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爭春
摘要:“一課同構”教學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從而向“同課異構”教學活動邁進,讓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將心比心》為例,潛入文本,設計學案,引導學生研讀文字、品味語言,真正感悟“將心比心”的內涵。
關鍵詞:一課同構;潛入文本;研讀文字;品味語言
“一課同構”顧名思義,就是同一個教學內容,集大眾之智慧,共同設計教學方案,以達成最有效的教學。老師能在“一課同構”教學活動中不斷成長,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從而向“同課異構”教學活動邁進。
以《將心比心》一課的教學為例,說說我們的具體作法:《將心比心》是姜桂華寫的一篇短文。這篇課文通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闡述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在情感態(tài)度教育方面,它通過揭示“多為別人著想”這一道理,表現了本組教材“以誠待人”的專題。從知識技能方面來看,它是“與文中人物進行對話,感受人物思想品質”這一訓練重點的有力承接。可以說,這是一篇有助于學生獨立閱讀、感悟、理解并從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
一、深入備課,設計學案
深入備課,設計學案要求教師獨立鉆研教材,依據學情,設計教學方案。姜桂華老師在教材解讀中是這樣寫的:中國有句成語,叫作“將心比心”,意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度f善集》中有云:“物我一體,將心比心?!薄皩⑿谋刃摹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該教師將教學過程分為:“談話導入→通讀課文;整體感知→閱讀移情;態(tài)度培養(yǎng)→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huán)節(jié)。為了便于修改教學設計,我們用特制的教案紙——右邊留有三分之一空間的備課紙設計學案。
二、教學研討,確定學案
教研組組織本組老師進行研究討論,先由姜桂華老師陳述自己的設計意圖及設計思路,再讓老師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出建議,綜合眾人之長,修改教學方案。
1.教學目標的設計
該教學設計中的目標: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③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
修改后的教學目標: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②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③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1)文中最為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所以將教學目標①改為“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這樣修改使其要求更具體、重點更明確。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這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很難,而真正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而不是“說起來一套,做起來一套”。所以將教學目標②改為“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這是一篇需要獨立閱讀的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一大重點。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學生已有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別人回答中的長處,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將教學目標③改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教學過程的設計
討論中將原教學過程修改為:“談話導入,揭示課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品讀課文,打動心弦→走進生活,撼動心靈”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研讀文字,體味語言的魅力,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與課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真正理解“將心比心”的含義。
三、實施方案,評課重組
1.教學方案確定后就組織實施,也就是進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朗讀異彩紛呈,突顯著學生的主體地位。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不同讀者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釋,是閱讀個性化的規(guī)律性的反映。課堂上,在老師的導向、點撥、鋪墊、組織下,學生閱讀機智在靈動閃現,個性化體驗得到了自由釋放。比如老師在默讀時就對學生說:“多讀幾次打動你心靈的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下你的體會?!薄半S著對課文的品讀,我們的心和護士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那為什么……”而學生們在此類語言的引導下,思維不斷地被沖擊,撞擊出富有特色的、各種各樣的多彩火花。
課文的兩個小故事,老師一直積極引導學生利用“換位思考”和“移情作用”讓學生更好地潛入文本、體味課文,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2.組織聽后評,從實際教學出發(fā),尋求更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①導入部分可改為故事形式或運用多媒體課件,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更重要的是喚起學生的情感參與;②學生個性化的朗讀需要教師個性化的評價語言,“將心比心”,發(fā)自肺腑的贊美語言比任何方法、手段都有效;③關于“男孩子”與“女孩子”:指導練讀重點段時,老師跟學生說“請男孩子把這段話獻給女孩子”,“請女孩子把這段話獻給男孩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不該給此類話帶上顏色。建議把“男孩子”“女孩子”改成“男同學”“女同學”,或者,能否在指導朗讀前,提問全班同學:“你想把這段話送給誰?”等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說:“好,就讓我們真心實意地把這段話獻給所有你關心的人?!边@樣,老師可以拓寬和訓練學生的思維,不落痕跡地指導朗讀。
四、再次實施,優(yōu)化教學
在同年級班級中實施該教學方案,以幫助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
教學時通過故事導入(多媒體課件:《媽媽,洗腳》[公益廣告]),激發(fā)學生讀文本的欲望。通過敘述故事大意,找找重點詞,培養(yǎng)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和抓關鍵詞學習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進而選取第二個故事重點指導閱讀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體味本文優(yōu)美樸實的語言文字,再換位思考談談自己對親人將心比心的體會,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朗讀結尾段,用簡筆畫“愛心”裝入學生對“將心比心”的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最后布置練筆作業(yè),起到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作用。教學力圖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實際,體現層次性、漸進性,既突出兒童的個性體驗,又關注共性發(fā)展,略讀課文不忽略學生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基本理念。
本次教學中的亮點:
1.個性化評價到位
評價一直是新課改的重點和難點。閱讀教學更是要“以評價促發(fā)展,點燃學生閱讀熱情”。本堂課,老師總是用自己富有個性的語言及時地對學生的回答、朗讀給予“贊許、包容和支持”,這是學生張揚良好閱讀個性的有力保障。比如,學生初讀完課文,老師及時追問:“為什么讀完一次你還在讀?在讀什么?”;比如老師對學生說:“這是你對課文的理解,正確!”;比如在齊讀、鞏固重點句時,老師說:“讀得真好!讓我們再次真心實意地把這句獻給所有人!”學生齊讀時便更是聚精會神、神采飛揚!
2.潛心讀書,走進文本,品味語言
“愛可以帶給我們溫暖,愛更需要用心靈去感受,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便能感受到它的溫度。請你用心讀讀課文中的小故事。”教師充滿溫暖與愛的話語,如春風吹入學生的心田,學生在充分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并通過揣摩、品味作者描寫人物語言、行動及外貌的詞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3.眷注文本,升華情感,拓展內涵,提升品味
(1)(板寫:一個大大的“人”字)一撇一捺——“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的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的依偎,一句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我們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親的話,肯定也會這樣想:(引讀)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板畫:圖案?誙)如果這就是每位同學的一顆滾燙的心,請在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詞。(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
(3)最后,以臺灣作家羅蘭曾經說過的話作為結束語:“如果每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的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p>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將心比心》一課的教學力圖體現這個理念,力圖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實際,始終重視“以讀為本”,突出感悟;重視“三維”目標的評價,突出素養(yǎng);注意加強詞句訓練,扎實基礎,培養(yǎng)能力。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體味本文優(yōu)美樸實的語言文字,再換位思考談談自己對親人將心比心的體會,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朗讀結尾段,用簡筆畫“愛心”,裝入學生對將心比心的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能起到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