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大單元設計、小要素設計和專項式設計,幫助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指導學生通過走訪調查、課題研究、研學旅行等方法展開拓展研究,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思想;通過文史連通、史地連接、史政貫穿的方法促使學生展開跨學科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樣能更好地構建項目式學習課堂,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項目化學習;初中歷史
作者簡介:張瑞(1992—),女,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專注度、自主思考能力尤為重要。項目化學習活動能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領會更深層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這是一種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歷史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一、主題式推進,形成唯物史觀
(一)大單元設計,生成社會意識
《課程標準》提出:“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睔v史學習的關鍵就是讓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中看透歷史的本質,這是歷史項目化學習的重要主題。教師要采用大主題帶動小要素的方法,設計項目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唯物史觀。在設置大單元主題時,教師要找到符合教材單元核心內容的問題,將其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逐步生成社會意識。
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盛唐氣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生成社會意識,認識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將大單元主題設置為“了解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等方面的特點,分析唐朝盛衰變化的原因”。對于這個大單元主題,學生可從各個方面入手,探究唐朝社會的全貌,并認識到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逐步生成社會意識。通過大單元主題的引導,學生能從整體上梳理教材內容,認識到本單元的關鍵內容,進而形成宏觀學習格局。
(二)小要素設計,辨析生產關系
小要素設計指在大主題設計的基礎上,根據(jù)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影響等基本要素設計探究任務,讓學生深入探究、辨析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關系,使學生形成唯物史觀[1]。
以唐朝大單元主題學習為例,主問題為“唐朝盛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小要素則可以圍繞“安史之亂”等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圍繞生產關系展開一系列探究。小要素一:辨析社會生產關系是永恒不變的,還是發(fā)展變化的。對此,學生可以分析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生產關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小要素二:辨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思考誰決定誰。學生可以分析安史之亂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分析它的發(fā)展變化是否造成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小要素三:辨析新生產關系如何取代舊生產關系。學生要分析安史之亂階段出現(xiàn)了哪些新的社會階層,它們給生產關系帶來了什么變化,引發(fā)了哪些歷史事件,產生了什么結果,對后世有什么影響。圍繞小要素展開探究,學生可從具體的歷史事件出發(fā),探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關問題,認識到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新生產關系會取代舊的生產關系。
(三)專項式設計,思考人生價值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不斷增加,能逐漸了解歷史知識的內在邏輯。此時,教師可以安排專項式探究活動,讓學生從橫向或縱向的角度出發(fā),展開深入探究。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復盤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反思自我,思考人生價值,升華歷史課堂學習[2]。
在唐朝大單元主題學習中,在學生通過主題推進生成了社會意識,了解了生產關系后,教師要引導他們思考從歷史知識中能獲取什么樣的人生感悟,這有助于他們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培養(yǎng)唯物史觀。教師可以設計“唐朝歷史人物的功過”專題探究活動,讓學生選擇武則天、李世民、安祿山等歷史人物展開深度探究,辯證分析他們的功過,之后再反思自我,說說他們的人生對自己有什么啟迪。例如,學生可以分析安祿山在安史之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他的人生觀是什么,存在什么問題。然后以此為切入點,說說該如何以史為鑒,反思自我,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在進行專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借古思今,借助歷史人物的事跡反思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么。這樣能讓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呈螺旋式上升狀態(tài),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拓展式研究,加強史料實證
(一)走訪調查,探尋人物蹤跡
史料實證能力也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要提升史料實證能力,學生要以課本為基礎,拓展學習,了解更多的歷史事件,搜索更多的史料,然后展開拓展式歷史探究。走訪調查是搜索史料的方法之一。學生可以探訪歷史人物的蹤跡,搜索歷史圖片,參觀歷史遺跡,從中獲得資料,展開歷史論證。
結合“科技文化成就”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走訪調查活動,了解當?shù)赜心男┲目茖W家、文學家、藝術家,了解他們的生平。該活動可以分成“網絡尋蹤”“遺址探訪”“調查采訪”三個環(huán)節(jié)。在“網絡尋蹤”環(huán)節(jié),學生主要搜索人物資料,了解網友對其的評價,初步掌握相關信息。在“遺址探訪”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名人故居等方式了解目標人物,接觸各種實物型歷史資料,以此獲得更真切的感受。在“調查采訪”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條件,學生可以采訪目標人物,或者采訪研究該人物的學者,獲取相關信息。
(二)建設課題,分析文物真?zhèn)?/p>
組織學生開展特色歷史課題研究是開展拓展式學習的好方法。在項目設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確立課題,規(guī)劃項目,展開合作探究,拓展、深化教材內容,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的過程中,學生欣賞了不少唐朝的歷史文物,教師在此基礎上設置了“辨析唐朝文物真?zhèn)巍钡恼n題,并展示若干文物圖片,讓學生試著從質地、銘文、造型、紋飾、工藝技術、作品風格等諸多方面入手分析,說出這些文物中哪些是真正的唐朝文物。在規(guī)劃項目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不少合作探究的方法:第一,采用比較分析法,去博物館參觀,看看真正的唐朝文物在形貌風格上有什么特點,然后對照分析圖片中的文物,找出不符合時代特點的物品;第二,采用文獻搜索法,查閱歷史典籍,看看歷史資料如何介紹、評價唐朝文物的風格,然后對照圖片,找出風格不同的作品。在辨析文物真?zhèn)蔚闹黝}活動中,學生認識到可以從歷史資料中獲取信息,掌握該文物的風格和特點,然后展開分析。
