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宇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xué)中心,北京 100039
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口沿處繪有8個點,這8個點正好將陶盆口沿分為八等分。在這8個點上交錯繪有4個“十”字狀紋和4個“米”字狀紋。研究表明,這8個點表示“八方”[1],表明當(dāng)時人們已有了“四正”“四維”之概念[2]。東、西、南、北四正方向標(biāo)為4個“十”字狀紋,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維方向標(biāo)為4個“米”字狀紋;4個“十”字狀紋即天干“甲”字符號,4個“米”字狀紋是甲骨文、金文“癸”字的祖源[3]。
彩陶盆口沿所繪的“十”字狀紋“甲”在四正位置。此前筆者已論述,象征圭表測景(影)以辨方位、正四時,其寓意與“膽者中正之官”“膽主決斷”“一陽為游部”“一陽為紀(jì)”等理論相關(guān)[4]。按照《黃帝內(nèi)經(jīng)》十天干配臟腑經(jīng)絡(luò)原理,天干“癸”與腎及足少陰腎經(jīng)相配屬,而彩陶盆口沿四維處所繪“米”字狀紋“癸”的寓意與《黃帝內(nèi)經(jīng)》描述腎和足少陰腎經(jīng)功能的相關(guān)理論是否有著淵源關(guān)系?“米”字狀紋與“十”字狀紋分布于彩陶盆口沿象征八方,這與少陰、少陽同主樞機理論是否相關(guān)?論述如下。
1.1 “癸,冬時水土平”與“腎主冬”《詩經(jīng)·鄘風(fēng)》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薄睹娫b訓(xùn)傳》注曰:“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東西。”“揆之以日”是指在修建宮室之前要進(jìn)行圭表測度日景以辨正方位。然日景測度是否精確,圭表所在地面的水平是其基礎(chǔ),故《周禮·考工記》曰:“匠人建國,水地以懸,置槷以縣,眡以景?!薄八亍本褪峭ㄟ^水測定地平。
“揆”的本字是“癸”,《史記·律書》曰:“癸之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據(jù)《說文解字》“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之說及甲骨文字形,有學(xué)者指出,“癸”字的甲骨文就是以水測平的象形字[5]。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癸”字的本義就是測平工具[3]。同樣觀點還見于元代《六書正訛》:“癸,交錯二木,度地以取平也,義同準(zhǔn)?!笨傊?“癸”的本義就是以水測定地平,而地平才能使用圭表測度日景以辨方、正時,故“揆”之測度日景之義為引申。
《說文解字》說的“癸,冬時水土平”是指古代房屋營造首選農(nóng)閑之初冬,“水土平”就是以水測地平。而《詩經(jīng)》所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宮”之“定之方中”也是指在西周、春秋時代的黃昏室、壁四星出現(xiàn)在正南方的初冬,是營建宮室的時節(jié)?!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指出:“腎為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薄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碧旄伞肮铩迸c腎及足少陰腎經(jīng)相配屬,且皆通于冬氣。《素問·逆調(diào)論》曰:“腎者,水藏,主津液。”腎為水臟,具有藏精和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因此,腎與天干“癸”相配的內(nèi)在邏輯當(dāng)是腎主冬時、主水的生理功能可與“癸”的“冬時水土平”作用相參。
