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捍東 王雪萍
摘要: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說是專門做人的一項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諸要素關系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體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應充分認識到提高其主體有效性的重要性,而且在措施上要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工作規(guī)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農村成員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D422.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9)02-105-03
作者:張捍東,贛南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王雪萍,贛南師范學院教師;江西,贛州,341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狀況如何,不僅直接制約農村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對整個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人心、鞏固政權、化解矛盾、穩(wěn)定社會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據我國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他們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我國農村社會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體性的人,都是教育的主體。從本質上說,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是一種主體際的活動。因此,思考如何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就必須首先考慮如何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有效性。
一、新形勢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的重要性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農村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線”[1]。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專門做人的一項工作,而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其效用如何直接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fā)揮。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fā)展、農村和諧社會構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對增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滿足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強主體有效性是新形勢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施的根本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多種要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客觀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及其實現程度,與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主體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密切相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導作用的發(fā)揮程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運作方向,運作狀態(tài),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及其實現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占有主導地位,發(fā)揮著主導性作用。這種主導性作用具體表現為其所具有的組織功能(對教育內容、教育情境的組織)、教育功能(對教育內容的傳輸、對受教育者思想行為變化的引導等)、調控功能(獲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反饋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并據以調控自己的組織行為及教育行為)等。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自己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不斷地協(xié)調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活動、實踐活動的充分展開,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沿著特定方向運行,從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作用發(fā)揮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及其實現程度。就整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均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為展開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體間的活動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以基于對共同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識而進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活動,缺乏主體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識不可能達到應有的深度,他們之間的交流也同樣不可能是深刻的、積極的。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人的活動的有效性源泉就在于人的活動本身,在于這種活動的投入過程中主體作用的有效性?!盵2]
(二)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
首先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也是一個多元互動、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會。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圭臬。以人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終是社會和諧存在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從根本說,是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廣大農民群眾,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農民。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與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其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次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目標,絕不單純是搞新農村建設,必須是按照“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其本質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高尚思想,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yǎng)人們的實踐活動,直接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他們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再次是應對當前金融危機形勢影響的迫切需要。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農村經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沖擊,農村和農民政治思想問題也受到了非常直接的影響。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有效性,可以引導農民克服目前金融危機影響走向富裕的同時,在思想觀念上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激發(fā)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強大動力,不斷調控品德行為,自覺維護我國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大局。
二、新形勢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的措施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農村社會所要求的合格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實踐活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狀況是做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總體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情況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由于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主要是農民群眾,而農民群眾己出現復雜化、多樣化的現象。這使得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在一方面整體教育功能難以發(fā)揮,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文化教育水平不一,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呈現很大的差異性,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第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出現滯后的現象。首先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體意識不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許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心只為搞活經濟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力和資金投入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現象;其次,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質量不高。大多數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者受教育層次較低,沒有專門受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訓。許多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驗,而且政治理論水平又不高,因而工作起來往往習慣于憑感情、經驗,主觀臆斷,隨意性強,遇到新問題、新情況就束手無策;再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科學性不強,如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文化層次、專業(yè)能力、年齡結構等方面存在結構不合理,方法、手段不適應群體整體性、層次性的特點等等。針對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中存在問題,我們應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研究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工作規(guī)律。
人是社會的人,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相應的需要——動機系統(tǒng)的支配下進行的,需要——動機系統(tǒng)的有無、強弱及其性質直接關系到教育對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進行思想信息接受、轉化的積極性、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的成效如何不僅取決于教育過程的主體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被教育者,取決于他有無認識周圍世界的愿望,有沒有學習科學文化成就、掌握社會主義生活規(guī)范和準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3]。因此,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積極研究教育主體的心理訴求,把握其工作規(guī)律。一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層次性規(guī)律。農村成員(含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由于他們的思想覺悟不同,文化水平存在差異,職業(yè)分工、社會經歷不同,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工作要適應層次性的規(guī)律,區(qū)分層次,分類指導,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是要把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工作與農村實際相結合的規(guī)律。首先,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即把提高其成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及思想理論水平與農村成員思想中存在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弄清思想,解決問題。其次要與農村經濟工作及其他各項業(yè)務工作結合起來。因為,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要受到社會發(fā)展程度的影響,社會的物質文化條件的制約。社會發(fā)展的程度越高,就越能為人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廣闊的社會發(fā)展空間,人獲得的自由就越多,人的發(fā)展程度就高。再次,要緊密聯(lián)系農村成員的生活實際。要從農村成員的自身出發(fā),為成員辦實事,滿足其自身要求,同時開展寓教于樂的適合農村的文娛活動,以及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認真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得失,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主體性建設,一要建設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專兼結合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要確保人員落實,責任明確。二要抓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建設。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保證,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關鍵。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建設重點要培養(yǎng)他們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較高的文化水平,扎實的業(yè)務知識,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有真抓實干、狠抓落實的精神。三要充分發(fā)揮農村社區(q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整體功能,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全社會共同來做,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四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要采取切實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規(guī)劃、教育、培訓工作;要關心、愛護他們,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管理工作,形成健全的激勵、約束機制。
(三)大力發(fā)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成員的整體素質。
農村成員整體素質的有效性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進行應具備的條件。西方教育家赫爾巴特將“接受可能”視為有效教育對象的基本條件,視為教育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他說:“教育的基本觀念是學生有接受教養(yǎng)的可能”。[4]有人將這種“接受可能”概括為學生“先前學習的必備能力”,也有人稱其為“有可能的條件”。誠然,要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著力提高農村成員的整體素質,提高他們有效接受教育的能力。為此,首先要搞好農村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成果,全面抓好農村成員綜合素質的提高。鄉(xiāng)(鎮(zhèn))、村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防止新一代文盲、半文盲的出現。要加強科普教育,辦好職業(yè)技術教育、成人夜校教育,注重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的推廣力度,在廣大農村倡導學科學、愛科學的良好風尚。其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去幫助農村成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品質。當前在農村特別要毫不動搖地強化對農村成員的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他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斗志、激發(fā)活力,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guī)范人們行為、引領社會風尚,形成廣大農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總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支持。同時,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建設應堅持特色化、現代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環(huán)境,不斷提高主體建設質量,推動農村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宣部.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試行條例.1983
[2]郭湛.人活動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3](前)蘇共中央直屬社會科學院心理學和教育學教研組.黨的工作中的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4]轉引自沈壯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5]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郭慶紅,宗誠.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江西社會科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