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萊考夫(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對認知語言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該理論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國內外學者對概念隱喻理論紛紛提出了質疑,并談了他們的見解。劉正光、李秀麗、Verena Haser等對概念隱喻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并表達了他們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有利于對概念隱喻理論及認知語言學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萊考夫 概念隱喻理論 認知語言學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認知語言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知語言學已逐漸成為語言學的主流學派之一。認知語言學有很多分支,產生了不同學派。各學派各持其特有的觀點,分歧頗大。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和其他認知語言學家、哲學家、認知科學家一道創(chuàng)建了認知語言學派,逐漸成為當前語言學界的一個主流學派。萊考夫原來屬于生成學派陣營(生成語義學),近年來卻不斷向生成學派陣營發(fā)起攻擊。萊考夫和約翰遜(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巨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該書成為隱喻理論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問世將以客觀主義為主體的隱喻研究引領到以認知主義為主體的隱喻研究。該書的出版給認知語言學界帶來了新的生機。從此,概念隱喻理論掀起了一段熱潮。萊考夫與約翰遜的隱喻理論也為研究語言與交際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然而,每種理論都有其優(yōu)勢及不足之處,概念隱喻理論也是如此。因此,該理論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不同評價。盡管認同萊考夫和約翰遜隱喻理論的學者有很多,也有一些學者對其提出質疑和批評,如:劉正光(2001),李秀麗(2002),Haser(2005)等。本文就國內外不同學者對萊考夫隱喻理論所持有的批判觀點進行收集、整理,從而總結出該理論的不足之處。
二、簡述萊考夫概念隱喻理論
1980年,萊考夫與約翰遜合著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該書標志著認知語言學的開端。從認知視角出發(fā)的概念隱喻理論目前來說十分盛行,也得到眾多學者的接受與認可。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涉及到語言問題,還涉及到思維的問題。萊考夫和約翰遜研究隱喻的出發(fā)點是認知,他們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思維以至世界都是一個概念系統(tǒng)。在這個概念系統(tǒng)里存在著不同的概念域,概念域之間的系統(tǒng)映射便構成了隱喻,映射的這個過程遵守恒定原則。概念隱喻的使用是語言使用者的潛意識行為。以上這些內容為萊考夫和約翰遜概念隱喻(以下簡稱“概念隱喻”)理論的核心思想,這些思想為語言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概念結構的新思路。從而也推動了認知語言學的飛速發(fā)展,同時也為隱喻研究的多視角化提供了機遇。
三、國內外學者對萊考夫概念隱喻理論的不同見解
以下為作者根據劉正光、李秀麗、Verena Haser等觀點總結出的概念隱喻的不足之處。
(一)映射標準不唯一
根據概念隱喻理論,概念在映射時總是自動的、一致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該觀點主要存在以下缺陷:①“沒有確定的映射圖式的原則與標準”(劉正光,2001:26)。首先,這種不確定性容易使該理論的理論基礎顯得不夠堅實?!案拍铍[喻的假設具有極大的任意性,這種任意性勢必導致概念隱喻的無限增生,因此,概念隱喻的假設沒有可靠的認知基礎”(姚嵐、李元江,2007:20)。其次,這種不確定性反映出了該理論并未對“概念隱喻”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萊考夫和約翰遜所舉的例句中,有些將概念隱喻的含義泛化,有些故意縮小了源域與目標域所涉及的范圍?!坝成洳⒎鞘窃从蛩薪Y構和內容的照搬,而是有選擇的轉移,即只有符合目標域特征才可能被映射到目標域”(束定芳、湯本慶,2002:2)。Haser (2005:181~189)通過分析“ARGUMENT IS WAR”指出源域WAR的特征不僅能用來映射ARGUMENT這一目標域,還可以用于其他的目標域。她進而又指出隱喻表達“DEMOLISH AN ARGUMENT中DEMOLISH?!辈粌H對應源域ARGUMENT,還可以對應其他源域如BUILDING.②有些映射主次顛倒(Ortony, 1993;Grady,1998;劉正光,2001),即用次基本概念來解釋基本概念。根據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109),“隱喻是借用在描述上更為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在描述上不夠明確的概念?!边@一觀點,本體應該是“不夠明確的概念”,喻體是“更為明確的概念”。而在“TIME IS A KIND OF ABSTRACT SUBSTANCE.”(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66;Haser,2005:159;姚嵐、李元江,2007:18)中,TIME是一個比ABSTRACT SUBSTANCE更為明確、更為基本的概念。這也體現(xiàn)了該隱喻理論的矛盾之處。
(二)本體隱喻沒有體驗基礎
Haser(2005:160)論證了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IDEAS ARE OBJECTS 中的源域與目標域不具有體驗相似性(experiential similarity)和體驗同時性(experiential occurrence)。原因在于如果IDEAS和 OBJECTS之間存在體驗相似性,那么在理解該本體隱喻之前就應該對IDEAS的范疇有所理解??墒窃谌R考夫和約翰遜看來,這應該是本體隱喻“IDEAS ARE BOJECTS.”的結果,而事實上這是這個本體隱喻存在的原因。因此這與“體驗相似性是本體隱喻的體驗基礎”相矛盾,這也同樣否認了“體驗同時性是本體隱喻的基礎”。
