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摘? 要】 基于主題意義的任務型教學是主題式教學和任務型教學的有機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逐步提高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著眼于單課時的片段化教學,導致課時與課時之間缺乏邏輯性與連貫性,學生往往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脫離主題情境的閱讀課存在模式化、碎片化和淺表化等問題,阻礙了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和素養(yǎng)的形成。文章以魯教版六年級上冊Unit 4 “My names Gina.”教學設計為例,基于大單元整體教學理念并結合主題任務式教學方法實施了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內(nèi)化,最終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 大單元教學;主題任務式教學;英語閱讀教學
一、研究背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稱“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在大單元觀念的引領下,教師能夠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體分析和把握,理清單元各模塊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在教學設計中著眼于幫助學生建構整體知識框架,以提高教學效率。學生也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構建單元知識的整體框架,形成系統(tǒng)連貫的學習行為,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新課標結合英語課程改革情況,提出“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nèi)容”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展開學習,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循環(huán)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
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的是PWP(預測、解釋、核對)閱讀教學模式。然而,傳統(tǒng)的PWP閱讀教學模式更注重于知識傳授,而未能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忽視了語篇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這種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深度,使其思維停留在表面層面;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傳達語篇的意義和內(nèi)涵,導致教學過程停留在口號層面,缺乏深度的育人意義。脫離真實情境和主題意義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習過程中缺乏連貫性,學生的知識學習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真正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本研究將結合魯教版六年級上冊Unit 4 “My names Gina.”教學實例,從大單元視角出發(fā),對初中英語主題任務式閱讀教學進行初步探究,以期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和實際運用能力。
二、課前思考
(一)教材內(nèi)容與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選自魯教版初中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4,主題為“人與社會”,屬于“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涉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子主題。整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向他人做自我介紹,交朋友,并掌握與他人見面時的問候語,以及電話號碼的表達方法和索取。教學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初步了解英語國家人名,培養(yǎng)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其能夠在實際情景中靈活運用語言。
本節(jié)課是Section B(2a-2c)的短文閱讀課。文章主要介紹了自己和朋友的姓名及電話號碼,共分為三段,內(nèi)容結構清晰。教學目標包括:一是了解中西方名字和姓氏的表達方式,能夠區(qū)分它們的差異;二是能夠閱讀并理解介紹自己和他人的語篇,并能夠嘗試自己進行介紹;三是能夠收集并整理個人和朋友的信息,增進對同學的了解,促進朋友之間的友誼。
初一學生經(jīng)歷了小學英語學習之后,對英語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他們年齡較小,充滿活力和好奇心,喜歡直觀、形象化的思維方式,對游戲、競賽和圖片等感興趣。開學一個多月,學生彼此認識但尚未完全了解,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鑒于此,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語篇內(nèi)容,設立一個制作班級通訊錄的主線任務。在本單元的第一部分(Section A),學生已學習如何介紹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進行問候。因此,在第二部分(Section B)的學習中,可以鼓勵學生將已學知識靈活運用,輸出更多的句子。
(二)教學內(nèi)容重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能夠辨認中英文姓氏和名字,并學會詢問以及回答他人的姓氏和電話號碼。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達成育人目標。另一個重點是,初一學生初次接觸語篇閱讀,缺乏相應的閱讀技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指導他們適當選擇和運用閱讀技巧,以便理解語篇并獲取信息。
(三)相關理論
本課采用了大單元視角下的主題任務式閱讀教學策略。大單元教學指的是將某一學科的知識優(yōu)化整合在一個單元系統(tǒng)內(nèi)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學內(nèi)容“大”。教師應該從整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出發(fā),考慮教材各模塊知識的設計意圖和內(nèi)在邏輯關系,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整體知識學習和建構。其次,教學架構“大”。教師不僅要考慮本單元各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還要思考本教材各單元之間的關系,以及本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以給學生更完整的學習體驗。最后,教學視野“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課內(nèi)外知識相結合、各學科知識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等,以增強學生知識學習的深度性和實踐性。
基于主題意義的任務型教學是主題式教學和任務型教學的有機融合。傳統(tǒng)的任務型教學偏重于任務本身,忽視了學生的思維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并易出現(xiàn)各子任務相互脫節(jié)的問題,導致課堂割裂化和零散化。而基于主題展開任務型教學則可以有效組織各個子任務,并形成完整的任務鏈,使課堂主線清晰,有序高效開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任務型教學應包含主題、目標、任務、問題、情境和知識等六要素,其中主題是核心,目標是學術化表述,任務是具體化表述,問題是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思維導線,情境是活動場所,知識是探究的目的之一。
(四)教學設計思路
在本課設計的情境線中,以設計制作班級通訊錄為目標任務,通過逆向思維設計,延伸出學習通訊錄各要素的子任務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解鎖各項任務,最終達成目標任務。在本課設計的知識線中,以情境線為依據(jù),滲透從單詞、詞組到句子、對話的知識學習,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在本課設計的問題線中,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樣化、多層次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同時,通過真實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貼近生活實際。
由此可見,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情境線是本課的明線,為學生提供完整連續(xù)的學習體驗,在真實情境中潛移默化完成知識學習;問題線是本課的暗線,也是學生的思維導線,引導學生不斷貼近主題、深化主題;知識線是本課的基礎,是各子任務達成的前提條件和學習產(chǎn)物。三線相輔相成,構成本課的完整教學框架。
三、教學實施步驟
(一)巧妙導入,呈現(xiàn)主題
Step 1? Lead-in
Picture: My far away friend
設計意圖:以“My far away friend”導入,通過呈現(xiàn)教師與好友的照片,講述教師與好友的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通訊方式的重要性,創(chuàng)設本課的主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為下面的活動做鋪墊。
Step 2? Pre-reading
Task: Lets make our Class Telephone Book.
