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明
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根本,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文質兼?zhèn)涞奈膶W作品占據相當的篇幅。
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yè)的追求、對信念的執(zhí)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動容的悲慘;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悅、無名的愁……
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fā)掘出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環(huán)節(jié)。
一、要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
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f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扣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活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生期待。
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鄉(xiāng)》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xiāng),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xiāng)、思故鄉(xiāng)。贊美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fā)對故鄉(xiāng)離情別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
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xiāng)》中的“我”的足跡一
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xiāng)的喜樂悲愁了。
二、要讀出情感信息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于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
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zhèn)魃竦膭幼?,能不激發(fā)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
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比如《沁園春 雪》上闋要讀的豪情萬丈、下闋要讀的居高臨下、最后三句要讀的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
而《周總理,你在哪里》以沉緩的聲音(只在倒數第二段語勢稍高揚)、深切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味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深情。
《最后一次講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靜的敘述李公樸的遇難,隨之音量逐漸加大、音速逐漸加快。情感也逐漸由激動→憤怒→咆哮→自豪,這樣聞一多先生當時愛憎分明的感情、閃光的淚花、悲憤的神情、有力的手勢就如在眼前了……
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得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采博覽,深刻透徹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三、要出情入理
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深刻領會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從而激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
比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憂”“樂”情;《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悲”“恨”情;《黃鶴樓》中崔灝的思鄉(xiāng)情;都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中表現出來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來領悟起深刻的哲理。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例如教完《故鄉(xiāng)》一文后,針對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題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兒”,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情”,反襯封建社會的“惡”,起到了“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讓學生在愉悅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河北省邢臺市開發(fā)區(qū)東汪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