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熱點事件構建真實情境進行試題命制,能在輔助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實現知識、能力、素養(yǎng)和價值的整合。本文統計了2023年的地理熱點事件,對熱點事件進行知識模塊歸類和考查方向梳理,并將熱點事件作為試題命制的材料背景、知識背景、思維背景和價值背景進行命題探索,同時,將熱點事件作為試題背景進行命題實踐,以期推動高考備考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熱點事件;試題命制;高考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5-0035-05
一、2023年地理熱點事件統計
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涵蓋自然與人文兩大領域,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熱點事件分類梳理,總結熱點事件的知識模塊、知識點,并據此思考將熱點事件融入模擬試題的可行性,整理熱點事件的考查方向,可提高師生對熱點事件關注度。表1梳理了2023年的地理熱點事件及其知識領域和命題方向。
縱觀2023年的地理熱點事件,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兼有,國內事件與國外事件并存,是高三復習過程中很好的教學資源。從高三試題命制的角度來看,可將熱點事件直接作為試題材料,也可依據地理熱點事件所屬的知識維度來選取新的試題材料,實現對知識遷移的考查;熱點事件所反映出來的思維特征、價值觀念也可以作為試題命制的背景。
二、基于熱點事件的地理試題命制途徑
基于熱點事件的地理試題命制要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指導,實現“一核”“四層”“四翼”的融合考查[1]。同時要緊扣課標要求,注重搭建試題情境,設置不同水平層次的題目,全面綜合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遷移運用能力,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1.以熱點事件作為試題材料背景
在試題命制中,將地理熱點事件直接作為試題材料背景,這有助于搭建真實的試題情境,利于考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事物,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2]。但要注意的是,將熱點事件直接作為試題材料背景要做進一步的處理,滿足試題的考查需求。
(1)保證試題材料的簡潔性
將熱點事件直接作為試題材料背景,首先,應對熱點事件材料進行刪減,保留可用信息,刪除與試題考查意圖關聯性不大的文字表述,實現試題材料的精簡性。其次,精簡熱點事件的文字表述,不能只作簡單的刪改,要對語言進行加工,使之符合科學性和考查要求。最后,要注重語言的凝練和邏輯的通暢,不能有拼湊感,應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利于學生從材料中獲取解題信息。
(2)確保試題材料的科學性
將熱點事件作為試題的材料背景,必須要保證試題材料的科學性,不能出現學科知識的錯誤和偏差[3]。熱點事件可能來源于新聞稿、相關雜志、自媒體等媒介,該類媒介為增強文章閱讀性和吸引力,往往會對文字進行加工和美化。在命制試題過程中,選取熱點事件素材后,應在權威官方機構、數據庫進行檢索查閱,如地方政府統計年鑒、知網數據庫、權威雜志期刊等平臺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試題材料進行調整,使之契合基本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邏輯。
(3)追求試題材料的有效性
試題材料文字不宜過多,避免增加學生的閱讀負擔。高考評價體系要求考查學生的語言解碼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等。這就要求在命題時要注意材料的有效性,既能滿足試題的考查要求,又不對學生造成閱讀障礙。命題教師應對熱點事件材料進行重構,控制材料字數,改變表達方式,呈現解題的支撐材料和干擾信息,使之符合學科邏輯,促進考查目標的落實。
2.以熱點事件作為試題知識背景
以熱點事件作為試題的知識背景,其含義是指試題結合熱點事件所蘊涵的知識點進行材料重構,而非直接將熱點事件作為試題材料來考查。分析歷年的高考試題不難發(fā)現,每年的高考試題在一定程度上要規(guī)避當年的熱點事件,以確保高考選拔功能的公平性。但高考試題還是與熱點事件相關知識點有深刻融合的體現,將熱點事件所反映的知識體系作為命題知識背景,既實現了對熱點地理事件的教學運用,又實現了對知識體系的復習。
(1)緊扣熱點事件蘊涵的知識體系命題
以熱點事件為知識背景來命題,實際上是以熱點事件為載體來實現知識體系的復習,如2023年“南極巨大冰架脫落”這一熱點事件反映出的知識點可歸納為“全球氣候變暖”。在組織命題的時候,避免直接以“全球氣候變暖”單一知識維度組織試題命制。應廣泛地查閱資料、新聞,檢索期刊、數據庫,找到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研究結論及其所引發(fā)的事件,以查閱到的科學研究和引發(fā)事件作為試題材料,考查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具體命題思路如圖1所示。
(2)實現知識體系的建構與運用
在進行材料組織和設問的過程中,要注意全面系統地考查熱點事件所承載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通過試題訓練達到系統復習的效果。例如,分析“南極冰架脫落”事件得出其知識背景——全球氣候變暖,命制以“全球氣候變暖”為知識背景的試題,試題的設問應盡可能涵蓋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全球氣候變化對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緩解措施;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過程等維度,這樣才能較好地實現“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復習和測試。
3.以熱點事件作為試題思維背景
每個地理熱點事件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思維過程,也就是每個地理熱點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有一定的思維路徑可遵循,如過程性思維、綜合性思維、整體性思維、時空思維、尺度思想等[4]。
(1)循序漸進進行思維訓練