1.2 以水測平與“腎主水”“癸”能測平,其原理是水的平面可作為水平的基準(zhǔn),即以水平定地平,如《釋名·釋天》曰:“水,準(zhǔn)也,準(zhǔn)平物也。”《說文解字》也說:“水,準(zhǔn)也。準(zhǔn),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淮南子·說山訓(xùn)》說的更加言簡意賅:“地平則水不流?!毖芯勘砻?人面魚紋彩陶盆口沿處繪有的“癸”字符號與測平水土有關(guān),人面魚紋彩陶盆可以做為測水平之利器。這源于其內(nèi)部空虛有盛水之用。如果將人面魚紋彩陶盆埋入地下,使其口沿大體與地面相平,在陶盆內(nèi)裝滿水就能看出地面的水平度[3]。
人面魚紋彩陶盆的功能首先在于最大限度盛水、儲水,而腎主水、主藏,其功能也如此。如《素問·水熱穴論》指出了腎的盛水功能:“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薄吧訇幷?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這說明腎有儲存水液、精液的作用。如果腎水不平,則可能會失其“癸”一樣的“測”地平的功能,盆水傾斜則會水溢胃土。“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币虼四I有“癸”一樣的“測”定地平的功能,與其盛水、藏精的功能有關(guān)。
1.3 “水靜則平”與“至陰者,盛水也”“盛”有極點、頂點之義,《莊子·德充符》曰:“平者,水停之盛也?!边@就是說要多裝水就必須使陶盆位置水平,換言之,只有陶盆保持水平才能真正達(dá)到多裝水的目的。平則靜,故盆中之水靜而不動是盆能多盛水和測平的前提?!肚f子·刻意》曰:“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薄肚f子·天道》曰:“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p>
《素問·水熱穴論》的“至陰者盛水也”之“盛”也當(dāng)有最大限度盛水儲存之義。腎要想發(fā)揮如人面魚紋彩陶盆一樣最大限度盛水儲精功能,也要保持“靜”。在人體,勞則不靜,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边@是說形、神不妄作勞則靜,靜則陽氣固密,腎的封藏精氣作用才可正常發(fā)揮,人體才能抵御外邪的入侵。
腎水之靜,在于冬藏而不妄作勞,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如果形、神煩勞不靜,則腎中之水液就如盆水之不靜而不能測平一樣,可導(dǎo)致水、土俱不平,即腎水涌動而易得風(fēng)水病。故《素問·水熱穴論》在指出“少陰者冬脈也”“至陰者盛水也”之后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fēng),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浮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p>
在人體中,六腑與天相參,五臟與地相參,《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這里的“地氣”當(dāng)包括五臟藏精氣功能,腎的“水平”則“地平”功能之“地”亦當(dāng)如此。由于腎為“封藏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因此五臟要實現(xiàn)“藏精氣而不瀉”之與“地”相參的生理功能也需要腎主冬藏、主水的生理功能正常發(fā)揮。在這個意義上,“至陰者盛水也”也可以指腎藏精則五臟之精氣皆充裕而隆盛。人體煩勞則腎水不靜,不僅腎自身藏精功能失調(diào)致“髓海不足,腦轉(zhuǎn)耳鳴”;還可致五臟之“地”的功能不平而厥氣上逆,如地斜宮室傾倒之“壞都”一般:“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p>
1.4 “水地以懸”與“冬應(yīng)中權(quán)”圭表揆度日景不僅要求地面水平,還要求其必須與地平垂直,這樣測度才準(zhǔn)確。修建宮室也要求測量墻體及立柱的垂直度,這樣宮室才牢固。我國自古就有利用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原理的重錘線法來檢驗一條直線是否豎直或一個平面是否水平的技術(shù)。與重錘線平行的線或面都是豎直的,與重錘線垂直的線或面都是水平的。如《考工記》中的“水地以懸”就是先用一根繩子懸掛一個重物以使圭表垂直的重錘線法。
