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迪
摘 要:通常語言是人們談到交際時,首先所想到的第一要素,可語言僅僅是人們用來交際的一個手段,卻很少注意非語言交際在人們?nèi)粘=煌衅鹬浅V匾淖饔?,非語言交際手段的恰當運用傳遞了豐富的信息,促進了良好的溝通。但在中西交往中,由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存在,“沖突”和“碰撞”會導致交流障礙,因此正確地理解其內(nèi)涵,才會讓人們在交往中表達的復雜而豐富的含義達到更好地交流效果。
關(guān)鍵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跨文化交際;沖突;文化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5-0155-02
通常語言是人們談到交際時,首先所想到的第一要素,然后除了語言這一重要表達工具外,我們還有其他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人際交往的另一種形式:非語言交際。由于文化的不同,當我們面對陌生的文化、陌生的國家、具有陌生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人,我們在實際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因價值觀念、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文化習俗差異,這所反映的是人們的非語言行為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要成功順利地進行中西文化交流,我們不僅要分析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文化沖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非語言文化規(guī)則,也要了解對方的非語言文化規(guī)則。
一、非語言交際的界定
人際交往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語言交際,一種是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顧名思義,我們都都會想到,體態(tài)語,比如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體距、體觸等。這些都是我們從字面和日常生活的理解所得。目前學術(shù)上關(guān)于非語言交際的界定,Samovar和Porter的定義是:“非語言交際包括在交際的環(huán)境中認為的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盡alandro和Baker把非語言交際界定為:“個人發(fā)出有可能在他人頭腦里產(chǎn)生意義的非語言暗示的加工過程,它是一種體現(xiàn)非語言行為的過程,在特定場合或語境中要么獨自出現(xiàn),要么與語言行為同時發(fā)生,以表達自己思想或領會別人的意圖。”
這個定義強調(diào)意義和意思的產(chǎn)生,例如,眨眼本身是一個生理動作,但如果通過向人眨眼來暗示某種意義,那么這就屬于非語言交際。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之為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講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等。這些詞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非語言交際的手段。
二、非語言交際的特性
1.普遍性
非語言交際是人們隨時隨地進行的,人們的舉手投足,眨眼轉(zhuǎn)身中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些意義。普遍性在非語言交際手段中被絕大多數(shù)民族所接受,例如面部表情作為表達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是共同的。
2.輔助性與逆反性
當人們在進行語言交際時,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會傳達出與內(nèi)心語言同樣的情緒,非語言交際可以用來輔助或者強調(diào)語言交際,來表達同一個意思。當然在如今的高科技中,我們經(jīng)常通過行為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這就是說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也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這點我們下文再討論。
3.真實性
這點跟第二點的逆反性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說要了解人的心里,單憑語言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語言是一個人經(jīng)過大腦組織后的語言,而非語言交際則在第一時間內(nèi)傳達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和意向。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說道:“無聲語言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為有聲語言往往把所要表達的意思的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隱藏起來。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中,當語言與非語言信息不一致相沖突時,人們較相信非語言信息,因為非語言行為比語言行為更透露出真實情緒,顯得更加本能和可靠?!?/p>
這一點在如今的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美國電視劇《lie to me》和中國香港電視劇《讀心神探》,都是根據(jù)微表情和動作這些非語言交際因素破案,以下是圖片說明,這些圖片顯示出非語言交際表達得更加真實和全面。
圖片一 真相,盡在我們臉上(選自《lie to me》)
圖片二 輕蔑的表情(選自《Lie to me》
4.差別性
非語言交際都帶有全民性和國際性,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心里不同,決定了不同民族間的非語言交際存在一定的差別性。
三、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
1.不同文化在自我感知和人體距離等方面有差異。
從個人空間上來看:如強調(diào)個人主義的文化 (英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通常比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間。他們的空間被侵犯時,他們的反應傾向于主動的、進攻的姿勢。墨西哥和阿拉伯人的空間觀念和運用則有較大不同。在墨西哥和阿拉伯人中,對話時人們的身體距離較近。我們對空間的運用與我們文化的價值體系直接相關(guān)。在一些亞洲文化中,比如:學生不靠近老師站著,員工不貼近老板站著。保持距離表明區(qū)別和尊敬。
辦公室: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辦公室安排在什么地方與他的職位有關(guān)。在美國,比如一幢寫字樓里,越上層的公司越是好的公司,一個公司里,等級高的人一般占據(jù)公司內(nèi)部比較高,景色比較好的位置。而在日本則是部門領導辦公桌放在中間,下屬則在四周,這樣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他的領導,保持與下屬的密切聯(lián)系。
2.不同文化成員對待時間的不同也反映了非語言交際的差異性
在美國人們說“時間就是金錢”是一種習慣,在商務約會談判中遲到5分鐘是可以接受的,但15分鐘30分鐘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在中國,人們常說:“三思而后行”,因此在中國,遲到脫時現(xiàn)象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過隨著國際化的交流,中國現(xiàn)在也越來越提倡守時原則。
3.沉默的使用也因文化而異。
在美國,人們不適應談話中的沉默或暫停,美國人會找盡話題聊天,因此美國人也在國際社會中有這樣一個“聲譽”(IBM=International Big Mouth);而在中國,則有名言“沉默是金”;在日本,人們經(jīng)常以沉默應對,這并不會引起雙方的不舒服或是尷尬,因為在東方的傳統(tǒng)中信仰:內(nèi)在的平和與智慧來源于沉默。
四、結(jié)語
不同文化的碰撞是一件好事,沒有碰撞我們永遠也不會了解世界上多種多樣的非語言交際差異,上面的只是就非語言交際的界定、特性、差異進行一些簡要的陳述,其實很多內(nèi)容都值得去深入研究。在世界跨文化合作越來越深入的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這一分支的研究。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非言語行為的研究相當重視,并隨著學科細分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副語言學、身勢學、近體學等新興學科。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的是非言語交際行為包含了文化民族民俗宗教等各個與生俱來的自然領域,語義問題也復雜。因此我們在研究非言語交際手段時,文化約束力對其影響以及文化和環(huán)境等差異所賦予非言語行為的不同含義是絕不能忽視的。
參考文獻:
[1]洛雷塔·A·馬蘭德羅,拉里·巴克.非言語交流[M].孟小平,等,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顏曉平.從非言語交際行為看不同文化的差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