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修娟 嚴家佳 張茂林 相林 張居曉
【摘要】 近年來,高等融合教育快速發(fā)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孤獨癥大學生的高等融合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招收孤獨癥大學生的高校和專業(yè)較少。通過梳理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的開展情況,發(fā)現(xiàn)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建議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優(yōu)化多元合作模式、搭建長期溝通渠道,以促進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的發(fā)展,推進孤獨癥大學生高等教育融合體系建設。
【關鍵詞】 孤獨癥;高等融合教育;融合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葛修娟,副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教務處(南京,210038);嚴家佳,助教,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南京,210038);張茂林,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南京,210038);相林,副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南京,210038);張居曉,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科研處(通訊作者:zjxiao@njts.edu.cn,南京,210038)。
一、引言
孤獨癥被歸類為一種由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diào)導致的發(fā)育障礙,是兒童發(fā)育早期出現(xiàn)的一種發(fā)展性障礙。孤獨癥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相較于聽障、視障學生更顯不足。因此,孤獨癥大學生融合教育體系建立的難度更大[1]。
改革開放以來,殘疾人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融合教育的政策日益完善,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的相關政策也不斷被提及。2005年,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原“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由教育部批準設立全國首個孤獨癥教育康復專業(yè),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孤獨癥教育康復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架構(gòu)及體系[2]。2006年,孤獨癥被劃歸為精神類殘疾,《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十一五”發(fā)展綱要(2006—2010年)》納入孤獨癥康復體系[3]。隨后的幾年,孤獨癥康復教育相關的國家政策陸續(xù)出臺。為推進對孤獨癥康復的研究,2015年,中國殘聯(lián)成立了國家孤獨癥研究中心。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大力推進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制孤獨癥大學生的課程指南[4]。2019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指出,要著力辦好特殊教育,努力發(fā)展融合教育,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5]。
現(xiàn)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體現(xiàn)了國家對推進孤獨癥大學生教育的重視,但是孤獨癥大學生通過殘疾人單招或者普通高考被高校錄取的人數(shù)十分有限,其被社會接納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總結(jié)目前孤獨癥大學生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對其平等獲得高等教育、更好地融入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融合教育保障支持體系,中國殘聯(lián)、教育部聯(lián)合開展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工作,委托6所高校進行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工作[6-7],明確指出構(gòu)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重要作用。
二、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實踐工作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是6所試點高校之中唯一招收孤獨癥學生的院校。自2017年以來,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共培養(yǎng)了4名孤獨癥大學生,分別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和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就讀,目前已有3名孤獨癥大學生順利畢業(yè)。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根據(jù)孤獨癥學生的特點,構(gòu)建了“一中心、兩個別、三階段、四合作”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一中心”指以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兩個別”指個別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個別化輔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三階段”指入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和能力提升階段;“四合作”指家庭、學校、企業(yè)和社會四方合作,共同發(fā)力,助力人才培養(yǎng)成效。培養(yǎng)模式如圖1所示。
(一)實施過程
1.建立學生信息檔案
每個孤獨癥大學生都有其獨有的特征,在被錄取以后,招生部門會將學生基本信息提供給融合教育中心和各二級學院。學生進校后,為進一步了解其詳細情況,各二級學院、融合教育中心、學科專家及家長組織開展座談會及新生入學輔導等活動。各二級學院結(jié)合招生部門提供的基本信息和座談會得到的信息,為學生建檔立卡,該檔案包括學生基本情況、評估材料和有關醫(yī)學證明等材料。每學期排課結(jié)束,學工處會為孤獨癥大學生所在班級的任課教師提供一個二維碼,掃描該二維碼即可查看學生的基本信息,從而有利于教師在課前根據(jù)學生信息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下頁表1展示了孤獨癥大學生B個人檔案中的基本情況信息。