重錘線法測平、測直,是圭表精確、宮室牢固的基礎(chǔ)。在人體腎的應(yīng)冬時主藏精“為固”的功能也用重錘線法來比喻。《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yīng)中規(guī),夏應(yīng)中矩,秋應(yīng)中衡,冬應(yīng)中權(quán)?!薄皺?quán)”,古代計重的器具。冬應(yīng)中權(quán),是指冬季嚴(yán)寒,人體陽氣需固密,人體陽氣是否固密可以通過“揆度”人體脈象是否在冬季相應(yīng)的如權(quán)具一樣垂沉來判斷。腎氣發(fā)揮作用,人體氣機便下垂沉降,腎的這一功能是其藏精功能的體現(xiàn)?!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本慈梭w濃縮之精華,其性重濁沉降,故神仙家也將之稱作“真鉛”,這是用以比喻腎精封藏、沉降有如重錘線之鉛垂測平、測直使宮室牢固一樣的“為固”人體的功能。
1.5 “精,正也”與腎“藏精”、膽“中正”具有測平功能的彩陶盆口沿所繪的象征圭表測景以辨方正時的“十”字狀紋“甲”在四正位置,象征以水測平、取直的“米”字狀紋“癸”在四維位置,兩者相合共同標(biāo)志出了地平上的八方。其寓意當(dāng)與甲、癸在筑造宮室方面的相輔相成作用有關(guān),而《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與癸、甲相配屬的腎與膽在人體也存在著這樣的相互依存的生理關(guān)系。
《說文解字》曰:“精,擇米也。”“精”的本義為挑選過的米,引申指事物中最好的部分?!熬边€可與“正”同,即“精”可引申出“正”義。如廣韻訓(xùn)“精”為“密”“細(xì)也”的同時,還訓(xùn)為“正也”。《黃帝內(nèi)經(jīng)》也有這種用法,如《黃帝內(nèi)經(jīng)》言膽為“中精之腑”,又言為“中正之官”。由于“精”可引申為“正”義,故也可說“精”是“正”的前提,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不精則不正”,這在腎與膽的生理功能關(guān)系中也成立。腎藏精之“精”就是“精”字的“事物中最好的部分”之義,腎藏之精應(yīng)“權(quán)”而“為固”,有“癸”之測平、重錘線測平、測垂直一樣的生理作用。膽配天干“甲”為“中正之官”是因為其有圭表一樣的作用[4],而地平及圭表垂直于地平是圭表辨方正時作用的基礎(chǔ)、前提,故以之相參,則腎藏精之測平、測垂直一樣的作用是膽為“中正之官”之圭表樣作用的生理基礎(chǔ)。這體現(xiàn)在腎和膽在一些生理功能的相輔相成上,如膽中精汁依賴腎的藏精功能,膽中春生之相火需要腎中精氣、元氣之氣化;腎主骨,足少陽膽經(jīng)主骨所生病;腎在志為恐,而膽主勇氣、決斷;少陽為樞,少陰為樞。
2.1 “勞乎坎”與“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堯舜時期有一工官叫“垂”,《尚書·堯典》云:“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薄按埂卑l(fā)明了規(guī)矩、準(zhǔn)繩,準(zhǔn)可測量水平,繩可測平、測直。上文重錘線法測平、測直就是繩的常見使用方法,故“垂”是以重錘線之垂直義取名。
“垂”又叫“巧倕”?!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云:“義均是始為巧倕,是作下民百巧?!薄扒蓚叀敝扒伞?是指文中的“下民百巧”,《說文·手部》曰:“技,巧也”,“百巧”即古代的百工技能、技藝?!凹俊迸c“技”通,段注:“古多叚伎為技能事”,故“下民百巧”又稱百工伎巧?!豆砉茸印ま汴H》曰:“度權(quán)量能,校其伎巧短長?!碧蘸昃白?“伎巧,謂百工之役?!卑础犊脊び洝酚涊d,測平、測直技術(shù)即屬古代百工之伎巧范疇,工官“垂”發(fā)明了規(guī)矩、準(zhǔn)繩,負(fù)責(zé)管理百工,而以“垂”“巧”命名,足以說明測平、測直技術(shù)在百工伎巧中的重要地位。故有學(xué)者指出,所謂“巧倕”,“一是要使地平日晷的地面保持水平,二是要使地平日晷上樹的立桿保持垂直”[6]。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逼剿?、筑房舍屬于“百工之役”范疇,因此以“伎巧”來描述腎的生理功能,當(dāng)與腎主冬應(yīng)權(quán)、主藏精為固、主水有如“癸”“垂”一樣的測平、取直功能有關(guān)?!白鲝姟币辉~也與“百工之役”有關(guān)。在古代“作強”之事屬于勞作范疇,勞作之事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外,就是“百工之役”。