每個地理熱點事件的背后,其思維體系可能是綜合的、整體的。但為了達到思維訓練的效果,平時測試的試題適宜選擇其中一個思維側重點來搭建試題情境,尤其是一輪復習過程中,試題思維綜合性不宜過強,應循序漸進,從思維單點、多點結構訓練逐步進階到關聯結構的思維訓練,進而上升到拓展想象結構的思維訓練,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達到一定水平層次之后,再通過綜合性的試題來檢測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這樣就實現了學生思維“點—線—面”的發(fā)展,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
(2)教學評一體化促進思維培養(yǎng)
以熱點事件分析思維作為試題的思維背景,應構建起教學評一體化的思維培養(yǎng)體系。具體操作如下:首先,以熱點事件為教學素材開展教學活動,側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熱點事件的思維能力,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同伴互助、自我發(fā)展等形式實現思維進階;然后,以熱點事件所呈現的主體思維組織試題素材,開展試題命制;最后,用試題來檢測學生的思維結構能力和思維發(fā)展水平,檢測后要及時進行反饋,指出學生的思維誤區(qū)[5]。同時,試題評講要將試題與該熱點事件進行對比研究,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遷移。其過程基本遵循圖2所示流程。
4.以熱點事件作為試題價值背景
高考要回答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這就要求高考要通過試題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優(yōu)秀中華文化,實現試題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引領[6]。模擬試題的命制也要實現這一目標,通過試題材料組織和設問來實現以上考查目標。
(1)通過材料組織實現價值引領
某些熱點事件通??梢苑从吃邳h的領導下我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如2023年熱點事件“西氫東送”彰顯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了資源利用合理化、區(qū)際發(fā)展協調化;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則展示了祖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新能源汽車快速發(fā)展顯示了祖國經濟建設和產業(yè)發(fā)展的先進性。這些事件都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發(fā)展取得的偉大成就。將這些熱點素材進行組織,融入試題之中,通過語言組織,讓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試題的核心價值引領?;仡?023年的高考試題不難發(fā)現,全國甲卷第一組選擇題的表述“2019年,泉州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合作培育的胡蘿卜種子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替代了進口種子”強調了我國種子產業(yè)的巨大進步。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的種子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這則材料回應了這一熱點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強化學生的奮斗精神。全國乙卷第一組選擇題的表述“目前,邵東市每年生產的一次性打火機占世界同類打火機總產量的70%”則彰顯了我國的小產業(yè)、大成就,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產業(yè)發(fā)展取得的巨大進步,有利于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學生的勞動精神。
在命題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組織材料來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通過文字表述潛移默化地完成試題的價值引領。
(2)通過試題設問服務育人選才
相較于材料表述潛移默化地實現價值引領,試題的設問則直接考查學生的價值取向。高考的核心功能在于“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試題設問直接承擔著這一要求,通過試題的設問,能檢測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層次、素養(yǎng)水平和價值取向,所以試題的設問是點睛之筆[7]。良好的試題設問能實現考查目標的落實,如2023年全國甲卷第2題設問“實現進口種子替代對泉州胡蘿卜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意在引導學生思考科技自強的重要意義,錘煉學生的奮斗精神和責任擔當。所以,在試題命制過程中,要有意引入價值觀念考查的試題,檢測育人效果,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人才選拔。
三、基于熱點事件的地理試題命制實踐
1.以熱點事件為材料背景、價值背景的試題設計
【設計思路】試題的材料背景取自真實的地理熱點事件——新疆海鮮產業(yè)的發(fā)展。直接把熱點事件作為試題材料背景,增強試題材料情境的真實性,檢測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價值背景融入試題材料文字表述中,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國情,通過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地大物博”這一觀念,實施國情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試題的價值引領。設問緊扣材料表述,著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信息獲取、加工與運用能力,考查學生的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實現試題的考查價值。
