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策略中辯證統(tǒng)一的歸化與異化

      2013-04-29 22:40:29鐘永軍王松林
      現(xiàn)代語文 2013年7期
      關鍵詞:辯證統(tǒng)一歸化翻譯策略

      鐘永軍 王松林

      摘 要:在翻譯策略中,歸化和異化是兩種相輔相成的翻譯方法,各有特點,在一定的語境中各有優(yōu)劣,因而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歸化和異化也是翻譯領域的一對矛盾,相互依存,在翻譯時缺一不可。必須用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我們的原則是:歸化時不改變原作的“風味”,異化時不妨礙譯文的通達自如。

      關鍵詞:翻譯策略 歸化 異化 辯證統(tǒng)一

      翻譯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活動,這一活動也極為復雜。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在近三十年中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翻譯研究也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翻譯理論被深深地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二是翻譯研究從重視語言轉換轉向重視文化轉換。這兩種傾向的結合,就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學術界達成的共識是:翻譯已不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

      一、“歸化”與“異化”

      正因為翻譯涉及兩種不同語言中的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轉換,就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一個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的問題。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語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語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義。翻譯既然與文化密切相關,就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另一個問題:怎么處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較大的文本。對待翻譯中如何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翻譯界內部產(chǎn)生了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1995年,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前者主張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作者為歸宿,后者則認為譯文應以源語或源文讀者為歸宿。就翻譯中涉及的文化轉換而言,可分為以源語文化為歸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or TL culture-oriented)兩種原則和方法。

      Venuti可以說是異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這種翻譯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Venuti聲言,“其目的是要發(fā)展一種翻譯理論和實踐,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從而突出文本在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Venuti,1991)。在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種反對譯文通順的翻譯策略(Neubert 1992:2~4),即譯文故意弄得不通順。有些譯者對讀者毫不妥協(xié),要求讀者接受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Brewer,1988)。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至今西方文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兩次重大變革。第一次是“反意圖論”的出現(xiàn),即文論從以作者為中心轉移到以文本為中心;第二次是闡釋學和接受理論的出現(xiàn),即從以文本為中心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第二次變革的重點是強調讀者在閱讀中的參與作用,認為文本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參與完成的。作者的意圖只與作品的發(fā)生理論有關,而與解釋理論無關。因此,西方現(xiàn)代文論家認為文學作品不是永恒不變的客體,而是向未來的理解無限開放的顯現(xiàn)過程。也就是說,不同時代、不同環(huán)境、不同讀者對同一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作品的存在價值就在于此。魯迅先生曾說過類似的話:一部《紅樓夢》,多情男女看到“纏綿”,禪學家看到“空”,易學家看到“陰陽”,道學家看到“淫”。

      隨著文學批評的重心從文本轉移到讀者,翻譯理論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轉移,讀者在翻譯中的作用突出起來,而奈達的翻譯理論就體現(xiàn)了這種轉移。奈達可以說是歸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 并仔細分析源語信息的意圖。奈達在不同場合重復了他這一觀點,即“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睂δ芜_來說,動態(tài)對等(或功能對等)的目的是譯文的表達方式應是完全自然的,并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這是關于翻譯的概念不強調讀者為了理解源語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語文化的模式(Nida,1964a:159)。他提出了“功能同構(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為解決方法,以求在不同體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因此,英語成語“to grow like mushrooms”在譯成中文時可用漢語成語“雨后春筍”來表達(Nida,1993:121)。

      二、歸化和異化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

      歸化和異化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源語和目的語(譯語)的文化差異。歸化派主張以目的語文化“替代”源語文化,而異化派卻執(zhí)意“保留”。

      (1)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

      a.這件事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b.這件事如同板球賽一樣重要。

      譯文a改變了原文的形象,以漢人的“吃飯”替代英人的“板球賽”,顯然是為了照顧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和語言認知,屬于典型的歸化譯法。的確,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吃飯很重要,但失去了異域之景——英國人的板球賽。再者,此譯法容易對中國讀者產(chǎn)生文化誤導(cultural misleading),即認為英美人對吃飯也有同感。譯文b忠實地保留和再現(xiàn)了源語的文化特征,增強了語言文化的“異域感”。因而無論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還是從翻譯的“信”的準則上看,此異化譯法更為理想,但卻忽視了普通中國讀者對異域文化的接受能力。