古代重農(nóng)業(yè)而抑工商,聚眾建筑宮室等“百工之役”主要安排在農(nóng)業(yè)收獲后的冬季,屬官辦勞役之事?!兑捉?jīng)》后天八卦之坎卦在北方配冬季,并曰:“勞乎坎”即此意。腎之功能恰好可與官辦勞役之百工技巧之事相參,又主冬時,其職能與人事之官職相參自然便是“作強之官”。《靈樞·九宮八風(fēng)》將八卦之坎卦與冬季相配屬,說明了《黃帝內(nèi)經(jīng)》時代仍承襲著無奪農(nóng)時而“百工之役”在冬季這一傳統(tǒng)。但冬主收藏,《黃帝內(nèi)經(jīng)》亦強調(diào)不可過勞,若百姓冬季過勞,“作強”過度而“奪于所用”則會腎虛,此時再感受“沖風(fēng)”虛邪則腎病。故《靈樞·九宮八風(fēng)》又指出:“風(fēng)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fēng),其傷人也,內(nèi)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p>
2.2 “二陰為雌”與“少陰者申也”敬天奉時、順時施政是先秦時代的政治理念,舉行祭祀、軍事和興土功等日常事務(wù),順時而動是一個重要準(zhǔn)則。筆者以前的研究已經(jīng)闡釋,《素問·脈解》說的“正月太陽寅”旨在說明足太陽經(jīng)功能和正月陰陽消長相參,這與正月是一年農(nóng)耕的開始及祭祀農(nóng)神后稷有關(guān)[7],這是敬天奉時、順時施政觀念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體現(xiàn)。正月是古人停止“君子周密”“君子居室”之收藏行為而要到室外耕田之時節(jié),與之相反,十月則是寒冬的開始,是一年農(nóng)事基本結(jié)束而營宅建室以躲避嚴(yán)寒的時節(jié),故“少陰者,冬脈也”“腎主冬時”“主封藏”的生理功能當(dāng)與十月初冬的敬天奉時行為相參。因此,《素問·脈解》曰:“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合乎時令、醫(yī)理。
然而,錢超塵先生在《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新校正》引丹波元堅《素問紹識》云:“此篇以足三陰三陽配之六月,太陽為正月,厥陰為三月,陽明為五月,少陰為七月,少陽為九月,太陰為十一月。三陰三陽,每互其位,必隔一月,今本經(jīng)七月誤作十月殊為不倫,須從《太素》是正?!币簿褪钦f,《素問·脈解》原文當(dāng)按《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所載為“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申也,七月萬物皆傷,故腰痛也?!惫\春先生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注》一書中也持此觀點[8]。
王冰對“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注釋說:“在女則當(dāng)其伎巧,在男則正曰作強”。以《素問·陰陽類論》“二陰為雌”之論述看,王冰對“在女則當(dāng)其伎巧”的認(rèn)識當(dāng)指“足少陰腎經(jīng)”所主之“技巧”功能可與女子之“技巧”能力相參。如果說男子作強之“伎巧”是指耕作、冬日測地平、筑宮室等事務(wù),則女子之“伎巧”當(dāng)指“針織女紅技法”之巧藝及女子的心智靈巧。而與正月祭祀農(nóng)神后稷男耕之事相對應(yīng)。至少從漢代開始,農(nóng)歷七月是七夕祭祀織女以“乞巧”的月份,女子們在這一天晚上祭拜織女星乞求心靈手巧。因此,從七夕女子“乞巧”的敬天奉時內(nèi)涵看,“少陰者申也”之論述與腎之“伎巧出焉”功能相吻合。
2.3 “二陰為里”與“少陰者申也”《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曰:“萬民之恒事,男農(nóng)女工?!薄稘h書·酈食其傳》曰:“農(nóng)夫釋耒,工女下機?!迸?、工女即女織,這說的都是中國古代男耕女織之分工。“正月太陽寅”寓意春季第一個月人體的陽氣、津液外發(fā)于足太陽經(jīng)[7],可與男耕于外之事相參;“七月少陰申”提示秋季第一個月陰氣內(nèi)斂于足少陰經(jīng),與女織作于內(nèi)相參。這也正好與太陽、少陰之表里功能相吻合。
