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以及怎樣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社會化;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292-02
一、概述
探討大學生社會化的基本問題首先要認識社會化的理論。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1]。社會化伴隨人的一生,社會化的途徑多種多樣,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大學教育是這一人生階段最主要的社會化途徑。實現人的社會化,對于大學生來說,就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認識、把握、選擇和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社會關系的根本要求,內化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現實社會關系的社會規(guī)范,把自身塑造成為具有社會主義社會新型社會本質的合格的社會成員,也就是說,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2]。我國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時期,決定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學習舊的社會規(guī)范和建設新的社會規(guī)范,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僵化、單一,大學生社會化出現了價值觀念異化、社會化不足、過度社會化、社會化過程中被動盲目等偏差,所以,大學生社會化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化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即教育者根據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來施加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從而使其按照當今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形成社會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過程[3]。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球化時代潮流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加劇了這種變化,總體看,我國社會原來相對單一的文化和價值取向被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取向取代。這些變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西方的價值觀念、政治信仰等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規(guī)范的滲透,沖擊著大學生早期社會化中的政治信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無論是在宏觀素質教育方面還是在微觀個體塑造方面,均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指引了方向,夯實了基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4]。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為更好地融入社會做準備。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個人的命運總是與國家的命運、社會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個人要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了解國情、認識所處的社會是必要的。林紹雄等人對廣州大學城學生的調查分析顯示,問卷考察大學生“我國的根本制度”的認知情況,雖然有超過一半(52.33%)的學生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但作為我國公民應具備的常識性知識,這個知曉率遠遠不夠,而且還有45.98%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制度,與我國的根本制度相混淆。這個調查雖然是區(qū)域性調查,但具有普遍意義,總的說來,大學生對一些基本政治知識缺乏了解,對基本國情缺乏了解,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作為一門高校政治理論必修課,它的內容涵蓋了當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基本制度和方針政策,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當前我國社會的基本結構,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為成為社會建設者做理論準備。但是高校都開設了相關課程,而調查的結果又不盡如人意,這個矛盾怎么解決,本文后面有進一步的探討。
2.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陳潔君對泉州師范學院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9%的學生受西方網絡文化的沖擊進而迷信和崇拜西方文化;有64%的學生由于受網絡垃圾信息的影響而改變了原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網絡上流傳的各地區(qū)、各民族、各質態(tài)的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沖擊,進而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阻礙大學生社會化的順利完成。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幫助大學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它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與我們國家?guī)状I導集體的奮斗和貢獻分不開。毛澤東、鄧小平等歷史偉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發(fā)展進程中面臨怎樣的艱難抉擇,又抑或面臨怎樣的困惑,最后他們終于找到了中國的出路。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把握這部分內容,詳細講解每一個理論成果產生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認識和分析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社會需求,引導學生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會大大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并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會現象和進行理性分析。
3.幫助大學生實現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政治社會化對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一方面它培養(yǎng)個體的政治參與熱情和能力;另一方面它培養(yǎng)個體對某種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的認同、忠誠和責任感。個體的政治參與熱情和能力是現代民主制度運轉的必要條件,否則,即使設計得十分精巧的政治制度也會淪為一具空殼[5]。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政治認知上堅持灌輸與疏導相結合,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傳輸政治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訓練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線,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等,幫助他們分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能夠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引導大學生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本門課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和教學實踐也是幫助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任何一個社會要想保持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就必須通過社會化手段培養(yǎng)具有與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宜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社會成員。大學畢業(yè)生要想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就必先要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知識以及各種社會規(guī)范,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換句話說,社會成員對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的認同,乃至對整個社會的認同,是整個社會系統(tǒng)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保證,作為社會未來中堅階層的大學生,其對社會的認同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社會化的主渠道,必須把大學生社會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向大學生宣講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使之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政治追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社會化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引導者,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根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專業(yè)理論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上好這門課,不單單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功底,還要具有相對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以及與這門課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對時事要聞的適時了解。扎實的理論,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tài)度才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當代大學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尤其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不可忽視,這種虛擬社會化導致青年對不同文化價值選擇的困惑。陳潔君對大學生社會化受網絡文化影響的調查顯示,有19%的學生受西方網絡文化的沖擊進而迷信和崇拜西方文化;有64%的學生由于受網絡垃圾信息的影響而改變了原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網絡文化可能導致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偏離和價值觀念的迷失[6]。其實網絡文化的影響不可避免,關鍵在于要教會學生去鑒別,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理論的講授固然重要,課堂討論、熱點問題分析、小論文等也是不錯的選擇,有條件的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既可改變傳統(tǒng)教學單一的特點,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起引導作用。
3.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觀念的社會化、能力的社會化和心理的社會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理論講授,忽視實踐的弊端,可以通過參觀學習、社會考察、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等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園,了解和服務社會,從中受到教育,并在社會大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為將來投身社會改革和建設做好準備。將課堂教學、教學性實踐環(huán)節(jié)以及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統(tǒng)籌安排,適當調整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這兩個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比例,從而保證社會實踐的有序和高效。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看到、聽到、碰到的人和事,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分清是非,學會看事物的主流[7]。其實引導學生鑒別、分析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3.
[2]孟季娟,李金寶,姜海濤.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大學生社會化的途徑探索.[J].商品與質量.2011,(11).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薛榮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大學生社會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2).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0.
[6]陳潔君.論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及應對[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7]張紅鑫.加強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社會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2).