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摘要本文首先簡略分析語用失誤,然后從語言學的視角,運用順應論對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作系統(tǒng)的分析,并最終為外語教學提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語用失誤:順應論:交際語境
1引言
1965年Chomsky將語言能力這一概念引入語言學研究并對語言表現(xiàn)和語言能力做了區(qū)分,語言能力由此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興趣并開始努力探索語言能力的可能組成成分。在此期間,語用學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語用失誤
對語用失誤這一問題最早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是英國語言學家JennyThomas。1983年,她在《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跨文化語用失誤”(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的學術論文,在文章中,她提出,“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認為應該為聽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Thomas,1983)。
2.1語用失誤的定義及分類
Thomas并沒有直接或正式地對“語用失誤”進行定義,但是后來的研究者們都將她的解釋視為一種明確的定義并廣為接受。Thomas(1983)認為,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失誤的重要方面和源頭,可解釋為“聽話人不能從說話人的話語中理解其真正用意”,也就是聽話者所感知到的說話者話語的用意與說話者試圖表達的有出入。
至于語用失誤的分類,國內外學者產生了分歧。根據(jù)Thomas(1983)的劃分,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eiopmgmatiefailure)兩類。前者可以從兩個層面上理解:第一層面是指由于說話人使用歧義詞語或措辭不當,使聽話人誤解了說話人在特定條件下的話語意義和所指范圍;第二層面是指聽話人誤解了說話人要表達的言外之力,或說話人話語中的言外之力沒有表達清楚。這兩個層面的失誤都與語言本身有關。后者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因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導致的語言形式選擇上的失誤。它與談話雙方的身份、語域、話題熟悉程度有關(許淼,2007)。然而,值得強調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明確地在語用語言失誤與社會語用失誤之間劃一條明顯得界限是不切實際的。
2.2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分析
目前,國內學者對語用失誤成因的研究多局限于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或語際語用失誤領域,認為語用失誤主要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例如,胡文仲(1999)認為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誤以為人總是一樣的,從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與自己預期的不同,就會產生文化沖突”。孫亞、戴凌(2002)也有相同結論,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一方(或雙方)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缺乏了解,交際雙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觀點參與文化交際,從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結果兩種文化觀念不能相互融合,發(fā)現(xiàn)與自己的預期不同,就會產生文化沖突,出現(xiàn)不恰當言行。
此外,戴煒棟、張紅玲(2000)從二語習得的角度指出,“文化遷移是指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它表現(xiàn)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或外語學習時,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遷移往往導致交際困難、誤解、甚至仇恨。”他們認為母語文化因素的干擾構成了外語學習中的負遷移,是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
孫亞(2001)則從認知角度對語用失誤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留下的心理表征以意象、概念或腳本的形式體現(xiàn),意象的突顯部分不同、概念的泛化、腳本選擇錯誤或腳本的文化心理表征有異等,都有可能造成語內語用失誤或語際語用失誤。
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但多局限于跨文化領域,忽略了語內語用失誤。同時,盡管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得出的結論難免有交叉現(xiàn)象。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接下來本文將試從Verschueren的順應論角度來探討語用失誤的成因。
3、從順應論角度解釋語用失誤
3.1順應論
1987年,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Jef,Versehueren在Pragmaties as aTheory 0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書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順應論”(Ad,aptation Theory),以一種新的視角和途徑來考察語言使用。隨后,他在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根據(jù)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結合人類語言交際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該理論。Vcrschuercn(1999)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使用者之所以能夠進行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在順應論框架里,變異性使語言選擇成為可能,并決定選擇必須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商討性排除語言的機械表達方式,使語言表達富有彈性;順應性使人們通過商討和選擇,最終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Verschueren,1999)。
順應論認為,語言順應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或多維的,即語言順應語境或語境順應語言或兩者同時順應。一方面,語言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為語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語言形式包括各種語音、詞匯和句法形式。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決定了他對這一形式的掌握,但選擇哪一種形式則是由語言使用者根據(jù)交際時的情況而定;另一方面,在交際過程中,隨著信息交流的進展,聽話人提取或構建一系列假設并對它們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一個逐漸變化的認知語境。由此,我們可以說語言結構與語境因素是互相順應的,語言使用的本質就是人們不斷地對語言作出選擇的過程(Verschueren,1999)。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說話者真正做到語言結構與語境之間的順應,就會做出恰當?shù)倪x擇,達到交際的目的,否則就會作出錯誤的選擇,致使交際失敗,從而造成語用失誤的產生。
3.2基于順應論的語用失誤
Verschueren(1999)將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前者由語言使用者、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組成;后者則指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語境因素而選擇的各種語言手段。根據(jù)順應論,語用失誤主要是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由于說話者忽視了應對各種語境因素所作的動態(tài)順應而造成的。所以我們可以說,語用失誤歸根結底是由
于忽視了順應交際語境諸因素所導致的。
3.3忽視對語言使用者的順應
語言使用者原指參與談話雙方以及與談話內容有關的其它人,在此僅指交際對象。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交際對象的年齡、知識層次、社會地位、價值觀念以及與其之間的關系等,選擇語言時要順應這些因素,做出恰當?shù)倪x擇:如果忽視這些因素的順應,則會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造成語用失誤。比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初到美國,當他對房東老太太稱呼"Grandma'時,被對方明確回絕,她寧愿留學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領受“奶奶”的尊稱。正是由于留學生對對方文化的不了解,產生稱呼語的語用失誤,最終導致了溝通的隔閡(余玉萍,2007:126)。
3.4忽視對物理世界的順應
物理世界主要指時間、空間的指稱關系。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如果忽視時空指稱關系的不同,忽視應對此所作的順應,就會對語言的使用作出錯誤的選擇,從而導致語用失誤。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因為Verschueren和該官員都忽視了空間視角的相對性,沒有對空間關系作出順應,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
3.5忽視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言語交際,毋庸置疑,是心與心的交流”(Verschueren,1999)。因此,談話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在語言選擇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對Ve~chueren(1999)而言,心理世界包括交際者個性、情緒、愿望、意圖等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在言語交際中,應時刻順應交際對象的心理世界,選擇正確的話題,正確的表達方式,否則,就會造成語用失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即當我們心情很好時,對于別人的一句玩笑話,我們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生氣;但當我們心情不好時,還是這同一句話,我們可能會勃然大怒。
3.6忽視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在交際過程中,社會結構也影響著語言選擇。因此,語言使用者不僅要重視心理世界的順應,還要注意社交世界的順應。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場合、社會環(huán)境、規(guī)范交際者言語行為的原則和準則。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還需注意不同文化之間交際原則的差異,并對此做出順應,選用正確的詞語、正確的表達方式。如果忽視順應,就會造成語內語用失誤或語際語用失誤。
4、總結
以上我們討論了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語用的選擇必須與交際語境因素順應,從而避免語用失誤。在簡單分析了語用失誤之后,我們之所以再用Vemchueren的順應論來解釋語用失誤,是因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覆蓋面廣的特征,它包括了我們過去所講的文化、遷移、認知等原因,對分析語用失誤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總之,我們認為語用失誤正是由于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的一方忽視了語言與各種語境因素的順應而造成的。因此,可以說語言順應是為了避免語用失誤的一種策略。所以,通過順應論對語用失誤的解釋,我們又可以從另一視角更加有意義地看待外語教學,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fā):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相關的語境中學習基本語言知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生認清語用失誤的原因,減少交際失敗,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實現(xiàn)理想的交際效果,真正順應社會需要的變化以及滿足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