理論上說,六經(jīng)中太陽、陽明、少陽都是表,少陰、太陰、厥陰都是里,其中太陽、少陰為表里,陽明、太陽為表里,少陽、厥陰為表里。然而《素問·陰陽類論》在指出“三陽為表”之后,僅僅提到“二陰為里”,當(dāng)與《素問·脈解》描述的太陽正月、少陰申月對應(yīng)的天地陰陽內(nèi)外盈縮有關(guān)。這從七月的另一項風(fēng)俗也可看出端倪。古代講究耕讀傳家,與耕種不同,讀書的士子們把七夕叫做魁星節(jié),求取功名就要在魁星節(jié)祭拜魁星,祈愿文運亨通?!扒伞钡谋玖x是技巧、技藝,而引申為靈巧、工巧、精致、美妙和擅長之義,故男子的錦繡文章、經(jīng)綸天下不僅也屬于技巧、技藝范疇,同時也與女子工巧一樣屬于“智”的范疇。按五臟與“仁義禮智信”相配屬,腎主智,這當(dāng)與腎藏精主腦髓的生理功能有關(guān)。因此,人體足少陰經(jīng)之功能與七月申相參,不論是從敬天奉時之女子節(jié)日還是男子節(jié)日看,都與腎主“技巧”有關(guān)。
另外,筆者論述過,《黃帝內(nèi)經(jīng)》“正月太陽寅”之描述與足太陽經(jīng)之“三陽為經(jīng)”“三陽主表”功能有如“體國經(jīng)野”對外開疆拓土之“武功”一樣的功能有關(guān)[9]。腎主智功能可與男子錦繡文章能力相參,錦繡文章、經(jīng)綸天下則為對內(nèi)之“文治”。因此,少陰與七月申相參也提示足少陰腎經(jīng)有如男子對內(nèi)有“文治”天下一樣的功能,故在這個意義上,六經(jīng)中只有“三陽為表”而“二陰為里”。
2.4 七月申月與“腎者引也”七月的地支“申”,甲骨文像不同方向開裂的閃電,本義是電。“神”與“申”本為同一字,后才分化。兩者都有“引”的引申義,如《說文解字》曰:“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南唐徐鍇《說文系傳·通釋》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p>
引,指延伸、引導(dǎo),《說文解字》曰:“開弓也”。段玉裁注:“凡延長之稱,開導(dǎo)之稱皆引。”無獨有偶,腎也有“引”一樣的作用,且腎之“引”可“和利精神?!倍鼗瓦z書殘卷《明堂五臟論》謂:“腎者,引也,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薄秲?nèi)經(jīng)講義》認(rèn)為,腎的“引水谷”功能是指“腎之氣化功能正常則五臟六腑之精下藏之,精足慎守則氣化常行而無已”。腎的“和利精神”功能是指“腎藏先天之精,而脾化后天之精,兩精相搏,神即隨之產(chǎn)生。是知一“引”而化水谷、堅腎精、怡神志”[10]。也就是說,水谷化為精微藏之于腎,才能和利精神。若腎不“引”水谷以藏精氣,則髓海不足,影響神志,如《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而《素問·生氣通天論》說的“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也是由于腎勞不藏精導(dǎo)致的神志病。因此,足少陰腎經(jīng)與申月相參當(dāng)與兩者都有“引”“神”一樣的功用有關(guān)。
此前筆者論述過,從《靈樞·癰疽》說的:“中焦出氣如露……津液和調(diào),變化而赤為血”,即津液達(dá)到“和調(diào)”的狀態(tài)時才能化血入脈,再到《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的“五味入口……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即津液化血入脈后神氣才能可得到滋養(yǎng),都離不開膽為“中正之官”的生理功能發(fā)揮。而《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說的外來的飲食物進(jìn)入人體、化為精微再到“合于四時五臟陰陽”的經(jīng)絡(luò)臟腑之正氣也是通過類似于“揆之以日”的膽或足少陽膽經(jīng)“一陽為游部”“一陽為紀(jì)”作用來實現(xiàn)的,所以才說“揆度以為常也”[4]。
前文已述“揆之以日”,是指圭表測度日景。人體足少陽經(jīng)“一陽為游部”“一陽為紀(jì)”便有圭表測度日景作用以定方位、定四時一樣的作用[11]。但 “癸”是“揆”的本字亦是其前提,即地平才能測度日景以定位正時。也就是說,腎之“癸”的作用是膽及足少陽膽經(jīng)“揆”的作用的前提?;诖?“腎者,引也,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其實是指膽及足少陽膽經(jīng)使“津液和調(diào)”、使“神乃自生”的功能,只不過是腎的“癸”主水土平功能是其前提。因此不難看出,彩陶盆口沿“癸”字符號與“甲”字符號之寓意為這一認(rèn)識之源頭。
