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摘要: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把重點放在了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之上,而對于與語言緊密相關的文化知識的同步滲透則不夠重視,因此應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融合,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交際意識,切實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語言;文化;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文化滲透
受理論語言學的影響,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把重點放在了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之上,而對于與語言緊密相關的文化知識的同步滲透則不夠重視,造成語言與文化的脫節(jié),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錯誤甚至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在語言教學中同步導入文化知識,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提升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得體的交際能力。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語言本身的特點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文化差異是影響語言交流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交往中,語言的得體性比正確性更加重要,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fā)展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將社會文化教育融入語言教學之中,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而如何充分挖掘現有教材的文化知識,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則是擺在廣大大學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所涉及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要注意把握適用性原則和對比性原則。也就是說,要結合學習內容進行滲透和擴展,正確引導,不能僅僅羅列文化知識。另外,還要注意對一些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及差異進行分析對比,使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的根源,從而促進其在目的語學習中的“正遷移”。具體來說,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了解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崇尚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與集體保持一致;而西方人則崇尚個人獨立意識。這一差異在中西社會習俗和日常生活中有著明顯的體現:中國有敬老尊賢的傳統(tǒng),老人與子女的關系非常親近;而在西方,老人與子女之間相對比較獨立。中國人崇尚樂于助人,有互相幫助的美德;西方人則比較獨立,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尤其要求孩子自立和自理,因此,很多時候他們認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有損自己的尊嚴。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注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則注重理性與邏輯。在教學中適時地向學生揭示這些差異,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材料,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得心應手,避免錯誤和沖突。
2.了解社會習俗的差異
認識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會習俗的差異,有助于避免因不了解目的語交際準則而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中國人熱情好客,也喜歡拜訪他人;而在英語國家,沒有預約是不會前去拜訪別人的。另外,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適當介紹一些西方節(jié)日及風俗,讓學生了解這些節(jié)日的宗教或歷史淵源,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社會文化背景。
3.宗教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基督教的影響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英語中有很多習語、詞匯是與宗教、上帝有關的,或者是來自圣經典故的,人們的日常行為也有很多與宗教、信仰有關。這些對于深受佛教和道教思想影響的中國人來說,是需要了解并注意的。例如:對于“afterlife”這個詞,基督教指的是人死后在“天堂或地獄的時光”,而佛教則指的是“來世”或“來生”,同樣的詞由于所蘊涵的宗教信息不同而出現了差異。在西方,“7”是個特別的數字,這來源于基督教里“七宗罪”的概念;而在中國,“9”則是傳統(tǒng)思想里至高無上的代名詞。
4.準確把握詞匯和習語豐富的文化內涵
詞匯是英語的基本組成要素,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詞匯的概念意義外,還應充分挖掘詞匯的文化意義,并向學生講授詞匯的搭配和交際用法。在美國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乍一看,這句話不好理解,但如果能夠與文化背景相結合,那么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這是一句拳擊術語,所以學生要想正確理解這句話,就必須對拳擊這項運動有一定的了解:在比賽中選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十”還不能站起來則被判輸掉比賽,但在很多時候不等數到“十”,倒地的選手便能站起來再戰(zhàn)。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擊倒,并不意味著你輸掉了比賽,其寓意是,遇到挫折、失敗并不一定就代表你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途徑
1.直接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應該以課堂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講解課文或詞匯時直接介紹背景知識,并采用對比的方法要求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例如:在講到hippie這個詞時,教師就可以引入yuppie一詞,將二者進行對比。Hippie是指美國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類年輕人,他們對現實社會不滿,標新立異,蓄長發(fā),著奇裝異服,崇尚先鋒派藝術,以表明其與社會之格格不入的性格;而yuppie指的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雅皮士,即城市中上階層的青年專業(yè)人士,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縮寫,他們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錢和享受,衣著講究,追求時尚。
2.創(chuàng)設情境法
在日常語言交際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原因有兩點:一是在對話中會涉及交際用語的規(guī)范使用及禮儀習俗,二是在具體情境中語言的選用總是受到環(huán)境、心理、社會角色及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設置特定的情境,以角色扮演、講故事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在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目的。
3.充分利用多媒體及互聯網
學生對單純的文字易產生疲倦感,而視頻短片則比較直觀,在視覺、聽覺及思維方面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因此,教師可結合課文,準備一些介紹歐美國家概況、英美文化的圖片、視頻、音樂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選擇材料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給英語專業(yè)和學習公共英語的學生播放《老友記》后,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大部分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看得非常入迷,時不時爆發(fā)出笑聲;而學習公共英語的很多學生則比較迷茫,不知道笑點在哪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兩種結果呢?問題就在于,《老友記》是一部非常生活化的歐美劇,語言非??谡Z化,對話中蘊涵著很多西方的思維方式,涉及很多日常交際和文化背景知識,這其實是文化的一種隱性滲透,因此,對于已經初步了解了英語國家交際文化的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它非常有趣;而對于學習公共英語的學生來說,由于語言非??谡Z化,就需要教師在播放時進行必要的講解,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文化敏感性和英語思維方式,積累文化知識。
4.擴展閱讀法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用于交際,因此,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廣泛地閱讀英語類報刊,接觸新詞匯。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教育網站的英語學習主頁,這些主頁大多都有英語酷句、美語俗語、英語文摘等欄目,對于喜歡新事物的大學生應該很有吸引力。許國璋先生就曾說過:“學外語,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讀、多記、多講、多寫,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光學幾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總是把閱讀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閱讀首先是吸收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語言。”
綜上所述,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大學英語教學要重視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融合,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交際意識,切實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蘇珊.英語教學中文化信息的聯想和滲透[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