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姓+哥/姐”是在湖南大部分地區(qū)流行的一種面稱方式。本文分析了這一面稱方式興起與流行的原因、構(gòu)成方式、感情色彩、語用功能、形成原因以及運用規(guī)則,并對其發(fā)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關(guān)鍵詞:稱謂語 面稱 小+姓氏+哥/姐 面稱規(guī)則
稱謂語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二十年來,稱謂語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已經(jīng)發(fā)表相關(guān)論文多達數(shù)百篇。在以往的研究中,??塑玻?004)、凌德祥(2008)等都注意到了當下稱謂語缺失的問題。
本文探討的“小+姓+哥/姐”是在湖南大部分地區(qū)普遍使用、并在全國各地逐漸流行開來的一種面稱方式。本文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小+姓+哥/姐”的興起及流行;“小+姓+哥/姐”的構(gòu)成方式及語用功能;“小+姓+哥/姐”運用規(guī)則及動因。
一、“小+姓+哥/姐”的興起與流行
根據(jù)所掌握的書面資料,“小+姓氏+哥”這一面稱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香港電影《英雄本色》。影片中,周潤發(fā)飾演的馬克(Mark)被稱為“小馬哥”。電影《英雄本色》先后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并被評為香港80年代十大名片之一。“小馬哥”這一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使得“小+姓氏+哥”這類稱謂語逐漸流行開來。在臺灣,馬英九被民眾親昵地稱謂“小馬哥”。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電影《英雄本色》中英雄人物“小馬哥”的影響,“小+姓氏+哥”這一面稱方式在湖南一些地方流傳開來,當時使用這類面稱的人群主要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已經(jīng)將近十年,港臺明星、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受到內(nèi)地青年的追捧,港臺語也被內(nèi)地時髦青年效仿。隨著面稱“小+姓氏+哥”的流行,“小+姓氏+姐”這類面稱也開始使用起來。現(xiàn)在,“小+姓氏+哥/姐”這類面稱方式在湖南岳陽、長沙、瀏陽等地區(qū)青年群體中廣泛使用。根據(jù)對天津外國語大學100名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將近半數(shù)的學生使用或聽到過這類稱謂語。
“小+姓氏+哥/姐”在網(wǎng)絡(luò)語言中也非常流行。例如:
(1)我們的口號是跟著小李哥,有飯吃,有車坐,有景看,有地兒?。?/p>
(2)她是銷售管理部小李姐的秘書,關(guān)于這位小李姐的厲害,我以后會說到。
(3)有了小張姐,到哪里去就解決了,去毛家溝探洞,這些人只有她去過,叫她帶路。
(4)小張哥今天晚上有活做,會很晚,偶決定不關(guān)手機等他。
(5)紐約當紅華裔小王哥近日為自己的最新設(shè)計拍攝了一步短片,據(jù)他說,這將是他眾多短片中的一部。
(6)小王姐有個姐姐在同一個廠上班,同樣已經(jīng)下崗多年了。
(7)偶進公司兩個多月了,同辦公室唯一一位女同事,第一天來時向我介紹自稱姓王。已經(jīng)有小孩了,為了表示尊重,打那以后我就叫她小王姐。
(8)美籍華人“小王哥”情系廣西師大,九年捐出40萬美元。
為了更好地了解“小+姓氏+哥/姐”這一稱謂形式在不同地域的使用狀況,我們在百度進行了檢索,分別對中國人口數(shù)量靠前的姓氏進行了調(diào)查。下面的數(shù)字是百度網(wǎng)的搜索結(jié)果,“X”表示“姓氏”,數(shù)字以萬為單位。
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字,“小+姓氏+哥/姐”這一稱謂方式使用非常普遍,而“小+姓氏+哥”的使用頻率要大大高于“小+姓氏+姐”。
我們無法考證“小+姓氏+哥/姐”這類稱謂方式最早出現(xiàn)在何時何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流行與電影《英雄本色》中的“小馬哥”形象緊密相關(guān)。無論在日常交際中還是網(wǎng)絡(luò)語言中,“小+姓氏+哥/姐”這一稱謂方式的使用都非常普遍。
二、“小+姓氏+哥/姐”的構(gòu)成方式、感情色彩及語用功能