(三)語料不真實
萊考夫等用來研究的語料并非都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有許多語料都是為了研究而靠人工編造的、非語境化的例子。這樣的語料無法真實反映該理論的相關特征,因此缺乏說服力。
(四)對語境因素的考慮不足
“喻題相關性特征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劉正光,2001:27)。概念隱喻的典型性也會隨著時間及地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源域與目標域的映射不會在所有語境下都是不變的,相反,卻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同一隱喻在不同語境下可以表達不同涵義,如:“A LIFETIME IS A DAY.”相對于A WEEK,A MONTH,A YEAR是短暫的,A LIFETIME可以表達人生短暫。而A DAY又包含“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夜晚”,每個階段象征人生的不同階段:“幼年、青少年、中年、老年、死亡”,A LIFETIME則可以表達人生的盛衰過程。萊考夫忽視了語境對隱喻理解的制約作用。在對隱喻進行解釋時,他們沒有將文化因素考慮在內。他們所舉的很多例子無法被人接受,如CAMBODIA HAS BECOME VIETNAMS VIETNAM.理解此句話中隱喻的前提是要了解美國歷史。因為受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使用者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程度會有差異性,而萊考夫等并未明確地提及這一點。
(五)過分依賴于經驗
萊考夫和約翰遜試圖批判分析哲學將主客體二元對立,而他們卻從某方面趨向于絕對的一元主義體驗論,片面強調經驗的作用。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226)把來自原始經驗的基本概念作為概念理論的來源和基礎。實際上,有些概念隱喻只是語言使用者通過其他方式得以理解的,并非都是通過直接體驗。例如,小孩子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及二語習得者在習得二語的過程中,許多的概念隱喻表達并非都是通過直接體驗才得以理解的。
(六)過分強調思維對語言的決定作用
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153)認為,“隱喻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語言只屬于派生層面”,即隱喻是一種通過語言表達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該觀點也同時反映了思維在某種程度上先于語言而存在,即“隱喻思維是第一位的,隱喻性語言是第二位的”。試想:假若思維先于語言而存在,人又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呢?概念隱喻又是如何先于語言表達而被人認知的呢?
(七)過分強調話語理解受概念隱喻的制約
并不是所有的言語表達都屬于概念隱喻的范疇,在理解那些非概念隱喻的話語時不會受到概念隱喻的制約。萊考夫等人在研究隱喻概念或概念隱喻時有將隱喻泛化的傾向(李秀麗,2002:87)。李秀麗認為“I GIVE YOU THAT IDEA”不是隱喻,因為“主意”在信息時代屬于信息產品,是可以給人的。因此,對這句話的理解并不受到概念隱喻的制約?!皼]有充分和確鑿的證據能說明人類的思維在總體上是隱喻思維,參照一個經驗域理解另一個經驗域這種形式也決不是人類語言文字的形成和運動發(fā)展的唯一形式”。(李秀麗,2002:88)
四、結語
任何理論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萊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因其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和值得商榷之處。但萊考夫概念隱喻理論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將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概念隱喻理論的批判觀點進行了概括與總結,目的在于使讀者更加全面、正確地理解該理論,并嘗試著對該理論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正完善。為進一步研究概念隱喻以及認知語言學等做好理論上的準備。
參考文獻:
[1]Grady,J. The“conduit Metaphor”Revisited:A Reassessment
of Metaphors for Communication[C].In Koening,J. P.(ed.),Discourse and Cognition[A].Stanford,California:CSLI publications,1998.
[2]Haser,V. Metaphor,Metonymy and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Challenging Cognitive Semantics[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5.
[3]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Second edition)[C].
Cambridge:CUP,1993.
[5]李秀麗.隱喻研究的誤區(qū)[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
87~89.
[6]劉正光.萊考夫隱喻理論中的缺陷[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
(1):25~29.
[7]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課題研究[J].外語研
究,2002,(2):1~6.
[8]姚嵐,李元江.解構Lakoff的隱喻理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
報,2007,(2):17~20.
(駱洋 遼寧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