2.5 “正月太陽寅”“七月少陰申”與“生成之終始”正月地支“寅”也有“引”之義,《漢書·律歷志》曰“引達(dá)于寅”,郭沫若指出:“甲骨文之寅字乃矢形或弓矢形,當(dāng)為引之初字?!奔础耙敝趿x同“引”之開弓之意?!夺屆め屘臁吩?“寅,演也,演生物也?!币?、演皆指引而使之變大變長?!段逍写罅x》闡釋得更清晰:“寅者,移也,亦云引也,物牙稍吐,引而申之,移出于地也”。寅是移動、引出的意思,即萬物剛剛吐出新芽,抽芽生長冒出地面的狀態(tài)?!段逍写罅x》又引《三禮義宗》云:“寅者,引也,肆建之義也?!币馑际钦f寅之引有上升生長、沖破阻礙的意義。
七月申之“引”“引出萬物”是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了,亦可說萬物果實都已申束成形,即《說文解字》說的“陰氣成,體自申束”。而《五行大義》解釋得更清晰:“申者,身也,物皆身體成就也?!苯Y(jié)合上文南唐徐鍇對申的解釋,便可知道萬物成形是在秋氣的申束、收斂之下完成的。
不難看出,寅與申都有“引”之義,但四時不同,所“引”的方向相反而作用相成。寅之“引”在春,引而生發(fā),引而化氣;申之“引”在秋,引而肅斂,引而成形。這與《素問·天元紀(jì)大論》所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之意相符合,《素問·脈解》將足太陽經(jīng)與寅月相配、足少陰腎經(jīng)與申月相配,正反映了這一點。
兩者都是“引”,但對人體水谷代謝引導(dǎo)的方向就像寅月與申月的春秋季節(jié)一樣截然相反。足太陽經(jīng)“引”而升發(fā)、“引”而化氣的作用是指足太陽經(jīng)“正月太陽寅”的功能使人體如大地回春后“土乃脈發(fā)”一樣,表現(xiàn)出“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的大地潤澤的春生狀態(tài)。也就是足太陽經(jīng)正月立春后“天暑衣厚,則為汗”的布津液于腠理的功能[12],這是陰津、水液初生的升發(fā)狀態(tài)。申月少陰腎“引”而肅斂,“引”而成形是指上文所述的引水谷精微收藏于腎以“和利精神”,及七月立秋后“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的腎主二陰化水谷成糟粕的作用,這是陰津、水液凝聚成形的狀態(tài)。故足太陽經(jīng)功能與正月寅相參、足少陰經(jīng)與七月申相參,揭示了人體水谷從氣化為汗、為津到凝聚成形為尿、為液、為精、為髓的從“生”到“成”的生理過程。
2.6 “七月少陰申”與“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楊雄《太玄經(jīng)》曰:“寅贊柔微,拔根于元?!薄叭嵛ⅰ敝溉f物萌芽時的柔軟微小?!霸敝肝锏脑嘉瓷鸂顟B(tài)。這是說寅月陽氣有助萬物從原始未生狀態(tài)萌芽于柔微狀態(tài)。
人與天地相參,寅月陽氣感應(yīng)人體陽氣,使人體發(fā)生柔微變化的部位在筋。《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注》曰:“陽之柔,如春景和暢,故養(yǎng)筋?!贝簹鈭A潤活潑,故曰“春應(yīng)中規(guī)”,春氣通于肝,在體為筋,寅月陽氣可感應(yīng)人體肝氣,使筋圓柔靈活。而足太陽經(jīng)也有如“寅月”春生一樣的“正月太陽寅”的升發(fā)津液功能,由于“寅贊柔微”,故人體陽氣“柔則養(yǎng)筋”功能雖由肝主,但也離不開足太陽經(jīng)“正月太陽寅”功能之贊助?!鹅`樞·天年》曰:“筋為剛”,然足太陽經(jīng)“正月太陽寅”功能所升發(fā)津液之滋潤功能可使之柔軟靈活。因此,《靈樞·經(jīng)脈》說足太陽經(jīng)主“筋所生病”。
