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德智
摘 要: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體裁之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由于說明文論述比較單調,文章基本是平鋪直敘的,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興趣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關鍵詞:說明文;興趣;引導;策略
一、正確認識文體,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時期的語文教學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對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以及學生審美情趣的教學。說明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一個文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我們要正確認識說明文的特色,在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進行引導授課,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二、融入教師感情,引導學生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感情引導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通過教師對說明文的閱讀感受來感染學生進行說明文的學習。因為在大部分學生看來,說明文比較枯燥、單調、乏味,其文字感情色彩薄弱,對中學生的吸引不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教師感情,以彌補文體不足,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引導教學。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對說明文要有濃厚的研究基礎,如果教師對說明文都沒有好感,那么自然不能做好學生的引導教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主動加入到學習中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看云識天氣》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小的時候,上學要走很遠的路,特別是在夏天,路上往往遇到下雨,可是我又經常忘記帶傘,就常常會被雨淋,后來我讀了一篇課文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天氣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要認真觀察天上的云,我們就可以比較準確的看出天氣的狀況,于是,后來我就根據(jù)云來識別天氣,很少被雨淋了。在學生感慨之余,我就引出了要學習的課文:今天我們學習的《看云識天氣》便是當年我看到的文章,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大家都可以成為天氣預報員。通過這樣的形式,就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挖掘趣味元素,提升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說明文雖然表達方式較為單調,但是其中說明的對象卻是豐富多彩的,通過對說明文的學習,我們能夠學習到更多、更豐富的事物,可以不斷地拓展我們的見識,這對學生的知識積累而言也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比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篇目的學習中,就需要教師挖掘文章中的趣味元素,引導學生做好文章的學習,比如:對景物的描寫就能夠讓學生“足不出戶,盡享旅游服務”,在提升他們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也很好地激發(fā)他們對說明文的閱讀興趣,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四、課內課外結合,加強聯(lián)系教學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內外結
合,在做好課本教學的同時也要做好相關的知識拓展,讓學生能夠更全面、更深刻地進行知識的理解、掌握。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lián)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比如:在學習完《中國石拱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研究本地的橋梁,讓學生去觀察家鄉(xiāng)的橋梁,
用說明性的語言來寫家鄉(xiāng)的橋梁,在引導學生學好說明文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五、重視語言魅力,提高學生素質
說明文具有很強的客觀性以及嚴格性,其中的措辭用句都十分講究,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去發(fā)現(xiàn)、多去學習,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比如講“石拱橋”特點時,“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固?!逼渲嘘P聯(lián)詞表示出“形式”到“質地”的主次與遞進的關系,不僅形體美,而且耐用,這足以說明石拱橋的好處了。講“趙州橋”的特點之二時“大拱橋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讓學生畫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數(shù)量的三座橋,進行比較,體會出說明語言的真正魅力。
參考文獻:
[1]楊永霞.說明文因“文”利導教好.陜西教育,2005(4).
[2]李小蓮,陳向洲.新課標下如何教說明文.湖南教育:綜合版,2005(18).
(作者單位 貴州省松桃縣孟溪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