【原創(chuàng)試題】近年來,新疆作為離海最遠的內陸省份,所產海鮮贏得市場青睞。新疆雖整體缺水,但局部豐水。區(qū)內分布著20多條主要河流和100多個大小湖泊,宜漁水域、濕地面積超過306萬公頃。在新疆養(yǎng)殖澳洲龍蝦,需要從疆外運輸蝦苗,在水溫適宜時投放養(yǎng)殖,由于運距遠,蝦苗成活率不高,導致蝦苗成本過高。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新疆發(fā)展海鮮產業(yè)突出的自然優(yōu)勢是
A.冰雪融水補給,水質較好
B.魚類資源豐富,產品多元
C.深居大陸內部,污染較小
D.全年光照充足,水溫穩(wěn)定
2.新疆發(fā)展海鮮產業(yè)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①沙地滲水? ②氣候炎熱? ③缺乏水源? ④土壤返堿
A.①②? ? ? ? ? B.①④? ? ? ? ? C.②③? ? ? ? ? D.②④
3.為解決蝦苗成本過高的問題,新疆可采取的最優(yōu)措施是
A.提高養(yǎng)殖技術,促進蝦苗繁殖
B.完善交通網絡,提高運輸速度
C.控制運輸水溫,保證蝦苗存活
D.采用溫室大棚,實現本地培育
【試題解析】第1題,新疆主要補給水源為高山冰雪融水,水質好,利于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故選A。新疆魚類資源豐富與海鮮養(yǎng)殖無關,B錯;題目問的是自然優(yōu)勢,污染是在人類活動的干擾下產生的,C錯;新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水溫較低,D錯。
第2題,新疆沙地廣布,鹽堿化問題突出,水產養(yǎng)殖過程中要防止沙地滲水;水下滲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在養(yǎng)殖區(qū)可能出現返鹽堿現象,故選B。新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材料中已強調濕地面積廣,滿足養(yǎng)殖所需,排除②③。
第3題,蝦苗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死亡,導致蝦苗成本過高,蝦苗屬幼蝦,不具備繁殖能力,排除A;蝦苗的死亡可能是由于運輸過程中水溫升高、缺氧等所致,提高運輸速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B錯;水溫不是導致蝦苗死亡的唯一因素,排除C;利用溫室大棚,冬季實現本地繁育蝦苗,減少運輸成本,保證蝦苗存活,進而降低蝦苗成本,故選D。
2.以熱點事件為知識背景、思維背景的試題設計
【設計思路】試題考查知識點為全球氣候變暖,取材自2023年地理熱點事件“南極冰架脫落”。試題不直接以南極冰架脫落為材料背景,轉而選擇“北極湖泊消失”為試題情境,實現對“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大概念知識框架的考查;“教”與“學”的過程中以南極冰架脫落為教學素材,“評”則以北極湖泊排水事件來實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知識考查,教學評一體化實現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培養(yǎng)和對學生思維水平的檢測,促進學生的學科思維不斷進階。
【原創(chuàng)試題】近年來,隨著北極地區(qū)多年凍土的大規(guī)模解凍,在湖泊密布且土壤富含地下冰的北極沿海低地地區(qū),冰楔(即地表水滲入凍土裂隙中凍結成的冰體,剖面呈楔狀)融化伴隨的地表沉降,引發(fā)了湖泊排水問題,造成湖泊在數周甚至數天內消失,排水湖盆慢慢形成“北極綠洲”。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4.北極地區(qū)多年凍土解凍導致湖泊排水的原因是
①氣溫升高,蒸發(fā)加劇? ②冰楔融化,湖水下滲加強? ③水源增多,湖水漫溢? ④湖岸傾覆,形成排水通道
A.①③? ? ? ? ? B.①④? ? ? ? ? C.②③? ? ? ? ? D.②④
5.形成“北極綠洲”的植被景觀主要是
A.苔原植被? ? ? ? ? ? ? ? ? ? B.草原植被
C.低矮灌木? ? ? ? ? ? ? ? ? ? D.針葉林植被
【試題解析】第4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地區(qū)蒸發(fā)加劇,但難以在幾周甚至幾天之內使得湖泊消失,①錯;湖泊排水形成“綠洲”,說明湖盆裸露,出現陸生植被,湖泊排水并非漫溢形式,③錯。據材料信息“隨著北極地區(qū)多年凍土的大規(guī)模解凍,冰楔融化伴隨的地表沉降,引發(fā)了湖泊排水問題”可知,湖泊排水與冰楔融化和地表沉降密切相關,冰楔融化后,湖水下滲通道增多;凍土融化,導致湖盆地表沉降,湖水外泄,故選D。
第5題,氣候變暖導致湖盆水體外泄,由于排水湖盆比周邊區(qū)域更加濕潤且泥土中富含營養(yǎng)元素,植被在排水湖盆中快速生長,迅速達到周邊植被的綠度水平,北極地區(qū)氣候寒冷,凍土廣布,植被類型以苔原植被為主,故選A。
四、結語
將地理熱點事件融入試題命制要注意加強對材料的理解和處理,研究試題情境的建構,分析設問的有效性和考核價值,挖掘熱點事件背后的知識、思維、價值,提高試題命制的質量。但要注意的是,熱點事件引入試題是為了拓展教學素材的廣度和深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價值目標,要注意引導學生避免在高考備考過程中過度關注熱點問題而忽略了對知識、能力、素養(yǎng)和價值的基本追求。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羅玉,尼加提·卡斯木.我國近10年高考地理試題研究熱點與拓展趨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3):72-74.
[3] 朱夢園,戴文遠,鄧珍梅.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特點及對教學的啟示——以2021年高考廣東地理卷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3):71-74.
[4] 侯勝.尺度思想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體現及備考策略探究——以2022年全國甲卷第36題為例[J].地理教育,2023(4):36-39.
[5] 程菊,王萬燕.基于“學—教—評”一致性的單元教學設計關鍵技術剖析[J].地理教育,2023(4):3-6.
[6] 高麗.高考地理試題改革熱點的梳理與展望——基于教育部考試中心試題評析的系列文章[J].地理教學,2019(12):45-48.
[7] 張功本,梅國紅,李秀菊.地理試題中思政元素分析與教學啟示——以2022年全國乙卷為例[J].地理教育,2022(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