      (2)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

      a.Man proposes,God disposes.(Hawkes,1973)

      b.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Yang,1994)

      楊、戴和Hawkes都是利用同一英諺,僅差一字,但使目的語文化和源語文化相去甚遠。Hawkes直接引用原諺語,雖說更利于普通英美讀者理解和接受,但這樣一來便把一個佛教徒轉變?yōu)橐粋€基督教徒,有悖于源語文化和作者意圖。楊、戴保留和再現(xiàn)了《紅樓夢》中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即佛教和道教,有利于在英美讀者中導入中國的“異域風情”,但卻可能令那些扎根于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的英美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3)…… nor was Mrs. Hurst,who had married 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 tune,less disposed to consider his house as her home when it suited her.(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Ch.4,V.I)

      a.再說那位嫁了個窮措大的赫斯特太太,每逢上弟弟這兒作客,依舊像是到了自己家里。

      b.而那位赫斯特夫人嫁了個家財不足、派頭有余的紳士,因而一旦得便,也很情愿把弟弟的家當作自己的家。

      顯然,例(3)a屬于歸化譯法。文中的赫斯特先生本是個好吃懶做、從不讀書的紳士,譯者用“窮措大”來形容他,雖然既順當又簡練,但卻扭曲了人物的形象,將其刻畫成一個類似孔乙己式的窮困的讀書人。例(3)b采用異化法,將“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 tune”譯作“家財不足、派頭有余的紳士”,就顯得比較貼切。

      (4)原文:O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Robert Burns,A Red,Red,Rose)

      郭沫若譯文:吾愛,吾愛玫瑰紅

      六月初開韻曉風;

      吾愛,吾愛如管弦,

      其聲悠揚而玲瓏。

      原詩含有蘇格蘭方言,郭沫若采用以歸化為主的翻譯方法,效果顯著。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同時譯者突破了原文押韻框架,采用古漢語七絕形式,使譯文瑯瑯上口,譯詩的讀者因此深深體會到了原文詩人真摯的感情。

      異化譯法既可以充分傳達原作的“異國風味”,也可以引進一些源語的表達方式來豐富目的語語言。假如翻譯只講歸化不求異化,那漢語就只會有“貓哭老鼠”,不會有“鱷魚眼淚”,只會有“全副武裝”,不會有“武裝到牙齒”,只會有“一箭雙雕”,不會有“一石二鳥”。如此一來,漢語就會失去不少光彩。

      三、歸化和異化的辯證統(tǒng)一

      異化與歸化是否一定水火不容?譯者翻譯作品時是否只能選擇一種方法而不可兩種方法兼用?要解答這些問題,還得從翻譯的基本任務和基本要求說起。關于翻譯的基本任務和基本要求,中外的譯論家作過不少論述,但最全面、最精到的還是泰特勒的三原則:一是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作相一致;三是譯文應和原作一樣通順。

      如果我們接受泰特勒三原則,就會認識到:翻譯要想實現(xiàn)這三個目標,譯者必須兼而采用異化和歸化兩種方法,而不是擇一而從。原因有二:一是在前兩條中,前者要求完全地復寫出“原作的思想”,后者要求忠實地展現(xiàn)出原作的“風格和筆調”,無論是原作的“思想”,還是原作的“風格和筆調”,都帶有濃厚的異國情調,翻譯中不采用異化的方法是很難完成的;二是第三條要求譯文像原作一樣“通順”,要做到這一點,譯者在語言表達中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歸化。

      在我國的翻譯史上,相比注重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化特色的“異化派”,注重適應漢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歸化派”一直占據(jù)明顯的優(yōu)勢。嚴復、朱生豪、張谷若等的譯作至今廣為流傳,而“異化派”翻譯家盡管有中國新文化的旗手魯迅和新月派代表徐志摩,但他們的譯作過于拘泥于原文,影響遠不如前者,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否定異化的作用和意義。歸化與異化是相互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系的兩種翻譯手法,歸化求同,異化存異,兩者辯證統(tǒng)一,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在實際操作中,譯者可以根據(jù)作品和讀者的要求交替使用這兩種手法。這兩種方法的運用是由翻譯所涉及的不同語言各自的特點所決定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隨著各民族之間相互交往的加強、各種語言的日益豐富以及讀者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要求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讀者反應論和奈達的翻譯理論,不管采用歸化還是異化, 譯者都必須考慮讀者的感受,并據(jù)此選擇兩種翻譯手法。