2.制訂個別化培養(yǎng)方案
依據(jù)孤獨癥大學生信息檔案,“一對一”制訂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修訂過程中進行殘障融合學生課程與教學調(diào)整,開設適合孤獨癥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替代性課程,確保孤獨癥大學生有課可選,順利完成學業(yè)。以B學生所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為例,構(gòu)建的孤獨癥課程體系結(jié)構(gòu)如圖2所示。
針對孤獨癥大學生B的特點,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設置做了部分調(diào)整。
具體的調(diào)整方案如下。
一是調(diào)整部分基礎課設置。根據(jù)課程性質(zhì)和難易程度以及教學目標和考核要求,排除側(cè)重理論知識學習、所需知識基礎較高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和考核方式不適合的課程,同時補充所需知識基礎較為適合、教學目標和考核方式也較為適合的課程??紤]到B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弱,基本漢語表達能力還有待提升,開設英語類課程效果不佳,因此開設基礎漢語課程替代大學英語課程。
二是增加職業(yè)實務課和技能拓展課。孤獨癥大學生由于本身基礎知識薄弱,在專業(yè)課程學習中會遇到較多困難。通過增設辦公軟件實訓、攝影與攝像實訓等實務類和技能拓展類課程,讓孤獨癥大學生了解辦公室日常工作的基本內(nèi)容,掌握辦公室工作的原則和技巧,幫助孤獨癥大學生提前接觸辦公室工作環(huán)境與工作內(nèi)容。
三是增設藝術處理類技能課程。為了提高孤獨癥大學生課堂學習興趣,豐富課程學習內(nèi)容,開設藝術處理類技能課程。鑒于B學生熱愛攝影,特開設攝影技術與藝術課程,激發(fā)其學習熱情,以開拓更豐富的就業(yè)路徑,培養(yǎng)更多的技能。
四是增加崗前實習模塊。為了解決孤獨癥大學生就業(yè)問題,通過訪談調(diào)研孤獨癥大學生及其家長,明確學生理想的就業(yè)方向,開設移動Web開發(fā)、軟件開發(fā)項目訓練等相關技能培訓課程,并聯(lián)系校企合作單位、相關企業(yè)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通過實習提高孤獨癥大學生的工作技能和代碼編程能力。
3.調(diào)整課堂教學方法
孤獨癥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有一些共性表現(xiàn),他們通常課堂紀律良好,但課堂參與度較低,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較差,缺乏課堂上的主動交流等。此外,孤獨癥大學生還有一些差異性表現(xiàn),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認真開展教學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做到有針對性地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B學生課堂紀律良好,但課堂參與度較低,缺乏課堂上的主動交流。教師根據(jù)該生的特點,重新研讀教學大綱和教材,調(diào)整教學方法,制訂教學計劃。例如,部分課堂采用分層教學或個別授課。分層教學是把B學生和與他水平相當?shù)膶W生作為一類學生,設計適合的課前預習內(nèi)容以及課后作業(yè),課前讓學生預習,課堂上有意識放慢語速并提問學生,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對B學生加強課后輔導,并不斷重復強化,加深B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4.推進多元化參與
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過程中,參與者不僅是學校和孤獨癥大學生,還包括其家長、企業(yè)和社會。為了幫助孤獨癥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提升學習能力,應采用多元化參與新模式。傳統(tǒng)“家校合作”模式基于學校和家庭雙方,忽視了在合作過程中企業(yè)和社會所起的重要作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在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實踐中,構(gòu)建新的多元化參與模式,建立“學?!彝ァ髽I(yè)—社會”的多元合作機制,該模式強調(diào)學校、家庭、企業(yè)、社會的相互合作,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四合作”模式
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過程中的多元化參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學校與家庭的雙向合作。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教育現(xiàn)代化、民主化、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到當今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8]。在特殊大學生尤其是孤獨癥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培養(yǎng)行為習慣時都不應該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開來。孤獨癥大學生家長是推動融合教育發(fā)展的最強動機群體[9]。由于孤獨癥大學生在交流上存在困難,而家長又是最了解孤獨癥大學生的人,家長進校陪讀可以代表學生與教師和學校進行溝通交流,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同時,家長參與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也可以避免因條件限制而導致的教育效果不佳。由于家長無法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就尤為重要。學校和家庭建立伙伴關系,定期告知家長學生校內(nèi)表現(xiàn)和學業(yè)或生活中的問題。此外,教師根據(jù)孤獨癥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由簡入深,層層遞進,并在課后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輔導,強化學習??紤]到部分課程難度較大,孤獨癥大學生學習效率低且不會主動聯(lián)系教師尋求幫助,由班委和學生志愿者組建幫扶小組,多形式、全角度幫扶、監(jiān)督,互助學習,提升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效果。
