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摘要】新課標中要求學生習作: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積累素材、仿創(chuàng)結合、有效閱讀等方法,并結合講評課,引導三年級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讓他們的習作寫生活、寫想象,并從習作中得到樂趣,得到成就感,實現(xiàn)從寫話到寫作起始階段的較為輕松的過渡。
【關鍵詞】積累;仿創(chuàng)結合;有效閱讀;講評
三年級是孩子從寫話過渡到寫作的起始階段,尤為重要。但是由于三年級孩子語言文字的習得水平有限,很難準確地表達自己所見、所思,如何引導孩子們學會表達,掌握寫作技巧,實現(xiàn)較為輕松的過渡呢?筆者在教學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積累素材,鋪平習作之路
1.積累有新鮮感的語句
2023年版新課標中明確指出3—4年級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倍诓烤幇娼滩娜昙壣蟽缘牡谝粏卧Z文要素中就出現(xiàn)“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鼻邑灤┤珒浴R虼私處熢谡n堂上要有意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課文中一些有新鮮感的語句,如:《花的學校》中“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作響,雷云拍著大手?!薄蹲x不完的大書》中“微風吹來,沙沙的竹葉聲,如同溫柔的細語?!闭n文中類似這樣文字優(yōu)美兼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很多,正是孩子積累的好素材。孩子在積累中進行內化,并形成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
2.積累日常觀察所得
課標中也提出“觀察周圍世界”的要求,但這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孩子在不知不覺的觀察中學會積累。
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或動物的活動過程。春天伊始,筆者給每位孩子發(fā)了幾顆除蟲菊的種子,除蟲菊比較好養(yǎng)活,且花期長。筆者鼓勵孩子用心觀察,并定期寫下觀察所得,字數(shù)不要求很多,要把觀察到的寫清楚,并最好能增加一些自己的想象。一段時間之后,孩子的習作超出了筆者的預期。
發(fā)揮“五感”的作用。五感即把眼觀、耳聽、鼻聞、身觸、嘴嘗融合起來,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感受。例如在指導孩子寫觀察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時,筆者選擇了福清的特產—光餅。課堂上,筆者讓孩子先觀察光餅的形狀—圓圓的,上面灑滿了白色的芝麻,再讓孩子鼻子聞一聞光餅的香味,閉上眼摸摸光餅感受表面的凹凸感,最后咬下去,聽聽酥脆的光餅發(fā)出的咔嚓聲,感受光餅在嘴里的那種美味,最后讓孩子把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獨立成段。而孩子上得開心,也就樂意動筆。最后還要總結方法,并遷移到孩子對水果、景物描寫,這時孩子就能充分發(fā)揮五感的作用,去體驗寫作的樂趣。
3.誦讀積累
誦讀是一種深層閱讀,日積月累,積累的是語言,而誦讀最終也將內化為孩子的精神氣質,并指向運用。
(1)新課標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中提出“重視古代詩文的誦讀積累”。于是筆者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孩子誦讀古詩,讓孩子浸潤在古詩的海洋中,也為高段寫作中的引用古詩和化用古詩奠定基礎。
(2)筆者會和孩子一起誦讀,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一段優(yōu)美的語言、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讓孩子在持之以恒的堅持中熟讀成誦,并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在各種風格迥異的文體中打開心靈,讓他們能書寫出有個人特色,有靈性的作品。
二、仿創(chuàng)結合,搭建習作橋梁
小學生的習作離不開仿寫,文章中有太多優(yōu)美的語言可以學。教師要引導孩子通過仿寫片段,積累語言再到形成孩子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1.從仿說到仿寫
(1)仿說:三上第1課《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后“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中做些什么?選擇一個場景說一說?”提出了六個場景。筆者先用“操場上”和“教室里”兩個場景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來說一說,學生頓時興致盎然,有的孩子說:“從校門口走來了很多系著紅領巾的同學,有匆匆忙忙地走著的大個子同學,有三五個聚在一起邊走邊聊的,當然也有可愛的一年級小朋友,他們向敬愛的老師打招呼,向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敬禮。”有的孩子說:“當我一走進教室,便聽到同學們已經(jīng)在朗讀課文了,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暖暖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在窗邊同學的臉上,特別好看!”這時,再讓孩子試著用幾句話說說“花壇邊、圖書室里、教學樓前、大樹下”的場景,并嘗試用筆記錄下來。