Lets learn:中英文姓名的構成
Pair work: Talk about the names.
設計意圖:通過詢問“Do you have your classmates telephone number?”引出本課的主線任務——“Make Class Telephone Book.”,通過引導學生思考“W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將主線任務分解成各個子任務,形成系統(tǒng)的任務鏈。在主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各個子任務。
(二)文本解讀,深入主題
Step 3? While-reading
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match them with the pictures.
Read again. Match the names with the telephone numbers.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快讀,迅速獲取文章的關鍵信息,并掌握相應閱讀技巧。
Careful reading
Read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telephone book.
設計意圖:以通訊錄的形式梳理文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并為讀后活動做鋪墊。此步驟也是對主線任務的進一步解讀。
(三)有效拓展,提升主題
Step 4? Post-reading
Group work: Lets make our class telephone book.
Enjoy a story: Because of so many communication ways, friends are no longer far away.
設計意圖:應用實際場景,引導學生超越語篇,學以致用。以繪本故事升華本課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包括電話在內(nèi)的現(xiàn)代通信方式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實現(xiàn)主題式教學與任務型教學的互補統(tǒng)一。
四、教學總結
(一)以真為本
新課標強調了依托語境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語言應用中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首先應秉承“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理念,提煉出單元的大觀念,分析并整合本冊書、本單元各模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隨后設計出單元教學目標,以單元教學目標引領課時教學目標,以單元主題引導課時主題,并提出主線任務。然后通過將課時知識結構和與真實生活情境相關的任務鏈相結合,逐步推進并實現(xiàn)基于大單元視角的主題任務式教學。最后以評促教促學,最終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
在本課設計中,從單元主題出發(fā)選擇話題,制訂主題任務,引導學生聯(lián)系曾經(jīng)的學習、生活體驗去思考、探究和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以教師的真實故事導入,最終完成制作班級通訊錄的實踐任務,使整節(jié)課首尾呼應,真實性貫穿始終。
(二)策略指導
初一是初中的起始年級。學生經(jīng)過小學英語的學習,對英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但逐漸擴大的詞匯量和逐漸增強的課文難度往往讓學生望而生畏。語篇閱讀是學生擴大詞匯量、學習語言知識、拓寬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徑。有效的閱讀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語篇內(nèi)容,準確把握語篇關鍵信息,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能力。因此,在起始年級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指導尤為重要。
在本課的設計中,主要對以下閱讀策略進行了指導和訓練。第一,預測和推論。在讀前階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對文章信息進行預測,為快讀任務中將圖片和段落匹配做鋪墊。第二,標出關鍵詞,梳理文章脈絡。在讀中階段,引導學生將人名、地名、性別等關鍵信息標注出來,快速梳理整合出本文的脈絡結構,形成語篇框架,將語篇的邏輯結構可視化。第三,提煉關鍵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在快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比較各組電話號碼,標出其中的區(qū)別,通過關注前兩三個字母快速完成人名和號碼的匹配。
(三)不足之處
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閱讀策略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演繹法進行講授??梢酝ㄟ^讓學生觀察、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教師再進行講解,使課堂更加豐富,學生參與度也更高。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教師評價的方式,應采用更完善全面的評價體系,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交流互動和糾正。
與傳統(tǒng)單課時的授課模式相比,大單元教學更能凸顯教學的整體性和結構性,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連續(xù)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和鍛煉。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英語教師應加強對大單元教學指導思想的研究和思考,準確把握大單元教學的核心,積極探索新課標下英語大單元教學實施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10):1-7.
[2] 錢玉霞. 初中英語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J]. 中學生英語,2023(24):27-28.
[3] 劉楚琴. 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英語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J]. 學苑教育,2022(1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