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世界巨大而輝煌的文學遺產中,神話是很重要也很令人感興趣的一部分,它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的思維方式,是人類智力發(fā)展過程的起點。創(chuàng)世神話表達了先民們對世界本源最本真的追問和最純樸而大膽的幻想:人是從哪里來的?世界是從哪里來的?
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存在隱含著一種關于追問與思考的智巧,為兒童提供了一種非常大氣的精神格局和深摯的藝術情懷。對于兒童的成長來說,這種追問的氣質是一種神話精神,富有現(xiàn)實和幻想的美學特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捕捉這種哲學氣質,引領兒童在哲學的思辨中,在有趣和有意義的追問中,獲得心靈的啟示和頓悟。
教學蘇教版四上12課《開天辟地》,我沒有對神話作許多的解釋分析。因為課文本身所描述的形象十分鮮明。學生們自主閱讀會帶來自身的“覺醒”。我選擇了口耳相傳講故事的方式,再現(xiàn)了創(chuàng)世神話一路走來的樸實與神奇。通過講述引發(fā)孩子們的追問,在學生頭腦中漸漸形成盤古的形象、神話的形象。第一次講述:走進神話故事。感知創(chuàng)世神話中“混沌的蛋”“盤古大神”“垂死化身”的神奇;第二次講述:走進神話背后的故事,從扮演“先民”的角色中,進行兒童的哲學啟蒙,也即對世界的追問:“世界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是從哪里來的?”第三次講述:走進神話以外的故事,“世界上的神話都是一樣的嗎?”接觸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世神話,拓展閱讀視野。從開天辟地講到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北歐神話、希臘神話、印度神話、少數(shù)民族神話。通過選取幾個點進行閱讀比較,如宇宙卵的母題,開天辟地的母題,垂死化身的母題。這種比較閱讀也給兒童鋪設了文學學習的嶄新道路。
文化就是追尋本源。兒童通過發(fā)問,感受先民們從自發(fā)的感受到自覺的追問的轉變。雖然這種追問是淺嘗輒止的,但這同人類童年自我意識的萌發(fā)在本質上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