(三)研學旅行,鑒賞遺址遺跡
研學旅行也是開展拓展式項目學習的好方法。研學旅行以真實的問題為引導,以完成探究項目為目標,是一種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活動形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參觀、鑒賞遺址遺跡,思考某些歷史問題。
在探究“抗日戰(zhàn)爭”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設計的項目為“了解當?shù)赜嘘P抗日戰(zhàn)爭的具體史實,提升自己的家國情懷”,并展開研學旅行活動。該活動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為制訂研學旅行計劃。學生要通過網絡搜索等方式,了解當?shù)卦诳谷諔?zhàn)爭期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然后擬定探訪計劃,預設探訪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為研學實踐。學生要走訪相關的遺址遺跡,并解決相關的歷史問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為總結歸納。學生要將拍攝內容、采訪內容和搜索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撰寫報告,總結史實,并說說通過該活動,自己在思想品德上有什么提升,獲得了哪些感悟。研學旅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向外拓展,展開深度學習。
三、跨越式發(fā)展,培養(yǎng)家國情懷
(一)文史連通,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家國情懷也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墩n程標準》提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形成對家鄉(xiāng)、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使學生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不僅是歷史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的教學重點。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跨越式課堂,將歷史和其他學科的內容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融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采用文史連通的方法,能讓學生從古詩文鑒賞中獲得靈感,進而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唐朝大單元主題學習活動十分適合開展文史連通活動,教師可以設置“透過唐詩看唐朝歷史”的探究項目。該活動分為兩個小項目:一是從詩歌的角度入手,了解盛唐氣象。學生可以找出詩歌中展現(xiàn)唐朝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的句子,感受唐朝的繁盛,并體會盛唐詩人的自豪之情。二是從杜甫的詩句中了解安史之亂的狀況。學生可以閱讀“三吏”“三別”等作品,對照唐朝歷史文獻,思考安史之亂對唐朝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并體會詩人愛國憂國的高尚情操。例如,有一名學生整理了杜甫的詩歌,發(fā)現(xiàn)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輾轉各地,從他的行程中能看到社會現(xiàn)狀。從內容上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杜甫不僅真實地展現(xiàn)了民眾的痛苦經歷,而且表達了自己對民眾的同情。文史連通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能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主動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產生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史地連接,深化科學精神
史地連接指將歷史和地理結合起來,讓學生利用地理知識研究歷史發(fā)展和地理區(qū)域空間的問題。這樣的探究活動能讓學生深化科學精神,嘗試從歷史地圖中獲取信息,論證歷史問題。
如在“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這個探究項目中,學生要探究的項目之一是“思考該時期多國并立、對峙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該項目有不少探究方向,其中,有一個探究方向就是采用史地連接的方法。學生要搜索當時的歷史地圖,著重分析各個國家邊境地區(qū)的地理狀況,探索各國的交通情況。之后,學生要分析地理和交通狀況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戰(zhàn)事發(fā)展,分析在古代社會,高山、河流等自然環(huán)境對交通的影響程度,并據(jù)此分析多國并立、對峙的局面是否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史地連接的方法運用到探究其他歷史問題上,進一步感受此方法的科學性、有效性。同時,這種方法也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家國情懷。
(三)史政貫穿,塑造健全人格
史政貫穿也是構建跨越式課堂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從中得到啟迪,分析社會現(xiàn)實問題,探索社會未來的發(fā)展情況,思考個人和社會的關系。這樣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確自己要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在學習“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可以設置探究項目,讓學生調查當?shù)氐纳鐣钭冞w情況,并分析自己能為社會的發(fā)展做什么貢獻。該活動分兩個小項目展開:一是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發(fā)展。學生要搜索史料,了解家鄉(xiāng)過去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對照如今的情況,看看有什么變化,思考這種變化是因為什么而產生的。二是探索家鄉(xiāng)的未來發(fā)展。學生要結合自己的個人情況,思考自己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yè),分析未來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建設家鄉(xiāng),如何讓家鄉(xiāng)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并嘗試寫一份小提案,將自己對未來的設想和對家鄉(xiāng)的愛融入其中。比如,有一名學生在思考后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和信息技術對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將來要研究人工智能,思考如何將這種技術運用到家鄉(xiāng)的建設中。采用史政貫穿的方法能提升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加強其辨析時事的能力。同時,學生也能認識到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提升社會責任感,這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結語
在組織學生參與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主題設置、拓展研究、跨越式發(fā)展這三個方面入手,優(yōu)化教學設計,讓課堂從單一走向多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陳飛.以項目化學習為依托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途徑[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1):58-59.
蔡婷婷.“慢”教學促“真學”[J].中學教學參考,2023(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