      (5)I passed out of my mind,and the next thing I knew I was sitting down on the ground,very cold in the shadows,and looking up at the rock where I had been within an eyelash of eternity…… There are such reflections,and for some of them I have the names.(N. Scott Momaddy The End of My Childhood )

      譯文:我當時暈了過去,等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坐在地上,陰影籠罩中,只覺渾身冷冰冰的。我抬頭看看上面的石壁,我剛才撐在那里險些喪生……現(xiàn)在我還有這樣的回憶,其中有一些我還能說出名目來。

      這段譯文是異化和歸化交錯運用的產(chǎn)物。比如,把“the next thing I knew”譯作“等醒來時,發(fā)現(xiàn)”;把“within an eyelash of eternity”譯作“險些喪生”,均屬歸化譯法,而將“for some of them I have the names”譯作“其中有一些我還能說出名目來”則屬異化譯法。

      (6)...while the abilities of the nine-hundredth abridger of the History of England...are eulogized by a thousand pens,there seems almost a general wish of decrying the capacity and undervaluing the labour of the novelist...(J.Austen Northanger Abbey,Ch.5,V.I)

      譯文:有人拋出《英國史》的不知是第幾百個譯本……諸如此般的才干受到了上千文人墨客的贊頌;然而人們幾乎總是愿意詆毀小說家的才能,貶損小說家的勞動……

      值得注意的是“the nine-hundredth abridger of the History of England”這個短語的意思是說《英國史》有著多如牛毛的刪節(jié)本。作者說“第九百個刪節(jié)人”是夸張說法,譯者譯為“不知是第幾百個譯本”,既貼近作者的表達方式又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兼有異化和歸化的因素。

      四、結語

      不管是采用歸化還是異化,譯者都應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對讀者負責,在加強譯文可讀性的同時,不能僅僅滿足于達意,還應將傳達異質語言文化視為己任。許鈞先生曾說過:翻譯是歷史的奇遇。譯者要注意到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并根據(jù)原文的風格和內容、讀者的層次和要求,對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側重點作相應的調整,同時還必須根據(jù)翻譯實踐的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力求準確、生動、暢達地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內容,從而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譯是“選擇的藝術”,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自始至終面臨著歸化與異化的選擇,通過選擇,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讀者之間找到一個“融匯點”,這個“融匯點”決不是一成不變的“居中點”,它有時距離作者近一些,有時距離讀者近一些,但無論更接近哪一方,都必須恪守一條原則:接近作者時,不能距離讀者太遠;接近讀者時,又不能距離作者太遠。換言之,異化時不妨礙譯文的通順易懂,歸化時不改變原作的“風味”。翻譯策略中的歸化和異化是相互依存的,缺一就不成其為翻譯。如同直譯和意譯一樣,異化和歸化也是翻譯領域的一對矛盾,也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參考文獻:

      [1]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s. 1-3[M]. London: Penguin Bookes,1973.

      [2]Lefevere,Andre.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M].N.Y.: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2.

      [3]Nida,Eugen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4]曹雪芹,高鄂.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5]胡衛(wèi)平,周峰.翻譯的目的與異化翻譯[A].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

      [8]許建平,吳朝霞.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處理手段[A].大學外語教學研究[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9]葉子南.論西化翻譯[J].中國翻譯,1991,(2).

      (鐘永軍 王松林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

      猜你喜歡
      辯證統(tǒng)一歸化翻譯策略
      倫理視角下電影翻譯的歸化與異化
      平面設計中實用性與藝術性思辨
      例談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未來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7:27:52
      企業(yè)文化與內部控制關系芻議
      經(jīng)濟發(fā)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18:31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歸化翻譯與江西詩法——以《魯拜集》的三個七言絕句譯本為例
      吕梁市| 阿城市| 明星| 皮山县| 华阴市| 离岛区| 东辽县| 保定市| 长汀县| 礼泉县| 潞西市| 阜阳市| 大田县| 江都市| 孝昌县| 米泉市| 水城县| 固安县| 永春县| 商河县| 修文县| 团风县| 凌海市| 如皋市| 崇左市| 陇南市| 广南县| 股票| 宿迁市| 古田县| 桃江县| 临桂县| 云安县| 合山市| 麻栗坡县| 临夏县| 舞钢市| 榕江县| 广元市| 河西区|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