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楷 付燕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講故事,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演課本劇,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改結局,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不再害怕寫作文。
關鍵詞:閱讀 講故事 課本劇 改編 寫作
語文新課標要求七至九年級的學生“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萬字,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蔽业膶W生們離這個標準還差得很遠。到底要怎么解決“寫作文”這個讓老師和學生都頭疼的問題呢?
我認為,可以通過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從寫不出、不愿寫變?yōu)橹鲃訉?。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
一、找準契機,讓學生主動讀、愿意寫
關于閱讀,語文新課標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倍鴵?jù)我統(tǒng)計,我的學生們能閱讀的課外書少得可憐,一般都只看自己的教科書,而且是老師講到哪兒,看到哪兒。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積累,我在班上建立了一個流動書屋,用師生捐贈和班費購買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書籍。同時規(guī)定,每天課前五分鐘的值日演講,內容必須是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或書上的故事,而且必須脫稿。如此一來,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能得到鍛煉。
一次,一位同學在值日演講時,給大家講了一個他在雜志上看到的故事。有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竟然把大家熟知的三個故事天衣無縫地銜接在了一起,這頓時引發(fā)了大家激烈的討論。我也加入了討論,并順勢布置了這堂課的作業(yè):自己編寫一個故事,里面必須不著痕跡地把三個(及以上)我們熟知的故事或學過的課文糅合在一起。他們都爭先恐后地拿起流動書屋的書和教科書開始閱讀,還沒下課,就陸續(xù)把作業(yè)交上來了。
第一個交上來的學生把“亡羊補牢”、“掩耳盜鈴”和“畫蛇添足”的故事串在了一起。故事大意是說,一個人的羊跑了之后,他把羊圈修好了??墒撬麑ψ约旱膿p失耿耿于懷,于是就想挽回損失。第二天跑到一個富戶家去偷他家門上的金鈴鐺,由于怕被人發(fā)現(xiàn),偷的時候就捂住了自己的耳朵。結果還是被發(fā)現(xiàn)了,主人沒有報官,而是把他留在家里做了一個仆人。過年的時候,主人說今年是蛇年,仆人們都畫蛇,誰畫得又快又好,就賞他一壺美酒和一兩銀子。這個人很快把蛇畫好了,一看大家都還在畫,就忍不住又給蛇添了四只腳,最后什么也沒得到。
我好好地把他表揚了一番,又把這次作業(yè)中比較出彩的幾篇故事在班上念了,給所有人評了一個較高的等級。后來我發(fā)現(xiàn),班上愛看書的人多了,有一部分同學的作文字數(shù)和質量都有提高,看來,這一次的實踐和鼓勵給了他們不小的啟發(fā)和信心。
二、身臨其境,讓學生快樂演、輕松寫
語文新課標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p>
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班上學生分成兩個組自導自演了這個故事。其中一組是從旁觀者這個角度,冷眼看待故事中人物的貪婪、虛榮,他們按照課本內容客觀表演,也能讓觀眾自己品味出一些東西。另外一個組是從菲利普夫婦這個角度,加入了更多的內心獨白,讓觀眾隨著他們的表演關注到文中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
表演結束之后,我們進行了當堂點評。然后又趁著這股熱勁兒,讓大家以“實錄+感想”的形式寫一篇作文,把同學的表演還原成文字,再對表演或故事本身進行點評。由于觀看表演時關注的重點不同,他們點評的角度也各不相同。這恰好符合新課標對七至九年級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的要求。這一次,同學們的表現(xiàn)更是讓人驚奇,所有人的作文字數(shù)都達到了要求。雖然水平不一,但至少有話要說,有內容可寫了。甚至有同學發(fā)出感嘆:“其實,寫作文也沒那么難嘛!”
三、我主沉浮,讓學生大膽想、主動寫
逐漸地,學生們在課堂上更為活躍了。他們會主動對閱讀材料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進行點評,特別是對那些反映某種社會現(xiàn)象的文章,他們往往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們會忍不住在課堂上批判文中人物,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或結局的不滿。
當大家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之后,我就會引導他們講出自己所期望的結局,然后針對這個結局進行連珠炮式的提問,迫使學生在我的追問之下不斷地完善故事,使之更具有邏輯性。接下來,就讓他們對故事進行改寫,把自己的構想寫下來,由他們來主宰故事中人物的命運。
當他們的作品呈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不管是什么故事,他們都會先對其中的人物進行一個善惡的區(qū)分,然后充分發(fā)揮想象,讓故事最終變成懲惡揚善或浪子回頭式的大圓滿結局。
比如,在他們的筆下你會看到:駱駝祥子最終和虎妞過上了安穩(wěn)而幸福的生活;保爾·柯察金在學校得到了一幫好同學的關心和幫助,再也沒有人欺負他;于勒在機緣巧合之下掙了大錢,并原諒了菲利普夫婦,最終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地生活……
語文新課標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想,他們的這種表現(xiàn)就正如梁曉聲先生所言:“所有孩子原本都是心地善良的。因為善良的想法之于惡毒的想法更能使孩子的心靈感到愉悅。而孩子們的想象力無論多么超常,本質上也是平凡的,他們的想象力的方向,大抵總是要歸于善的。須知這世界上的一切大思想家們的思想,都是生長在善的情懷中的。”(梁曉聲《善的情懷》)
我想,學生們在表達善的情懷時,那種表達俠義之心和憐憫之心的愿望大大超過了對寫作文的恐懼。當他們有了這種念頭的時候,就會主動去寫。
總之,要想完整而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學生們就必須要加大閱讀量,做到主動閱讀;要想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使文章出彩,他們就會進行創(chuàng)新性閱讀。反之,主動閱讀和創(chuàng)新性閱讀又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靈感和素材,讓他們不再害怕寫作文。所以,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高他們的參與度,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是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