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欣
(暨南大學,廣東廣州510632)
淺析“動態(tài)對等”在美劇劇名翻譯中的應用*
舒欣
(暨南大學,廣東廣州510632)
基于奈達“動態(tài)對等”理論,結(jié)合直譯、意譯翻譯策略,探討如何更好地翻譯美國電視劇(以下簡稱“美劇”)劇名。簡要地介紹了“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并結(jié)合該理論擬出電視劇劇名應遵循的四項基本原則。將美劇劇名進行分類,通過“動態(tài)對等”理論得出如下結(jié)論:在對美劇劇名進行翻譯時,一般而言,以人名、地名、主人公身份等命名的美劇采用直譯;以劇情內(nèi)容命名的美劇,采用意譯。
“動態(tài)對等”理論;美劇劇名;直譯;意譯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A·奈達認為翻譯是一門“科學”。奈達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倡導者,他從語言學的角度,根據(jù)翻譯的本質(zhì),提出了著名的“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其中“動態(tài)對等”理論日后發(fā)展成為“功能對等”理論。在“動態(tài)對等”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奈達提到,“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相同”。奈達認為,翻譯需滿足以下四項基本要求:(1)有意義;(2)傳達源語的精神及態(tài)度;(3)自然而隨意的表達;(4)產(chǎn)生相似的反映。
奈達對翻譯的定義表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以及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由此,譯者應從的語及的語觀眾出發(fā),以動態(tài)對等的四個方面為指導,同時在的語中展現(xiàn)源語信息及其文化內(nèi)涵。
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奈達把“動態(tài)對等”定義為:“譯文讀者對的語的反應程度與原文讀者對源語的反應程度應大致相同”。換句話說,動態(tài)對等強調(diào)的是對等的反應而非對等的形式。翻譯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譯文讀者,要評判譯文質(zhì)量,不僅要比較譯文與原文的形式和內(nèi)容,最主要的是比較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的反應,或者說譯文與原文產(chǎn)生的效果是否一致。在該理論的指導下,筆者提出電視劇劇名翻譯的四項基本原則,即信息、文化、審美和商業(yè)價值原則,并以此為基準判斷譯名合適與否。
a)信息價值
奈達指出,所謂翻譯,是在翻譯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定義,其次是文體。筆者認為,此處的“定義”可擬為譯名需具備的信息價值——就是要做到譯語標題形式與原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忠實地傳遞與原片內(nèi)容相關的信息。
如美劇Spartacus:Blood and Sand,因為Spartacus(斯巴達克斯)作為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美均頗有知名度,所以直譯名《斯巴達克斯:血與沙》既符合中國受眾對于原名的了解,也能清晰完整地表達源語的信息和內(nèi)容。這樣的例子還有Nikita(《尼基塔》)、Brothers&Sisters(《兄弟姐妹》)、South Park(《南方公園》)等。
b)文化價值
奈達強調(diào),翻譯的首要任務就是“再現(xiàn)源語信息”。他的翻譯理論是以的語和的語文化為導向,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理論,奈達強調(diào)源語和的語的兩種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翻譯的過程中將源語和的語的文化因素考慮其中,才能確保譯名在的語文化背景下滿足的語受眾,筆者將此原則歸納為文化價值。
例如美國家庭警匪電視劇Blue Bloods,如譯者不了解源語文化背景,將其譯為“藍色血液”或“藍血”,但是如果譯者了解美國文化便可知道Blue Bloods具有特有的內(nèi)涵——“貴族血統(tǒng)”、“出身貴族”。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將源語的文化信息在的語中展現(xiàn)出來,譯名《警察世家》、《警脈相承》既能傳達原劇名信息又保證中美文化的傳遞。
c)審美價值
在“動態(tài)對等”理論中,奈達反復強調(diào)讀者的反應,想要滿足譯文讀者對的語的反應程度等同于原文讀者對源語的反應程度,譯者不僅需要遵循以上提出的信息價值原則和文化價值原則,還需要在審美價值上略下功夫。
劇名應講究煉字,力求音意俱美、達意傳神。換句話說,譯者需要用的語的藝術形式包裝片名以達到傳達原片名語言美感的效果。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譯者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提高譯名的審美價值:
首先,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語系,且在語音特征上存在很大不同——漢語是聲調(diào)語,講究的是韻律美、音樂美和抑揚頓挫。而英語是語調(diào)語言,講究重輕音和語調(diào)的旋律美。所以,譯者不僅需要傳遞不同語言的語音美感,同時還要表達中英文中不同的修辭手法。
如采用了押頭韻修辭手法的大熱時尚美劇Gossip Girl,如何將這種修辭美在譯名中表達出來是譯者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用中文中抑揚頓挫的韻律美代替修辭美實為不錯的選擇。譯名《八卦天后》,聲調(diào)為“平去平去”,平仄有序,符合中國觀眾審美。而另一譯名《緋聞女孩》比起《八卦天后》似乎缺失某些音律的美感。
因其言簡意賅、簡單上口的特征,四字短語在漢語中廣為應用,在電視劇劇名中更是如此。所以在劇名翻譯時,譯者往往利用四字短語來保證譯名的美感和接受度。例如溫馨的家庭情景劇Gilmore Girls,雖其直譯譯名《吉爾莫女孩》能傳達原片名的內(nèi)容,但是筆者認為,這樣表面的翻譯卻不及《母女情深》來得漂亮——其一,中國人注重情感,該譯名大打“親情牌”定會博取不少眼球;其二,四字短語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利于傳播。同樣的例子還有Burn Notice《火線警告》、The Mentalist《超感警探》等。
中國是一個擁有博大精深文化的國家,在其悠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智慧的中國人民將許多事件和人物喻含在典故故事中。如果譯文中能夠出現(xiàn)歷史典故或者成語故事,這都將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的眼球,極大地提升譯名的審美價值。