(一)構(gòu)成方式
在當今稱謂語缺失的情況下,稱謂語的并用成為解決這一問題最便捷的手段。儲澤祥(2003)考察了“老/小+姓+稱謂性指人名詞”的使用情況;溫鎖林、宋晶(2006)對“現(xiàn)代漢語稱謂并用”進行了詳細分析;儲澤祥(2003)對“老傅局長”這類并稱進行過分析,認為這類稱謂語是由“老傅”和“傅局長”兩種稱呼合并而成的?!靶?姓氏+哥/姐”就屬于稱謂語并用的一種類型。
在以往的稱謂語中就已經(jīng)存在“小+姓”和“姓+親屬稱謂”兩種表達形式。為了表示親切和隨意,年長的人常用“小李”“小王”這類方式來稱呼比自己年齡小的同事或熟悉的人,甚至有人用“小+姓”來稱呼比自己稍微年長一點的同事或朋友。在“姓+親屬稱謂”中,“李大哥”“張大姐”或“李哥”“張姐”等常常被用來稱呼比自己年長的同輩。“小+姓+哥/姐”應(yīng)該是由“小+姓”和“姓+親屬稱謂”這兩種稱謂方式合并而來的,它既保留了稱呼語“小+姓”的親密,又兼有稱呼語“小+姓氏+哥/姐”的尊敬。
(二)感情色彩
與形式單一的稱謂語相比,稱謂語并用可以承載更為豐富的情感,表現(xiàn)更為復雜多樣的人際關(guān)系。從傳遞情感信息的角度來說,“小+姓氏+哥/姐”與“小+姓”“姓+哥/姐”等相比,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
“小+姓”用來稱呼熟悉的人,可以表達親切、隨意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guān)系,但要用來稱呼比自己年長一點的人就有點不禮貌、不夠尊重,可能會引起別人的抵觸情緒?!靶?姓+哥/姐”則既可以表達親切、隨意之感,又能表達對年長者的禮貌與尊敬,而且親屬稱謂“哥”“姐”更能表達親密的感情色彩。
“姓+哥/姐”也是現(xiàn)在很流行的稱謂方式。當一個人被稱為“李哥”或“李姐”的時候,感到的不是親切,而是一種干脆、利落,只適合在特定的職場使用,或者在熟悉的人中使用。雙方都沒有進一步增進感情的要求,雙方的關(guān)系一般停留在見面點點頭的層面上?!靶?姓氏+哥/姐”則適用于一般的私人社交場合,能表達發(fā)話人加強交流、保持聯(lián)絡(luò)、增進友誼的情感訴求。
“姓+大哥/大姐”常常被用來稱呼比自己年長較多的鄰家大哥或大姐,可以表達親切之感,但雙方之間年齡差距比較大,不適合用于年齡接近的雙方?!靶?姓氏+哥/姐”則適用于年齡差距比較小的交際雙方。
“小+姓氏+哥哥/姐姐”比“小+姓氏+哥/姐”更為親密,常常在情侶或有過青梅竹馬經(jīng)歷的異性之間使用,就像賈寶玉稱“林妹妹”?!靶?姓氏+哥/姐”只適用于普通的社交場合,一般不適宜在情侶或感情深厚、親密無間的朋友之間使用。
(三)語用功能
稱呼語不僅具有呼喚和識別功能,還具有多種社交指示功能。趙英鈴(1997)認為,稱呼語除了引起受話者注意和保持交際雙方的聯(lián)系這一功能外,還具有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認同指示功能、人際關(guān)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交際動機指示功能?!靶?姓氏+哥/姐”這一稱謂方式同樣具有多種語用功能。
首先,“小+姓+哥/姐”具有一般稱呼語相同的語用功能,即在交流開始時可以用于呼喚對方,引起受話者的注意;在交流過程中穿插使用,可以保持和受話人的聯(lián)系。
其次,“小+姓+哥/姐”還具有很強的識別功能。在社會交往中,經(jīng)常會面對多個交際對象,稱呼語過于簡單可能得不到相應(yīng)的回應(yīng)。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幾位老師走在一起,對面來了個留學生。留學生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老師好!”,但幾位老師都沒有反應(yīng),原來每個老師都以為這位同學在和別的同事打招呼。顯然,這位同學的稱呼語缺少充足的識別功能?!靶?姓+哥/姐”傳遞了年齡、姓氏和性別等豐富的信息,比較容易將受話人從眾人中識別出來。
第三,“小+姓+哥/姐”具有獨特的社交指示功能?!靶?姓氏+哥/姐”這一稱呼形式認同受話人的年齡和性別特征,并對受話人有一定的約束,即言行要符合自己的年齡以及性別。發(fā)話人雖然對受話人年長給予應(yīng)有的尊重,但雙方仍然是同輩關(guān)系,地位平等。這一稱呼形式既表現(xiàn)了發(fā)話者對受話者的友好、尊重,又不失親密,也不至于讓受話者居高臨下,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
三、“小+姓+哥/姐”的形成原因及運用規(guī)則
每種稱呼語或者稱謂方式都有其形成的原因,有特定的使用對象和運用場合,在運用時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
(一)形成原因