(2)仿寫:第5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課后“你在上學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則要讓孩子觀察,自己在上學路上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公園、商店、街道、小河……選一個景點寫寫?!肚锾斓挠辍氛n后“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筆者出示秋天的圖片,讓孩子欣賞,說說秋天有哪些顏色?孩子竟然可以仿寫出“它把金色給了稻谷,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個個鈴鐺,晃啊晃啊,晃來了豐收的喜悅。”“它把彩色給了果園,可口的水果像一個個燈籠,搖啊搖啊,搖來了農民伯伯的笑臉?!边@樣的佳句,可見孩子的模仿能力只要引導得當,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
部編版教材三年級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绷曌鲃t開始提出“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中心句能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清晰地表達出來,在習作時能幫助自己理清思路,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圍繞中心意思寫作文則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筆者在教學中更側重對段落的訓練,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小練筆,從課后的幾幅圖中選擇一幅,寫幾句話。筆者先讓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圖上畫什么?學生說:“魚兒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游來游去,好看極了。”“魚兒們在海里玩得可開心了,好像在捉迷藏?!庇谑枪P者告訴孩子,“像這樣能概括圖上內容的句子就可以作為我們今天小練筆的中心句了?!比缓笞尯⒆涌梢杂蒙稀坝械摹械摹€有的……”展開描寫。
3.嘗試學科融合
習作可以和各個學科進行課程整合,發(fā)掘各學科的習作資源,讓習作變得有趣起來。孩子也很喜歡在科學課上通過實驗感受科學的神奇,部編版教材三下第四單元的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則可以讓孩子在有趣的實驗過程中一一記錄下實驗的步驟以及產生的結果,再用上表示順序的關聯(lián)詞整理成文,并添加自己的心情。而美術課上的手工、勞動課上的大掃除、菜園子除草、體育課的運動都可以這樣有序地進行寫作。
又如,三下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則可以和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分組:做一做月餅、粽子,寫一寫對聯(lián)、讀一讀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古詩,講一講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傳統(tǒng)習俗……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走近傳統(tǒng)、了解傳統(tǒng),提升文化自信,寫起文章來更是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4.游戲作文
孩子喜歡游戲是天性,課堂上可以運用一些游戲讓孩子投入習作。例如筆者指導過的一篇游戲作文—《誰先吹爆氣球》,最初是因為科學課上老師要求帶來氣球做實驗,結果課間都是氣球吹爆開的聲音,更有甚者,竟然偷偷摸摸在課堂上吹起了氣球。于是筆者便決定用氣球來玩?zhèn)€游戲。
上課時,筆者先和學生說明今天的游戲規(guī)則,先吹爆者為勝。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筆者請上兩位學生,分別給他們一個氣球。
在吹之前,筆者提醒觀眾們要注意:①他們吹的時候的面部表情及動作;②周遭同學的反應。比賽時,加油吶喊聲響徹教室,學生的注意力基本上全放在比賽上了,哪里還顧得上觀察?筆者則用手機拍攝下他們的比賽過程和觀眾們的反應,這時進行指導觀察吹氣球的孩子的表情、動作就非常直觀了。筆者把活動視頻投屏到屏幕上,并適時定格,“小翁同學遇到困難,來說說他的表情、動作?”“大家看看觀眾們又有什么反應?試著說一說吧!”因為是親身經(jīng)歷,孩子筆下的習作也非常生動。
三、有效閱讀,嘗試創(chuàng)意寫作
閱讀可以給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而閱讀也可以將自己的積累付諸實際,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今年,各班進行圖書漂流,學生非常興奮,因為每隔兩周就有一本新書看,拿到手之后,有的同學馬上捧起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可有的同學只隨意翻閱了幾下,或看了不多就不愿意看下去。漂流的本意是希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為了讓孩子認真閱讀,積累素材,于是筆者采用了以下做法。
激發(fā)閱讀興趣。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選擇書里的一個有趣故事,一個精彩的章節(jié),甚至令人傷心、感動、好笑、生氣的一個片段和孩子們共同閱讀,聊聊喜歡的人物,喜歡的情節(jié),從而激發(fā)閱讀的熱情。
每天中午孩子到校后都有20分鐘的“閱讀時光”,這個時間內孩子可以針對閱讀的主題進行同伴之間的交流、分享,氛圍輕松愉悅,既能發(fā)揮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又能感受閱讀的樂趣。同時還可以鼓勵課間的閱讀交流。
書簽卡“漂起來”。筆者針對三年級孩子設計了一款相對簡單的“漂流卡”。書簽卡簡單設計為:
你好,我是三年一班的 ,很高興認識你!
