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東 (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67)
先天性髖內翻(CCV)又稱為發(fā)育性髖內翻(DCV),其發(fā)病原因是近端股骨骨骺板內部的骨化和生長紊亂引起骨化延遲所致,是一種股骨近端發(fā)育畸形,在臨床上較少見?;純簳絮诵?、肢體短縮等具體臨床表現[1]。筆者于2007年5月~2010年5月間共采用手術治療先天性髖內翻患者11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11例先天性髖內翻患兒中,男7例,女4例;左側3例,右側5例,兩側3例;年齡2~15歲,平均(5.5 ±3.8)歲;本組患兒均表現為跛行、無力、旋轉和外展受限,單側者肢體均有縮短約2~4 cm,雙側者行走呈明顯鴨步態(tài),Trendelenburg氏征和4字征均呈陽性,X線結果顯示,本組患者術前HS角為(92.4±4.7)°,HE角(76.5±5.4)°。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均采用外展截骨治療,實施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單側者一次手術,雙側者分兩次手術。患兒取側臥位,在股骨大轉子前上方取一8~10 cm的縱行切口,常規(guī)逐層切開,在切斷內收肌后,均采取股骨轉子下外展截骨,并采用4孔鋼板固定,術后外展30°~45°采用髖人字石膏固定至少6周,定期進行X線檢查[2],了解骨折愈合情況。骨折愈合后,指導患兒下地逐漸負重行走。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患兒手術前后HE角和HS角變化(±s)
表1 患兒手術前后HE角和HS角變化(±s)
注:與術前比較,①P<0.05
?
本組11例患兒術后均隨訪6個月~2年不等,隨訪結果術后HS角為(37.5±5.2)°,HE角為(152.2±7.3)°,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未見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jié)脫位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均康復良好。詳見表1。
現階段對于髖內翻畸形具體的發(fā)病原因和詳細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大部分學者認為,嬰幼兒時期股骨頸內側骺板生長速度快,其頸干角較成人時期偏大,隨著年齡的增大,外側的骨骺板生長明顯加快,從而使頸干角變小。
先天性髖內翻通常采用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已被證實是無效的,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在轉子部位截骨以改變頸于角。先天性髖內翻的治療主要依據為股骨頸部的骨化不良,手術的最終目的在于矯正頸干角到正常生理角度[3],使股骨頭的骺板從垂直位改變?yōu)樗轿唬咕植康募魬ψ兂缮硇詨嚎s應力。
但術后仍有畸形復發(fā)的可能,其主要因素為:①粗隆下行外展截骨矯形術本身恢復頸干角不足,未完全消除局部剪應力及過早負重而進一步增加剪應力,使內翻畸形復發(fā);②截骨手術本身及術后負重無直接原因,但因骨質本身生長發(fā)育、股骨頸部骨化不良再次復發(fā)內翻畸形[4-5]。
因此,手術本身矯正畸形的效果對先天性髖內翻治療的影響十分重要。目前國內外主要的粗隆下外展截骨矯形術,根據截骨方式及固定方法不同可分為股骨粗隆楔形外展截骨術、股骨粗隆下斜行截骨術、股骨粗隆間倒“Ⅴ”形插改角截骨法等,每一種方法都各自的特點及優(yōu)點。
采用大轉子下外展截骨治療,通過對手術指征的嚴格掌握,并且在選擇合適的手術年齡的前提下,保證了截骨后骨折端的穩(wěn)定性,達到高強度固定,可有效防止頸干角的丟失及畸形的復發(fā),取得較滿意療效。
[1] 劉 威,張曉東,王紅超.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內固定治療先天性髖內翻[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1): 77.
[2] 劉如月,發(fā)育性髖內翻的診斷與誤診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6):822.
[3] 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1105-1108.
[4] 潘少川.小兒矯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9-60.
[5] 朱明海,梁國輝,張?zhí)旖?先天性嬰兒型髖內翻與髖脫位的早期鑒別[J].中醫(yī)正骨,2008,1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