隨著社會的變革,很多年輕人遠走他鄉(xiāng),缺少親情與友情;而快節(jié)奏的生活、陌生的環(huán)境與陌生的人群造成人們之間的交流障礙。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人際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微妙。但人畢竟是社會動物,都渴望親情與友情,在這種訴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需要在新的環(huán)境中營造一種親情,以緩解自己的孤獨與無助,所以寄希望于通過用比較親近的稱呼語或稱謂形式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并為進一步交往打下良好基礎(chǔ)。雖然我們已經(jīng)有很多稱呼語可供選擇,但功能比較單一,難以滿足當今人際關(guān)系日益復雜條件下的交際需要,于是“ 小+姓+哥/姐”這種組合式的稱呼語應(yīng)運而生。
人們選擇并且接受“小+姓+哥/姐”這種稱謂方式有獨特的社會原因。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使用者既想表示對比自己略微年長一些的人的尊敬,又想和對方保持親密的關(guān)系,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為進一步交流營造輕松的氣氛。從接受者的角度來說,接受者樂意比自己年輕的人給予自己一定的尊重,但又不想讓對方敬而遠之;希望保持年輕的形象,而不希望被比自己年輕的人認為落伍、有代溝?!靶?姓+哥/姐”這一稱謂方式迎合了當下人們復雜而微妙的社會心理,所以能夠廣為流傳開來。
(二)運用規(guī)則
運用“小+姓+哥/姐”這一稱謂方式應(yīng)當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年齡差距適中原則,二是親疏距離適度原則。
首先,“小+姓+哥/姐”這一稱謂必須在年齡有適當差距的人之間使用。如果年齡相差幾個月或一、兩歲,使用這一稱呼語可能會拉大雙方的距離,不如直呼其名;如果雙方年齡差距過大,超過十歲,可以選擇“姓+大哥/大姐”這一方式。使用“小+姓+哥/姐”稱謂雙方年齡差距一般在三歲以上、五到十歲為宜。
其次,交際雙方的親疏距離應(yīng)該適度。完全陌生或者初次見面的人一般不宜使用這一稱呼,非常親近的人之間也不宜使用這一稱呼。其實,在湖南一些地方同時存在“ 小+姓+哥/姐”與“小+名+哥/姐”兩種稱謂方式,“小+名+哥/姐”用于稱呼有親屬關(guān)系的表哥、表姐或者很親密的朋友,而“小+姓+哥/姐”則適用于認識不久、有待繼續(xù)發(fā)展關(guān)系的新朋友。
“小+姓氏+哥/姐”最早興起于南方,因為電影《英雄本色》的“小馬哥”形象而在湖南等地流行開來,全國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有人在使用這一稱謂方式?!靶?姓氏+哥/姐”這一形式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而受到年輕群體的歡迎,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
參考文獻:
[1]陳曉春.拿什么來稱呼您,陌生人[J].修辭學習,2005,(4).
[2]陳小明.稱姓不道名——一種逐漸流行開來的稱呼方式[J].語文
建設(shè),2009,(6).
[3]儲澤祥.“老/小姓+親屬稱謂指人名詞”格式的使用情況考察
[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3,(3).
[4]丁崇明.“姓名/名+親屬稱謂”????——一種值得推廣的稱呼語[J].
漢語學習,2000,(1).
[5]李明潔.稱呼語的運用規(guī)則和協(xié)調(diào)理論[J].漢語學習,1996,
(4).
[6]凌德祥.漢語面稱的不對稱性及其缺位的語用研究[J].福建師范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7]劉靜敏.稱呼語連用的感情色彩[J].修辭學習,1998,(1).
[8]溫鎖林,宋晶.現(xiàn)代漢語稱謂并用考察[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6,
(3).
[9]趙英玲.論稱呼語的社交指示功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7,(1).
[10]??塑?口語稱謂語的缺環(huán)現(xiàn)象考察[J].修辭學習,2004,
(1).
(易正中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3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