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
摘 要:“任務型閱讀”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風靡。該方法是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學生“曲解”甚至“錯解”題意,造成失分。旨在探討“研究性閱讀”(即研讀)。這種方法從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學生解題時的失誤。
關鍵詞:閱讀;主旨;高中英語
帶著“任務”去閱讀——學生在解題時必備的要求。尤其是在做“閱讀理解”幾篇文章時,為了節(jié)省考試時間,學生往往是先看題目,“先入為主”地搞清楚幾個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再從頭開始閱讀短文,這種做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現(xiàn)在高考試卷上的閱讀題,總會出現(xiàn)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如果光靠了解題目后的幾個問題往往會造成學生失分,而“研究性閱讀”減少了學生解題失分的幾率。
閱讀在英語高考中可謂“重中之重”。從現(xiàn)行的江蘇高考試卷題型編排和分值看,“完型填空”二十分,“閱讀理解”三十分和“任務型閱讀”十分,總共六十分,占卷面分值的一半多。如果閱讀方法不當,高考競爭的學生很可能喪失“半壁河山”。
本文提及的“研讀”所強調的是:學生在解決英語閱讀問題時,讀懂題目后,明白具體的題意,采用高效的“Skimming”和“Scanning”,即“掃讀”和“跳讀”,有針對性地解決短文后所附加的題目。必要時,梳理出該篇短文的篇章結構,找出自然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高度概括出該文的主旨,即main idea。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強化訓練學生的這種閱讀能力。當然,這種“與時俱進”是和2005年后開始的高考題型變化緊密聯(lián)系的。
譯林版是目前江蘇省通用教材,這套教材每單元中都設置“reading”和“project”兩篇文章作為學生閱讀的主要“抓手”。其實,在課本后面還有對應的兩篇文章,作為附加補充Reading的必讀文章,很多師生忽視了這點。日常教學中,還有兩點不可或缺,即課本上part A 、C1和C2,教師可以從這類可以直接從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題型入手,適當“發(fā)散性思維”和“輻射性思維”,把上述所列的接近高考題型的問題,有目的地“糅合”其中,積極組織教學并貫穿于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覺“研讀”文章的深層次含義,以及文章涵蓋延伸的意義。這種訓練需要一種常態(tài)化、習慣化的堅持。這種針對性的閱讀技巧訓練,要求學生充分挖掘文章的“內涵”和“外延”。
在英語短文閱讀中,學生使用“研讀”法,不僅惠及“閱讀理解”,也解決了“完形填空”和新題型“任務型閱讀”以及針對材料作文的寫作。還能讓學生更具備一種開放性的思維和視角,“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把握文章主旨和梗概大意,而且在較高難度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等方面,乃至寫作措辭的精準度方面,都能做到統(tǒng)籌兼顧。材料作文要求學生對所給材料進行有機的整合,能合理使用句型、詞組和固定搭配等。學生在長期“耳熏目染”的“研讀”訓練后,一定具備對材料充分合理的使用,同時,在文章的篇章結構上、措辭精準度以及文章前后的緊湊鏈接等技巧上,也能高人一籌,從而充分提升作文的可讀性和觀賞性,在閱卷過程中“奪人眼球”,從而取得高分。
總之,只有對文章透徹地“研讀”,學生在英語高考“綜合能力”激烈競爭的檢測中,才能脫穎而出,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 江蘇省盱眙中學英語備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