《周易參同契》曰:“寅申陰陽祖兮,出入終復(fù)始”,寅為陽氣生發(fā)之始,申為陰氣斂肅之端故為祖,升發(fā)為出,斂肅為入,故曰出入。腎和膀胱都主氣化水液,其區(qū)別即在于對水液運化之升降出入作用不同,腎陽向內(nèi)引申,藏精微以養(yǎng)神;膀胱陽氣向外引達(dá),達(dá)津液以養(yǎng)筋。春氣溫柔引達(dá)于外,故“正月太陽寅”功能氣化水液于表,用于“陽氣者柔則養(yǎng)筋”。秋氣申束、收斂于內(nèi),七月少陰“申,神也”功能收藏水谷精微于內(nèi),用于“引水谷和利精神”。因此王冰在解釋《黃帝內(nèi)經(jīng)》“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時指出:“陽氣者內(nèi)化精微,養(yǎng)于神氣;外為柔軟,以固于筋?!?/p>
3.1 “七月陰氣成”與“九月少陽戌”“七月陰氣成”是指七月是萬物申束成形、萬物成就、果實成形之時令。少陰與七月申之天地陰陽相參在于腎或足少陰腎經(jīng)在人體有使“陰氣成”“成形”之生理功能。即腎能“引水谷”而藏之于腎,和合而為膏,滲于骨空,則骨強體壯,使人體有“作強”之形;入于髓海,則髓海足,髓海足則“精神和利”,“精神和利”則人體有“作強”之智,而“伎巧出焉”。故人體之“陰氣成”是指一個人的成熟不僅是形體的長成,還包括心智的成熟。
“成”在先秦文獻(xiàn)中與“癸,冬時水土平”有很大聯(lián)系。如《尚書·大禹謨》云:“地平天成?!笨讉髟?“水土治曰平,五行敘曰成?!薄蹲髠鳌の墓四辍芬灿小八闯紙?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之說?!疤斐伞敝杆臅r成,這些典籍都將“地平”與“天成”相聯(lián)系,并以“地平”為“天成”的前提。這是因為水平可以測地平,地平是立桿測景定向的前提,方位確定了便可揆度四時,故曰“地平天成”。而“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天成”則人與萬物“陰氣成”。因此,“水平”是“陰氣成”的基礎(chǔ)。
先秦時期“盛”亦同“成”,如《康熙字典》引《周禮·冬官考工記》注釋曰:“盛之言成也”?!端貑枴に疅嵫ㄕ摗匪觥爸陵幷?盛水也”之“盛”也當(dāng)有“成”之義,即能“盛”故能“成”。這是因為腎主藏精,有“盛水”之“癸主水土平”一樣之作用?!暗仄教斐伞敝械摹疤斐伞眲t人與萬物“陰氣成”,故腎的“盛水”作用是人體形體、心智成熟的基礎(chǔ),是少陰與七月申“陰氣成”之天地陰陽相參的生理基礎(chǔ)。
商代的青銅族徽中,有一個盆內(nèi)豎木桿狀“斿”的字,而且“斿”下有人扶“斿”作跪拜狀。有研究認(rèn)為,盆內(nèi)之人豎木桿狀與人面魚紋盆有測日景作用的推測可相互印證,故這個象盆內(nèi)豎“斿”、下有人扶“斿”的字,或釋“盛”字[3]。這說明“盛”與“成”形同義通源于以盆盛水測景之“癸主水土平”“地平天成”功用。而青銅族徽中“盛”字中含有“斿”字則可以看出“盛”與“斿”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立桿測景辨正方位需要以地面的水平和圭表與地面是否垂直為前提。我們以前論述過,“斿”字即“游”字,與圭表立桿測景、辨方正時有關(guān),《黃帝內(nèi)經(jīng)》“一陽為游部”“膽為中正之官”理論源于此[11]。青銅族徽中“盛”字中含有“斿”字進(jìn)一步說明了腎藏精之測平、測垂直一樣的作用,是膽為“中正之官”“一陽為游部”之圭表樣作用的生理基礎(chǔ)。在這個意義上,《素問·脈解》便將“九月少陽戌”排在了“七月少陰申”之后。
3.2 “地平天成”與“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地平”為“天成”的前提,人面魚紋彩陶盆“癸”“甲”之分布也說明了這一點。彩陶盆口沿處繪有的八個點表示四正、四維之“八方”,與上文所引《左傳》中“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之“八愷”相對應(yīng)。人面魚紋彩陶盆口沿處“甲”在四正,寓意“甲”之圭表樣作用與辨正方位的關(guān)系,“利用圭表便可測得太陽回歸年長度,就能夠比較準(zhǔn)確地確定分至而劃分四時”[4]。即“甲”是立表測景以辨方、正時的象征,四時確立便是“天成”,故《左傳》中的“莫不時序”之“天成”是由“甲”的圭表樣作用完成的。
古代蓋天說認(rèn)為,四維是用來固定天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xùn)》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天蓋斡旋形成四時是“天成”的象征,北斗斡旋著天蓋轉(zhuǎn)動而不傾倒離不開四維的固定作用?!肮镏魉疗健?地平是“甲”之“天成”作用的基礎(chǔ),故彩陶盆“癸”之符號在四維,其寓意與“癸”之測平作用是“甲”之“天成”作用的基礎(chǔ)相應(yīng),即四維的固定天蓋作用是以“癸”的測平作用為根本的。因此,人面魚紋彩陶盆之“甲”在四正與“癸”在四維寓意正好符合《左傳》“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之義。