我來向你推薦這本《 》,希望你和我一起閱讀。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 ,因為 。
我最喜歡的章節(jié)(故事) ,理由是 。
我喜歡的一些精彩語句都在書中做了記號哦!希望你也認真看看這本書,期待收到你的回復!
筆者讓孩子把書簽卡夾在書里,隨書漂流,兩周之后回收。很快,書簽卡在各班流轉開來,孩子也形成閱讀期待,當收到書的那一刻,不僅可以回收書簽卡,還可以在書簽卡的背面收到對方的回復:
你好,我是三年 班的 。
感謝你的推薦,看了這本書,我的收獲是 。
孩子在這過程中不但認識了新的小伙伴,還可以看到別班的小伙伴的讀書感受,因此每位孩子都很用心地寫下自己的收獲,對于閱讀的熱情也更高了。
在一個個新鮮的書簽卡“出爐”、一次次用心的閱讀之后,孩子的閱讀力提升了,一篇篇寫作素材便隨之而來了。根據(jù)書的漂流想象經(jīng)歷的—《書的“漂流”記》,在漂流時認識有共同愛好的—《我的新“書友”》,因為漂流過程中書受到不當對待的—《書“受傷了》《我要給書“穿衣服”》,根據(jù)閱讀過程幻想的—《書國漫游記》《假如我是書中的 》。而在一次次美妙的閱讀旅程中,學生不知不覺提升了寫作的水平。
四、結合講評,提升習作水平
筆者認為,好的習作講評,能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也能意識到自己習作中遇到的不足,從而通過老師的引導、修改,提高寫作水平。而目前習作講評課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沒有教學目標,怎么上也只是寥寥幾筆帶過,該怎么辦呢?
精心備課。在備課時,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去理解他們寫作的初衷,了解他們會寫和“寫不好”的地方。因此在批改學生的習作時,筆者會將學生寫得精彩的句子、片段盡量記錄下來,并進行分類整理。
一課一得。習作講評課也需要目標,這個目標的制定要根據(jù)每次的習作形成,不可過多,因為要“量課定制”,所以講評時應盡量突出一個重點,或滲透一種寫作方法或知識,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批改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時——《我來編童話故事》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錯別字、病句比較多,就找出來,結合本單元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學習修改符號,并試著使用這些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習作”,筆者目標設定為①把童話故事寫清楚;②語句通順,用學過的修改符號把有明顯錯誤的地方改過來;③書寫工整。
要有針對性地抓住重點。例如在講評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時,學生有的寫“虎媽”、有的寫淘氣的弟弟……筆者在其中選擇兩篇優(yōu)秀的習作,讓學生欣賞,并讓學生說說覺得好在哪里?學生有的說表情寫得很生動,有的說事例很具體,有的說外形描寫很有特點,最后筆者小結成功的地方:抓住外形、人物性格特點。于是孩子對于接下來的習作點評大致有了方向。接著再出示兩篇存在不足的習作,讓學生進行點評,由于前面的鋪墊,孩子的思維就活躍了,點評就有針對性了。同時對自己的習作修改也有了明確的方向。
以鼓勵為主。寫作是一個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但是手指有長短,更何況是孩子,他們的習作水平也是參差不齊。但筆者在上習作講評時盡量發(fā)現(xiàn)孩子習作中的閃光點,一個生動的詞語、一個精彩的句子都可以大張旗鼓地進行表揚,讓每位孩子輕松習作。尤其習作有困難的孩子,更應該關注。
筆者希望能伴隨每一位孩子的習作能力成長,發(fā)現(xiàn)他們的點滴進步,讓他們的習作寫出新意,寫出特色,并從習作中得到樂趣,得到成就感,成為一個能用自己豐富的體驗去感受美麗生命的人。
【參考文獻】
[1]戴秀干.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語文天地,2023(30).
[2]常錢紅.習作教學有序過渡的策略運用[J].語文世界,2024(01).
[3]吳虹燕.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習作梯度訓練探索[J].天津教育,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