經(jīng)典美劇Friends應該是在中國受眾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情境喜劇,而其被普遍接受的譯名有《老友記》和《六人行》。雖然“老友”給人一種溫情滿滿的感覺,但是,后者似乎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因為它很容易地讓人聯(lián)想起孔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樣的哲學名句。
d)商業(yè)價值
判斷譯名的翻譯是否成功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商業(yè)價值,即必須保證電視劇對觀眾有足夠的吸引力。
無論是從出品方還是從制片方的角度,都希望能夠利用劇名這樣最為直觀的方式得到最大的商業(yè)利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絕不可以單純?yōu)榱宋矍蚨耆珜υ谋磉_不管不顧或者為求票房而不顧整體觀感和美感。如大熱美劇Desperate Housewives在中國普遍的譯名是《絕望的主婦》,這采用了直譯的翻譯策略來反映標題內(nèi)容,已經(jīng)足以將劇情進行一個概括,而網(wǎng)絡上另一個版本的譯名《欲亂絕情妻》則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但翻譯的效果似乎是為了刻意追求噱頭,筆者認為這是不恰當?shù)摹?/p>
綜上所述,譯者在劇名翻譯時應遵循信息、文化、審美及商業(yè)價值這四項原則,且應按照以上的順序進行先后考慮,如商業(yè)價值只可作為判斷譯名優(yōu)劣的輔助原則,因為電視劇畢竟不是廣告,不可以將商業(yè)價值作為最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慮,應首先滿足其他三個原則,并盡可能同時滿足商家的收益和觀眾的感觀。
筆者首先將美劇劇名進行以下分類:
A以主人公的身份或職位命名:如NCIS,Heroes,Cashmere Mafia,F(xiàn)riends
B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Nikita,Spartacus,House,Castle,Samantha Who
C以故事發(fā)生地的地名命名:如South Park,Warehouse 13,Ever wood,Cougar Town
D以劇情內(nèi)容命名:如Grey’s Anatomy,Glee,How I Met Your Mother,Prison Break,Lie to me
結(jié)合“動態(tài)對等”理論以及上文提到的四項原則,筆者從分類的角度探索翻譯策略的選擇。在翻譯過程中,直譯可能是用得最多的翻譯策略。尤金·奈達在其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到:“If more or less literal correspondence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in both designative and associative meaning,then obviously no adjustments in form are necessary.”因為中美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相似性和對等性,所以在不影響的語表達規(guī)范和理解的情況下,采取直譯法能很好地忠實于原片名的形式與內(nèi)容。盡管如此,兩種語言在句法、修辭、聲調(diào)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我們應靈活地運用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策略,使的語與源語滿足動態(tài)對等。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如原片名是人名、職位、身份或地名,如Nikita、Ugly Betty、Hellcats、NCIS、The Apprentice等,因原片名以人名、地名概括電視劇情,觀眾可以通過主人公或者地點名看出故事內(nèi)容。如果故事是圍繞某個人、某群人或某個地點而展開,那么譯者只需將原片名直譯成中文即可。而就劇情而言,如How I Met Your Mother,Lie to me,Sex and City,The Big Bang Theory等,由于表達習慣及習語用法等文化差異,多運用意譯的翻譯策略。
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原片名如果是以下情況中的一種,則應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
A.原片名直譯成中文時不符合發(fā)音美感時;
如Dexter直譯成《德克斯特》就不是十分恰當,若譯者結(jié)合劇情將其譯為《雙面法醫(yī)》或《嗜血判官》均為成功。
B.直譯譯名不符合中國文化或傳統(tǒng)時;
如Sex and City直譯成《性與城市》時,似乎違反中國觀眾含蓄的道德觀,將“性”改為“欲望”則更符合,《欲望都市》不失為良好選擇。
C.不符合中國觀眾的表達習慣(包含四字詞的運用)時;
如Semantha Who譯為《第二人生》遠比直譯《薩曼莎是誰》更符合中國觀眾的表達習慣。
隨著美劇逐漸深入人心,它對中國觀眾的影響范圍愈發(fā)廣泛。因此對其劇名的翻譯則更顯其重要性?;谝陨戏治?,筆者認為,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的翻譯策略,美劇劇名的翻譯都要遵循力求使譯名與原片名在對觀眾產(chǎn)生的效果上形成對等的原則。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為美劇劇名的翻譯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指導,保證劇名實現(xiàn)信息、文化、審美及商業(yè)四大價值,而不是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形式或內(nèi)容。
[1]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Eugene A 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Distri books Inc.,1964.
[3]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1.
[4]Eugene A 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E.J.Bill:Leiden,1969.
[5]張雪芳.從動態(tài)對等到功能對等——奈達對等翻譯觀簡述[J].安徽文學,2008,(11).
[6]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
2012-04-14
舒欣(1988-),女,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