《莊子·則陽》有“四時相代”之說,“代”,從人從弋。弋為戈省,意為“巡邏之戈”“游動之戈”,引申為“巡游”“游移”“遷移”“更替”,故亦有《周髀算經(jīng)》所言天蓋“北極樞璇周四游”以成四時之說[13]?!坝巍迸c圭表立桿測影、辨正方位有關(guān)[11],因此四時天成、“四時相代”是由“甲”的圭表樣作用完成的。但四維卻不能“相代”,即“癸”在四維對天蓋起固定作用不能游移、更替。若“四維相代”,則“天蓋”傾倒。
在人體,陽氣與天相參,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如“天蓋”一樣健運不息,故曰“欲如運樞”。前文已述,腎主藏精之“癸主水土平”作用是人體陽氣“為固”的基礎(chǔ),陽氣“為固”有如四維堅固天蓋作用,形體不受外邪侵襲則“四時成”“陰氣成”。頭與天相參,如果腎精失藏,則精氣、陽氣不固而可能枯竭,人體則會出現(xiàn)若“天蓋”傾倒一樣的病證,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素問·脈要精微論》則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p>
3.3 “腎者牝臟也”與“少陰為樞”《素問·陰陽離合論》以門的關(guān)闔樞一體互用關(guān)系,來闡釋三陰三陽之間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重要性,其中太陽、太陰為關(guān)(開),陽明、厥陰為闔,少陰、少陽為樞。楊上善注:“夫為門者具有三義:一者門關(guān),主禁者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關(guān)閉者也……三者門樞,主轉(zhuǎn)動者也?!毙蜗蟮卣f明了三陰三陽各自功能和相互關(guān)系。人體是一個由三陰三陽經(jīng)脈連結(jié)成的有機整體,每條經(jīng)脈各有所主,然又密不可分,就如一扇門戶,將門關(guān)牢或打開都需要關(guān)(門閂)、闔(門板)和樞(轉(zhuǎn)軸)三者配合才能達(dá)到目的。故《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云:“開(關(guān))闔者,如戶之扉。樞者,扉之轉(zhuǎn)牡也。舍樞不能開(關(guān))闔,舍開(關(guān))闔不能轉(zhuǎn)樞。是以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
古代的門戶靠門基石和連楹固定門扇,大門靠門軸轉(zhuǎn)動。門軸上下出頭,承接門軸的凹槽叫門臼,門軸在門臼內(nèi)轉(zhuǎn)動,這在殷商時期就出現(xiàn)了。門臼分上下兩部分,上門臼在連楹上,下門臼在基石上。前文已述,足少陰腎經(jīng)有“取平”“固定”之“基石”一樣的作用,足少陽膽經(jīng)有“游移”一樣的作用,少陰、少陽同為樞,如果以陰陽動靜及《大戴禮記》“丘陵為牡,谿谷為牝”的凹凸陰陽觀念看,少陽之樞當(dāng)與呈凸起狀主轉(zhuǎn)動的轉(zhuǎn)軸(即《素問集注·卷二》說的“扉之轉(zhuǎn)牡”)功能相參。《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腎為牝藏?!薄端貑枴に疅嵫ㄕ摗吩?“腎者牝臟也?!鄙訇帪闃挟?dāng)與固定“扉之轉(zhuǎn)牡”之凹陷狀門臼功能相參。門臼位于基石和連楹上,而基石和連楹可保持大門水平、直立并有固定大門成形的作用,恰恰符合七月申“陰氣成”“萬物成形”之理,故“七月少陰申”的論述與《素問·陰陽離合論》的“少陰為樞”論述亦一致。
追本溯源,與人體“少陰為樞”功能相參的基石與門臼的穩(wěn)固作用是由“癸主水土平”之水平、垂直功用決定的,而與“少陽為樞”相參的門軸的轉(zhuǎn)動開閉是由晝夜、季節(jié)等時間因素決定的,這需要有決斷四時能力的“甲”之圭表樣作用來完成。因此少陰、少陽同為樞而有差異的相輔相成關(guān)系,與人面魚紋彩陶盆之“甲”在四正、“癸”在四維寓意一致,“甲”“癸”符號之寓意可為少陰、少陽為樞理論之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