物事跡;可展開想象,描寫畫面中的場景,注意想象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動作等;可談談自己對偶像的評價。)
這一任務指向理解,要求學生能夠對事物或知識有初步的領會,能夠解釋、轉換或推斷等。解釋就是能夠用自己的話,對某個信息加以說明或概述;轉換就是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所學內容;推斷就是依照所學知識預測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子任務2借助文中插圖與文本相互映照閱讀,以圖畫的方式表達人物的品質,再展開想象創(chuàng)作系列明信片,體現(xiàn)了理解層的“轉換”和“推斷”。比如,《植樹的牧羊人》一文中,可以加入展現(xiàn)高原景象變化的前后對比畫面,或選擇牧羊人挑選橡子的場景和生活場景等,選擇畫面的過程就是深潛課文的過程,是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品質的過程,聚焦用詞、表現(xiàn)手法等,也更好地突出語言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
(二)任務2的細化
任務2“講好當代中國偶像故事”可細化為兩個子任務。
子任務1是“偶像激勵我前行”,具體設計三個活動:
1.請你從《誡子書》《紀念白求恩》《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選擇一句或概括一句,作為你的座右銘,并說明理由。
2.你能否設計一些情境,從《誡子書》中選擇合適的語句送給同學們?
3.我為中國當代偶像寫頒獎詞。
應用是指對所學習的概念、法則、原理的運用,體現(xiàn)了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三個活動就是聚焦應用,從課文中選一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是找到自己認同的人物品質,是可以學習和效仿的;根據《誡子書》設計情境是一種反向思維,學生通過對情境的擬寫,加深對《誡子書》內涵的理解;為偶像寫頒獎詞是對偶像精神品質理解的拓展延伸。
子任務2是“講好中國當代偶像故事”。其實,書本中的偶像,距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2021年南京語文中考的作文題之一就是從鄧稼先、袁隆平、鐘南山、郎平四位英雄中選擇一位,把他的故事講給三年級學生。但是,要講好故事,學生依然要到課文中去尋找支撐。如《植樹的牧羊人》是通過怎樣的思路突出以一己之力改變荒原的故事的,《紀念白求恩》是怎樣依次贊揚了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和對技術的精益求精的。這一子任務既勾連了第四單元的寫作教學《思路要清晰》,又呼應了課文的寫作思路;既是遷移到生活領域的應用,更加聚焦高階思維。
(三)任務3的細化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通過填寫關于讀書的調查問卷,找出同學之間的差距,然后共同研討促進學生的閱讀。任務3“論偶像的力量”勾連了綜合性學習,由兩個子任務構成:
1.設計“追星”調查問卷,并用圖示(柱狀圖、折線圖等)呈現(xiàn)調查結果。
2.論“偶像的力量”(小論文)。
結合綜合性學習的任務提示,關聯(lián)學生實際,設計出“追星”的調查問卷,意在讓學生結合相關資料,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布魯姆認知理論強調的“評價”,不是憑借直觀的感受或觀察的現(xiàn)象作出評判,而是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理性的、深刻的、有說服力的判斷。比如,學生通過模仿綜合性學習的“個人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創(chuàng)意設計出“中學生追星情況調查問卷(不少于三道題)”,小組合作根據問卷情況用圖示法給出結論,這一過程完全根據小組想研究的點來設計,沒有固定答案,比較開放;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打破原有觀點,引導深入思考“偶像的力量”,進行自評和他評,最終生成“五星偶像”評價表。
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的中學生有固定的偶像。而且,他們的偶像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除了歌星、影星外,也有體育偶像、文學偶像等。中學生追星的原因更多指向內心的需求和精神寄托,對偶像的理解逐漸從外在顏值向內在才華、精神品質、對社會的貢獻等方面轉變。學生意識到真正的偶像應具有一定的優(yōu)秀特質。這一層級強調綜合外在與內在的資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學生借助評價量表進行學習,不僅學會評價他人,也學會評價自我。
將所學知識重新組合,或者加入自己獲取的信息,形成一個新的能力,則屬于最高層級“創(chuàng)造”,例如提出一個新想法、解決方案,設計一個原創(chuàng)作品等?!罢撆枷竦牧α俊毙≌撐膶懽鬟@一子任務,聚焦創(chuàng)造,強調根據偶像的內涵、中國當代偶像的故事以及不同領域的偶像特點,結合調查問卷及自身情況,重新審視自己的偶像,并以小論文或演講稿的形式,表達自己正確的偶像觀。在前兩個任務的基礎上,學生反觀自身,追問到底什么樣的人才可以稱為引領自己精神成長、照亮自我生命的偶像。通過設計調查問卷評價自我,再通過演講稿或者小論文闡述“偶像新解”,表達偶像的力量對自我生命成長的引領。
結構化的任務設計,要聚焦學生的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強調內在動機的激發(fā)、高水平的認知、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等。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動態(tài)的,結構化的任務設計并不意味著必須按照線性的順序達到每個層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不同層次之間進行交替和穿插。它更像是一個指導工具,幫助教師在任務設計中考慮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和深度思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謝幼如,鄭永柏.教學系統(tǒng)設計(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