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鴻斌
摘要:新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單純的“學會”。語文教學應主動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自主探究 興趣培養(yǎng) 解難質疑 遷移拓展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边@句話深刻的指出了學生學習的本質。課堂教學的根本在于學生,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關鍵。探究學習法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明確探究目標,掌握探究方法,總結探究結果??傊?,探究學習法是教師和學生都參與的雙邊互動的學習活動。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探究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激情導入,引發(fā)興趣
這是教師的課堂導入,是探究學習法的前奏曲。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他要求教師在很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因此導課一定要切實有效,要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最好在上課前,教師認真詳細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精心準備,營造民主的,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讓每位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這樣每位學生都有一種探究新知識的渴望,奮力向前的沖力。譬如,我們學習酈道元的《三峽》這篇課文時,利用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中“三峽風光”這部分錄像,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身臨其境,領略三峽無限風光。之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背誦李白《朝發(fā)白帝城》詩歌,陶冶學生情操,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二、引導質疑,自主探究
閱讀包括課前自讀和課堂閱讀,做到有目的而讀。探究式學習法的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的出發(fā)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易適中,邏輯合理的問題。當然,教師也應該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圍繞本課學習目標設問質疑,防止漫無邊際的設疑。學生自己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最后師生相互補充,合并,梳理歸納出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自學提綱。教師要借助文本材料堅持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要引導學生經歷思考——發(fā)現——提問——帥選——梳理的思維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學生設疑的基礎上,隨機轉化,歸納和補充,最終梳理課文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自主探究,問題來自學生須再回到學生中去,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潛心文本,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尋求問題的答案。譬如在講到《春酒》里“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边@句話時,學生可能要提到這句話,但他們可能只是說到這句話體現了“我”的天真和嘴饞,這時教師就可追問: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學生讀一下句子,如果讀不好,教師示范,然后齊讀。學生就會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體現那種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現出那種企盼的神態(tài),那種目光中滿溢的期待和向往。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獲。學生自學探究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審時度勢,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班級匯報等多重對話。通過生生,師生多邊而有效的對話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的答案,提升對文本的認識,以此達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譬如在講到魯迅的《雪》時,學生探討,老師點拔誦讀結尾句,并提這樣的問題:南北雪聯結來寫的用意,“文如其人”這兩種雪使我們想起了哪兩種性格?學生各抒己見:是對雪的贊美,也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白。從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堅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種生命的升騰。教師總結:本文通過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貫串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zhàn)斗來創(chuàng)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面對中考:我要像魯迅那樣!
四、訓練檢測,落實目標
在訓練環(huán)節(jié),可以隨著教學的進程對學生達標情況進行考查,也可以集中考查。關鍵在于圍繞學習目標進行達標訓練,以達到運用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例如學習古詩歌《詩經》兩首要達到會背誦默寫的目標,進行完這一項內容進行提問,或找學生上黑板演示,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同桌互相監(jiān)督檢查等,落實達標要求。學生能夠完成目標,稱為達標;大多數完不成任務,教師要及時調整課堂,找出學生沒有學會的原因,及時進行矯正,直到學生明白。課后還要進行跟蹤。
五、遷移拓展,提升能力
通過前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知識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否鞏固并熟練掌握運用,也就是下課后的實際效果問題應高度重視。它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聯系實際,正確進行知識遷移,讓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譬如在講到《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一課時,就可以這樣拓展: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的活生生例子,學習更多的環(huán)保知識,呼吁環(huán)保。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圖片的出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
這一教學流程貫穿的思想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追求的是讓每一個孩子學會和會學,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而不是被動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不是被動解決問題;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單純的“學會”,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由單一接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根本轉變,實現教師由知識的傳承者到創(chuàng)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