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合作。學校與社區(qū)聯(lián)合舉辦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等,并邀請孤獨癥家長參與,孤獨癥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長、興趣參與社會實踐。例如,鼓勵XX學院為B學生提供了諸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鼓勵其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班級團建以及志愿者服務活動等,幫助其鍛煉與陌生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使其在畢業(yè)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學校、家庭與企業(yè)的合作。學校通過訪談孤獨癥大學生及其家長,明確學生理想就業(yè)方向,并開設相關技能培訓課程,為日后工作打下基礎。同時聯(lián)系相關企業(yè),為孤獨癥大學生提供崗前實習機會。由于孤獨癥大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較慢,實習時長延至1年??紤]到孤獨癥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缺乏接觸陌生環(huán)境的能力,在企業(yè)實習前期家長可以陪伴學生,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并融入工作環(huán)境,中后期家長不再陪伴,由學校教師和企業(yè)及時匯報學生實習情況。在學生畢業(yè)后,學校走訪學生工作單位,將學生工作情況反饋給實習企業(yè),不斷改進完善實習培訓課程。
(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缺少既懂孤獨癥又懂高等教育的專業(yè)教師
針對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學生的個別化需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為每位學生建檔立卡,開展了“一人一案”的個別化支持計劃,制訂個別化課程方案。盡管已經(jīng)根據(jù)學生個別化需求調(diào)整了課程設置,但孤獨癥大學生接受相關知識還是較慢。由于一般的任課教師沒有孤獨癥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對孤獨癥大學生的了解較少,僅限于學生基本信息表中的內(nèi)容,因此盡管教師可以給孤獨癥大學生更多關注和輔導,但遇到問題時仍缺乏專業(yè)的解決措施。高質(zhì)量的專業(yè)師資隊伍是確保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水平的保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師資隊伍仍有待加強。
2.孤獨癥大學生對家長依賴性過強
學校推進多元化參與模式,旨在強化學校、家庭、企業(yè)、社會之間的相互合作。但在實施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承擔的任務過重,企業(yè)和社會并沒有很好地融入進來。尤其是家長進校陪讀期間,本意是希望孤獨癥大學生能在家長陪伴下盡快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在課后起到輔助作用,幫助學生掌握課題知識。然而,家長學習能力有限,對部分專業(yè)知識無法深入理解,對學生輔導效果微乎其微。此外,孤獨癥大學生難以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操作性較強的作業(yè)時,家長也會選擇包攬全部任務。學生不參與,無思考,未掌握,長此以往,導致后續(xù)課程更難以理解,家長則選擇繼續(xù)代其完成。循環(huán)往復下來,孤獨癥大學生對家長依賴性愈來愈強,自我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3.學生社交和情感障礙長期存在
由于孤獨癥大學生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存在障礙,他們在與同學和教師交流時會異常緊張,無法回答問題,嚴重時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呼吸急促、出汗、面色慘白等情況。這時教師承受著隱形的心理壓力,會擔心“一對一”輔導下孤獨癥大學生身體和心理能否承受得住。此外,孤獨癥大學生交流障礙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同學和教師與其交流若一直無法得到反饋,會逐漸進入關切倦怠和下意識忽視期。
三、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孤獨癥大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發(fā)展孤獨癥大學生高等教育的根本是孤獨癥大學生高等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孤獨癥大學生高等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高校增加孤獨癥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與教育教學水平、較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和殘疾人融合教育素養(yǎng)的高素質(zhì)專業(yè)人才;二是對現(xiàn)有師資進行培訓,加強專任教師對孤獨癥大學生的認識和了解,因材施教,給予孤獨癥大學生更多幫助和支持,充實能夠從事孤獨癥大學生高等融合教育的專業(yè)教師隊伍。
(二)優(yōu)化多元合作模式,明確角色定位
學校、家庭、企業(yè)和社會各方應明確自己在多元化參與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和責任分工。家長在學校中的陪讀角色應以支持和鼓勵為主,而不是代替學生完成任務;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孤獨癥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適當?shù)膶W習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盡量完成操作性較強的作業(yè),并逐步提升學習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企業(yè)和社會也可以提供專業(yè)資源和實踐機會。
通過明確角色定位、提供專業(yè)化支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合作學習和定期評估反饋等措施,逐步減少家長的參與程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獨立學習和成長。
(三)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環(huán)境,助力孤獨癥大學生正常溝通交流
教師應給予孤獨癥大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和特殊需求,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挑戰(zhàn),并與他們建立信任關系,為他們提供安全和包容的學習環(huán)境。漸進式暴露法有助于孤獨癥大學生逐步適應社交環(huán)境和情感表達。教師可以從與他們進行簡短的“一對一”對話開始,然后逐漸擴展到小組討論或班級活動中的參與。由于孤獨癥大學生的個體情況不一樣,因此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支持,幫助他們逐步克服困難,建立自信、積極的社交和情感關系。
【參考文獻】
[1]陳順森,白學軍,張日昇.自閉癥譜系障礙的癥狀、診斷與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11(1):60-72.
[2]郭德華,徐素瓊,劉勁.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與立法建議[J].教育觀察,2022(9):107-112.
[3]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十一五”發(fā)展綱要(2006—2010年)[EB/OL].(2006-06-08)[2023-07-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52200.htm.
[4]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民政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f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7-20)[2023-07-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
[5]石云鶴.我國融合教育政策法規(guī)體系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21.
[6]范莉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支持體系 推進中國高等融合教育發(fā)展——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工作總結(jié)會綜述[J].現(xiàn)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0(4):17-19.
[7]華興夏,范莉莉,楊楓,等.創(chuàng)新模式 促進改革 做亮融合教育——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工作總結(jié)[J].現(xiàn)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0(6):8-11.
[8]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7(11):75-80.
[9]蘇雪云,吳擇效,方俊明.家長對于自閉譜系障礙兒童融合教育的態(tài)度和需求調(diào)查[J].中國特殊教育,2014(3):36-41.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n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utistic University Students:Tak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GE Xiujuan? ?YAN Jiajia? ?ZHANG Maolin? ?XIANG Lin? ?ZHANG Juxiao
Abstract:In recent years,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chieved some success.However,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utistic student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and there are f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rolling autistic students. Taking the practice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utistic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utistic university students,consider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ractice,and sugges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optimize the multiple cooperation mode,and build long-term communication channel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the autist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autistic.
Key words:autism;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inclusive education system
Authors:GE Xiujuan,associate professor,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210038);YAN Jiajia,teaching assistant,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210038);ZHANG Maolin,professor,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210038);XIANG Lin,associate professor,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210038);ZHANG Juxiao,professor,Office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zjxiao@njts.edu.cn,Nanjing,210038).
(責任編輯:幸琪琪)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江蘇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2018/01/38)、中國殘聯(lián)課題“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建設研究”(22&ZC039)、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等融合教育中殘障大學生的學習效能及質(zhì)量提升研究”(19JYB006)、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2022年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等融合教育的研究與實踐”(2022XJJG029)、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計算機專業(yè)聽障大學生課程學習研究”(2023SJYB05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